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的作品很少有月球當主角 專訪科幻作家劉慈欣

2020-11-30 浙江在線

  浙江在線12月15日訊昨晚9點,杭州不少人家的窗簾還沒有合上,大人孩子不時會探頭窗外,雖然霧霾把空中的月亮遮得嚴嚴實實,但這不影響人們一邊看電視直播嫦娥三號登月,一邊遐想。

  就像著名科幻作家、中國科普作協會員劉慈欣,在12月4日現場觀摩嫦娥三號發射後感慨的:與想像中的航天發射現場不同,觀摩臺更像一個集市:有賣火箭和玉兔車模型的,有賣方便麵和小吃的,有在炭火上支著架子烤大塊肉的,還有圍成一圈打撲克和坐在地上喝酒的……中國航天事業越來越從一個壁壘森嚴的地方,變得走向大眾。

  昨天,劉慈欣沒有12月4日那麼幸運了,他半夜還在單位加班,連電視直播都看不上。「如果我在家,肯定會和孩子一起看直播。」他說,載人航天工程、登月等太空探索,可以讓人把眼睛從生活中抬起來,朝更遠的地方看。看得越遠,人會發現,現實生活只是極小極小的一部分,人在太空就是微小的生物,太陽系、銀河系、數不清的星系,才接近無限。

  劉慈欣經常說,眼光悠遠,目標現實,人於地上踏實勞作,但又何妨仰望星空。「如果你看了我的小說,在下夜班的路上,看了星空幾秒鐘,那我的目的就達到了。」

  對不看科幻小說的人來說,看「玉兔號」行走月球也是一樣。

  「傳統上,中國人比較關注眼前,對遙遠的時空沒有興趣。但現在,我們的生活比以前富足了許多。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思考與當下生活距離遙遠的宇宙。我們的嫦娥系列,我們的載人航天,更像是一個引信,點燃了這些年集聚起來的,對太空的夢想和熱情。」這在劉慈欣的博客中也可以看到,他最新的關於「嫦娥三號」的博文,點擊量16萬多,平時文章,點擊多的也就4萬左右。

  劉慈欣的科幻作品中,圍繞月球展開的很少。他最近構思的一部作品《月夜》,本來在月球上會有重頭戲。

  「我們生活在以能源為動力的繁榮時代,也生活在能源會被竭盡的威脅之中。這把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劍,逼迫人類尋找各種方法,避免最終的毀滅。後來科學家在月球表面鋪滿太陽能電池板,然後用微波輸送到地球,解決能源危機。」在劉慈欣構思的這篇文章裡,未來人們很難在城市看到月光,因為月亮不會像今天這麼亮,而越來越璀璨的燈光也會蓋住它。中秋節人們要賞月,城市必須關閉燈光。

  但月球似乎註定做不了劉慈欣作品的主角。劉慈欣透露,之前打算寫成長篇的《月夜》最終還是以短篇呈現。「因為月球有個特點,離地球最近,沒有大氣層,一切都暴露著,它沒有太多秘密,從神秘感上說,寫地球都比寫月球強。這種狀況下,科學對月球的探索,比科幻更有意思。」劉慈欣說。

  嫦娥3號,一個美麗的開始

  許多年前看過一部國內的航天題材電視劇,對第一集的開頭印象深刻:一片荒涼的山坡,風吹草低,一群黑白相間的瘦山羊在吃草,還有一個身穿破舊彝族服裝的放羊娃,鏡頭長久地停留在這仿佛幾輩子以前的農牧場景上,然後慢慢上搖,徐徐地顯示出矗立在下面山谷中的高大的火箭發射架……

  那就是西昌航天基地,嫦娥3號起飛的地方。

  應邀去看嫦娥3號的發射,做為一個科幻作者和科幻迷,從來沒有走到離科幻和星空這麼近的地方。

  觀看發射的有三千人左右。與想像中的航天發射現場不同,這裡更像一個集市:有賣火箭和玉兔車模型的,有賣方便麵和小吃的,有在炭火上支著架子烤大塊肉的,還有圍成一圈打撲克和坐在地上喝酒的……

