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2月15日訊昨晚9點,杭州不少人家的窗簾還沒有合上,大人孩子不時會探頭窗外,雖然霧霾把空中的月亮遮得嚴嚴實實,但這不影響人們一邊看電視直播嫦娥三號登月,一邊遐想。
就像著名科幻作家、中國科普作協會員劉慈欣,在12月4日現場觀摩嫦娥三號發射後感慨的:與想像中的航天發射現場不同,觀摩臺更像一個集市:有賣火箭和玉兔車模型的,有賣方便麵和小吃的,有在炭火上支著架子烤大塊肉的,還有圍成一圈打撲克和坐在地上喝酒的……中國航天事業越來越從一個壁壘森嚴的地方,變得走向大眾。
昨天,劉慈欣沒有12月4日那麼幸運了,他半夜還在單位加班,連電視直播都看不上。「如果我在家,肯定會和孩子一起看直播。」他說,載人航天工程、登月等太空探索,可以讓人把眼睛從生活中抬起來,朝更遠的地方看。看得越遠,人會發現,現實生活只是極小極小的一部分,人在太空就是微小的生物,太陽系、銀河系、數不清的星系,才接近無限。
劉慈欣經常說,眼光悠遠,目標現實,人於地上踏實勞作,但又何妨仰望星空。「如果你看了我的小說,在下夜班的路上,看了星空幾秒鐘,那我的目的就達到了。」
對不看科幻小說的人來說,看「玉兔號」行走月球也是一樣。
「傳統上,中國人比較關注眼前,對遙遠的時空沒有興趣。但現在,我們的生活比以前富足了許多。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思考與當下生活距離遙遠的宇宙。我們的嫦娥系列,我們的載人航天,更像是一個引信,點燃了這些年集聚起來的,對太空的夢想和熱情。」這在劉慈欣的博客中也可以看到,他最新的關於「嫦娥三號」的博文,點擊量16萬多,平時文章,點擊多的也就4萬左右。
劉慈欣的科幻作品中,圍繞月球展開的很少。他最近構思的一部作品《月夜》,本來在月球上會有重頭戲。
「我們生活在以能源為動力的繁榮時代,也生活在能源會被竭盡的威脅之中。這把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劍,逼迫人類尋找各種方法,避免最終的毀滅。後來科學家在月球表面鋪滿太陽能電池板,然後用微波輸送到地球,解決能源危機。」在劉慈欣構思的這篇文章裡,未來人們很難在城市看到月光,因為月亮不會像今天這麼亮,而越來越璀璨的燈光也會蓋住它。中秋節人們要賞月,城市必須關閉燈光。
但月球似乎註定做不了劉慈欣作品的主角。劉慈欣透露,之前打算寫成長篇的《月夜》最終還是以短篇呈現。「因為月球有個特點,離地球最近,沒有大氣層,一切都暴露著,它沒有太多秘密,從神秘感上說,寫地球都比寫月球強。這種狀況下,科學對月球的探索,比科幻更有意思。」劉慈欣說。
嫦娥3號,一個美麗的開始
許多年前看過一部國內的航天題材電視劇,對第一集的開頭印象深刻:一片荒涼的山坡,風吹草低,一群黑白相間的瘦山羊在吃草,還有一個身穿破舊彝族服裝的放羊娃,鏡頭長久地停留在這仿佛幾輩子以前的農牧場景上,然後慢慢上搖,徐徐地顯示出矗立在下面山谷中的高大的火箭發射架……
那就是西昌航天基地,嫦娥3號起飛的地方。
應邀去看嫦娥3號的發射,做為一個科幻作者和科幻迷,從來沒有走到離科幻和星空這麼近的地方。
觀看發射的有三千人左右。與想像中的航天發射現場不同,這裡更像一個集市:有賣火箭和玉兔車模型的,有賣方便麵和小吃的,有在炭火上支著架子烤大塊肉的,還有圍成一圈打撲克和坐在地上喝酒的……
臨近發射,火箭的第三級開始加注低溫燃料,有白色的蒸汽從箭體上部表面冒出。直到發射倒數十分鐘時,發射臺的周圍還有人在走動。
火箭點火時,尾焰瞬間照亮同周圍的群山,接著照亮了半個天空,拖著絢麗的火焰升起的火箭有一種奇異的美,很奇怪的,竟讓我想起莫言的小說《透明的紅蘿蔔》中的那個晶瑩剔透發出異彩的紅蘿蔔,火箭同樣看上去是不屬於這個世界的東西,帶著我們的精神飛離這平凡的群山。開始時,這一切竟然是在無聲中發生的,幾秒鐘後,當火箭已經高高升到塔架上方,那激越有力的轟鳴聲才傳了過來。空中的火箭曾經短暫地沒入雲中,但旋即又耀眼地出現,在高空轉向,很快變成一個小紅點消失在夜空中。整個過程比預想的要快許多。好在我聽從了朋友的勸告,沒怎麼照像,眼睛是最好的相機,不像許多人只顧拍照沒有真正用自己的眼睛看到多少,後悔莫及。
一切都平靜下來後,擠在返回的人群中,對航天的事想了許多。
其實,對於「太空探索有什麼用」這個問題的回答十分簡單:三億多年前生命從海洋爬上陸地有什麼用?
最近,看到美國學者RobinHanson的一篇關於宇宙智慧文明的論文《大篩選,我們在其中走了多遠?》。目前,從宇宙的外觀上看,宇宙處於大寂靜(Greatsilence)狀態,沒有發現任何生命和文明的跡象。由此可以推知,能夠在宇宙中大規模擴散從而長久延續下去的文明極其稀少,甚至可能根本不存在。那就有一個推論:在宇宙中的無生命物質和可持續擴散的智慧文明之間有一個巨大的篩選機制(Greatfilter),智慧文明通過這個篩選極其困難。可能有許多層篩子,比如進化出可複製的細胞是一層,製造工具是一層,避免核戰爭毀滅是一層等等,作者列出了九層可能的篩子,逐層進行了分析。大寂靜表明,這些層篩子中肯定有一層或多層是極難通過的。現在的問題是,那些極難通過的死亡之篩是在我們的後面還是前面?從大寂靜來看,人類很有可能已經通過了一層或幾層死篩,因為如果找不到外星人,那就表明他們中的大多數還在篩子在另一面沒有通過,但考慮到大寂靜,這同時也表明人類前面可能面臨著更嚴酷的篩選。
嫦娥3號,對於中國航天是一大步,是中國所進行的最複雜的探測工程。但前面的路還很長,畢竟,「惠更斯」號探測器已經在土星的月亮上登陸了。中國進一步的深空探測還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比如,月球探測尚未遇到通訊時滯問題,電磁波從地球到月球僅需1秒,幾乎可以算是實時控制了,而電波傳到火星,可能需要十幾分鐘,到木星軌道以外的行星時滯就更長了,這對探測器的智能控制和適應能力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
所以,嫦娥3號是一個美麗的開始。
在來西昌的飛機上,遇到了北京實驗二小五年級一個班的孩子去看發射,發射結束後,在停車場又遇到一群更小的孩子,看上去只有小學一年級。我相信,在未來他們中間一定有人會去月球旅遊,甚至長期生活在那裡。
回到西昌市已經是凌晨三點多,天空中看不到嫦娥探測器正在飛向的月亮,但有無數顆星星,只要人類懷抱著飛向太空的偉大夢想,每一顆星星都將是一個未來的驚喜。(文章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