《三體》這本書,沒讀過的人覺得很遙遠,但看完的人都覺得有一種距離感,對於劉慈欣這部作品中所包含的政治、經濟、哲學思想的科幻巨著,很少有人能夠系統、邏輯地描述整部小說。
在去年的《曉說》節目中,為了配合電影《流浪地球》的宣傳,節目組邀請了劉慈欣做採訪。然而,這次對高曉松的採訪卻成了《曉說》節目中最尷尬的一次採訪。
網友吐槽:"矮大緊只有寬度,但劉慈欣都是高度。"
在人們面前口若懸河的高曉松,為何在劉慈欣面前得到這樣的評價?
其實,高曉松在節目中的提問標準還是很有水平的,不幸的是,這次是劉慈欣坐在他對面,他眼中的宇宙比高曉松的「遠方」要遠得多。
高曉松問:「你對人類感到悲觀嗎?」
他想了想,搖搖頭說:「沒有。」
這樣一個高層次的問題,卻得到了一個不痛不癢的答案,不禁讓人有種文藝青年一拳打在科技上的直男「棉花」裡。
但高曉松沒有放棄,他接著問道:「看了你的作品,人類是如此的愚蠢以至於他們好了傷疤後,就會忘了疼痛。」
結果,劉慈欣直接回答說:「說這話的人可能只看過《三體》。」
他接著說:「即使在《三體》中,我也對人類的結局十分樂觀,只要人們仔細看,他就會發現這是一個非常樂觀的結局。」
這下好了,可不僅僅是打在「棉花」上了,而是「棉花」打在他的臉上。網友開玩笑說,這就像做語文閱讀題,以為自己的分析很透徹,能得滿分,沒想到試卷竟然是原作者批的!
其實,我們不得不承認,高曉松的文化程度不低,知識視野也不窄。為什麼他在《三體》中看到黑暗和絕望?
這可能取決於不同人的領域。
正如高曉松本人所說,他和劉慈欣受了兩種不同體系的影響,一種是文學藝術,另一種是物理科學。然而,《三體》使高曉松對科幻有了新的認識,甚至有了一種類似於宗教的崇拜。而劉慈欣說,通過這次談話,他發現自己世界和高曉松有很多重疊之處。
我認為《三體》的魅力不僅在於宇宙的深邃、哲學的冰冷、人性的殘酷,更在於劉慈欣自身的高度。
作為當代中國最著名的科幻小說家,劉慈欣先生從不缺乏深刻的洞察力和歷史眼光。很多人看了《三體》後都被劉慈欣迷住了。
記得竇文濤看了《三體》,成了劉慈欣的粉絲。竇文濤說:劉慈欣不僅是一位科幻作家,更是一位哲學家。
作為一部科幻小說,《三體》確實很受歡迎,它已被翻譯成多種語言,一版再版。在歐美,扎克伯格和喬治·馬丁都是三體的粉絲。在中國,劉慈欣更是有無數的粉絲,雷軍、周鴻禕、馬化騰都是劉慈欣的粉絲。
《三體》共3本,分別是:《三體I》——地球往事、《三體II》—— 黑暗森林、《三體III》—— 死神永生,一部比一部好看。
空間突破三維,常人經驗以外的超驗場景,絕對能讓你展開奇幻而又合理的想像。科幻絕不是玄幻,就是因為它合乎理性,能讓你信服;它有科學支撐,並且支撐三體的不僅是科學,還有哲學。
劉慈欣把我們帶到一個嶄新的世界,這個世界是中國的文字從未創造過的一個恢弘而邏輯自洽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地球如海中一片樹葉,微不足道,朝不保夕。
想閱讀的小夥伴們,點擊下方連結就可以購買哦,一起來感受劉慈欣的大千宇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