  臨近發射,火箭的第三級開始加注低溫燃料,有白色的蒸汽從箭體上部表面冒出。直到發射倒數十分鐘時,發射臺的周圍還有人在走動。

  火箭點火時,尾焰瞬間照亮同周圍的群山,接著照亮了半個天空,拖著絢麗的火焰升起的火箭有一種奇異的美,很奇怪的,竟讓我想起莫言的小說《透明的紅蘿蔔》中的那個晶瑩剔透發出異彩的紅蘿蔔,火箭同樣看上去是不屬於這個世界的東西,帶著我們的精神飛離這平凡的群山。開始時,這一切竟然是在無聲中發生的,幾秒鐘後,當火箭已經高高升到塔架上方,那激越有力的轟鳴聲才傳了過來。空中的火箭曾經短暫地沒入雲中,但旋即又耀眼地出現,在高空轉向,很快變成一個小紅點消失在夜空中。整個過程比預想的要快許多。好在我聽從了朋友的勸告,沒怎麼照像,眼睛是最好的相機,不像許多人只顧拍照沒有真正用自己的眼睛看到多少,後悔莫及。

  一切都平靜下來後,擠在返回的人群中,對航天的事想了許多。

  其實,對於「太空探索有什麼用」這個問題的回答十分簡單:三億多年前生命從海洋爬上陸地有什麼用?

  最近,看到美國學者RobinHanson的一篇關於宇宙智慧文明的論文《大篩選,我們在其中走了多遠?》。目前,從宇宙的外觀上看,宇宙處於大寂靜(Greatsilence)狀態,沒有發現任何生命和文明的跡象。由此可以推知,能夠在宇宙中大規模擴散從而長久延續下去的文明極其稀少,甚至可能根本不存在。那就有一個推論:在宇宙中的無生命物質和可持續擴散的智慧文明之間有一個巨大的篩選機制(Greatfilter),智慧文明通過這個篩選極其困難。可能有許多層篩子,比如進化出可複製的細胞是一層,製造工具是一層,避免核戰爭毀滅是一層等等,作者列出了九層可能的篩子,逐層進行了分析。大寂靜表明,這些層篩子中肯定有一層或多層是極難通過的。現在的問題是,那些極難通過的死亡之篩是在我們的後面還是前面?從大寂靜來看,人類很有可能已經通過了一層或幾層死篩,因為如果找不到外星人,那就表明他們中的大多數還在篩子在另一面沒有通過,但考慮到大寂靜,這同時也表明人類前面可能面臨著更嚴酷的篩選。

  嫦娥3號,對於中國航天是一大步,是中國所進行的最複雜的探測工程。但前面的路還很長,畢竟,「惠更斯」號探測器已經在土星的月亮上登陸了。中國進一步的深空探測還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比如,月球探測尚未遇到通訊時滯問題,電磁波從地球到月球僅需1秒,幾乎可以算是實時控制了,而電波傳到火星,可能需要十幾分鐘,到木星軌道以外的行星時滯就更長了,這對探測器的智能控制和適應能力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

  所以,嫦娥3號是一個美麗的開始。

  在來西昌的飛機上,遇到了北京實驗二小五年級一個班的孩子去看發射,發射結束後,在停車場又遇到一群更小的孩子,看上去只有小學一年級。我相信,在未來他們中間一定有人會去月球旅遊,甚至長期生活在那裡。

  回到西昌市已經是凌晨三點多,天空中看不到嫦娥探測器正在飛向的月亮,但有無數顆星星,只要人類懷抱著飛向太空的偉大夢想,每一顆星星都將是一個未來的驚喜。(文章有刪節)

