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 武夷山
2019年10月,史密森圖書公司出版了Joel Levy(喬爾·利維)的著作,Reality Ahead of Schedule: How Science Fiction Inspires Science Fact(本文作者譯為「提前兌現的現實:科幻如何激發出科學事實」)。本書是關於科幻對現實世界中的技術之影響的歷史記敘。
您是否幻想過擁有一個噴氣背包或是機器人管家?是否憧憬過作為星際旅行者的奇妙感受?是否盼望著無人駕駛汽車儘早問世?如果答案為「是」,那麼本書適合您,因為它探討了歷史上人們對未來的想像如何影響了人們將天馬行空的想法轉變為現實的能力。科幻不僅預言了很多關鍵技術的誕生,還實際幫助它們成為現實。
本書圖文並茂,展示了軍事國防、生活消費、空間探索、醫療保健、信息通信等很多領域的技術發展過程。插圖非常豐富,包括一些通俗雜誌的封面、電影電視的劇照、19世紀典型的圖畫和專利,等等。
書中交代了一些作家、未來學家和眼光長遠的發明家的想像願景是如何變為現實的,比如,英國小說家、科幻作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1866—1946)的作品對原子彈和坦克研製產生了直接影響,還有一些發明家「超前」研製了一些雄心勃勃的技術原型,比如塞爾維亞裔美籍發明家尼古拉·特斯拉(1856—1943)的遙控無人船。
作者對每項技術的發展史的敘述都結合了時代背景,歸納了從科幻作品的超前描述到技術落地的路徑。本書幫助讀者了解科幻界的大牛有哪些,重要的科幻作品有哪些。科幻創作大牛包括法國科幻作家儒勒·凡爾納(1828—1905)、美國科幻作家亞瑟·C·克拉克(1917—2008)、美國科幻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1920—1992)等;重要作品包括科幻電視劇《星際迷航》(該劇啟發了3D列印、手機、保健APP等技術和產品的思路),科幻電影《無敵金剛》等。本書也講述了一些具有遠見卓識的發明家的故事,包括尼古拉·特斯拉、德裔火箭專家沃納·馮·布勞恩(1912—1977)等。
大名鼎鼎的凡爾納首次在《海底兩萬裡》中描寫了世上還沒有的潛水艇;世界聞名的阿西莫夫早就預言了無人駕駛汽車。還有一些作家的名氣沒有那麼大,但他們的科幻作品的預測力也是令人欽佩不已,比如,愛德華·貝拉米(Edward Bellamy)(1850—1898)在1888年問世的小說《回顧:公元2000—1887年》(林天鬥,張自謀譯,商務印書館,1997)中,「預測」到好幾樣未來將出現的新事物:根據郵購目錄選購商品、製造商對消費者的直售網點(Outlets)、信用卡、無線電廣播,等等。出生於盧森堡的美國科幻作家雨果·根斯巴克(1884~1967,「雨果獎」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預測」到了電視的問世;美國科幻作家穆雷·萊因斯特(1896~1975)「預測」到了網際網路的誕生。
本書濃墨重彩地講述了英國小說家喬治·歐威爾(1903—1950)和阿道司·赫胥黎(1894—1963)的驚人預見力。前者在小說《1984》年預見到了由於技術手段的強大,政府能夠實施廣泛的監控;後者在小說《美麗新世界》中預見到了抗抑鬱藥的使用。作者還討論了幻想與現實是如何交互作用的,例如,倫琴發現X射線後,「射線槍」成為科幻小說的熱門主題;火箭專家沃納·馮·布勞恩創作的一部小說激發了埃隆·馬斯克的火星探險夢。
作者敘述的多數內容並非新發現,但梳理得很清楚。另外,他也時有驚人之論,比如,他認為,電影《阿凡達》所表現的遠程呈現其實屬於可視電話的演化結果。
作者喬爾·利維是科學記者,專注於科學與自然主題的寫作。他已經出版了十幾本著作,其中A Curious History of Mathematics已被譯為中文,即《奇妙數學史:從早期的數字概念到混沌理論》(人民郵電出版社,2016)。
前不久,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坊間俗稱為「科幻十條」。對科幻作品如此重視,在共和國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道理其實很簡單,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而科幻是激發想像力的不二法寶。在此背景下,《提前兌現的現實》一書應能引起我國讀者的強烈興趣。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