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稱克拉克讓自己產生寫科幻念頭 至今不過時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再讀克拉克

  「太空漫遊」衍生出 推崇派與批判派

  記者 李福瑩

  近日,與艾薩克·阿西莫夫、羅伯特·海因萊因並稱「世界科幻三巨頭」的英國著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的經典之作,「太空漫遊」四部曲在國內首次出版精裝套裝版。「太空漫遊」系列是影史經典《2001:太空漫遊》原作,包括《2001:太空漫遊》、《2010:太空漫遊》、《2061:太空漫遊》、《3001:太空漫遊》四部作品。此次出版的精裝版不僅裝幀設計精美,充分體現出這個系列的經典感,而且四本的內文全部重新校譯,修訂了之前2007年平裝版中的謬誤。

  科幻文學,在國外經歷了達到高峰、又進入衰退的過程,而在國內,科幻文學似乎才剛剛起步。不過,科幻文學創作領域,「反思」綱領似乎已經超越「樂觀」綱領成為主流,因此在今天,再讀「樂觀」的克拉克,便分化出推崇與批判兩種不同意味。

  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

  他到現在都不過時

  1981年,劉慈欣參加高考的這一年,第一次讀到了克拉克的經典之作《2001:太空漫遊》,那種廣闊、深遠的感覺給了他從未有過的閱讀體驗。

  此後,克拉克就像一個始終擺脫不掉的存在,哪怕今天,劉慈欣已是國內科幻文學領域屈指可數的代表作家,他的「三體」系列被評價為「放到國外也毫不遜色」,但劉慈欣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仍重複了一句之前說過的話:「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對《2001:太空漫遊》的拙劣模仿,科幻文學在此達到了一個頂峰,之後再也沒有人能超越,即使是克拉克本人。」

  科學幻想不僅僅是一張皮

  劉慈欣是國內第一批科幻迷,「文革」剛剛結束的時候,人們能讀到的大多數科幻作品是凡爾納、威爾斯這樣的古典科幻作品。所以,當克拉克的現代科幻作品到來的時候,似乎給中國科幻迷打開了一扇窗,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感覺。

  劉慈欣說,克拉克的小說很符合大眾心目中科幻的形式,科學幻想在他的小說中並不僅僅是一張皮,而是核心。就這一點而言,「世界科幻三巨頭」——克拉克、阿西莫夫、海因萊因都是很純的科幻。具體到克拉克,他的作品則呈現出廣闊的視野、絢麗的想像力,還有深遠的哲學思想。

  「他對東方哲學十分著迷,因此作品中也滲透了許多東方式的哲學思考。」劉慈欣說,克拉克的作品既契合了科幻迷讀者的趣味(科幻迷是一個很封閉的圈子),但又沒有給普通讀者造成閱讀障礙,從克拉克暢銷全世界的現象便可以看到這一點。

  克拉克對高科技領域的高層次讀者影響是最深的,美國航天局的火箭工程師曾回憶一次會議的情景:火箭工程師們圍著桌子坐成一圈,都說自己讀過克拉克的小說,因此才成為火箭工程師。劉慈欣說:「在克拉克之前,西方的科幻文學已經到達一個高峰,可以說,克拉克是一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科幻作家,他對未來的展望是超前的,哪怕到現在都不過時。」

  他讓我產生寫科幻的念頭

  劉慈欣回憶起讀罷《2001:太空漫遊》時說:「突然感到周圍的一切都消失了」,「孤獨地面對著這人類頭腦無法把握的巨大的神秘」,「這使我深深領略了科幻小說的力量」。《2001:太空漫遊》描寫了一部史,這部在科幻小說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作品,將讀者帶入漫長的時間和無盡的宇宙空間之中,使讀者體驗宇宙與生命的神秘。

  劉慈欣坦陳,是克拉克讓他產生了寫科幻的念頭,而他的科幻文學創作就是從對克拉克的模仿開始。記得他第一次參加《科幻世界》筆會時,帶去了幾篇作品,有評論家說,若這幾篇作品署上克拉克的名字,也完全可以。劉慈欣認為,克拉克科幻小說的結構,不僅影響了他,也影響了很多其他作家。

