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劉慈欣:用思想擁抱宇宙

2020-11-25 第一財經

劉慈欣:用思想擁抱宇宙

 

李璇/文

 

 

地球到宇宙的邊緣有多遠?天文學家說,也許要幾百億光年,但是在劉慈欣心裡,那或許只需要一瞬間。

 

 

折桂「雨果獎」

 

 

從陽泉北站驅車至劉慈欣生活的城市——陽泉,大概需要一個小時的車程。公路兩邊儘是無邊無際的青黃色的荒山,與爬滿了塵埃的枯草。灰藍的天空延展無垠,又異常沉寂,似乎隱藏著某種神秘。空曠、遼闊、灰暗、蕭索、冷寂,甚至摻雜著一絲絕望,這一如劉慈欣的《三體》給人的感覺。此時此刻,筆者似乎明白了這片看似貧瘠的土地為何能夠「滋養」劉慈欣這樣一位贏得了世人矚目的科幻作家。

 

 

2015年在劉慈欣的人生當中,無疑是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一年,從8月獲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到9月獲銀河獎——科幻功勳獎,再到10月獲星雲獎——最高成就獎。劉慈欣一年三獎,橫掃大陸圈、華語界、世界級科幻文學大獎。

 

 

頗有意思的是,在8月23日下午雨果獎頒獎現場宣布劉慈欣獲獎的那一刻,在地球的另一端,事件的主人公卻由於下雨天堵車,正在車裡懶洋洋地眯著眼睛睡覺。是出版社的一條簡訊,將劉慈欣從夢境拉回現實,但這個現實卻讓劉慈欣更加恍若夢中——雨果獎勘稱「科幻界的諾貝爾」,在科幻迷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美英以外國家的獲獎者寥若晨星。「我從沒想到自己會得這個獎。」

 

 

劉慈欣獲得雨果獎的消息公布後,他的手機便一直處於「被轟炸」狀態。同時,《三體》的銷量也在直線飆升。

 

 

23日當天,《三體》在國內亞馬遜網站的圖書銷量排行榜上,由50多位上升到第1位,並多次獲得單小時銷量冠軍;其在英文版亞馬遜網站的排名也進入了前500。在淘寶指數上,8月23日,《三體》的搜索量匯出一條近90度的陡峭直線,搜索指數高達7207,該數據平時僅為400到800。毫無疑問,劉慈欣已經成為幾十年來作品最暢銷的中國科幻作家。

 

 

劉慈欣的《三體》在國外也不乏擁躉。英文版《三體》2014年在美國出版後,先後獲得星雲獎、雨果獎、軌跡獎、坎貝爾獎、普羅米修斯獎5個國際幻想文學獎項提名,其銷量幾乎是其他中國科幻小說在美銷量的數百倍。

 

 

歐洲航天局前高管、著名計算機和物理學家久裡奧·普裡斯科第一時間撰文,認為「中國科幻作家已在這個領域走到前頭」;《華盛頓郵報》刊載署名文章,大讚劉慈欣寫出了一部「深奧的、充滿創新戰略思想的史詩作品」……

 

 

如今,就連美國總統歐巴馬和facebook的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也都不約而同地將《三體》列入自己的閱讀書單。

 

 

 

圖片來自網絡

 

 

 

同時《三體》的影響力也已經超越了科幻和文學範疇,成為「全民圍觀」的社會現象。不少網際網路「大佬」和企業家從《三體》當中解讀出了企業的經營門道,並將其中的某些法則奉為圭臬。由《三體》改編的同名電影將於今年登陸大銀幕。此外,劉慈欣的《流浪地球》《微紀元》《超新星紀元》《鄉村教師》等其他幾部科幻小說也已經賣出電影改編權。有人評價說,劉慈欣的《三體》開拓了中國電影的「科幻元年」。就如劉慈欣所說,「科幻漸漸由一種文學體裁,變成一種思維方式,滲透到社會、政治、經濟的方方面面。」

 

 

面對這一切,劉慈欣卻異常冷靜。他將科幻文學比喻成「一個國家的晴雨表」。「科幻文學在英國誕生,那個時候正是大英帝國上升為日不落帝國的時期。然後從英國迅速轉移到了美國,黃金時代是上世紀30到60年代,正是美國科技迅速上升的時期。科幻文學發達的國家,肯定是一個發達國家。現在,《三體》獲得『雨果獎』,這和中國國力的上升是密切相關的。」

