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當地時間2018年11月8日晚8點15分,由亞瑟克拉克基金會主辦的克拉克獎頒獎禮及晚宴在美國華盛頓D.C.西德尼哈曼劇院舉辦。當晚,劉慈欣被授予2018年度克拉克想像力服務社會獎,表彰其在科幻小說創作領域做出的貢獻。
這也是劉慈欣繼2015年憑藉《三體》獲第73屆世界科幻大會頒發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後,再一次獲得科幻國際大獎。
藝綻君(ID:bjvariety)給大家普及一個知識點,什麼是克拉克獎?
克拉克獎
亞瑟·克拉克爵士是20世紀享譽世界的英國科幻小說家,其科幻作品多以科學為依據,代表作《2001:太空漫遊》於1968年被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拍攝成同名電影。由亞瑟克拉克基金會設立的克拉克獎,每年度會評選出終身成就獎、想像力服務社會獎、及創新者獎三大獎項,以表彰世界上最卓越並最富創造力的思想家、科學家、作家、技術專家、商業領袖以及創新者。
亞瑟·克拉克爵士△
克拉克想像力服務社會獎於2012年首次設立,授予全球極具影響力的教育家、英國著名學者肯·羅賓森爵士,表彰其在推動教育、創造力以及創新領域發展做出的貢獻。
肯·羅賓森△
2013年,該獎項授予美國重要的科幻、奇幻作家厄修拉·勒古恩,獎勵其在創作成人和兒童科幻作品中做出的努力。
厄修拉·勒古恩△
此後五年時間,包括劉慈欣在內共有四位作家獲得該獎項:分別是五次贏得雨果獎、《環形世界》的作者,美國科幻作家拉裡尼文;因20世紀最經典的幻想小說《使女的故事》享譽世界的加拿大小說家、詩人、文學評論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以及多次獲得雨果獎和星雲獎、代表作有《火星三部曲》的美國科幻小說家金斯坦利羅賓森。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阿瑟克拉克人類想像力中心主任Sheldon Brown在頒獎詞中稱,21世紀人類社會面臨新挑戰,科幻有助於人類擴展知識,以及思考人與人的關係。《三體》受到歐巴馬的喜歡,「他說重讀《三體》,使他能夠正確看待他面臨的問題。而現在,重讀《三體》,有助我們正確看待自己的問題。」
克拉克獎對劉慈欣而言,份量或許比雨果獎還要重。他曾表示過,正是上世紀80年代最初讀到克拉克作品《2001:太空漫遊》和《與拉瑪相會》,使他成為一名科幻作家。並在各種場合表示過:「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對阿瑟·克拉克作品的拙劣模仿。」
《2001:太空漫遊》美國首版封面△
可以想像獲得這個獎大劉會有多麼激動,他的答謝致辭顯然也準備得很認真,其中飽含著他對科幻文學的深情,以及對當下科幻小說發展困境的探討。全文讀來既令人激動有感慨萬分,所以在他獲獎後,這篇致謝詞也被國內讀者紛紛轉發。
他在文中描述了當年與克拉克的初次「相遇」:
在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出版了他的《2001:太空漫遊》和《與拉瑪相會》。當時文革剛剛結束,舊的生活和信仰已經崩塌,新的還沒有建立起來,我和其他年輕人一樣,心中一片迷茫。這兩本書第一次激活了我想像力,思想豁然開闊許多,有小溪流進大海的感覺。讀完《2001:太空漫遊》的那天深夜,我走出家門仰望星空,那時的中國的天空還沒有太多的汙染,能夠看到銀河,在我的眼中,星空與過去完全不一樣了,我第一次對宇宙的宏大與神秘產生了敬畏感,這是一種宗教般的感覺。而後來讀到的《與拉瑪相會》,也讓我驚嘆如何可以用想像力構造一個栩栩如生的想像世界。正是克拉克帶給我的這些感受,讓我後來成為一名科幻作家。
這樣重要的獎盃在手,大劉不由得要去回看自己的「初心」:
我最初創作科幻小說的目的,是為了逃離平淡的生活,用想像力去接觸那些我永遠無法到達的神奇時空。
