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家劉慈欣講「航天的意義」:這是生命本能

2020-11-30 中國新聞網

  「問航天事業的意義在哪兒,就如同問生物從海洋走上陸地的意義在哪兒。」在劉慈欣看來,這是生命的本能——不斷向外擴張。

  「不要問具體有什麼用,中國的科學和很多方面曾經的落後,就是因為幹什麼都要問有什麼用。有些東西,是作為人的最根本的衝動,是不需要問有什麼用的。」劉慈欣說。

  12月2日凌晨1時30分,在距離發射點外3公裡的彝族小村子裡,科幻作家劉慈欣和3000名遊客一起,舉著望遠鏡等待著。儘管隔著3公裡,用肉眼根本看不清火箭,但他還是被升空時的壯麗場景驚呆了,這是和之前觀看電影《地心引力》截然不同的感受,影院的3D特效、音響效果再好,也比不上現場的震撼。「玉兔號」行走月球被稱為我國在月球探測上邁出的一大步。然而,劉慈欣覺得,這一步並不如人們想像中的大,反之,「差得還太遠」。

  航天事業的確在走向大眾

  作為一個鍾情於宇宙的「硬科幻」作家,多年以前,劉慈欣也有過在山西省岢嵐縣觀看小型火箭發射的經驗。但這次「嫦娥三號」發射是他第一次觀看正規的大型火箭發射,也是「離科幻和星空最近的一次」。

  讓他想像不到的,是觀看現場的氛圍:賣燒烤的,賣模型的,打撲克的,圍成一圈喝酒的……這使他真切地感到:「中國航天事業越來越從一個壁壘森嚴的地方,變得走向大眾了。航天經濟,也可能會走進社會。」

  3000人裡的大多數是去看熱鬧的,像他這樣的「鐵桿粉絲」寥寥無幾,同行的幾位作家也表現出沒多大興趣。相似的場景曾出現在2012年山西省作協舉辦的一個研修班上,他在發言中「鼓吹」太空探測的重要性,結果在座的作家興味索然,一位聽課的作家下來甚至對他說:「文學嘛,操這份閒心幹什麼。」

  但令他欣慰的是,在現場遇到了不少小朋友;回去的飛機上,還有北京實驗二小五年級一個班的學生同行。「相信他們中會有人長大後去月球旅遊的,甚至成為月球居民。」回到山西後,他在博客裡這樣寫道。

  只要沒有載人,就談不上高潮

  在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的經典作品《2001,太空漫遊》中,21世紀初的地球,近地空間的開發已經社會化和商業化,地球軌道上的太空城有飛向月球的定期航班飛船,還在月球建起了地下城。人類已經有能力組織向太陽系外圍行星進行大規模載人航行,擁有由傳統化學動力和核動力相結合的宇航推進系統。

  目前航天技術的發展水平,顯然與科幻小說中對今天的預測相差甚遠。2008年,阿瑟·克拉克去世,劉慈欣開玩笑地說:「克拉克可能是因對現實版200X的失望而駕鶴西去。」

  隨著美、日、印和歐洲都加快了探月的步伐,不少人將2007年至今稱為新的探月高潮期。同屬月球探測「第二集團」的印度,也已經搶先一步,在11月5日發射了火星探測器。但劉慈欣覺得:「只要沒有載人上月球、上火星,就談不上什麼高潮。」事實是,1969年阿波羅登月以後,再也沒有太空人登上過別的星球。

  載人航天停滯不前的原因,並非因為科技水平不夠,而是投入太高,在太空開發產業化之前,所有這些投入只能得到很小的回報,效益無法量化。

  相比較而言,無人深空探測的花費要遠遠低於載人航天。「嫦娥一號」和「嫦娥二號」分別投資14億元和9億元人民幣;美國於2011年發射的好奇號火星車項目是最昂貴的火星探測項目,總投資也不過25億美元。「就是這樣,還有不少人在喋喋不休地發牢騷。」劉慈欣說。

  「等有一天,航天的錢值得花了,航天事業真的能夠有經濟的吸引力了,才有可能一步步做大。」劉慈欣說,「現在,國家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只能一步步走。」

  航天的意義,就像生物從海洋走上陸地的意義

  在印度首個火星探測器「曼加裡安」號升空後,國內外批評人士便質疑道:一個貧困人口佔世界1/3、許多人仍在餓肚子的「窮國」,為何仍要探測火星?

