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共和國共成長|劉慈欣 在平行宇宙生活著的硬核科幻作家

2020-12-06 中華兒女

劉慈欣期待自己更多的作品被搬上熒幕,期待未來的中國科幻電影風格多樣化。

本刊記者 王海珍

在60後、70後的童年記憶中,科幻小說更像科普文學,被歸入兒童文學的序列。是劉慈欣的出現,以一部部作品告訴讀者,科幻是與科學相鄰,與想像力相關,可以承載未來訴求和表達價值觀的文學形態。

劉慈欣被譽為「中國當代科幻第一人」。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他一邊在山西省陽泉市娘子關發電廠擔任計算機工程師,一邊利用業餘時間出版了13本小說集。他連續數年獲得中國科幻文學最高獎銀河獎,2013年,更是以370萬元的年度版稅收入,成為第一位登上中國作家富豪榜的科幻作家。他的代表作有長篇小說《超新星紀元》、《球狀閃電》和「三體」三部曲,中短篇小說《流浪地球》《鄉村教師》《朝聞道》《全頻帶阻塞幹擾》等。2015年8月23日,憑藉《三體》獲第73屆世界科幻大會頒發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為亞洲首次獲該獎 。自此,在中國掀起了一股科幻熱潮。

雨果獎,是公認的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國際科幻大獎,堪稱科幻界的諾貝爾獎。劉慈欣是該獎項自1953年設立以來的首位亞洲獲獎者。劉慈欣卻冷靜得像一個旁觀者。

那年8月雨果獎頒獎禮前,劉慈欣給組委會發了封郵件,問人家,「是不是一定要過來參加」?對方的答覆是:不一定,照您的意願來。

幾方面一合計,劉慈欣決定不去了。8月23號《三體》被宣布獲得世界科幻大會頒發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時,這個地球上第一個獲此殊榮的亞洲人,正在他生活的小城陽泉一條泥濘的路上開車。《科幻世界》的編輯打電話告訴他這個消息,他聽了挺平靜。幾個小時後,平靜被打破了。劉慈欣上網,看到頒獎禮上《三體》獲獎的消息是由美國航天局太空人 Kjell Lindgren 從漂浮在地球之外350萬公裡的國際空間站裡用視頻連線宣布的,他坐在電腦前,「不後悔那是假的」。但他的生活依然簡單低調。他習慣了做人內斂,不怎麼混圈子。用他的話說就是,「我這裡沒有圈子可混」。即使在「三體」系列大紅大紫之後,他在單位裡仍然是「老劉」或者「小劉」。他的朋友和家人也幾乎不看他寫的小說。

這些年他一直在默默地深思,默默地看書,默默地寫書,只是現在寫完之後,可以放心大膽地發表出來,讓越來越多的陌生人讀到,作品也越來越值錢。在網絡上,成千上萬的讀者把他尊稱為「大劉」,儼然自成一派。

再掀科幻熱,又是劉慈欣。2019年2月,農曆己亥年春節,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分獲春節檔電影上座率冠亞軍,後者更是風靡海內外,2019年也被稱為「中國科幻元年」。這兩部電影,不僅都改編自劉慈欣的同名小說,而且都由劉慈欣出任監製。劉慈欣期待自己更多的作品被搬上熒幕,期待未來的中國科幻電影風格多樣化。他說,在中國,科幻電影迎來了有史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倒退幾十年,我們生活的未來感並不是太強。如今的世界,特別是中國,正處於快速發展的現代化進程中,我們生活的最大特點就是充滿變化,充滿未來感。「未來感很重要,它本身就是科幻小說市場成長的肥沃土壤。中國現在最強的感覺是什麼?是未來感。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有如此強烈的未來感,這種未來感就是未來給人的吸引力,現在世界上任何地方沒有辦法與中國相比。」