但在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想做科幻作家並沒有那麼容易:後來我發現,周圍的世界變得越來越像科幻小說了。這種進程還在飛快地加速,未來像盛夏的大雨,在我們還不及撐開傘時就撲面而來。同時我也沮喪地發現,當科幻變為現實時,沒人會感到神奇,它們很快會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我只有讓想像力前進到更為遙遠的時間和空間中去尋找科幻的神奇,科幻小說將以越來越快的速度變成平淡生活的一部分,作為一名科幻作家,我想我們的責任就是在事情變得平淡之前把它們寫出來。
克拉克引導著大劉走上科幻之路,但他卻遺憾地發現世界正向著與克拉克的預言相反的方向發展:
在《2001:太空漫遊》中,在已經過去的2001年,人類已經在太空中建立起壯麗的城市,在月球上建立起永久性的殖民地,巨大的核動力飛船已經航行到土星。而在現實中的2018年,再也沒有人登上月球,人類的太空中航行的最遠的距離,也就是途經我所在的城市的高速列車兩個小時的裡程。與此同時,信息技術卻以超乎想像的速度發展,網絡覆蓋了整個世界。在IT所營造的越來越舒適的安樂窩中,人們對太空漸漸失去了興趣。相對於充滿艱險的真實的太空探索,他們更願意在VR中體驗虛擬的太空。這就像有一句話說的:「說好的星辰大海,你卻只給了我Facebook。
這樣的現實也反映在科幻小說的創作中,克拉克對太空的瑰麗想像已經漸漸遠去,人們的目光從星空收回。現在的科幻小說,更多地想像人類在網絡烏託邦或反烏託邦中的生活,更多地關注現實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科幻的想像力由克拉克的廣闊和深遠,變成賽博朋克的狹窄和內向。
面對這樣的現實,劉慈欣則表示自己一直很堅定,一直與克拉克站在一起:
作為科幻作家,我一直在努力延續著克拉克的想像,我相信,無垠的太空仍然是人類想像力最好的去向和歸宿,我一直在描寫宇宙的宏大神奇,描寫星際探險,描寫遙遠世界中的生命和文明,儘管在現在的科幻作家中,這樣會顯得有些幼稚,甚至顯得跟不上時代。正如克拉克的墓志銘:「他從未長大,但從未停止成長。」
而且他堅信↓
從長遠的時間尺度來看,在這無數可能的未來中,不管地球達到了怎樣的繁榮,那些沒有太空航行的未來都是暗淡的。
大劉心目中的未來綺麗多姿,聽來就讓人感覺熱血沸騰,想要趕緊放下手機去仰望星空:
我期待有那麼一天,像那些曾經描寫過資訊時代的科幻小說一樣,描寫太空航行的科幻小說也變得平淡無奇了,那時的火星和小行星帶都是乏味的地方,有無數人在那裡謀生;木星和它眾多的衛星已成為旅遊勝地,阻止人們去那裡的唯一障礙就是昂貴的價格。
浩瀚的星空永遠能夠承載我們無窮的想像力。
劉慈欣獲獎和他在演講中的觀點,在網絡上也引起了許多網友的關注和探討。
微博網友
Keanemai
不亞於IG奪冠給中國帶來的榮譽(這是個電競深度愛好者吧)
劉老弎
有人得獎,華人之光;有人刷榜,還到處嗆(這種類比也是有些奇怪了)
唱唱反調
大劉的科幻是忘憂草,身處陋室也能感受無限。
知乎網友
「還我大號」
「說好的星辰大海,你卻只給了我Facebook。」這是對現在太空發展的吐槽嗎?那為什麼要超出現有支持力度去發展「星辰大海」呢?你可以說是為了人類的好奇心,那的確偉大,但是現在的條件下依然是滿足少數人的「雄心壯志」,可是卻要花費大多數人的資源,或者說是為了人類未來發展所需的資源和空間……
「郭柏辰」→「還我大號」
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農民當年對哥倫布也是這樣想的
「江海」→「還我大號」
可惜做出偉業的人恰恰就是那些仰望星空的人,人類的發展就是奇思妙想堆疊出來的。
「秋水」→「還我大號」
我現在知道冷戰後人類科學停滯不前的原因了。
-End-
本期圖片來自網絡
本期監製:周南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