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是激發想像力的不二法寶

2020-09-17 今日科學

中國科學報 武夷山

2019年10月,史密森圖書公司出版了Joel Levy(喬爾·利維)的著作,Reality Ahead of Schedule: How Science Fiction Inspires Science Fact(本文作者譯為「提前兌現的現實:科幻如何激發出科學事實」)。本書是關於科幻對現實世界中的技術之影響的歷史記敘。

您是否幻想過擁有一個噴氣背包或是機器人管家?是否憧憬過作為星際旅行者的奇妙感受?是否盼望著無人駕駛汽車儘早問世?如果答案為「是」,那麼本書適合您,因為它探討了歷史上人們對未來的想像如何影響了人們將天馬行空的想法轉變為現實的能力。科幻不僅預言了很多關鍵技術的誕生,還實際幫助它們成為現實。

本書圖文並茂,展示了軍事國防、生活消費、空間探索、醫療保健、信息通信等很多領域的技術發展過程。插圖非常豐富,包括一些通俗雜誌的封面、電影電視的劇照、19世紀典型的圖畫和專利,等等。

書中交代了一些作家、未來學家和眼光長遠的發明家的想像願景是如何變為現實的,比如,英國小說家、科幻作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1866—1946)的作品對原子彈和坦克研製產生了直接影響,還有一些發明家「超前」研製了一些雄心勃勃的技術原型,比如塞爾維亞裔美籍發明家尼古拉·特斯拉(1856—1943)的遙控無人船。

作者對每項技術的發展史的敘述都結合了時代背景,歸納了從科幻作品的超前描述到技術落地的路徑。本書幫助讀者了解科幻界的大牛有哪些,重要的科幻作品有哪些。科幻創作大牛包括法國科幻作家儒勒·凡爾納(1828—1905)、美國科幻作家亞瑟·C·克拉克(1917—2008)、美國科幻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1920—1992)等;重要作品包括科幻電視劇《星際迷航》(該劇啟發了3D列印、手機、保健APP等技術和產品的思路),科幻電影《無敵金剛》等。本書也講述了一些具有遠見卓識的發明家的故事,包括尼古拉·特斯拉、德裔火箭專家沃納·馮·布勞恩(1912—1977)等。

大名鼎鼎的凡爾納首次在《海底兩萬裡》中描寫了世上還沒有的潛水艇;世界聞名的阿西莫夫早就預言了無人駕駛汽車。還有一些作家的名氣沒有那麼大,但他們的科幻作品的預測力也是令人欽佩不已,比如,愛德華·貝拉米(Edward Bellamy)(1850—1898)在1888年問世的小說《回顧:公元2000—1887年》(林天鬥,張自謀譯,商務印書館,1997)中,「預測」到好幾樣未來將出現的新事物:根據郵購目錄選購商品、製造商對消費者的直售網點(Outlets)、信用卡、無線電廣播,等等。出生於盧森堡的美國科幻作家雨果·根斯巴克(1884~1967,「雨果獎」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預測」到了電視的問世;美國科幻作家穆雷·萊因斯特(1896~1975)「預測」到了網際網路的誕生。

本書濃墨重彩地講述了英國小說家喬治·歐威爾(1903—1950)和阿道司·赫胥黎(1894—1963)的驚人預見力。前者在小說《1984》年預見到了由於技術手段的強大,政府能夠實施廣泛的監控;後者在小說《美麗新世界》中預見到了抗抑鬱藥的使用。作者還討論了幻想與現實是如何交互作用的,例如,倫琴發現X射線後,「射線槍」成為科幻小說的熱門主題;火箭專家沃納·馮·布勞恩創作的一部小說激發了埃隆·馬斯克的火星探險夢。