  克拉克是個英國人,長期住在斯裡蘭卡。歐洲科幻文學的特點更文藝、更前衛,而克拉克的作品很明快、毫不晦澀,因此,在劉慈欣的歸類中,克拉克的科幻小說應歸入美國科幻文學的版圖。克拉克的科幻小說,一般從現實或歷史起步,然後進入到近未來空間,到結尾又進入與現實離得很遠的時空,虛無、宏大,有一種哲學式的空靈。劉慈欣說,他的「三體」系列就是對《2001:太空漫遊》結構的模仿,有人認為結局不太好,但那就是克拉克式的境界。任何一個文學創作者,哪怕一開始是模仿了某個作家,但到最後都想擺脫一個「模仿者」的稱謂,劉慈欣也做過這樣的努力,但他說自己失敗了,到現在為止,他還是常常感覺到克拉克在注視著他。

  「反思」中應有對科學的尊敬

  劉慈欣介紹,上世紀30至50年代,科學技術顯示出它的力量,給人很深的期望和光明的未來。但自60年代之後,整個科幻文學領域進入了由樂觀走向悲觀、由光明走向黑暗的過程。更有甚者,開始對科學進行了妖魔化的描寫,「科學主義」變成了一個很邪惡的東西。

  「對科學的反思是應該的,但對科學也應該保持基本的尊敬。」劉慈欣打了個比方說,科學就像糧食,吃多了當然有副作用,但完全拋棄它是不可能的。如今,「反思」成了科幻文學的主流,但劉慈欣說,他是比較另類的一個,他對科學的態度是樂觀的,他認為很多人對田園風光的留戀更多是一種幻覺。

  劉慈欣之所以推崇克拉克,正是因為克拉克的科幻小說對未來是樂觀的,有著陽光、明快的色彩,他說,科幻創作應該在想像的世界中讓大家看到科學之美,真正的科幻應該使人們感受到宇宙的宏大,應該讓他們終於有一天在下夜班的路上停下來,長久地仰望星空。

  劉慈欣,中國當代新生代科幻的主要代表作家,中國科普作協會員,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1963年6月出生於北京,祖籍信陽市羅山,山西陽泉長大。代表作有長篇小說《超新星紀元》、《球狀閃電》、「三體」系列等,曾多次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

  責任編輯楊越江

  人神之間有新存在

  「太空漫遊」四部曲

  世紀文景出版公司的楊越江,是本次「太空漫遊」四部曲精裝版的責編。她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介紹,2007年,文景就曾推出過「太空漫遊」四部曲的平裝版,而在當時,國內的科幻市場還是相當小眾,出版科幻書籍的出版社也很少,儘管科幻迷如獲至寶,當時的銷量並不理想,但後來這套平裝版成為科幻迷爭相收藏的版本。

  《2001:太空漫遊》的光環實在太過耀眼,當時的策劃編輯希望國內讀者在充分體驗過《2001》的魅力之後,能繼續享受後面三本書所帶來的樂趣。克拉克在持續地追索科技進步的過程中,不斷構思出新的故事,用克拉克自己的話說,他希望四本書既是一個有內在聯繫的整體故事,又能夠「每一本自成體系,並且根據目前的最新知識,做到儘可能的準確」。克拉克的瑰麗想像,從來都是建立在精準的科學基礎上的大膽想像,這也是為什麼他每每預言成真,而被冠以「太空預言家」的原因。

  楊越江說,今年又以精裝套裝的形式,出版克拉克的經典科幻系列,首先是因為2007年的版本已經斷貨很久。而以精裝套裝的形式出版,是因為作為世界科幻文學的巔峰作品、「太空預言家」克拉克的代表作,以及電影的原作小說,這套書的內容都達到了收藏級別,做成精裝套裝,也是希望讓這套書能夠「內外兼修」。