中華兒女

家國天下,民族脊梁

相關焦點

  • 科幻作家劉慈欣:將目光投向無垠宇宙
    科幻文學最高獎雨果獎獲得者劉慈欣——將目光投向無垠宇宙(走近文化人)他是科幻文學最高獎雨果獎獲得者,被稱為將中國科幻文學推向新高度的人。他對中國科幻的未來充滿信心。國力的增強、科技的進步、影視市場的擴大,都賦予了中國科幻早日實現繁榮發展的可能。
  • 國星宇航「科幻世界號」衛星成功發射 劉慈欣等科幻作家現場見證
    北京時間12月20日11時22分,在劉慈欣、何夕、謝雲寧、寶樹、楊晚晴等中國著名科幻作家的共同見證下,全球首顆以科幻機構命名的衛星——「科幻世界號」 AI衛星(星時代-8)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搭載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 科幻作家韓鬆開玩笑:河南元素都被河南作家劉慈欣、王晉康寫完了
    大河網訊(記者 莫韶華)喜歡看科幻小說的讀者都知道中國科幻「四大天王」——劉慈欣、王晉康、何夕、韓松,而四個人中兩人都是河南人:劉慈欣祖籍信陽羅山縣、王晉康是南陽人。韓鬆開玩笑地說:「河南確實有很多優秀的素材,我也特別想以河南文化來創作,但是都被劉慈欣和王晉康寫完了。王晉康甚至認為未來拯救地球、拯救人類的希望都在河南,河南人拯救了宇宙。」2019年,大河網記者採訪了獲得第30屆中國科幻銀河獎最高榮譽獎項終身成就獎的河南科幻作家王晉康。
  • 為什麼我的作品很少有月球當主角 專訪科幻作家劉慈欣
    就像著名科幻作家、中國科普作協會員劉慈欣,在12月4日現場觀摩嫦娥三號發射後感慨的:與想像中的航天發射現場不同,觀摩臺更像一個集市:有賣火箭和玉兔車模型的,有賣方便麵和小吃的,有在炭火上支著架子烤大塊肉的,還有圍成一圈打撲克和坐在地上喝酒的……中國航天事業越來越從一個壁壘森嚴的地方,變得走向大眾。
  • 雷霆戰機漫畫首發 劉慈欣帶你揭秘平行宇宙
    今日,騰訊首款科幻星際空戰手遊《雷霆戰機》全新遊戲世界觀漫畫在騰訊動漫以及遊戲官方首發。而值得期待的是,該漫畫的腳本是由亞洲首位「雨果獎」獲得者科幻教父劉慈欣先生親自操刀,為玩家構建了一個充滿魅力的雷霆戰機科幻世界。
  • 跟著科幻作家掘進地下城,探尋河南硬核科幻元素
    地下空間一直都是科幻作家筆下的寵兒,既神奇美麗,同時也危險恐怖,這種類似《流浪地球》科幻情節的主角——國產大型盾構機正是在我們鄭州設計組裝的。走!跟著科幻作家掘進地下城,探尋河南硬核科幻元素。為了更好地將國有企業具有前瞻性、突破性的科技創新成果呈現給公眾,國資委新聞中心聯合中央網信辦舉辦「科幻作家走進新國企」系列活動,邀請科幻作家、科普作家、主流媒體、網絡媒體、走進新國企。5月21日至22日,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跟隨他們一起來到位於鄭州的中國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有限公司,探尋鋼鐵「穿山甲」盾構機的掘進之謎。
  • 劉慈欣:建築科幻文學王國
    在2015年憑藉《三體》獲得有世界科幻「諾貝爾獎」之稱的雨果獎後,劉慈欣這個名字再度成為媒體「熱詞」。這位筆下充滿原子、分子、粒子以及未來世界的作家在現實生活中究竟是什麼樣?他是如何走上科幻之路、攀上文學高峰的呢?
  • 科幻作家劉慈欣:外星人可能已是「電腦人」(圖)
    18日,國內科幻作家頂尖代表劉慈欣、王晉康亮相南國書香節,求籤名求合影的隊伍繞了上千平方米的8號會議室好幾圈……  《三體Ⅰ》或明年上映  可以說劉慈欣正是以史詩級巨作《三體》三部曲奠定了自己在國內乃至全球科幻界的大腕地位,改變了不少人對中國沒有好科幻作品的印象。如今《三體》的英文版在海外既叫好又叫座,電影也緊鑼密鼓地開拍了。
  • 科學大咖與著名科幻作家對話未來 暢談科幻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
    科幻與科學、科普之間存在著怎樣的微妙關係?它們對青少年的教育和成長有何影響?在「中國科幻走向世界」國際科幻高峰論壇暨第八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頒獎典禮現場,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HXMT衛星首席科學家張雙南,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韓松、王晉康,微軟小冰首席架構師周力針對《與未來對話》主題展開精彩對話,論壇由新華網融媒體未來研究院院長楊溟主持。
  • 科幻作家劉慈欣講「航天的意義」:這是生命本能
    在劉慈欣看來,這是生命的本能——不斷向外擴張。  「不要問具體有什麼用,中國的科學和很多方面曾經的落後,就是因為幹什麼都要問有什麼用。有些東西,是作為人的最根本的衝動,是不需要問有什麼用的。」劉慈欣說。  12月2日凌晨1時30分,在距離發射點外3公裡的彝族小村子裡,科幻作家劉慈欣和3000名遊客一起,舉著望遠鏡等待著。