 

 

此外,近幾年中國航天技術的發展無疑也成為了國內科幻文學繁榮的催化劑。嫦娥探月工程的推進、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的發射、FAST望遠鏡的建設,這些都為科幻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創作靈感和土壤。「如果說以前的航天是立足大地的,那麼現在的航天則是仰望星空的。後者顯然具有更多的科幻因素。」劉慈欣如是說。

 

 

胸納宇宙

 

 

劉慈欣是那種「放在人堆裡便找不到的人」。採訪當天,他穿了一件黑色皮夾克、牛仔褲、灰色旅遊鞋。黑框眼鏡後面是一雙平和沉靜的眸子。就是這樣一個外表普通、性情溫和的人,心中卻容納了浩瀚無垠的宇宙。

 

 

劉慈欣說自己對科幻的熱愛是出於天性。「我一直認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最美妙的故事,不是遊吟詩人唱出來的,也不是劇作家和作家寫出來的,而是通過科學講出來的。科學所講的故事,其宏偉壯麗、曲折幽深、驚悚詭異、恐怖神秘,甚至多愁善感,都遠遠超出文學故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劉慈欣至今還清晰地記得1970年一個春日的夜晚,他站在河南省羅山縣一個小村莊的池塘邊,和村民們一起仰望晴朗的星空。夜涼如水,銀河似練,空氣中泛著早春清冽的味道。忽然,漆黑的天幕中有一顆小星星緩緩飛過。那是新中國剛剛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

 

 

那一年,距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進入太空已有13年,距第一名太空人飛出地球也有9年,而就在一個星期前,阿波羅13號飛船剛剛從險象環生的登月飛行中返回地球。那一年,劉慈欣7歲。

 

 

劉慈欣幼小的心靈對那顆「飛行的小星星」充滿了不可名狀的好奇和嚮往。他當時並未覺得那滿天群星與地球的距離比「那顆移動的小星星」遠多少。「所以我覺得它是在星星間飛行,甚至擔心它穿越那密密麻麻的星群時會撞上一顆。」

 

 

多年以後,劉慈欣才從《十萬個為什麼》當中了解了那顆人造衛星與其它星星的距離。同時,也第一次知道了光年的概念。少年劉慈欣想像著光線以每秒30萬公裡的速度穿越那寒冷寂靜的太空,他用想像努力把握著那令人戰慄的廣漠和深遠,被一種巨大的恐懼和敬畏壓倒,同時獲得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快樂感。

 

 

這種快感在事隔幾十年後被再次體驗。2015年12月中旬,劉慈欣受中科院邀請去酒泉衛星發射基地參觀暗物質衛星「悟空」的發射。當時,劉慈欣距離火箭發射地點只有1500米。當那顆碩大的「擎天柱」噴射著火焰咆哮而上時,劉慈欣感覺到大地都在震動。

 

 

劉慈欣這種有異於常人的想像力註定了為科幻而生。1989年,劉慈欣開始創作科幻小說《超新星紀元》首版和《中國2185》,但均未發表。1999年才首次在《科幻世界》雜誌上發表了《鯨歌》和《微觀盡頭》。自此,他奇麗詭譎的想像力如天馬行空般肆意馳騁。《中國太陽》中,中國在太空中修建了一面巨大的鏡子用來調節氣候;《流浪地球》中,當科學家們得知太陽即將毀滅,開始在地球的一側安裝巨大的發動機,試圖將地球環境圈打包成移民方舟;《超新星紀元》中,因為距離突然爆發的超新星太近,受到強烈輻射的人類開始大量死亡,地球上最終只剩下13歲以下的孩子……2006年,《三體》橫空出世。

 

 

在這期間,劉慈欣的作品蟬聯1999—2006年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並獲得2010年趙樹理文學獎、2011年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獎,以及2010-2011年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科幻作家獎等獎項。《三體》更是在國內外獲得了巨大殊榮。

 

 

劉慈欣的作品不僅是硬科幻,更具人文情懷;不僅是科技的較量與比拼,也不乏人性的挖掘;不僅描述了未來,也反思了歷史;並從整個地球甚至整個宇宙的角度去理解生命。

 

 

「我只是想通過科幻小說,用想像力創造出自己的世界,在那些世界中展現科學所揭示的大自然的詩意,講述人與宇宙之間浪漫的傳奇。」劉慈欣在英文版《三體》的前言中寫道。

 

