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大美攝影』
瀏覽更多攝影內容!
提到中國科幻,就不能不說劉慈欣的《三體》。
三體世界的宏大和壯觀一直存在於劉慈欣的文字中,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的想像空間。劉慈欣本人在採訪中也提到,將《三體》視覺化是很困難的。
當大家還在討論電影應該如何呈現三體世界之時,插畫已經先行為之了。
2018年,就在《三體》出版十一周年時,百位國內外知名藝術家從藝術的角度出版了一部《三體藝術插畫集》,第一次真正的將文字視覺化,降維打擊、智子、水滴……以平面視覺的形式呈現在大眾面前。
而這其中,一幅描述水滴摧毀艦隊瞬間的《末日之戰》吸引了眾多的眼球並引發了廣泛的討論。
《末日之戰》
而這福作品,正是科幻畫插畫師趙恩哲的作品,一位科幻界美術獎拿到手軟的硬核科幻視覺藝術家所畫。他曾經獲得科幻界諾貝爾獎——星雲獎與銀河獎,並被稱為國內星際科幻畫第一人。
面對同樣的文字,如何在腦海中構建起如此具象的畫面並用手中的畫筆將其呈現出來?趙恩哲是如何做到的?
這其中,既有想像的天賦,更有為天賦而努力的堅持和決心。
十年磨一劍:
油畫專業跨界科幻畫師
跟很多男孩一樣,趙恩哲從小就是個標準科幻迷。
15歲時,他喜歡看《聖鬥士》,還喜歡給聖鬥士中的戰士設計聖衣。他的設計作品獲得小夥伴們的一致讚賞和喜愛。
沒想到,這些好評成為趙恩哲走上藝術之路的動力。
因為喜愛,也因為一點天賦,趙恩哲成為了一名藝術生,大學選擇了油畫專業。
然而,畢業後,機緣巧合,他走上了動畫設計之路。
然而,繪畫轉插畫,尤其是轉遊戲繪畫,有藝術細胞是遠遠不夠的。
厲害的人,總能找到適合自己進步的方法,在自己的「進修秘籍」中不斷完善與提升,趙恩哲就是這樣的人。
他每隔幾年就會給自己定個目標和方向,從自己的作品中總結經驗,把自己之前的知識迭代升級,復盤提升:
2010年, 著手《工業星球》系列的創作,在這個系列作品中,汲取了很多的靈感,並完成了格雷格·貝爾的硬科幻小說《永世》的封面。
2011年,與《科幻世界》結緣,開始新的挑戰。
2014年,思考產品與用戶感受,提升自己對藝術的理解。
2015年,完成貝爾三部曲之一《天使女王》,加入Wacom專家委員會。
2016年,受聘福建農林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學無止境,保持一個學習的心態給自己,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給他人。
2018年,總結畫面關係,嘗試各種有趣的筆刷,提升畫技的基礎上,平衡心態的成長,尋找自己的快樂之源。
2019年,開始嘗試在作品中加入跳動的色彩,在作品中加入高冷暖對比色。
時至今日,已經是趙恩哲畫畫的26年,對他來說,畫畫就像留在骨子裡面的血液一樣,變的習慣自然了!趙恩哲的作品也被越來越多科幻主流媒體認可。
▲▲▲
科幻小說《星叢》封面
作者:[ 加拿大 ] 羅伯特·索耶
入選中法藝術大師科幻與想像力作品展
入選北京國際 CG 藝術雙年展
▲▲▲
《移動火星》
科幻小說《移動火星》封面
作者:[ 美 ] 格雷格·貝爾
▲▲▲
《龍蛋》
科幻小說《龍蛋》封面
作者:[ 美 ] 羅伯特·福沃德
《科幻世界·譯文版》2018年9期封面
▲▲▲
格雷格 貝爾硬科幻小說三部曲《天使女王》《移動火星》《永世》封面為趙恩哲作品
插畫界「劉慈欣」:
既要還原作品,也要有創意的驚喜
科幻給了我們無盡的想像空間,繪畫讓我們有機會用炫目的特技將這些未知時空視覺化,呈現出精彩的未來世界。
面對文字描述出的科幻世界,如何做到最完美的呈現?