作者敘述的多數內容並非新發現,但梳理得很清楚。另外,他也時有驚人之論,比如,他認為,電影《阿凡達》所表現的遠程呈現其實屬於可視電話的演化結果。

作者喬爾·利維是科學記者,專注於科學與自然主題的寫作。他已經出版了十幾本著作,其中A Curious History of Mathematics已被譯為中文,即《奇妙數學史:從早期的數字概念到混沌理論》(人民郵電出版社,2016)。

前不久,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坊間俗稱為「科幻十條」。對科幻作品如此重視,在共和國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道理其實很簡單,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而科幻是激發想像力的不二法寶。在此背景下,《提前兌現的現實》一書應能引起我國讀者的強烈興趣。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科幻作品入編語文教材 激發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想像力
    ,還有一部值得推薦的作品那就不得不說了,他就是由南方科技大學科學與人類想像力研究中心主任吳巖牽頭編制的《科學幻想——青少年想像力與科學創新培養教程》。圖註:來源於網絡激發孩子永恆追問的好奇心一方面可以利用科幻的文學形式,幫助孩子建立起不斷探索和學習的強烈動機;另一方面利用科幻
  • 科幻作家與科學家的「交鋒」:中國人缺乏想像力嗎?
    這些話題分別是:想像力,科幻與科學的關係,科幻的作用,人文和科學的融合。科學精神與想像力、創新和未來是相關的。他們的介入,讓科幻和科學兩個領域更多融合且相得益彰。騰云:除了科學、科幻,這場活動還有一個關鍵詞,就是 「想像力」,這也是南方科技大學人文科學中心重要的研究方向。您怎麼理解想像力?吳巖:我在南科大成立了科學與人類想像力研究中心,也給學生開了一門叫《想像力入門》的課。
  • 哆啦A夢首登月球,想像力才是它的終極道具
    同時,神秘月球激發出的無盡想像力,也給予創作者啟發,由此誕生了許多與月球相關的文藝作品,覆蓋到人文、歷史、科幻等各個方面。其實,當世人還不知道月亮是球體的時候,就已經將它視為知己了。古今中外,月亮不僅是黑暗裡的光源,還寄託著人類的無限遐想,更是文人雅士表達思想、抒發情感的窗口。
  • 鉅力教育:腦思維訓練與孩子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激發
    在現實生活中,全球的教育仍然以左腦教育為主,右腦教育並未得到有效的推廣,但實際上,右腦所控制的想像力、創造力、超高速記憶能力和靈感等才是真正幫助孩子成為"小神童"的關鍵能力。韋鈺曾提出:"教育實質上就是在構建人的腦"。
  • 西方科幻作家斷言中國人想像力不行,劉慈欣用《三體》狠狠打臉
    一直以來,在西方世界都有這樣一個普遍認知,那就是現代文明起源於西方,而東方的那些文明都是缺乏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甚至有西方科幻作家曾斷言稱:中國人想像力不行。毋庸置疑,近代以來,西方在科技方面的領先是巨大的,這某些西方人產生了一種幻覺,那就是唯有西方人才能夠擁有非凡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才能夠創作出令世人驚嘆的科技成果和科幻作品。
  • 科學大咖與著名科幻作家對話未來 暢談科幻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
    ,沒有科幻就意味著很多想像力難以被呈現,而想像力對科學創造又至關重要。」張雙南首先分享了自己與科幻的故事,「我在小學和初中時,看了大量科幻小說,我最終選擇走上科研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和我閱讀的科幻作品有很大的關係。」他表示,在以往科普講座中,青少年提問環節最常見的問題幾乎都來源於《三體》和《星際穿越》等,黑洞、蟲洞、引力波等科幻事物往往給青少年帶來濃厚的興趣,科幻作品能激發青少年的好奇心,給予他們無限啟發。
  • 多鼓勵孩子發揮想像力,可幫助激發大腦潛力,形成自己的想像路徑