  劉慈欣則頗為認同印度官方發言人理直氣壯地回應:「如果不敢懷有偉大夢想,那我們就只能做伐木人和提水工。」

  「回頭看看,人類曾經真的想要走出搖籃嗎?」劉慈欣說,上世紀中葉的太空探索熱潮發生在冷戰時期,是受強大的政治因素影響的,而人類其實從來都沒有真心地把太空當做未來的家園。

  「問航天事業的意義在哪兒,就如同問生物從海洋走上陸地的意義在哪兒。」在他看來,這是生命的本能——不斷向外擴張。「不要問具體有什麼用,中國的科學和很多方面曾經的落後,就是因為幹什麼都要問有什麼用。有些東西,是作為人的最根本的衝動,是不需要問有什麼用的。」劉慈欣說。

  劉慈欣喜歡將航天事業與15世紀開始的大航海時代類比:都源於人類對未知世界的好奇,都需要為遠航付出高額的代價,其意義都不能用金錢來衡量,但能開拓出更廣闊的空間,深刻地影響人們的現實生活。

相關焦點

  • 嫦娥三號最新消息:劉慈欣稱航天是生命本能 不需要問有什麼用
    嫦娥三號最新消息 「問航天事業的意義在哪兒,就如同問生物從海洋走上陸地的意義在哪兒。」知名科幻作家劉慈欣在現場觀看嫦娥三號發射之後,寫下了這樣的感想。12月2日,劉慈欣和3000名遊客一起,在西昌航天基地見證了嫦娥升空。針對有人質疑航天事業的意義,劉慈欣認為,「有些東西,是作為人的最根本的衝動,是不需要問有什麼用的。」
  • 國星宇航「科幻世界號」衛星成功發射 劉慈欣等科幻作家現場見證
    北京時間12月20日11時22分,在劉慈欣、何夕、謝雲寧、寶樹、楊晚晴等中國著名科幻作家的共同見證下,全球首顆以科幻機構命名的衛星——「科幻世界號」 AI衛星(星時代-8)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搭載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 科幻作家劉慈欣:將目光投向無垠宇宙
    劉慈欣認為,這與國家的綜合實力有一定關係,「比如《流浪地球》裡中國人拯救了世界,這在以前的國產電影視角裡從未出現。」他說,這種劇情,只會發生在中國快速的現代化進程中,發生在中國迅速崛起背景之下。對於中國科幻影視的前景,他很樂觀。「科幻影視作品面對著巨大的市場和觀眾群,不用說世界上,單單國內的市場就相當大。」
  • 為什麼我的作品很少有月球當主角 專訪科幻作家劉慈欣
    就像著名科幻作家、中國科普作協會員劉慈欣,在12月4日現場觀摩嫦娥三號發射後感慨的:與想像中的航天發射現場不同,觀摩臺更像一個集市:有賣火箭和玉兔車模型的,有賣方便麵和小吃的,有在炭火上支著架子烤大塊肉的,還有圍成一圈打撲克和坐在地上喝酒的……中國航天事業越來越從一個壁壘森嚴的地方,變得走向大眾。
  • 科幻作家劉慈欣:外星人可能已是「電腦人」(圖)
    科幻作家劉慈欣:外星人可能已是「電腦人」(圖) 2015-08-19 15:24:2318日,國內科幻作家頂尖代表劉慈欣、王晉康亮相南國書香節,求籤名求合影的隊伍繞了上千平方米的8號會議室好幾圈……  《三體Ⅰ》或明年上映  可以說劉慈欣正是以史詩級巨作《三體》三部曲奠定了自己在國內乃至全球科幻界的大腕地位,改變了不少人對中國沒有好科幻作品的印象。如今《三體》的英文版在海外既叫好又叫座,電影也緊鑼密鼓地開拍了。
  • 中國科幻第一人——劉慈欣
    所有人的生活方式都是合理的,沒必要相互理解談起科幻小說,你都會想到哪些?《三體》、《命運》、《鏡子》,繼而又會想到「雨果獎」,而中國第一位獲此獎項的作家——劉慈欣劉慈欣他被譽為「中國科幻第一人」你或許知道世界科幻三巨頭:英國的阿瑟·克拉克、美國的羅伯特·海因萊因和艾薩克·阿西莫夫。科幻作家們都是極具想像力的人物,在激發想像力或者激勵人類探索未知方面科幻的作用堪稱顯赫!正如「科技狂人」馬斯克所言,正是科幻小說激勵自己探索未知!6月23日是劉慈欣先生的生日。這一天,艾薩克·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說《基地》中文預告播出。
