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暗物質給科幻小說留下了巨大創作空間

2020-12-01 中國新聞網

  劉慈欣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他入住的房間門口,據他介紹,楊利偉在出徵前就住在108房間(12月19日攝)。潘寧/攝

  □科幻作家就是這樣,要具備兩種能力:一是孩童般的天真,對宇宙未知、技術奇蹟的好奇;二是閱歷

  □世界上最離奇曲折匪夷所思的故事不是遊吟詩人嘴裡的,不是作家筆下的,而是世界宇宙本身發生的

  □他渴望著這些科學衛星到太空裡帶回新的故事,仰望火箭,看它消失在天際,就好像看見一個「故事大師出發了,不知他將來會給孩子們帶來多少奇思妙想多少石破天驚的真理呢?」

  ---------------------------------------------------------------

  「抓捕住了暗物質或最終沒抓住暗物質,已經不重要了。其實我更期待出人意料的結果,也許暗物質無法證實的消息更詭異更科幻。」第一次拿著記者證、《三體》的作者劉慈欣站在了離衛星發射場僅1.5公裡的觀測點,成為離噴火的火箭最近人群中的一個。劉慈欣的眼中閃爍著火光。「聽到發射的巨響,感受著大地的隆隆震動,看見一級火箭的碎片譁啦啦地掉下來,我的血液在燃燒」。

  但,1.5公裡是一個危險的距離,也是人類可以承受的最近距離,過去,在5公裡以內的觀測者都要籤生死書的。劉慈欣絕不是無知無畏的一般觀眾,知道各種事故的慘烈掌故。但他在火箭發射前仍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興奮地說:「我不怕死,讓我再靠近一半距離都可以!」

  12月17日的清晨,冒著零下15攝氏度的低溫,人們翹首仰望蒼穹,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將一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發射升空。身懷絕技的「悟空」不負眾望,成功進入軌道,打開它美麗的太陽帆板。其肩負的使命,是在太空中捕捉暗物質碰撞產生的粒子,以證實暗物質的存在。

  對宇宙未知和技術奇蹟永遠保持孩童般的天真

  目送著長徵二號丁的尾焰消失在藍天間,其他人都慢慢散去,劉慈欣卻童心大熾,不願離去。「我最喜歡的就是《地心引力》。」他橫跨大半個中國到這裡,臉已經被凍得僵硬,一向內向的他卻在此時不停地拍照留念不停地說話,像個孩子。

  劉慈欣不反對記者的比喻,他說就像美國科幻作家克拉克的墓志銘所言,「他從未成熟,但一刻也沒有停止成長」。科幻作家就是這樣,具備兩種能力:一是孩童般的天真,對宇宙未知、技術奇蹟的好奇;二是閱歷。但兩者很難並存。

  他一直保持著這分天真,但今天他擁有了更堅實的閱歷。這次,他成為中科院科學傳播局的特邀嘉賓,不僅人生最近距離地逼近了發射現場,而且進入了指揮大廳。劉慈欣沒有因為自己在中國擁有眾多粉絲、8月剛剛獲得雨果獎而「膨脹」,而是像當年一樣謙遜隨和,「我來自中國的基層,娘子關比酒泉還要偏僻,所以我寫科幻,場景的想像都來自電影、圖書、網絡,航天設備對我來說很遙遠」。他指著被大漠冷風吹得逃跑的人們說,「讓我近距離看100遍我也不會厭倦」。

  「這個機會是世界上最好的禮物了,我就像一個男孩得到了聖誕老人手裡的一塊糖。」劉慈欣說。

  故事大師出發了 我們等待著顛覆舊科學的消息

  「悟空」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首批立項研製的4顆科學實驗衛星之一,是目前世界上觀測能段範圍最寬、能量解析度最優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衛星上裝載的暗物質粒子探測器,將在太空中開展高能電子及高能伽馬射線探測任務,探尋暗物質存在的證據,研究暗物質特性與空間分布規律。

  也就是說,過去中國的衛星多是有經濟的軍事的用途的,而這一組科學衛星格外地純粹,就是為了探索未知,進行基礎科學的研究。據設計師介紹,「悟空」傳回的數據,將無償向國際上公布,讓全球物理學家合作,共同推進人類對宇宙的認識。

  劉慈欣第一次看火箭發射是兩年前嫦娥三號上天的時候,他參加了一個旅行團去西昌,在距離發射點5公裡的地方觀摩。當年他在博客上發表了很長的對玉兔登月的暢想,但這次無疑更讓人興奮。

  當記者問暗物質衛星是否不如探月工程高大上時,劉慈欣浪漫主義的氣質在苦寒之地爆棚:「科學衛星的發射在我眼裡比探月更偉大。你想想,人類對月球表面的了解,遠比我們居住的地球海洋深處要多得多。」而暗物質是否存在,人類都不知道,那是一條很漫長很艱險的道路。這個用公式證明,與暗能量一起佔據宇宙95%的部分,尺度之大,對宇宙之重要,都是月亮無法比擬的,「認識暗物質,是認識宇宙的關鍵要素,也是對人本身認識的革命性起點與誘因。」

  如何解釋自己對暗物質衛星發射意義的如此高評價呢?