    通過鼓勵他運用自己的想像力,從而激發了他的大腦,形成了自己的「想像路徑」。激發孩子的想像力怎樣才能幫助孩子發展他的想像力?你可以通過閱讀關於不熟悉的人和地方的圖畫書來幫助激發孩子的想像力。當孩子天生富有想像力的時候,這些也會幫助他擴大詞彙和圖像的數量。比如:「如果你從未見過海龜,你怎麼能想像自己是一隻海龜呢?」選擇有很多如:大的、彩色圖片的書。在孩子學會閱讀並堅持嚴格遵守文本之前,你可以編造任何你想要的東西,他的大腦現在需要的是輸入。
  • 科幻文學如何傳遞中國聲音 想像力翅膀要依託現實
    《三體》在內的很多科幻文學作品,使用的依然是「冷戰」年代美國科幻文學的話語體系和理論資源。資料圖片   【現象級】   自去年劉慈欣的《三體》獲獎以來,科幻文學在輿論上大噪一時,這一素來相對邊緣化的文學類型,漸有愈加受到追捧的勢頭。有研究者認為,未來幾年將是中國科幻文學的爆發期。然而,相較於飛速發展的中國科技和日新月異的中國故事,中國科幻文學仍然有種「想像力跟不上現實變化」的滯後感,影響廣泛的優秀作品仍然較少。
  • 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 需孕育非功利的土壤
    「好奇心」,在11月1日開幕的2020中國科幻大會上,這個詞幾乎出現在每位專家的發言中。作為科幻事業和科學研究的生力軍,青少年的科普和科幻教育備受關注,而無論是做科幻還是做科普,好奇心的激發和保護又是最被大家看重的。「好奇心引發的對科學的興趣和想像力,像小樹苗一樣珍貴而脆弱。
  • 「太陽公公的家在天上還是山上」,激發孩子想像力,一本書就足夠
    如何激發孩子更多的想像力?這就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總是問一些傻問題的孩子孩子喜歡聽故事,這是毋庸置疑的。但不是每個家長都喜歡講故事,因為你一旦開始給孩子講故事,就會產生很奇怪的對話。研究發現,0到6歲的孩子是想像力最旺盛的時期,他們的小腦袋瓜裡會經常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吃了西瓜籽,它會在肚子裡面發芽嗎?會想羊村村長一樣在頭上長草嗎?」「皮球裡面的氣是怎麼裝進去的?」「不聽話真的有狼會抓我走嗎?」
  • 中國電影需要打開想像力!驚奇映像節即將啟動
    中國電影需要打開想像力!驚奇映像節即將啟動 中國科幻電影應該怎麼做?本土科幻文學該如何向科幻電影轉化?所有人都想知道答案之際,中國第一個主打科幻、奇幻的電影節——驚奇映像節即將啟動。作為中國首個類型片電影節,驚奇映像節主打「極客×想像」的主題,要以極客精神,探索中國科幻、奇幻電影的發展方向。
  • 一部充滿想像力的科幻大片《地心歷險記》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充滿想像力的科幻大片《地心歷險記》。影片《地心歷險記》根據法國科幻小說家盧瑞華爾納1864年出版的小說地心歷險記改編而成。由埃裡,布雷維格執導,布蘭登費舍喬什,哈切森領銜主演。一位現代的地質學特雷弗教授。
  • 中國科幻,離輝煌有多遠
    是一板一眼的教科書,還是引人入勝的科幻故事?恐怕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後者。科幻,是科學與藝術的交匯,是理性與感性的碰撞,它不僅是一種高效的科普方式,激發起讀者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更能促使讀者在一個更宏大的敘事背景中思索人生,探討時間,認知世界。近年來,中國科幻亮點頻出。
  • 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初賽發榜 有道精品課推科幻公開課
    12月21日,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主辦、清大紫育(北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第七屆「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初賽評審工作已圓滿結束,初賽結果查詢通道將於22日16:00正式開啟。「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是聚焦於學生科學素養、想像力、創造力與寫作能力的全國性競賽活動。近年,隨著《三體》《流浪地球》等作品走入大眾視野,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帶上她的眼睛》被選入語文教材,輿論對於科幻作品的關注度明顯上升。科幻作品兼具文理科學科特徵,不但能打開青少年想像力,提升寫作能力,還能有效激發學生的理科學習興趣。
