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下午,第八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頒獎典禮在北京宋慶齡青少年活動中心未來劇院舉行,金華東陽中學語文老師劉祖國代表自己的三位學生前去領獎。他的三位學生是張嘉琪、鄒葉、樓俊涵。張嘉琪憑藉《人類復活學院》一文斬獲「清大紫育杯」最佳青少年作品獎金獎,鄒葉憑藉《一杯星塵》一文榮獲優秀獎,樓俊涵憑藉《革新》一文榮獲優秀獎。這三位學生都是東陽中學2017屆理科實驗班的學生,今年6月剛從東陽中學畢業,如今都是大一學生,張嘉琪在鄭州大學讀臨床醫學專業,鄒葉和樓俊涵都在浙江大學就讀。
據悉,本屆星雲獎共設七大獎項及科幻電影創意獎、青少年優秀作品獎兩大專項獎,有來自中國大陸各省、港臺地區及美國、加拿大、義大利、日本、韓國、哈薩克斯坦、新加坡等海外地區的作家、產業實業家、科幻愛好者上千人參加,該獎由新華網、時光幻象和壹天文化主辦,清大紫育(北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協辦。
語文老師代替去領獎
出席此次盛典的有中國當代科幻創作的領軍人物劉慈欣、王晉康、韓松、董仁威等,海外華人科幻作家有劉宇昆、黃海、三豐等。新華社副社長劉思揚、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徐延豪、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周忠和院士等到場祝賀。
劉祖國老師開心地對記者說,他去領獎特別光榮,一次就領三個獎,而且其中之一是最高的金獎,獲獎人數之多,質量之高,引起了大賽組委會和多家媒體的關注。
「我在接受現場採訪時就說,作為一個縣級市的中學,能在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這樣高級別的賽事中有多人入圍,並問鼎青少年組最高獎,是偶然也是必然,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我們學校是一個以科學教育見長的學校,出了嚴濟慈、潘建偉等一大批理科人才,同時我們對學生的人文素養也很重視,我們語文組特別重視學生的文學創作,並在多種全國性的作文賽事中獲得大獎,金遠晴同學榮獲第十一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陳可馨同學在第四屆新東方『優能杯』全國中學生創新作文比賽中榮獲一等獎、王雨寬同學在第六屆新東方『優能杯』全國中學生創新作文大賽中榮獲一等獎、金曉慧獲得第十五屆『葉聖陶杯』全國中學生新作文大賽冬季決賽特等獎……2015年秋天,我參加自主招生政策解讀會時,獲知有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這麼一個賽事,回校後我們便將相關資料印發給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報名參賽。在初賽和複賽階段,語文教師和學生一起積極閱讀科普科幻作品,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劉慈欣的科幻作品《三體》成為東中學子借閱率最高的書籍。期間各班級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比如『介紹一本書』的課前演講,以及藉助網絡的力量,查找、研讀往屆獲獎者的作品,經過長時間的閱讀沉澱,學生再寫起科普科幻作文就有感覺多了。那時候,我是這麼想的,浙江省實施新高考改革方案,為了讓學生能在自主招生、三位一體招生中增加自己的分量,提倡多參加一些各類大賽,讓學生能在經受鍛鍊的同時,還能拿一些獎回來,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學校和家長也格外關注各種賽事,其中就有各類作文大賽,我們鼓勵學生專注於自己喜歡並擅長的領域,在升學和自我發展的路上,走得更順,飛得更高。」通過參加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劉祖國老師教的兩個班級裡,有6人獲得全國一等獎,大賽方將作品集結出書後,從中遴選優秀作品參評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東陽中學又有三人獲獎,其中張嘉琪的《人類復活學院》斬獲最佳青少年作品獎金獎,也是唯一的金獎。
金獎作品《人類復活學院》是啥樣
劉祖國老師說,頒獎大會上,是劉慈欣給他頒的金獎,並當場宣讀了評委會對張嘉琪作品《人類復活學院》的評語:
「自古以來,追求長生是許多人的夢想,但這一夢想不過是人類『欲望』的一種表現罷了。如若真的可以長生,人類必然會掠奪其他物種的生存資源。可能不久後地球上會只剩人類,其他物種只能在博物館、動物園或圖書館所藏的資料中找到了。張嘉琪的《人類復活學院》以人類復活學院為對象,描繪了未來科技對人類教育及生活的影響,並將物種介紹穿插其中,對未來的想像中不乏生態倫理性思考。文章融科學性、思想性、藝術性於一體,思想深刻,結構巧妙,能引發讀者深思。」
記者看了《人類復活學院》這篇短篇小說,文章講的是一個高中畢業生根據非侵入式基因評測儀測出的結果分配到不同的學院,以便學生找到最根本的興趣點和潛能。「我」被分配到「生命工程學院」,遇到了神奇的菲茲博士,帶領大家參加學院的「人類復活工程」。做工程的過程驚心動魄,屍體在「我」和同學的手中漸漸地有了復活的可能。但是作者卻在思考,人類是否應該做這樣的事情,佔領其他物種的生存空間而長生不老?