  劉慈欣說,因為人類的認識步步向前,每一次都是對以前完全性的顛覆,就像在古代,祖先們看每天太陽東升西落,周而復始,憑直覺認為大地不動太陽動,幾千年後的科學證明,那完全是錯誤的。

  但人類不怕犯錯,也不怕懸疑。

  20世紀物理學研究領域也有兩朵烏云:一是黑體輻射,二是以太漂移。但正是這兩朵烏雲,催生了物理學的兩場革命:量子力學和相對論。這兩種科學完全顛覆了那個時代的認知,讓人類的科技和生活向前邁了一大步。「科學的魅力正在於此。」劉慈欣對新的烏雲(暗物質和暗能量是21世紀的兩朵烏雲)興致勃勃:他渴望著這些科學衛星到太空裡帶回新的故事,仰望火箭,看它消失在天際,就好像看見一個「故事大師出發了,不知他將來會給孩子們帶來多少奇思妙想多少石破天驚的真理呢?」

  暗物質給科幻小說留下了巨大的創作空間

  「世界上最離奇曲折匪夷所思的故事不是遊吟詩人嘴裡的,不是作家筆下的,而是世界宇宙本身發生的。」劉慈欣以科幻界大佬的大氣開明,號召年輕的科幻作家、愛好者將暗物質的想像引入科幻小說。暗物質在科幻小說中幾乎是空白,只有加拿大科幻作家羅伯特·索耶寫的《金羊毛》中提到過,另外還見諸中國一個年輕科幻作者以幽默調侃口氣寫的小品,「這些資料是公開的,誰也壟斷不了。暗物質給科幻小說留下了很大的創作空間和故事資源,完全能夠擔當推動小說情節的重要線索。」

  他貪婪地看著火箭的彗尾,告訴記者,「這些聲音震動光與形態我要用全力感受,會是以後寫科幻的靈感。」就像老師教學生寫作文。

  劉慈欣介紹,科幻和普通的文學不同,想像需要建立在現實的科學基礎之上。他十幾年前的小說《球狀閃電》所用的歷史資料、科學記載都是真實的,泰山頂上的氣象站、氣象站對球狀閃電的記載也是真實的。他用自己對量子科學量子態的理解進行想像而布局謀篇。

  喜歡《三體》的人都特別崇拜大劉想像的力度,比如戳中現代人心窩的女主角程心。劉慈欣以她為例來分析小說寫作:人們總認為道德、人性是不變的。所以我派程心跨越了幾百年到未來去做了一個思想實驗——把現在認為正確的東西扔到未來,會是一個什麼結果?

  「程心的道德帶到另一個歷史時期是災難性的。」劉慈欣說。

  在科學想像的基礎上進行人性思考,這正是劉慈欣作品的魅力。他一邊設計故事向前發展,一邊默默地變成了一個觀察者,用科幻故事這個實驗,去檢驗「人性標準不可能一成不變」的道理。

  未來是由人創造的,前提是一代又一代「悟空」式的冒險家走上探知科學之路。正因如此,這位科幻小說作家寄希望於95後、00後的年輕人,希望更多民間人士進入航天領域。「航天科學與計算機的誕生相差不到一個月,但現在,發一次火箭要幾千萬美元,而計算機人人都能有幾個。」他說。

  北京時間12月22日9時29分,美國太空探索公司成功發射了新型火箭Falcon 9 FT,並在發射10分鐘後完美地回收了一級火箭,創造了人類太空史上的第一。而這個公司的主人埃隆·馬斯克,以一己之力戰勝美國國家隊NASA,不僅他的傳奇震撼了世界,而且他也大大降低了向太空運送火箭的成本,讓人們看到了航天民營化的曙光。