 

科幻之外的劉慈欣

 

 

「你相信有外星人嗎?」

 

 

「不知道,我只能說不知道。」劉慈欣的回答有些出人意外。「從科學的常理來說,宇宙各處的自然規律如果都一樣的話,應該會有外星生命,並最終進化出外星文明。但生命的起源是一個極小的概率,這個概率小到什麼程度,就像一股龍捲風捲起一堆金屬垃圾,落下來以後自動組裝成一輛奔馳汽車。而且據目前人類觀測沒有任何外星人的跡象。所以這真的很難確定。」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小說當中天馬行空的劉慈欣,生活中卻十分理性。他反覆強調的一句話是「科學是科幻的靈魂。」

 

 

科幻之外,劉慈欣還有著其他眾多身份:發電廠的工程師、遊戲公司的想像力架構師、電影監製。

 

 

遊戲是劉慈欣科幻之外的另一愛好。2013年和2015年,劉慈欣分別與網易遊戲及騰訊遊戲達成合作,並成為後者的「想像力架構師」。他認為遊戲很可能成為繼電影、電視、文學、戲曲之外的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

 

 

對於電影,他則更加理性。在由其小說改編的電影《三體》當中,劉慈欣主要負責劇本策劃、特效概念設計等。他曾坦言,對於科幻世界的展現,視聽畫面要比文字更加震撼。但劉慈欣卻無意像其他有些作家一樣追趕「做導演」的熱潮。他將原因歸結為缺乏「精力」和「能力」,但這恰恰反映了劉慈欣的「理性」。

 

 

在所有這些頭銜之外,劉慈欣還是一位慈父。他曾在女兒13歲時,寫了一封信給她。在信中,劉慈欣描繪了一個奇妙瑰麗的未來世界。

 

 

彼時,人類已經徵服死亡,並實現了人腦與電腦的連接。地球上所有的能源和重工業都遷移到太空,那些飄浮的工廠和企業構成了星環,像垂在天空上的精緻的項鍊墜。人們建立起了一個個「太空新城」……

 

 

「你最大的願望是什麼?」

 

 

「我很想在有生之年進入太空,體驗一下地球之外的生活。」

 

 

為此,劉慈欣每天早晨都會繞著離家不遠的操場慢跑一小時,一周兩次的遊泳也在堅持。因為他需要保持體魄,以保證30年後能夠登上太空。

 

 

也許,當那一天真的到來時,在火箭拖著巨大的火焰噴射而上的那一剎那,劉慈欣會想起幾十年前那個春日的夜晚,他站在池塘邊仰望晴朗的星空。夜涼如水,銀河似練,空氣中泛著早春清冽的味道。忽然間,漆黑的天幕中有一顆小星星緩緩飛過。