張嘉琪對記者說,她的這篇文章是她在高二的時候參加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的決賽現場寫下的,每屆大賽都分初賽、複賽、決賽,她獲得了複賽一等獎,要到北京參加現場總決賽。後來大賽方在今年五月份,又將她和另外2名同學的作品拿去角逐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這才有了最近的這個星雲獎金獎。
她告訴記者,因為是參賽作文,所以是有考題限制的,科普科幻作文決賽題目要求寫一篇以未來學校生活為主題的科普或科幻文章,要求有科學依據,展開想像。「我認為文章一定要有現實意義,就結合人文主題,在敘述故事的同時,加入了一些前沿科技,並涉及了對人類無視自然規律的思考。」
喜歡探索,好奇心強,還想創作
張嘉琪說:「我是一個很喜歡探索新鮮事物、了解未知的人,對前沿科技和未來暢想很感興趣,這和科幻有關聯,接觸科幻作品完全出於好奇心。科幻非常有意思,雖然是對未來的想像,但要基於科學知識,不是憑空想像。前段時間科學家探測到引力波,是個大新聞,其實引力波在科幻作品裡早就有涉及。《人類復活學院》涉及許多醫學內容,我現在讀的專業就是臨床醫學。」
張嘉琪告訴記者,大賽作品裡反映了自己一些平時喜歡讀的作品,比如主人公的名字就取自喜歡的一些影視作品和書,還有裡面的一些情節,比如用基因儀分學院的部分,靈感也來自小時候看得的《哈利·波特》。
在教了她三年語文並擔任理科班主任的劉祖國老師眼裡,張嘉琪是一個很聰明很勤奮的學生,特別自律,她愛讀書,摘抄本寫滿一本又換一本,字寫得很漂亮,批閱她的摘抄本簡直就像在欣賞一件藝術品。「這孩子還很愛好運動,運動會裡參加很多項目。她在高一的時候就立志要學醫,屬於那種目標明確的學生。理科實驗班在高二時曾有一個閱讀分享活動,讓每個學生上臺給大家推薦一本讀過的好書,輪到張嘉琪時,她推薦的作品是兼具科幻性和人文性的《擺渡人》。」
劉祖國老師說,理科實驗班裡學霸雲集,但學霸的世界裡並不只有刷題,他們中很多人喜歡閱讀,而喜歡科幻作品的,多數是男生,這些孩子的共同特點就是思維特別靈活,想像力豐富,而科幻作品正好滿足了這個年齡的孩子對未來世界的想像。
考上大學之後,張嘉琪對科學的興趣只增不減,專業讀的是臨床醫學,她告訴記者,即使這樣,她平時也參加科研實驗組,方向竟是前沿科技。「我對科幻寫作有興趣,或許將來還會動筆寫一寫。」她說:「科幻,讓我的生活變得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