  劉慈欣已經是中國的克拉克與阿西莫夫,但中國還需要出現自己的埃隆·馬斯克。

相關焦點

  • 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透露 正創作與《三體》風格不同的科幻小說
    今日(11月3日)上午,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接受了紅星新聞記者採訪,透露了他正在進行的科幻創作,他計劃寫出和《三體》風格和題材都不一樣的科幻小說。談到成都,劉慈欣非常熟悉,這裡有孕育了很多科幻作家的《科幻世界》,有非常濃厚的科幻色彩,他說:「《科幻世界》在成都落戶有很多歷史的原因,它也讓成都成為了一個和科幻很密切的城市。而且成都市政府對科幻產業非常的重視,對於全國其他城市來說,這方面的科幻色彩就少了一些。」
  • 劉慈欣再獲國際科幻大獎,卻對當今科幻小說很失望
    當晚,劉慈欣被授予2018年度克拉克想像力服務社會獎,表彰其在科幻小說創作領域做出的貢獻。這樣重要的獎盃在手,大劉不由得要去回看自己的「初心」:我最初創作科幻小說的目的,是為了逃離平淡的生活,用想像力去接觸那些我永遠無法到達的神奇時空。
  • 劉慈欣談科幻小說:末日題材是一個永恆的主題
    近日,劉慈欣做客中新網訪談節目,暢談了《三體》的創作過程,並分享了他對科幻小說的理解。  寫好科幻小說的關鍵是有科幻思維方式  劉慈欣在訪談中表示,之所以走上科幻寫作的道路,因為自己本身就是一個科幻閱讀愛好者。在他看來,科幻小說是一個類型很豐富的文學題材,很難一概而論。
  • 劉慈欣科幻小說改編漫畫,三體動畫還有多遠?
    這部電影是改編於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流浪地球》,那麼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位科幻巨匠。他的榮譽更是不計其數:作品蟬聯1999年—2006年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2010、2011年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科幻作家獎等等(獎項太多就不一一寫出來)。
  • 科幻迷的福音到!中國首篇原創科幻小說、劉慈欣手稿 都藏在這家...
    科幻雜誌1904年被科幻迷們稱之為中國原創科幻小說的元年。這一年,荒江釣叟在《繡像小說》上發表了中國第一篇原創科幻小說《月球殖民地小說》,語言風格和故事情節都很適合消遣。中國首篇原創科幻小說刊載於《鏽像小說》為何清代的作家就已經開始創作科幻小說?姚海軍認為,魯迅和梁啓超二人對中國科幻的啟蒙發揮了巨大的作用。1902年,梁啓超在自己創辦《新小說》上連載法國作家凡爾納科幻小說《海底旅行》,這部作品後來名叫《海底兩萬裡》,令大家耳熟能詳。
  • 中國科幻界走向世界的領頭人,科幻小說《三體》的作者——劉慈欣
    就在2006年,科幻作家劉慈欣在他業餘時間所創作的長篇科幻小說《三體》,開始在《科幻世界》雜誌上面連載,並且很快的就受到各方科幻迷的熱烈追捧。於是劉慈欣趁熱打鐵在2008年和2010年又相繼的出版了《三體》系列的第二部和第三部《三體Ⅱ·黑暗森林》、《三體Ⅲ·死神永生》。
  • 他是插畫界的劉慈欣,被譽為「國內星際科幻畫第一人」,用畫筆構築...
    提到中國科幻,就不能不說劉慈欣的《三體》。 三體世界的宏大和壯觀一直存在於劉慈欣的文字中,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的想像空間。劉慈欣本人在採訪中也提到,將《三體》視覺化是很困難的。
  • 劉慈欣《三體》獲雨果獎 中國科幻小說邁進一步
    本報北京8月23日電(記者陳馨瑤)北京時間23日下午1時許,在美國華盛頓州斯波坎會議中心揭曉的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授予了中國作家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這是亞洲人首次獲得雨果獎,也是中國科幻小說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 《三體》紅到歐美 劉慈欣:科幻小說是可以共同交流的
    原標題:中國科幻小說紅到歐美導讀:劉慈欣被不少讀者和科幻作家親切地稱為「大劉」,當然更多的科幻迷們是帶著幾乎崇敬的心情將劉慈欣稱為「中國科幻教父」。劉慈欣被不少讀者和科幻作家親切地稱為「大劉」,當然更多的科幻迷們是帶著幾乎崇敬的心情將劉慈欣稱為「中國科幻教父」。英文版出版後劉慈欣收到不少歐美當代科幻作家的反饋,「幾乎都是正面的評價」,這讓他很開心,「科幻小說表達的東西是全世界都可以共同交流的。」