  • 劉慈欣獲「克拉克想像力服務社會獎」 稱想像力是人類勝過AI的唯一...
    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被授予想像力服務社會獎(Arthur C. Clarke Award for Imagination in Service to Society)。劉慈欣曾憑藉科幻小說《三體》獲得了2015年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也是亞洲作家首次獲得該榮譽。同年,《紐約客》雜誌作者Joshua Rothman將劉慈欣譽為「中國的亞瑟·克拉克」。
  • 2020中國科幻大會北京開幕 聚焦科幻影視和科幻產業
    2020中國科幻大會,11月1日在北京首鋼園開幕。大會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進行,中國科技界、科幻界、影視界和科幻愛好者等代表300多人與會,10餘位來自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科學家、科幻作家、科幻界和全球科幻機構及組織代表通過線上參會交流。2020中國科幻大會,懷進鵬致辭。 孫自法 攝  2020中國科幻大會主題為「科學夢想 創造未來」,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協)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辦。
  • 中國科幻第一人——劉慈欣
    所有人的生活方式都是合理的,沒必要相互理解談起科幻小說,你都會想到哪些?《三體》、《命運》、《鏡子》,繼而又會想到「雨果獎」,而中國第一位獲此獎項的作家——劉慈欣劉慈欣他被譽為「中國科幻第一人」你或許知道世界科幻三巨頭:英國的阿瑟·克拉克、美國的羅伯特·海因萊因和艾薩克·阿西莫夫。科幻作家們都是極具想像力的人物,在激發想像力或者激勵人類探索未知方面科幻的作用堪稱顯赫!正如「科技狂人」馬斯克所言,正是科幻小說激勵自己探索未知!6月23日是劉慈欣先生的生日。這一天,艾薩克·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說《基地》中文預告播出。
  • 廣安鄰水實驗幼兒園開展「假如我有超能力」科幻畫創作活動
    家長和孩子們參觀科幻畫作品展四川新聞網消息(應梅  文/圖)為了發揮幼兒想像力,激發孩子們創作欲望,10月22日,廣安市鄰水實驗幼兒園在學府廣場開展了「假如我有超能力」科幻畫創作活動。在創作活動中,孩子們展示出豐富的想像力,拿起畫筆描繪未來生活的美景。創作內容廣泛,有環境保護,孩子們描繪青山綠水,設計吸塵器,消滅霧霾,改善人類生存條件;有開發新能源,設計出用水源、風能發電,將太陽能用於人民生活、汽車行駛;有燦爛星空,孩子們坐著宇宙飛船遨遊太空,還有未來信息發展和新型生產生活用品等。
  • 劉慈欣出席2019中國科幻大會 為科普科幻作文獲獎師生頒獎
    本次論壇是2019中國科幻大會六個專題論壇之一,重點體現「科幻+青少年」主題,以多種形式反映全國青少年科普科幻方面的經驗與成果,為我國青少年科普科幻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提供實踐依據。她指出,做好青少年科學普及工作、激發他們主動接觸科學的興趣、喚起社會各界對青少年科學普及的重視,是中國科協的一項重要工作,科協將把這一基礎性工作切實抓緊抓好。王挺所長介紹了協會在青少年科普科幻工作中取得的進展和成果。
  • 海南日報數字報-激發孩子們的無限想像力
    王喜說,對青春期的學生來說,科學可以無限激發他們的想像力。  在王喜的努力下,嘉積第二中學先後創建了電子科技興趣小組、航空模型小組、車輛模型小組、建築模型小組、航海模型小組、七巧科技興趣小組、太空種子種植興趣小組等。  不同的興趣小組滿足了學生豐富的興趣點,也讓王喜變得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