  • 科幻作家韓鬆開玩笑:河南元素都被河南作家劉慈欣、王晉康寫完了
    大河網訊(記者 莫韶華)喜歡看科幻小說的讀者都知道中國科幻「四大天王」——劉慈欣、王晉康、何夕、韓松,而四個人中兩人都是河南人:劉慈欣祖籍信陽羅山縣、王晉康是南陽人。韓鬆開玩笑地說:「河南確實有很多優秀的素材,我也特別想以河南文化來創作,但是都被劉慈欣和王晉康寫完了。王晉康甚至認為未來拯救地球、拯救人類的希望都在河南,河南人拯救了宇宙。」2019年,大河網記者採訪了獲得第30屆中國科幻銀河獎最高榮譽獎項終身成就獎的河南科幻作家王晉康。
  • 西方科幻作家斷言中國人想像力不行,劉慈欣用《三體》狠狠打臉
    一直以來,在西方世界都有這樣一個普遍認知,那就是現代文明起源於西方,而東方的那些文明都是缺乏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甚至有西方科幻作家曾斷言稱:中國人想像力不行。毋庸置疑,近代以來,西方在科技方面的領先是巨大的,這某些西方人產生了一種幻覺,那就是唯有西方人才能夠擁有非凡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才能夠創作出令世人驚嘆的科技成果和科幻作品。
  • 劉慈欣:建築科幻文學王國
    在2015年憑藉《三體》獲得有世界科幻「諾貝爾獎」之稱的雨果獎後,劉慈欣這個名字再度成為媒體「熱詞」。這位筆下充滿原子、分子、粒子以及未來世界的作家在現實生活中究竟是什麼樣?他是如何走上科幻之路、攀上文學高峰的呢?
  • 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透露 正創作與《三體》風格不同的科幻小說
    今日(11月3日)上午,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接受了紅星新聞記者採訪,透露了他正在進行的科幻創作,他計劃寫出和《三體》風格和題材都不一樣的科幻小說。談到成都,劉慈欣非常熟悉,這裡有孕育了很多科幻作家的《科幻世界》,有非常濃厚的科幻色彩,他說:「《科幻世界》在成都落戶有很多歷史的原因,它也讓成都成為了一個和科幻很密切的城市。而且成都市政府對科幻產業非常的重視,對於全國其他城市來說,這方面的科幻色彩就少了一些。」
  • 繼「雨果獎」後,劉慈欣又獲「克拉克獎」:全程英文演講談科幻使命
    他講述了自己青少年時代對經典的克拉克科幻小說閱讀的震撼記憶,對自己走上科幻創作成為作家的巨大影響,對當今科幻小說多集中於對賽博朋克、虛擬網絡烏託邦,而與真實的太空探索漸行漸遠這一現狀的擔憂,以及自己的科幻創作願意去延續克拉克對天空瑰麗想像和探索的古典主義科幻的方向的使命感,對未來的看法。乾貨滿滿,思想深刻,火花四濺,讓人深受啟發。
  • 劉慈欣:暗物質給科幻小說留下了巨大創作空間
    劉慈欣不反對記者的比喻,他說就像美國科幻作家克拉克的墓志銘所言,「他從未成熟,但一刻也沒有停止成長」。科幻作家就是這樣,具備兩種能力:一是孩童般的天真,對宇宙未知、技術奇蹟的好奇;二是閱歷。但兩者很難並存。  他一直保持著這分天真,但今天他擁有了更堅實的閱歷。這次,他成為中科院科學傳播局的特邀嘉賓,不僅人生最近距離地逼近了發射現場,而且進入了指揮大廳。
  • 劉慈欣短篇小說入圍「星雲獎」 科幻文學因何受關注?
    這段文字,出自科幻短篇小說《黃金原野》,作者便是「雨果獎」得主劉慈欣。就在不久前,「第十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入圍名單正式公布,《黃金原野》在列。故事內容仍是劉慈欣喜歡的「太空題材」,與《流浪地球》相似的是,其中也表達了強烈的「故鄉」情結。劉慈欣。
