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東部時間11月18日晚,由亞瑟·克拉克基金會(Arthur C. Clarke Foundation)主辦的2018年度克拉克獎頒獎儀式及晚宴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西德尼·哈曼劇院(Sidney Harman Hall)舉行。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被授予想像力服務社會獎(Arthur C. Clarke Award for Imagination in Service to Society)。
劉慈欣曾憑藉科幻小說《三體》獲得了2015年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也是亞洲作家首次獲得該榮譽。同年,《紐約客》雜誌作者Joshua Rothman將劉慈欣譽為「中國的亞瑟·克拉克」。亞瑟·克拉克(1917-2008)是英國著名科幻作家、科普作家、發明家和電視主持人,與艾薩克·阿西莫夫和羅伯特·海因萊因並稱為「20世紀三大科幻作家」。他的作品曾多次獲得雨果獎、星雲獎,其中最著名的《2001:太空漫遊》曾於1968年被改編為電影,由美國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指導。
亞瑟·C·克拉克爵士
但這一次,劉慈欣獲得的並非是由英國科幻小說協會評選、用以表彰當年在英國首次出版的科幻小說佳作的「亞瑟·克拉克獎」,而是由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成立的「亞瑟·克拉克基金會」頒發的同名獎項,這一獎項每年頒發給三位獲獎者,他們分別被授予終身成就獎、想像力服務社會獎和創新獎。獲獎者的身份不僅限於科幻作家,但最近五年內,共有四位作家獲得了想像力服務社會獎,他們分別是《火星三部曲》的作者、美國科幻作家金·斯坦利·羅賓森(Kim Stanley Robinson),《使女的故事》的作者、加拿大著名小說家、詩人、文學評論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環形世界》的作者、美國科幻作家拉裡·尼文(Larry Niven)以及劉慈欣。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亞瑟·克拉克人類想像力中心(Center for Human Imagination, UCSD)主任謝爾頓·布朗(Sheldon Brown)在頒獎詞中稱,他第一次接觸劉慈欣的作品時,就感到它的作品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作為一名科幻小說家,劉慈欣對於社會的貢獻在於他通過作品啟發、培育了一種集體的想像力(collective imagination)。
《三體》英文版封面
劉慈欣在頒獎儀式上首次發表了英文演說。他指出,有歷史學家認為,人類之所以在地球上的其他物種中脫穎而出,建立文明,是因為他們擁有想像力,能在大腦中創造現實中不存在的東西。而當人工智慧變得比人類更聰明時,想像力或許是人類擁有的唯一優勢。而在晚宴前接受財新網採訪時,劉慈欣也談到,教育體制對想像力的培育起著重要的作用,但如果在中國實行美國的教育體制,將會有災難性的後果,會大大傷害社會公平,因為高考畢竟是底層向上流動的有效通道,「這個通道以後肯定也會被堵死,但不能是現在。」在劉慈欣看來,目前的制度在保證公平方面仍有一定的合理性,隨著社會和文化的進步,一定會有更有利於培育創造力的教育體制出現。
據財新網報導,劉慈欣此次訪美,還將前往洛杉磯、聖地牙哥、歐文等城市,並將於11月14日與美國科幻作家喬治·馬丁對談。劉慈欣的長篇小說《球狀閃電》英文版已於今年8月正式面市,劉慈欣此行也是為了宣傳這部小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