相關焦點

  • 薦書|劉慈欣《中國太陽》:一個普通人的強國夢
    想想真的不算太多,不過中國科幻的領軍人物劉慈欣倒是有不少科幻作品描繪新中國發展的,如《地火》、《鄉村教師》、《流浪地球》、《中國太陽》等等。他立足於中國的現實,用自己的科幻作品來反映現代中國發展,確實是不可多得中國科幻一哥。
  • 宇宙的宏大與險惡,這個時代都應該看看劉慈欣 的硬科幻
    ——劉慈欣 這是在得知自己獲得雨果獎之後,劉慈欣的自我調侃。 劉慈欣1963在北京出生,是一名山西人,是一名理工宅,甚至連博客都不會用。 大劉寫作一直這麼的嚴苛,這麼的貼近生活,不愧於「中國當代科幻第一人」的稱號。
  • 中國新生代科幻,不只有劉慈欣
    而主流媒體痛批全球熱映的《星球大戰》毫無科學依據,充滿封建思想。中國科幻作家既不能表現歐美國家的科技優勢,也不能突出科技革命對倫理和社會秩序的衝擊,科學家只能「迷誤」和困惑。尖端科技成果和創意儘管是舶來品,但科幻作家堅持重新處理這些科幻元素——取其設定,「去其糟粕」,反其道而用之。
  • 僅憑一己之力,將中國科幻小說推向世界級水平—劉慈欣與《三體》
    在歐美作品佔領科幻文學之時,劉慈欣站出來了;他靠著他的《三體》硬生生的在歐美作品當道的科幻界之中殺出了屬於中國的一席之地。劉慈欣——一個宇宙深處孤獨的守望者、宏大史詩的創作之人。他用著厚重又極端空靈的文筆譜寫了一段恢弘的宇宙篇章。《三體》不僅僅表現出了科學的美與內涵,更是富有濃濃的時代氣息與中國特色。
  • 宇宙重複向地球發信號6次,劉慈欣:回復15億年後才到
    宇宙重複向地球發信號6次,劉慈欣:回復15億年後才到來自宇宙深處的重複快速射電暴的消息傳出後,許多人聯想到外星人。網上一篇名為《外媒炸裂!真是外星人?宇宙深處神秘信號到底要不要回應?》開始受到很多人關注和轉發。在該文章的後面,很多網友在評論中提到了劉慈欣在《三體》中給人印象特別深的句子:「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
  • 宇宙重複向地球發信號6次,劉慈欣:回復15億年後才到
    宇宙重複向地球發信號6次,劉慈欣:回復15億年後才到來自宇宙深處的重複快速射電暴的消息傳出後,許多人聯想到外星人。網上一篇名為《外媒炸裂!真是外星人?宇宙深處神秘信號到底要不要回應?》開始受到很多人關注和轉發。在該文章的後面,很多網友在評論中提到了劉慈欣在《三體》中給人印象特別深的句子:「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
  • 一人拔高了中國科幻的劉慈欣,他說的黑暗森林法則確實存在
    同是2015年,劉慈欣憑藉《三體》獲得了第73屆世界科幻大會頒布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這是亞洲首次獲得科幻最高獎項,可以說大劉以一己之力提高了中國乃至亞洲科幻小說的地位。「劉慈欣是一個冷漠的宇宙觀察者,冷酷的道德評判者,再加上一個冷靜的思想者。」
  • 2019年,地球6次收到15億光年外傳來的宇宙信號,劉慈欣:別回應
    提起劉慈欣,代表作《三體》三部曲被普遍認為是中國科幻文學的裡程碑之作。《三體》是中國科幻小說的巔峰之作,作者劉慈欣更是被稱為「中國科幻第一人」。有人這樣評價他:「在讀過《三體》以及《三體Ⅱ·黑暗森林》以後,我毫不懷疑,這個人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宇宙是一個神秘的空間,它不可能把秘密敞開給我們看,我們只有增強自身科技實力,通過多年來的探索數據去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 科幻作家劉慈欣:將目光投向無垠宇宙
    科幻文學最高獎雨果獎獲得者劉慈欣——將目光投向無垠宇宙(走近文化人)他是科幻文學最高獎雨果獎獲得者,被稱為將中國科幻文學推向新高度的人。他對中國科幻的未來充滿信心。國力的增強、科技的進步、影視市場的擴大,都賦予了中國科幻早日實現繁榮發展的可能。
  • 卡梅隆對談劉慈欣:中國應該拍《三體》,要拍好的話要六部曲
    之前,以編劇兼製片人身份來華宣傳科幻新片《阿麗塔:戰鬥天使》的卡梅隆與中國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進行了交談。劉慈欣問卡梅隆,「中國上映的兩部高成本的科幻電影,非常成功,這或許是中國科幻電影的一個良好開端。如果中國科幻小說繼續發展,你想看什麼樣的科幻小說?」
  • 神秘信號6次向地球發送,來自15億光年外宇宙,劉慈欣:別回應