  • 我與共和國共成長|劉慈欣 在平行宇宙生活著的硬核科幻作家
    是劉慈欣的出現,以一部部作品告訴讀者,科幻是與科學相鄰,與想像力相關,可以承載未來訴求和表達價值觀的文學形態。劉慈欣被譽為「中國當代科幻第一人」。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他一邊在山西省陽泉市娘子關發電廠擔任計算機工程師,一邊利用業餘時間出版了13本小說集。
  • 中國新生代科幻,不只有劉慈欣
    改變科幻的工具屬性,掙脫科學樂觀主義/唯科學主義的桎梏,是這一紀元裡科幻作家的使命。而他們每一步都踟躕猶疑。,也是一個多重意義上的「父子交接」的故事。他們犧牲健康和生命,賺取果腹之物,建築起新富們的奢靡繁華,卻被棄之為「垃圾人」。然而,他們拒絕跨國公司的環保項目,怕機器搶走自己的飯碗! 今日中國科幻已涵蓋從黃金時代、新浪潮、賽博朋克、科幻現實主義到驚奇冒險、架空歷史、日系清新等世界科幻所有風格,鮮有人提起「姓科姓文之爭」「硬軟科幻之別」,更遑論百年前的啟蒙重任。
  • 《三體》紅到歐美 劉慈欣:科幻小說是可以共同交流的
    英文版出版後劉慈欣收到不少歐美當代科幻作家的反饋,「幾乎都是正面的評價」,這讓他很開心,「科幻小說表達的東西是全世界都可以共同交流的。」新聞事件《三體》登全美百佳圖書榜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系列第一部《三體問題》的英文版引發了一輪又一輪熱議和好評。
  • 劉慈欣:用思想擁抱宇宙
    此時此刻,筆者似乎明白了這片看似貧瘠的土地為何能夠「滋養」劉慈欣這樣一位贏得了世人矚目的科幻作家。  2015年在劉慈欣的人生當中,無疑是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一年,從8月獲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到9月獲銀河獎——科幻功勳獎,再到10月獲星雲獎——最高成就獎。劉慈欣一年三獎,橫掃大陸圈、華語界、世界級科幻文學大獎。
  • 劉慈欣稱克拉克讓自己產生寫科幻念頭 至今不過時
    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  他到現在都不過時  1981年,劉慈欣參加高考的這一年,第一次讀到了克拉克的經典之作《2001:太空漫遊》,那種廣闊、深遠的感覺給了他從未有過的閱讀體驗。劉慈欣說:「在克拉克之前,西方的科幻文學已經到達一個高峰,可以說,克拉克是一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科幻作家,他對未來的展望是超前的,哪怕到現在都不過時。」
  • 劉慈欣談《流浪地球》:科幻電影不能照葫蘆畫瓢
    劉慈欣談《流浪地球》:科幻電影不能照葫蘆畫瓢 19-03-12 新華社 「科幻小說把未來的各種可能性排列出來,讓我們擁有一個更開放的頭腦,能夠面對未知世界的各種可能性。」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8日在阿聯杜拜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
  • 「劉慈欣《三體》文筆太差」!網友感慨:找個作家重寫一遍會怎樣
    然而,近年來,劉慈欣寫的一部科幻小說《三體》風靡全球,甚至連美國前總統歐巴馬都成了它的粉絲,所以劉慈欣的名氣一直沒有上升。不過還是有人說《三體》的想法很好,就是文筆太差。希望能找到真正的作家來重寫。如果這一招奏效會有什麼效果?《三體》和《魔戒》一樣,有三部曲。大多數人都看過第一部,從中他們了解到劉慈欣對宇宙的構想,而外星文明的出現也非常令人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