相關焦點

  • 科幻作家劉慈欣:外星人可能已是「電腦人」(圖)
    18日,國內科幻作家頂尖代表劉慈欣、王晉康亮相南國書香節,求籤名求合影的隊伍繞了上千平方米的8號會議室好幾圈……  《三體Ⅰ》或明年上映  可以說劉慈欣正是以史詩級巨作《三體》三部曲奠定了自己在國內乃至全球科幻界的大腕地位,改變了不少人對中國沒有好科幻作品的印象。如今《三體》的英文版在海外既叫好又叫座,電影也緊鑼密鼓地開拍了。
  • 科幻作家劉慈欣講「航天的意義」:這是生命本能
    在劉慈欣看來,這是生命的本能——不斷向外擴張。  「不要問具體有什麼用,中國的科學和很多方面曾經的落後,就是因為幹什麼都要問有什麼用。有些東西,是作為人的最根本的衝動,是不需要問有什麼用的。」劉慈欣說。  12月2日凌晨1時30分,在距離發射點外3公裡的彝族小村子裡,科幻作家劉慈欣和3000名遊客一起,舉著望遠鏡等待著。
  • 科幻作家劉慈欣:將目光投向無垠宇宙
    劉慈欣說,把握住機會並不容易,「首先特效必須和好萊塢一樣,甚至超過它,其次得有精良的、能打動人的故事。」優秀的科幻作品能啟迪人們的想像力、拓展認知邊界對於中國的科幻文學,劉慈欣卻心存憂慮。他認為,雖然中國科幻文學有多種多樣的風格,然而讀者量小、作家群體小、有影響力的作家作品少。
  • 西方科幻作家斷言中國人想像力不行,劉慈欣用《三體》狠狠打臉
    一直以來,在西方世界都有這樣一個普遍認知,那就是現代文明起源於西方,而東方的那些文明都是缺乏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甚至有西方科幻作家曾斷言稱:中國人想像力不行。兩年之後,中國第一部科幻小說《月球殖民地小說》開始連載,到1905年,中國第一部完整的科幻短篇小說《新法螺先生譚》正式公開發表,中國科幻開始成長.
  • 《三體》紅到歐美 劉慈欣:科幻小說是可以共同交流的
    劉慈欣絲毫不擔心西方讀者會有閱讀障礙,「而且科幻小說相對於其他類型的文學來說很好翻譯,儘管有很多專業的名詞,但這些詞都是科技名詞,本來就是從英語來的。不像比如莫言的作品,有些文字是純粹本土化的東西,很難用英文表達。」
  • 劉慈欣:美國是世界科幻中心 中國科幻市場還沒啟動
    最近很多網際網路的大腕都想請我去對話,我不敢去,我怕人家失望。我要跟人家說,您領悟出來的道理我從來沒想過,人家會怎麼想?談戀愛都能用面壁,我真的不知道兩者怎麼連得上。  北青報:您自己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三體》能在那麼多科幻作品裡面一枝獨秀?  劉慈欣:這個我確實不知道,因為某一本書產生影響力可能和很多複雜的外部因素有關係,並不純粹是和書的內容有關係。
  • 我與共和國共成長|劉慈欣 在平行宇宙生活著的硬核科幻作家
    劉慈欣期待自己更多的作品被搬上熒幕,期待未來的中國科幻電影風格多樣化。本刊記者 王海珍在60後、70後的童年記憶中,科幻小說更像科普文學,被歸入兒童文學的序列。是劉慈欣的出現,以一部部作品告訴讀者,科幻是與科學相鄰,與想像力相關,可以承載未來訴求和表達價值觀的文學形態。劉慈欣被譽為「中國當代科幻第一人」。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他一邊在山西省陽泉市娘子關發電廠擔任計算機工程師,一邊利用業餘時間出版了13本小說集。
  • 劉慈欣深度參與《球狀閃電》,科幻電影「戰國時代」降臨?
    這種與原著完全無關的梗概,讓小娛覺得拍出來的註定是一部掛羊頭賣狗肉的作品。在面對娛樂資本論的專訪時,《球狀閃電》的編劇張小北澄清了這個梗概,「在電影局立項的時候,那個梗概有一個字數限制是150到200字,這個梗概不是我本人所寫的,所以可能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就是理解上的差異吧。」並且其中男主角的名字「劉祠」也是當時取的一個外號。
  • 科幻作家韓鬆開玩笑:河南元素都被河南作家劉慈欣、王晉康寫完了
    今天參加中國科幻電影創作高峰論壇的韓松也多次來過河南,9月26日上午,在接受大河網記者採訪時,韓松表示,河南的悠久歷史和中原文化能激發創作靈感,河南有很多科幻作品的素材。河南是片神奇的土地,歷史悠久,人物故事、民間故事如璀璨星河,同時也誕生了不少文學佳作,是否能用科幻的方式展現呢?
  • 劉慈欣說:我所有作品 都是對《2001:太空漫遊》的拙劣模仿
    據出版方介紹,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引進中國以來,《2001:太空漫遊》影響了幾代中國讀者和科幻作家,劉慈欣、韓松、吳巖、陳楸帆等知名科幻作家都是它的擁躉。這本書是作者克拉克對人類探索太空和自身作出的終極而恢宏的構想。克拉克的作品以翔實精準的科技描述著稱,成為「硬科幻小說」的代名詞,尼爾·蓋曼就將克拉克視為「最硬核的科幻作家」。
  • 劉慈欣作品漫畫版出版,如何理解「中國科幻新浪潮」?