  克拉克與另一科幻巨頭阿西莫夫是非常好的朋友。在1981年的同一天發現的兩顆小行星,一顆以克拉克的名字命名,另外一顆就是以阿西莫夫的名字命名的,可見世人也多是以科幻雙星來看待這兩位大師。克拉克的作品,包括科幻和科普,數量可能比不上阿西莫夫,但是平均質量比阿西莫夫要高,獲獎的作品和個人得到的各種榮譽也比阿西莫夫要多。他們兩人在一次共赴某個活動時,達成了所謂的「公園大道條約」——阿西莫夫承認克拉克是世界上最好的科幻小說作家;而克拉克承認阿西莫夫是世界上最好的科普作家。

  在楊越江個人看來,克拉克最吸引她的地方,是他看待世界和生命的方式,如哲學家一般的思考。他所創造的來自浩瀚宇宙的「超級智慧體」這個角色,是一種人與神之間的中間態;通過這個角色的設置,他完美地解釋了為什麼是「人」的祖先演化發展成為了如今擁有智慧的人,而不是鳥類的祖先或者是老虎的祖先,而這個問題其實一直是科學界與宗教界圍繞「人的演化」而爭論的問題之一。克拉克的震撼在於告訴了我們,在人和神之間,還有第三種可能性的存在。

  用克拉克的終生好友,著名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的話說,是「克拉克給了我們一種新視野,讓我們看到,人類正從地球搖籃向自己在星海間的未來伸出雙手」。

