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火工》——劉慈欣的第一部科幻童話註定不普通

2021-01-15 大銘小亮

《燒火工》是劉慈欣的短片科幻小說,此次經由後浪出版公司和未來事物管理局共同策劃,配以插畫師BUTU的精心繪畫,以繪本的形式再次出版,不過幾萬字的小說一下子變成圖文並茂的繪本,握在手裡沉甸甸的,似乎以另一種形式彰顯了《燒火工》的童話氣質。

劉慈欣,不用過多介紹了,在各大搜尋引擎上都能拉出一長串詞條,在所有背書中最突出的就是「榮獲第73屆世界科幻大會頒發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也是經由這個獎項,劉慈欣的知名度突破了小眾科幻愛好者的圈層,迅速成為眾所皆知的中國科幻界巨擘,大家也親切的稱呼他為「大劉」。

大劉是在火車上構思並寫出了《燒火工》,而出主意將《燒火工》從小說變成繪本的是未來事務管理局。乍一聽這個名字,感覺是誰在正兒八經搞笑似的,一番查證才知它是一家公司,專注科幻文化的推廣、原創內容的創造,且使命是「打造中國科幻黃金時代」。在這樣的背景下,BUTU作為未來事務管理局的合作插畫師,自然擔當起為《燒火工》繪畫的重任,而現在看來,他完成的不錯,甚至是精彩。

在書籍護封上有一段故事簡介:「年邁的燒火工獨自居住在世界盡頭的極東島,每天採煤、燒火,在凌晨出海,點亮太陽。日復一日的勞作,不能出一點差錯。少年薩沙為了挽救心愛之人的生命,來到這島嶼,他們吹響鯨笛,在銀河旋渦中划動起月亮的雙槳,擦亮積滿灰塵的星星。」燒火工和少年薩沙本來是兩條永遠不會交接的平行線,卻因為一個女孩產生了交點,最終薩沙成為了下一任燒火工,故事在這裡戛然而止。

看過《三體》的人都知道「黑森林法則」的殘酷冰冷,大劉用龐大嚴酷的宇宙觀塑造了一個崩塌的未來世界,即使是在由《鄉村老師》改編的電影《流浪地球》中,大劉對未來世界的幻想也是頗具悲觀色彩的流浪之旅。

然而《燒火工》卻展現出不一樣的基調,比如地上的每個人在天上都有一顆屬於他的星星,這很溫柔;鑽進碩大的鯨魚頭骨拔鯨牙,這很奇幻;用吊繩的方法登陸上弦月,劃著月亮船在銀河裡尋找屬於愛人的那顆星,這很浪漫;薩沙和燒火工把兩桶鯨油均勻的灑在太陽表面,用火炬點燃了太陽,一輪紅日從東方升起,這很大膽。BUTU用插畫將故事的溫柔、奇幻和浪漫表現得恰到好處:森冷巨大的鯨牙預示著一場奇異的冒險;瑩亮柔和的月亮船恍惚如夢幻;旭日東升映出的手掌彰顯出力量和決心。即使不讀故事,這幾張跨頁的大幅插圖也能獨立出來,為你編織一夜奇妙的夢境。

作為一個科幻童話故事,《燒火工》裡有很多讓孩子著迷的元素:鯨笛、火箭、月亮船、修星星、點燃太陽......在給孩子閱讀的時候,完全可以用語音語調和畫面結合,營造出浪漫、奇幻的氣氛,但是如果僅僅作為一個啟發想像的童話故事來讀,也許有點小看大劉了,這其中有更大的、關於生命的議題。

在故事的最後,薩沙和愛人永遠分離,獨自守在世界的盡頭——荒涼如鐵鏽一般的極東島上,日復一日的採煤、捕鯨、燒火,孤獨的重複重體力活,這個結局算好麼?不算好,起碼不符合人們喜聞樂道的大團圓結局,於是有人把極東島解釋為神仙的島嶼,賦予薩沙不同凡人的身份,以期讓他的選擇獲得一點值得的回報,但我更願意相信,就如小美人魚將匕首扔進了大海,自己化身為泡沫,薩沙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極東島正象徵著生命的終點。