    神秘信號不斷向地球發送,來自15億光年外宇宙,劉慈欣:不要回應提起劉慈欣,代表作《三體》三部曲被普遍認為是中國科幻文學的裡程碑之作。有人這樣評價他:「在讀過《三體》以及《三體Ⅱ·黑暗森林》以後,我毫不懷疑,這個人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劉慈欣寫的科幻小說三體在歐美出版後,也受到熱烈的追捧,尤其是獲得了科幻界的最高獎項三體之後。更是圈粉無數,像美國前總統歐巴馬,臉書網的CEO扎克伯格,都是三體的忠實粉絲。
  • 神秘信號不斷向地球發送,來自15億光年外宇宙,劉慈欣:不要回應
    提起劉慈欣,代表作《三體》三部曲被普遍認為是中國科幻文學的裡程碑之作。不僅備受讀者與媒體讚譽,還是首部獲得「星雲獎」和「雨果獎」兩項國際大獎的中國科幻小說。而劉慈欣傾向於第二種觀點,同時他因此推論出「黑暗森林」法則,解釋了外星人為何會刻意隱藏自己。在劉慈欣看來,宇宙就像一片黑暗無比的森林。在森林中,到處都是不懷好意的獵手。每個獵手,只會做一件事,那就是殺死一切敢於暴露自己的人。
  • 執著「天問」,擁抱星辰大海 ——2020年「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側記
    ……」  兩千多年前,中國偉大詩人屈原在長詩《天問》中,從宇宙之本源到陰陽之俱化,從天地之構造到星辰之往亙,對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現象進行想像與發問。兩千多年後,中國人將帶著「天問」的精神飛向火星,甚至更遠的行星,擁抱星辰大海。  4月24日,2020年「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在線上舉行,中國行星探測任務的名稱揭曉——「天問」,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
  • 劉慈欣:建築科幻文學王國
    這是1999年4月的一天,這個接電話者便是如今在中國科幻文學界叱吒風雲的劉慈欣。劉慈欣1963年生於北京,祖籍河南信陽。父親劉斌曾是軍人,轉業後分到中國煤炭設計院,後來又調到了山西陽泉煤礦集團。劉慈欣的母親是位小學教師。劉慈欣在陽泉煤礦集團第三礦區長大。
  • 宇宙傳來神秘信號,地球已接收到6次且內容一致,劉慈欣:別回應
    引言:人類的思想總是在不斷的挑戰著常識,也正是因為我們敢想,才有了飛機,火箭這些科技產物…人類常常會思考關於外星人是否存在的問題,在很久以前就有人懷疑,人類並不是這浩渺星辰中唯一的存在。2.對於這個信號是否應該回應,劉慈欣發表了自己的觀點這個發現,讓很多的科幻愛好者很是振奮,大家認為這個信號我們應該要回復,有的人猜測這個信號應該是具有外星高等文明駕駛的宇宙飛船發出來的信號。專家合理懷疑,外來生物的技術已經很先進了,用不了幾年的時間他們就可能到達地球了。
  • 只讀過《三體》還不足以談劉慈欣
    巧的是,這兩部作品都聲稱改編自雨果獎獲獎者劉慈欣的短篇作品(雖然看過原作的讀者都表示差距非一般大,尤其是《瘋狂的外星人》完全沒有原作《鄉村教師》的影子)。隨著中國科幻電影的啟程,劉慈欣的名字也再次讓人們逸興遄飛。票房成績亦讓他接棒劉震雲、嚴歌苓,成為中國內地最成功的影視作品改編作家。
  • 軌道裡的劉慈欣
    「我們用了最好的出版社資源,推出的又是中國科幻最頂尖作家的最好作品,最後一萬多冊的銷量,這個效果要怎麼去評判它呢?」劉慈欣對這個數字沒有什麼挫敗感,但也無甚成就感,對於科幻長篇以及未來的市場,他仍然不抱有太多信心。但在姚海軍看來,劉慈欣此前發表了那麼多短篇作品,其實也是在做嘗試。
  • 中國主動「聯繫」外星人,《三體》或成現實?劉慈欣提出大膽猜測
    從概率學上來說,宇宙中有著數之不清的星系,其數量完全超越了我們的想像。按說在宇宙中,應該充滿了智慧生命,整個宇宙應該是熱熱鬧鬧、摩肩擦踵。然而時間過去了那麼久,我們卻沒有發現哪怕是一絲外星生命的痕跡,甚至連一粒細菌都沒發現。
  • 劉慈欣談中國科幻
    光明悅讀【劉慈欣談中國科幻】劉慈欣:在海外傳播的過程之中,我認為中國科幻的真正使命應該是去展示我們當代中國人和我們現代化的新風貌,展現中國人對未來、對星空、對宇宙的想像力。科幻的使命,應該是展現中國人心目中的未來。
  • 颱風、地震、火山噴發:宇宙毀滅者劉慈欣登陸日本紀實
    03日本經濟新聞:用文學展現渺小人類與宏大宇宙的關係日本經濟新聞的採訪有許多回憶殺——大劉講述了自己缺書缺電影,每天無憂無慮打遊戲的童年時代,坦言自己不是主機玩家,曾經沉迷《波斯王子他的科幻創作始終秉持一個信念:用文學把人類命運與宇宙聯繫在一起。Q:如何看待外星人和外星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