相關焦點

  • 繼「雨果獎」後,劉慈欣又獲「克拉克獎」:全程英文演講談科幻使命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身為一名科幻作家,我現在的責任和使命,就是世界變得平淡無奇之前,把它們寫出來。」他講述了自己青少年時代對經典的克拉克科幻小說閱讀的震撼記憶,對自己走上科幻創作成為作家的巨大影響,對當今科幻小說多集中於對賽博朋克、虛擬網絡烏託邦,而與真實的太空探索漸行漸遠這一現狀的擔憂,以及自己的科幻創作願意去延續克拉克對天空瑰麗想像和探索的古典主義科幻的方向的使命感,對未來的看法。乾貨滿滿,思想深刻,火花四濺,讓人深受啟發。
  • 劉慈欣在華盛頓領取2018年克拉克獎
    美國當地時間2018年11月8日晚8點15分,由亞瑟克拉克基金會主辦的克拉克獎頒獎禮及晚宴在美國華盛頓D.C.西德尼哈曼劇院舉辦。當晚,劉慈欣被授予2018年度克拉克想像力服務社會獎,表彰其在科幻小說創作領域做出的貢獻。2015年8月,劉慈欣憑藉《三體》曾獲第73屆世界科幻大會頒發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為亞洲作家首次獲獎。
  • 劉慈欣獲「克拉克想像力服務社會獎」 稱想像力是人類勝過AI的唯一...
    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被授予想像力服務社會獎(Arthur C. Clarke Award for Imagination in Service to Society)。劉慈欣曾憑藉科幻小說《三體》獲得了2015年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也是亞洲作家首次獲得該榮譽。同年,《紐約客》雜誌作者Joshua Rothman將劉慈欣譽為「中國的亞瑟·克拉克」。
  • 劉慈欣再獲國際科幻大獎,卻對當今科幻小說很失望
    美國當地時間2018年11月8日晚8點15分,由亞瑟克拉克基金會主辦的克拉克獎頒獎禮及晚宴在美國華盛頓D.C.西德尼哈曼劇院舉辦。當晚,劉慈欣被授予2018年度克拉克想像力服務社會獎,表彰其在科幻小說創作領域做出的貢獻。
  • 劉慈欣的偶像:科幻巨頭阿瑟·克拉克
    提起中國科幻,大家就會想到《三體》,想到劉慈欣。這個以一己之力,將中國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的男人,是無數人內心頂禮膜拜的對象。但在劉慈欣心裡,他頂禮膜拜的,則是另一位科幻大神,那就是科幻界真正的傳奇人物,科幻三巨頭之一的阿瑟·克拉克(另兩位是阿西莫夫和海因萊因)。
  • 劉慈欣:美國是世界科幻中心 中國科幻市場還沒啟動
    北青報:很多報導都給您貼上「工科男」的標籤,您自己認可嗎?  劉慈欣:很認可,十分認可,這不是我給自己貼的標籤,我就這麼個身份,工科學畢業,出來當工程師,一當30年。  北青報:大家可能會對工科男有一些刻板印象,比如說不太善言詞,不是很浪漫。  劉慈欣:不錯不錯,我就是這麼個人,很準確。
  • 被劉慈欣稱為「拙劣模仿的對象」,他是怎樣把科幻寫「死」的
    這不僅是科學家孜孜不倦研究的課題,也是科幻小說家冥思苦想的問題。亞瑟·查爾斯·克拉克是世界科幻史上劃時代的偉大人物,被劉慈欣先生稱為「只能拙劣模仿的對象」。他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寫就的《2001太空漫遊》,即使在今天也被視作世界科幻史上不朽的高峰。
  • 劉慈欣:建築科幻文學王國
    劉慈欣的內心始終裝著一顆童心,當他在嘗試寫作科幻小說的時候,想的便是既為自己、也為天下的兒童寫一些讀物。在科幻的世界裡,劉慈欣是理想主義者,也是一個童心浩蕩為愛而寫作者。不僅《超新星紀元》是一部科幻版的兒童文學,《三體》也是科幻版兒童文學。
  • 劉慈欣談科幻小說:末日題材是一個永恆的主題
    「雨果獎」在美國頒出,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作品《三體》獲獎,創造了中國科幻文學的一個記錄。近日,劉慈欣做客中新網訪談節目,暢談了《三體》的創作過程,並分享了他對科幻小說的理解。  寫好科幻小說的關鍵是有科幻思維方式  劉慈欣在訪談中表示,之所以走上科幻寫作的道路,因為自己本身就是一個科幻閱讀愛好者。在他看來,科幻小說是一個類型很豐富的文學題材,很難一概而論。
  • 這本書是劉慈欣眼中的神作,獲得國際科幻獎項數量超出三體1
    劉慈欣劉慈欣是當今中國科幻的領軍人物,被嚴峰稱讚以一己之力將中國科幻帶到世界領先水平。然而大劉一直保持謙虛態度,聲稱自己自己的所有作品都是對阿瑟·克拉克的拙劣模仿。從某種意義上這並非大劉妄自菲薄,因為阿瑟·克拉克乃世界科幻三巨頭之一,是「黃金時代」科幻的代表人物,他在科學預言、作品構思上所取得的輝煌成就都非普通科幻作家可比。
  • 劉慈欣:暗物質給科幻小說留下了巨大創作空間