  • 劉慈欣再獲國際科幻大獎,卻對當今科幻小說很失望
    當時文革剛剛結束,舊的生活和信仰已經崩塌,新的還沒有建立起來,我和其他年輕人一樣,心中一片迷茫。這兩本書第一次激活了我想像力,思想豁然開闊許多,有小溪流進大海的感覺。讀完《2001:太空漫遊》的那天深夜,我走出家門仰望星空,那時的中國的天空還沒有太多的汙染,能夠看到銀河,在我的眼中,星空與過去完全不一樣了,我第一次對宇宙的宏大與神秘產生了敬畏感,這是一種宗教般的感覺。
  • 科幻《三體》是利用上班時間偷寫的,劉慈欣:我好像佔了單位便宜
    2019年4月18日,「第13屆作家榜」壓軸的主榜單發布,科幻大咖劉慈欣以《三體》系列作品,超過餘華、莫言等人的暢銷代表作,斬獲1800萬版稅收入位列作家榜首富。剛剛拿下2019年春節檔電影票房冠軍的中國科幻影片《流浪地球》在引發熱議之餘,意外鉤沉出同名原著小說作者劉慈欣的一段電力從業往事。
  • 劉慈欣:暗物質給科幻小說留下了巨大創作空間
    潘寧/攝  □科幻作家就是這樣,要具備兩種能力:一是孩童般的天真,對宇宙未知、技術奇蹟的好奇;二是閱歷  □世界上最離奇曲折匪夷所思的故事不是遊吟詩人嘴裡的,不是作家筆下的,而是世界宇宙本身發生的  □他渴望著這些科學衛星到太空裡帶回新的故事,仰望火箭,看它消失在天際,就好像看見一個「故事大師出發了,不知他將來會給孩子們帶來多少奇思妙想多少石破天驚的真理呢?
  • 《死神永生》:劉慈欣,給我一塊二向箔,打掃一下宇宙垃圾
    《死神永生》:劉慈欣,給我一塊二向箔,打掃一下宇宙垃圾在談劉慈欣的小說之前,讓我們想像一下遙遠的未來,雖然遙遠,卻是必然到來的一天,宇宙,恢復了寧靜,再也沒有了喧囂,生命的痕跡,無法搜尋,太陽系裡,沒有一點點文明的氣息,只有永恆存在的蒼茫,是的,我們再努力,再堅強,等待我們的,只有永恆的
  • 科幻文學應不止《三體》一種類型
    「劉慈欣不可複製,也不必複製。」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鋒說,中國當下的科幻文學,遠不止 《三體》一種類型,並且已經呈現出多元的創作面貌。許多讀者在評價《三體》為什麼令人耳目一新時,都會提到硬核科幻和黑暗風格。劉慈欣在《三體》小說開篇就以外星文明鎖死地球科技的手法,將人類科技發展限定在一定範圍內,而小說中的「強互作用力」水滴、「維度打擊」使用的二向箔、以物理規律為武器產生「死域」等科學想像,也幾乎都是在現今科學認知範疇內做文章。這使《三體》成為「硬核」科幻作品的代表。
  • 霍金研究表明,因無數微蟲洞連接平行宇宙,我們的宇宙才能穩定
    然而,波函數也遍及其他宇宙,但是波函數在其他宇宙中是微乎其微的小,所以我們的宇宙將不會通過量子躍遷而成為其他的宇宙。但是正因為在其他的宇宙仍有一個非常小但是並不為0的概率,所以平行宇宙的旅行並非完全不可能。這些其他的宇宙很可能是沒有生命,並且與我們熟悉的物理定律不一致的。這些平行宇宙有著不同的物理常量,可能會質子退化太快、可能無法製造鐵元素、可能生命進化之前就已經坍縮等等。
  • 西方科幻作家斷言中國人想像力不行,劉慈欣用《三體》狠狠打臉
    一直以來,在西方世界都有這樣一個普遍認知,那就是現代文明起源於西方,而東方的那些文明都是缺乏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甚至有西方科幻作家曾斷言稱:中國人想像力不行。兩年之後,中國第一部科幻小說《月球殖民地小說》開始連載,到1905年,中國第一部完整的科幻短篇小說《新法螺先生譚》正式公開發表,中國科幻開始成長.
  • 劉慈欣降維打擊:高維空間根本無法想像,現實生活不存在二維物體
    空閒時間又看了一遍,春節期間最火的電影《流浪地球》,而《流浪地球》是根據著名的科幻小說作者劉慈欣的小說改編的。劉慈欣最出名的科幻小說並不是《流浪地球》而是《三體》。《三體》被認為迄今為止,科幻小說的巔峰。
  • 劉慈欣說:我所有作品 都是對《2001:太空漫遊》的拙劣模仿
    但曾經鼓舞人類探索宇宙的科幻經典《2001:太空漫遊》,至今仍在指引著人類探索太空。 人類的想像力到它為止? 據出版方介紹,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引進中國以來,《2001:太空漫遊》影響了幾代中國讀者和科幻作家,劉慈欣、韓松、吳巖、陳楸帆等知名科幻作家都是它的擁躉。這本書是作者克拉克對人類探索太空和自身作出的終極而恢宏的構想。
  • 中國新生代科幻,不只有劉慈欣
    科幻作家由科研工作者兼職,負責普及科學知識。作家本人歸科研單位領導,各地科普創作協會附屬於科技協會 (而非作家協會) ,科幻刊物由各地科協和科技出版社創辦。科幻作家只能做科學神殿裡的卑微婢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