    最近,中國著名科幻小說家劉慈欣作品的漫畫版《劉慈欣科幻漫畫系列》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夢之海》、《鄉村教師》等膾炙人口的名篇,在全球二十多位獲得國際大獎的漫畫家的共同創作下,以圖像化的方式與讀者們見面。此前,劉慈欣的《流浪地球》被改編為電影上映,被譽為「中國科幻的希望」,《三體》的同人作品《我的三體》更是在b站上吸粉無數。
  • 我省作家劉慈欣作品《時間移民》入圍
    中國科幻第一人、九屆銀河獎得主、我省陽泉作家劉慈欣作品《時間移民》入圍,央視主持人白巖松評價:「劉慈欣將中國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該活動由我國權威的圖書評測專業機構—中國圖書評論學會主辦,參選圖書共計549種,均為2014年出版。本報記者在獲悉劉慈欣作品《時間移民》入圍「2014中國好書」後,在省作協副主席李駿虎先生的幫助下,終於24日零時採訪到作品作者。
  • 劉慈欣:我所有作品都是對它的拙劣模仿
    在電影史和文學史上,有一部雙雙封神的神作。它改變了人類對宇宙和自身的認知,它改變了人類探索太空的歷史,它更是劉慈欣夢想的起點。無論什麼場合,劉慈欣都會變著法子表達對它的敬佩。這部偉大的作品,就是《2001:太空漫遊》。
  • 科幻巨作《三體》火了,作者劉慈欣被噴只是個電工,寫不出好作品
    有人說科幻小說需要豐富的想像力和嚴謹宏觀的思想,但作為這部小說的作者,劉慈欣是一名電工,並沒有接受過專業的指導和培訓。他能寫出什麼好作品!因為他們認為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作家,一定要有廣泛的閱讀,但很多人認為劉慈欣在這方面是不夠的,沒有辦法建立完整的作品價值觀。
  • 劉慈欣再獲國際科幻大獎,卻對當今科幻小說很失望
    克拉克獎對劉慈欣而言,份量或許比雨果獎還要重。他曾表示過,正是上世紀80年代最初讀到克拉克作品《2001:太空漫遊》和《與拉瑪相會》,使他成為一名科幻作家。並在各種場合表示過:「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對阿瑟·克拉克作品的拙劣模仿。」
  • 劉慈欣談《流浪地球》:科幻電影不能照葫蘆畫瓢
    劉慈欣談《流浪地球》:科幻電影不能照葫蘆畫瓢 19-03-12 新華社 「科幻小說把未來的各種可能性排列出來,讓我們擁有一個更開放的頭腦,能夠面對未知世界的各種可能性。」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8日在阿聯杜拜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
  • 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透露 正創作與《三體》風格不同的科幻小說
    今日(11月3日)上午,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接受了紅星新聞記者採訪,透露了他正在進行的科幻創作,他計劃寫出和《三體》風格和題材都不一樣的科幻小說。談到成都,劉慈欣非常熟悉,這裡有孕育了很多科幻作家的《科幻世界》,有非常濃厚的科幻色彩,他說:「《科幻世界》在成都落戶有很多歷史的原因,它也讓成都成為了一個和科幻很密切的城市。而且成都市政府對科幻產業非常的重視,對於全國其他城市來說,這方面的科幻色彩就少了一些。」
  • 劉慈欣稱克拉克讓自己產生寫科幻念頭 至今不過時
    此後,克拉克就像一個始終擺脫不掉的存在,哪怕今天,劉慈欣已是國內科幻文學領域屈指可數的代表作家,他的「三體」系列被評價為「放到國外也毫不遜色」,但劉慈欣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仍重複了一句之前說過的話:「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對《2001:太空漫遊》的拙劣模仿,科幻文學在此達到了一個頂峰,之後再也沒有人能超越,即使是克拉克本人。」
  • 繼「雨果獎」後,劉慈欣又獲「克拉克獎」:全程英文演講談科幻使命
    然後我又讀到《與拉瑪相會》,這又讓我驚嘆,原來想像力可以構建出如此生動的奇妙世界。這些都是克拉克給我的。也正是克拉克讓我成為科幻作家,從而我才得以來到這裡領這個獎。」阿瑟·克拉克的作品,與凡爾納、喬治·威爾斯的作品一樣,是最早被引入中國的西方現代科幻小說。上世紀八十年代,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遊》和《與拉瑪相會》在中國出版。
  • 劉慈欣:《微紀元》,高考語文卷裡的科幻世界
    (6分)6.結合本文,談談科幻小說中「科學」與「幻想」的關係。(6分)而劉慈欣本人也在得知自己作品改編成高考題後,躍躍欲試地寫下了答案:5.劉慈欣本人的回答是:首先,科學幻想是在科學的基礎上展開的想像,不應違背已知的科學原理和自然規律,也就是說,科幻是超現實的,但並不超自然的。比如本文中因太陽變化導致的地球災變,以及在接近光速航行時的時間壓縮等,都有科學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