美好的結局會讓人開心,但悲傷的結局更能激發思考和提問,比如薩沙為什麼留在東極島?老燒火工當年是怎麼來到東極島的?他也經歷了什麼艱難的抉擇麼?如果讓女孩來到東極島找到薩沙,這樣的結局會不會更好?薩沙會不會已經死了?薩沙這樣做值得麼?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如果你正在讀給孩子聽,不要急著合上最後一頁,不如以薩沙的結局為契機,給孩子做一點死亡教育,因為死亡的另一面就是生命,我們先勇敢的承認死亡,然後再積極用力的珍愛生命。

木心在《文學回憶錄》中說:「先有宇宙觀,再有世界觀、人生觀。」從大劉的其它作品中可以看見,大劉的宇宙觀透著一股悲觀的色彩,因此薩沙的結局註定不會美滿,但即使命定悲劇,薩沙亦展現出積極的力量:即使與愛人分離,也要堅守諾言,即使一輩子在東極島,也要履行好燒火工的職責,即使最後的代價是生命,也要勇敢的承擔,這一種樂觀的悲觀主義,才是《燒火工》表達出的最強大的精神力量。

相關焦點

  • 劉慈欣:《三體》之外,我只是個普通的工程師
    ·壹·《三體3》像一場地震,把以前的「科幻」都震碎了「我們以前寫的那些東西——至少是絕大多數,在《三體Ⅲ》面前,簡直不值一提,我們的確是不敢搞科幻了。」尤其是那飽含深意,精妙絕倫的三個隱喻童話,直到現在還被人不斷拿出來討論解讀。
  • 劉慈欣又有三部科幻將拍大電影
    從曝光的項目名單上來看,戰爭、科幻、青春、奇幻、動作冒險等類型豐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科幻第一人」劉慈欣除了《三體》《鄉村教師》等已曝光的在運作項目之外,又有《流浪地球》《微紀元》《超新星紀元》三部作品成為了計劃中的電影新項目。
  • 軌道裡的劉慈欣
    「軌道」要理解劉慈欣的「軌道」,繞不過去又不為大眾熟知的一個名字,叫姬少亭。姬少亭收到過一份新年禮物,時間挺特殊,1月1日零點,那是劉慈欣寫給她一個人的童話,她宣稱擁有對這部童話全部的所有權。姬少亭認為《燒火工》在商業上極其成立,「因為他是大劉唯一一個獨立的科幻童話」,裡面世界觀完整、情感線明確、畫面唯美,姬少亭稱這令她想到《小王子》,她覺得《燒火工》也可以成為這樣的長青IP,書籍、動畫、真人電影、衍生品都可以嘗試,「否則我不會去做這樣的商業舉動,我自己喜歡它就好了,對吧?」
  • 劉慈欣《三體》,三部科幻巨作,一部比一部精彩,直到星辰大海!
    科幻巨作2015年8月,劉慈欣憑藉《三體》獲得中國科幻小說界的最高榮譽獎項——「銀河獎」,更是摘得了「雨果獎」,被譽為「中國科幻的領軍人物」。雨果獎的地位,相當於科幻藝術界的諾貝爾獎,而劉慈欣不僅是第一個獲得這個獎項的中國人,也是第一個獲此殊榮的亞洲人,被盛讚:「這個人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
  • 劉慈欣深度參與《球狀閃電》,科幻電影「戰國時代」降臨?
    不同於久負盛名的《三體》,《球狀閃電》是劉慈欣第一部長篇科幻小說。和《三體》上升到宇宙視角相比,《球狀閃電》的故事始終在地球上,並且感情的描寫更加真誠細膩,更適合影視改編。影評人兼編劇張小北就是劉慈欣多年的死忠粉,劉慈欣的第一部小說《鯨歌》就是他從《科幻世界》雜誌上看到的。之後的作品也都看過,並且很早就在網上與劉慈欣認識了。
  • 《流浪地球》和《三體》並非劉慈欣第一部成功作品,而是這部