趙恩哲苦苦思索。
在跟科幻泰鬥合作的過程中,他逐漸突破文字詮釋框架,在開始創作之前都會給自己設定一個背景,一個世界觀,讓自己完全沉寂進去。
在跟羅伯特·索耶合作《星叢》插畫設計的時候, 很多人反映這個飛船太破舊,趙恩哲表示:
為了表現小說中被宇宙暗物質腐灼的戰船,他甚至按照原著中戰艦的剪影做了還原,模型框架也是一樣的, 在此之外,還單獨做了造型包裝,以讓這艘艦船看著更強大,更精緻。
《星叢》
在跟格雷格·貝爾合作《天使女王》封面的時候,趙恩哲希望能通過畫面詮釋出日落下,天使女王凝視她蜂巢一樣的建築的心情,他特意強調建築落差對比和色彩明暗對比,將巨大蜂巢般的黑色建築群聳立在如血的夕陽下,其餘街道都被遮擋了陽光,陷入一片黑暗。火熱的情緒貫穿著整個作品。
《天使女王》
開篇我們提到引起大家討論的《末日之戰》,在前幾天《星淵彼岸》太空發布會中,趙恩哲也針對大家的質疑「水滴應該是是金屬或更加光亮的材質」給出了回覆:
《末日之戰》表現的是人類戰艦被水滴摧毀瞬間的場景,畫面中的水滴應該是能攪動空間的物質,能迅速穿透它想毀滅的東西。為了刻畫水滴穿透飛船這一場景,特意花了很長時間去表現水滴,以表達這種以柔克剛的物質導致艦隊瞬間毀滅的瞬間。末尾,「水滴摧毀艦隊的瞬間」不想給人留下絕望的印象,還特意在遠處加了一道光,算是給原著做個補充—— 雖然被摧毀,但是希望永存。
讀懂一幅畫,一定要讀懂創作人的意圖。
《末日之戰》
橫空出世的東方科幻故事:
當傳統文化穿越到未來視界
藝術來源於生活,科幻藝術也取材於現實世界。就像《異形》電影當初拍攝時的靈感來源竟然是一塊三億年前的化石。
如果說,大興安嶺與俄羅斯的冷峻,給趙恩哲開啟了幻想之門,那福州與臺北的靈秀,則給趙恩哲帶來了更具體的素材靈感。
千奇百怪的山石,惟妙惟肖的造型,身旁的草木飛石,這些都被趙恩哲繪入了那些看似毫無章法的陌生世界。
這幅入選《三體·藝術插畫集》中的《藍星》作品,畫面中的石頭靈感就是取材趙恩哲當時外出遊玩時拍攝的照片背景。
同時,在他的作品中,更融合了東方文化的元素。
在19年的北京國際CG藝術雙年展上,趙恩哲除了用金色灰色的籤名外,還專門用壽山石刻了一個小篆,在自己的作品中留下小篆這一元素。
在一次賽凡科幻空間的採訪中,他說:
這些老祖宗留下來的神奇瑰寶怎麼能不去研究。誰能想到在哪個時期的技術能建造出這麼棒的宏偉宮殿:阿房宮、秦王宮、大明宮、也包括我們今天看到紫禁城……我想中國文化不單是影響本土,應該是影響世界的。
趙恩哲常常在思考,中國文化古老神秘,到底哪些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暗示」:煉丹術、天子、易經、八卦、輪迴……這些不都是嗎?
東方文化博大精深,但《三體》之前一直沒有一個能代表東方科幻水平的作品。對於科幻本質的思考,科學家用科學的方式,作家用文字的方式,藝術家則用更直白的畫面語言視覺呈現。
《三體》讓世界認識了東方科幻, 《流浪地球》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出一本高質量的代表東方科幻插畫水平的畫集,是趙恩哲作為科幻迷,作為科幻畫家,給自己定下的使命:「將未來世界寫實地描繪出來,出一本代表東方的科幻畫集。」
沉澱十年,2020年,趙恩哲終於給自己了一個答覆,他的首部畫集——《星淵彼岸》 出版上市了,一本包含星際探索,包含對未來世界工業星球的描述,包括人類對氣候的思索的畫集問世,這裡有對能源的探求,有對生存的渴望以及對生命的尊重 ……這裡不僅僅有科幻,還有東方。
在這本畫集中,趙恩哲精選了 62幅最滿意的硬核科幻畫作, 用寫實手法展現了一幅幅人類在宇宙深空中探索的壯麗史詩。
提到書名,趙恩哲也解釋了他對書名的定義:
星淵,是西方對宇宙星空的探索和經典視覺呈現,
彼岸,是東方對於生命輪迴的哲學思維與創世神話。
中國古有女媧,
在《星淵彼岸》裡, N(女)W(媧)600 就是未來世界的女媧,
希望在這部包含中國科幻精神的東方故事畫集,
可以看到中國科幻畫的現狀,
可以看到中國科幻愛好者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