    劉慈欣不反對記者的比喻,他說就像美國科幻作家克拉克的墓志銘所言,「他從未成熟,但一刻也沒有停止成長」。科幻作家就是這樣,具備兩種能力:一是孩童般的天真,對宇宙未知、技術奇蹟的好奇;二是閱歷。但兩者很難並存。  他一直保持著這分天真,但今天他擁有了更堅實的閱歷。這次,他成為中科院科學傳播局的特邀嘉賓,不僅人生最近距離地逼近了發射現場,而且進入了指揮大廳。
  • 科幻《三體》是利用上班時間偷寫的,劉慈欣:我好像佔了單位便宜
    那麼不打麻將能幹什麼呢?自然是撰寫自己的從小的愛好——科幻小說了。因此,劉慈欣撰寫科幻小說的初衷其實就是無聊,而非生活。劉慈欣曾評論那些辭去工作,進行專職寫作的人:「從科幻小說來說這是不可能的,國內的科幻小說市場很小,養不活專職作家,專職寫就根本生活不了,你怎麼專職寫呢?只能找業餘時間去寫。你看一本書現在賣幾千冊一萬冊,賣到5萬冊就很好了,你算下來這本書你按8%的版稅來算,你看才掙幾個錢?
  • 西方科幻作家斷言中國人想像力不行,劉慈欣用《三體》狠狠打臉
    一直以來,在西方世界都有這樣一個普遍認知,那就是現代文明起源於西方,而東方的那些文明都是缺乏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甚至有西方科幻作家曾斷言稱:中國人想像力不行。毋庸置疑,近代以來,西方在科技方面的領先是巨大的,這某些西方人產生了一種幻覺,那就是唯有西方人才能夠擁有非凡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才能夠創作出令世人驚嘆的科技成果和科幻作品。
  • 中國新生代科幻,不只有劉慈欣
    新星紀元科幻寫遍了所有對信息社會的希望和恐懼,20年後作品也仍無法超越。 但沉溺網絡也會造成「痴呆症」,在老人看來似被「電老虎」操控了心智。也許,父與子、自然人與賽博人終將和解,一同對付肆虐的網絡病毒。怎麼對付?兩代科幻作家宋宜昌和劉慈欣給出的方案非常一致——弄斷網線。
  • 科幻作家劉慈欣講「航天的意義」:這是生命本能
    在劉慈欣看來,這是生命的本能——不斷向外擴張。  「不要問具體有什麼用,中國的科學和很多方面曾經的落後,就是因為幹什麼都要問有什麼用。有些東西,是作為人的最根本的衝動,是不需要問有什麼用的。」劉慈欣說。  12月2日凌晨1時30分,在距離發射點外3公裡的彝族小村子裡,科幻作家劉慈欣和3000名遊客一起,舉著望遠鏡等待著。
  • 劉慈欣: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三體》那麼火
    在陽臺上抽半根雪茄的工夫,劉慈欣與我尬聊了幾句:「今天的科幻寫作跟十幾二十幾年前沒區別,真正的科幻讀者不多。你看現在,寫科幻的估計有一萬多人,有名氣的二三十人,有影響力的作品更少。」《三體》能紅成這樣,對於劉慈欣(大劉)本人而言也是個謎:「坦率說,我們都不知道這是什麼原因。」中國科幻大會的最後一天,被新京報記者在酒店早餐餐桌上「截獲」時,劉慈欣正飛快地扒拉著早餐。這位「中國科幻最大IP」本人,11月初剛因拿下克拉克基金會頒發的想像力貢獻社會獎而在朋友圈刷屏了一波。
  • 《三體》與《基地》,劉慈欣與阿西莫夫,誰才是科幻文學的圭臬?
    《三體》與《基地》,劉慈欣與阿西莫夫,誰才是科幻文學的圭臬?」的劉慈欣也在中國爆紅,即使是從來沒有看過劉慈欣著作的國人,提到《三體》的大名也是如雷貫耳。劉慈欣在科幻文學界擁有的毋庸置疑的地位,但是在另一個科幻作家面前,劉慈欣的名分依然要向後排,他就是世界科幻文學宗師——艾薩克阿西莫夫。
  • 《流浪地球》和《三體》並非劉慈欣第一部成功作品,而是這部
    但當劉慈欣緊張地問道「這是什麼書」時,父親還是鼓起勇氣告訴他這是科幻小說,是有科學根據的創作,並把書還給了劉慈欣。讀完《地心遊記》之後,劉慈欣說「感覺就好像在一間黑屋子裡,一扇窗戶打開了。」因為父親的寬容與跳出時代桎梏的認知,劉慈欣堅持了下去。劉慈欣一直堅持著閱讀科幻小說,從未停止。阿瑟·克拉克、卡夫卡、博爾赫斯、奧威爾……豐富了他的大學生活。
  • 為什麼很多莫言,卻只有一個劉慈欣?(下)
    劉慈欣能夠在中國聲名鵲起,很大程度上也跟時代因素有關。他早期的作品如《歡樂頌》、《詩云》走的是克拉克一路的宏大描述,後期逐漸向阿西莫夫靠攏,更加注重故事情節。到《三體》三部曲才走出自己的一條獨特道路,即以科幻創意搭建小說骨架,再以好看的故事情節和鮮明的人物形象連綴成血肉之軀,最後用哲學思考賦予小說靈魂。
  • 想寫科幻小說,這些科幻經典一定要讀
    在崇尚閱讀的中學時期,優秀國產科幻文學《三體》成了眾多青少年必讀的小說,再後來,影視作品《流浪地球》的熱映,神奇的太空,無限的宇宙,小說中的高科技,更是以無限的魅力吸引著無數青少年對於科幻的暢想,科幻的種子正在當代青少年心中悄然長大。用幻想的形式,表現人類在未來世界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學技術遠景,是件很酷的事兒,於是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對科幻創作產生了極大的熱情和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