    這讓我深深領略科幻小說的力量。 ——劉慈欣劉慈欣成長之路道阻且長,他披荊斬棘從閱讀到寫作,是一個輸入到輸出的過程。由於熱愛閱讀科幻作品,劉慈欣很理想化地決定要當個科幻作家。但是劉慈欣的寫作之路並不順暢。1978年,他寫了很多科幻小說。
  • 劉慈欣:建築科幻文學王國
    一個名叫「影志」的觀眾評價說:電影比預期要更恢宏磅礴,晨昏線過後的永夜、火種計劃、讓地球流浪、木星推動地球等大小設定都是如此,沒想到中國也能拍出這麼大架構、大格局的科幻片了,而且是第一部。了不得!2.後啟示錄死亡廢墟,賽博朋克地下城,以及煙波浩渺的末日想像,締造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國產硬科幻。3.拖著地球逃離太陽系的驚豔設定,本身便是對「家國情懷」的宏大投射,正應了劉慈欣那句「太陽死了,人還活著」。
  • 劉慈欣《三體》系列,1、2、3部讀後感
    三體裡就替到了一個數學天才,他不愛學習,可他就能肯定自己有數學天賦,而且他的老師也看出了他的天賦。老師知道他成績不好還是讓他去參加競賽,結果是他得了第一名。我相信這種與生俱來的天賦。他的祖祖輩輩都優秀,他從出生,甚至他的基因就帶著智慧的。有天賦的人還往往後天都非常努力,那他們註定了成功。成功的把普通人甩遠十萬八千裡。笨鳥再不先飛恐怕都不會飛了啊。說的就是我。又笨又不努力飛早點。
  • 程心間接害死百億人,卻被原諒,劉慈欣:不如此,人類早已滅亡
    劉慈欣的《三體》三部曲無疑是部極為成功的科幻著作,關於《三體》最高大上的軼事是歐巴馬運用白宮力量找劉慈欣催更。在我看來,《三體》的魅力絕不僅僅只是宏大絢麗的科幻想像。的確,無論是宇宙黑森林理論、三體星系構想、還是「水滴」「智子」的科幻設計、十維的「田園宇宙」暢想,都展現出劉慈欣的深厚的科學理論基礎和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 劉慈欣《三體》獲雨果獎 中國科幻小說邁進一步
    劉慈欣在電話中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三體》獲獎我很高興!但是我內心是平靜的,要懷著平常心看待這次獲獎的事情。」  記者了解到,劉慈欣本人並未前往美國參加本屆世界科幻大會,作為譯者的劉宇昆代表劉慈欣上臺領獎。劉宇昆現場朗讀了劉慈欣的致辭:「我很高興你們喜歡它。我讀過許多雨果獎得主的作品,有些有中文版,有的則不得不去閱讀原著。雨果獎是科幻界的一座燈塔,但我從沒想到自己會得到這個獎。」
  • 科幻作家劉慈欣:將目光投向無垠宇宙
    所有人都叫他大劉,不管跟他熟不熟,他也樂於接受這個稱呼。而他更為人熟知的,是憑藉《三體》獲得了世界科幻文學的最高獎——雨果獎,被人們看作將中國科幻文學推向新高度的人。他始終低調、謙和,一如人們慣常想像中的「理工男」,但一聊起與科幻有關的問題就變得很健談。談及多年來創作的經驗,他說自己只是一個科幻文學愛好者,樂於與大家分享自己想像中的世界。
  • 楊振寧說:我很喜歡科幻小說,《三體》我也買了,但實在看不下去
    但在2017年,楊振寧接受《人物》採訪時,95歲的楊振寧說:「現在年紀大了,對科幻小說看得很少了,幾乎不讀了,因為根本看不懂了,我還專門去買了《三體》,結果依然看不下去。」其實楊振寧看不下去《三體》的原因,主要有兩個:1、楊振寧就表示過,他看不懂現在的科幻小說,跟內容關係不大,主要是自身的原因,因為他對現實世界了解太多了。
  • 僅僅看了劉慈欣《三體》第一部,這些情節便徹底顛覆了我的認知!