  • 中國科幻小說創作中的科普問題
    由於當時能夠進行科幻小說創作的作家,大多為兒童文學家或科普創作者,他們習慣了用簡單活潑的語言講清晰易懂的道理,不擅長開掘個人情感來書寫人性,而是更注重響應時代號召,將科學知識傳達給青少年讀者,幫助小讀者樹立對科學的興趣和學習的信心。
  • 《流浪地球》創作概念源自臺灣小說?劉慈欣:沒看過
    《地球逃亡》為臺灣作家黃海的小說,黃海曾撰文評論劉慈欣的小說:和劉慈欣的小說相比,「《地球逃亡》只能甘拜下風。」今天(2月14日),冬瓜俠在臺灣《商業周刊》網站上看到一篇文章,標題是:為什麼不能接受中國人當英雄?
  • 劉慈欣訪談錄(上):《三體》創作與修改秘聞
    劉慈欣:哈哈,地球轉到哪,它就指到哪。▲2016年7月3日,劉慈欣在FAST工程現場參觀。FAST工程有沒有搜索外星人計劃?李召:FAST工程被新聞報導稱為「天眼」,主要是監聽到宇宙中微弱的射電信號。有一個科學家介紹FAST工程有幾個目的,其中有一個是巡視宇宙中的中性氫,尋找暗物質、暗能量之類的,這是《三體》的主題。
  • 劉慈欣:建築科幻文學王國
    之後,他又看了蘇聯作家阿·卡贊採夫的科幻小說《太空神曲》和葉弗列莫夫的《仙女座星雲》,神奇的未來想像震撼無比。自此,他偏愛閱讀科幻小說,並飽讀了英國小說家威爾斯的《時間機器》《莫洛博士島》《隱身人》《星際戰爭》等書。不過,科幻圖書讀得再多,也無法滿足一顆饑渴的心。劉慈欣索性自己寫起了科幻小說。這一年,他才上高一。
  • 劉慈欣為孩子寫科幻科學小說:有專業科學知識解讀
    2015-12-21 11:04來源:信息時報  原標題:劉慈欣為孩子寫科幻科學小說  null  「劉慈欣少年科幻科學小說系列」是科幻作家劉慈欣和理論物理學家李淼首次聯手為廣大少年兒童創作
  • 為什麼科技大佬喜歡推薦科幻小說《三體》,劉慈欣在裡面藏了什麼
    這部巨作的創作初衷竟然是為了戒賭,劉慈欣:一晚輸了80050年前的某天,一個小孩和一群大人一起仰望著晴朗的天空,看著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默默地擔心它會撞到其他星星。1963年6月,劉慈欣出生在北京一個普通的煤炭工人之家。
  • 繼「雨果獎」後,劉慈欣又獲「克拉克獎」:全程英文演講談科幻使命
    ——劉慈欣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科幻大神」劉慈欣又獲大獎了!美國當地時間2018日11月8日晚8點15分,劉慈欣被授予2018年度「克拉克想像力貢獻社會獎」(Clarke Award for Imagination in Service to Society),表彰其在科幻小說創作領域做出的貢獻。
  • 劉慈欣:美國是世界科幻中心 中國科幻市場還沒啟動
    3月6日,美國《紐約客》網絡版刊登了該雜誌編輯兼撰稿人喬舒亞·羅斯曼對劉慈欣的推薦文章,文章將劉慈欣喻為「中國的阿瑟·克拉克爵士」,盛讚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是對極限問題的哲學思考。  日前,劉慈欣在京出席由微像文化和《勁漫畫》聯合主辦的「超新星紀元:從小說到漫畫」對談交流會活動,其間接受了北青藝評記者的專訪。
  • 中國新生代科幻,不只有劉慈欣
    遠方一顆藍巨星的表面物質向黑洞傾瀉,形成熾熱的等離子流漩渦。飛船在漩渦裡越陷越深,越轉越快。就在即將墜入深淵的一刻,飛船突然加速,筆直地衝出漩渦,就像被雨傘甩出的水滴! 這是諾蘭的電影《星際穿越》嗎?不,這齣自中國天文學家鄭文光先生寫於1978年的科幻小說《飛向人馬座》。
  • 中國科幻小說極簡史
    到1966 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中國科幻小說的創作再度中止。新時期早期:軟/硬科幻大發展(1976—1989)1976 年,葉永烈登上了科幻創作的舞臺並持續領導中國科幻的發展長達數年。葉永烈1977 年,他的《世界最高峰的奇蹟》獲得巨大成功。
  • 劉慈欣談《流浪地球》:科幻電影不能照葫蘆畫瓢
    劉慈欣談《流浪地球》:科幻電影不能照葫蘆畫瓢 19-03-12 新華社 「科幻小說把未來的各種可能性排列出來,讓我們擁有一個更開放的頭腦,能夠面對未知世界的各種可能性。」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8日在阿聯杜拜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