    劉慈欣的小說《三體》,如雷貫耳!很多年前自己就很想好好讀一下,因為《三體》是部「三部曲」的小說,體量有點大,導致很長時間都有抗拒心理。只是沒想到的是,2019中國電影的春節檔,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的《流浪地球》大火,這也讓我下定決心,好好拜讀一下這部獲得「雨果獎」的科幻作品。
  • 劉慈欣:美國是世界科幻中心 中國科幻市場還沒啟動
    北青報:很多人最喜歡《三體》的第二部,特別是面壁人和破壁人的概念,有人甚至談到愛情也用到這個比喻。  劉慈欣:作家在寫作的時候,全部注意力都在如何講述一個好看的故事,至於以後讀者從這個故事中解讀出什麼是讀者的事。最近很多網際網路的大腕都想請我去對話,我不敢去,我怕人家失望。我要跟人家說,您領悟出來的道理我從來沒想過,人家會怎麼想?
  • 《三體》紅到歐美 劉慈欣:科幻小說是可以共同交流的
    英文版出版後劉慈欣收到不少歐美當代科幻作家的反饋,「幾乎都是正面的評價」,這讓他很開心,「科幻小說表達的東西是全世界都可以共同交流的。」新聞事件《三體》登全美百佳圖書榜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系列第一部《三體問題》的英文版引發了一輪又一輪熱議和好評。
  • 劉慈欣稱克拉克讓自己產生寫科幻念頭 至今不過時
    此後,克拉克就像一個始終擺脫不掉的存在,哪怕今天,劉慈欣已是國內科幻文學領域屈指可數的代表作家,他的「三體」系列被評價為「放到國外也毫不遜色」,但劉慈欣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仍重複了一句之前說過的話:「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對《2001:太空漫遊》的拙劣模仿,科幻文學在此達到了一個頂峰,之後再也沒有人能超越,即使是克拉克本人。」
  • 中國科幻界走向世界的領頭人,科幻小說《三體》的作者——劉慈欣
    就在2006年,科幻作家劉慈欣在他業餘時間所創作的長篇科幻小說《三體》,開始在《科幻世界》雜誌上面連載,並且很快的就受到各方科幻迷的熱烈追捧。於是劉慈欣趁熱打鐵在2008年和2010年又相繼的出版了《三體》系列的第二部和第三部《三體Ⅱ·黑暗森林》、《三體Ⅲ·死神永生》。
  • 中國新生代科幻,不只有劉慈欣
    腦洞不求驚奇,在於切實可行;情節不求跌宕,務必寓教於樂;想像若脫離現實和理論,立即會被科學界斥為偽科學;講解不夠通俗,馬上有文學界批為沒價值。,表達人的價值「在於給世界留下什麼」,而不在於其「出身」和家庭成分。
  • 颱風、地震、火山噴發:宇宙毀滅者劉慈欣登陸日本紀實
    面對(喜聞樂見的)催稿:他說:想創作一部跟《三體》不一樣的作品。但目前,覺得電影能夠更好的表現科幻內容,所以把很大的精力放在了作品影視化上。」最想跟日本粉絲說的話?他說:《三體》在歐美和中國都是第一部爆火,第二部熱度下降,第三部再度掀起熱潮。(大家看著辦.....)
  • 我與共和國共成長|劉慈欣 在平行宇宙生活著的硬核科幻作家
    是劉慈欣的出現,以一部部作品告訴讀者,科幻是與科學相鄰,與想像力相關,可以承載未來訴求和表達價值觀的文學形態。劉慈欣被譽為「中國當代科幻第一人」。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他一邊在山西省陽泉市娘子關發電廠擔任計算機工程師,一邊利用業餘時間出版了13本小說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