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三號最新消息:劉慈欣稱航天是生命本能 不需要問有什麼用

2020-11-30 觀察者網

嫦娥三號最新消息 「問航天事業的意義在哪兒,就如同問生物從海洋走上陸地的意義在哪兒。」知名科幻作家劉慈欣在現場觀看嫦娥三號發射之後,寫下了這樣的感想。12月2日,劉慈欣和3000名遊客一起,在西昌航天基地見證了嫦娥升空。針對有人質疑航天事業的意義,劉慈欣認為,「有些東西,是作為人的最根本的衝動,是不需要問有什麼用的。」

劉慈欣:航天事業是不需要問有什麼用的

航天事業的確在走向大眾

12月2日凌晨1時30分,在距離發射點外3公裡的彝族小村子裡,科幻作家劉慈欣和3000名遊客一起,舉著望遠鏡等待著。儘管隔著3公裡,用肉眼根本看不清火箭,但他還是被升空時的壯麗場景驚呆了,這是和之前觀看電影《地心引力》截然不同的感受,影院的3D特效、音響效果再好,也比不上現場的震撼。「玉兔號」行走月球被稱為我國在月球探測上邁出的一大步。然而,劉慈欣覺得,這一步並不如人們想像中的大,反之,「差得還太遠」。

作為一個鍾情於宇宙的「硬科幻」作家,多年以前,劉慈欣也有過在山西省岢嵐縣觀看小型火箭發射的經驗。但這次「嫦娥三號」發射是他第一次觀看正規的大型火箭發射,也是「離科幻和星空最近的一次」。

讓他想像不到的,是觀看現場的氛圍:賣燒烤的,賣模型的,打撲克的,圍成一圈喝酒的……這使他真切地感到:「中國航天事業越來越從一個壁壘森嚴的地方,變得走向大眾了。航天經濟,也可能會走進社會。」

3000人裡的大多數是去看熱鬧的,像他這樣的「鐵桿粉絲」寥寥無幾,同行的幾位作家也表現出沒多大興趣。相似的場景曾出現在2012年山西省作協舉辦的一個研修班上,他在發言中「鼓吹」太空探測的重要性,結果在座的作家興味索然,一位聽課的作家下來甚至對他說:「文學嘛,操這份閒心幹什麼。」

但令他欣慰的是,在現場遇到了不少小朋友;回去的飛機上,還有北京實驗二小五年級一個班的學生同行。「相信他們中會有人長大後去月球旅遊的,甚至成為月球居民。」回到山西後,他在博客裡這樣寫道。

科幻作家劉慈欣

只要沒有載人,就談不上高潮

在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的經典作品《2001,太空漫遊》中,21世紀初的地球,近地空間的開發已經社會化和商業化,地球軌道上的太空城有飛向月球的定期航班飛船,還在月球建起了地下城。人類已經有能力組織向太陽系外圍行星進行大規模載人航行,擁有由傳統化學動力和核動力相結合的宇航推進系統。

目前航天技術的發展水平,顯然與科幻小說中對今天的預測相差甚遠。2008年,阿瑟·克拉克去世,劉慈欣開玩笑地說:「克拉克可能是因對現實版200X的失望而駕鶴西去。」

隨著美、日、印和歐洲都加快了探月的步伐,不少人將2007年至今稱為新的探月高潮期。同屬月球探測「第二集團」的印度,也已經搶先一步,在11月5日發射了火星探測器。但劉慈欣覺得:「只要沒有載人上月球、上火星,就談不上什麼高潮。」事實是,1969年阿波羅登月以後,再也沒有太空人登上過別的星球。

載人航天停滯不前的原因,並非因為科技水平不夠,而是投入太高,在太空開發產業化之前,所有這些投入只能得到很小的回報,效益無法量化。

相比較而言,無人深空探測的花費要遠遠低於載人航天。「嫦娥一號」和「嫦娥二號」分別投資14億元和9億元人民幣;美國於2011年發射的好奇號火星車項目是最昂貴的火星探測項目,總投資也不過25億美元。「就是這樣,還有不少人在喋喋不休地發牢騷。」劉慈欣說。

「等有一天,航天的錢值得花了,航天事業真的能夠有經濟的吸引力了,才有可能一步步做大。」劉慈欣說,「現在,國家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只能一步步走。」

航天的意義,就像生物從海洋走上陸地的意義

在印度首個火星探測器「曼加裡安」號升空後,國內外批評人士便質疑道:一個貧困人口佔世界1/3、許多人仍在餓肚子的「窮國」,為何仍要探測火星?

劉慈欣則頗為認同印度官方發言人理直氣壯地回應:「如果不敢懷有偉大夢想,那我們就只能做伐木人和提水工。」

「回頭看看,人類曾經真的想要走出搖籃嗎?」劉慈欣說,上世紀中葉的太空探索熱潮發生在冷戰時期,是受強大的政治因素影響的,而人類其實從來都沒有真心地把太空當做未來的家園。

「問航天事業的意義在哪兒,就如同問生物從海洋走上陸地的意義在哪兒。」在他看來,這是生命的本能——不斷向外擴張。「不要問具體有什麼用,中國的科學和很多方面曾經的落後,就是因為幹什麼都要問有什麼用。有些東西,是作為人的最根本的衝動,是不需要問有什麼用的。」劉慈欣說。

劉慈欣喜歡將航天事業與15世紀開始的大航海時代類比:都源於人類對未知世界的好奇,都需要為遠航付出高額的代價,其意義都不能用金錢來衡量,但能開拓出更廣闊的空間,深刻地影響人們的現實生活。

以下為劉慈欣寫作的「觀嫦娥飛天有感」

 

許多年前看過一部國內的航天題材電視劇,對第一集的開頭印象深刻:一片荒涼的山坡,風吹草低,一群黑白相間的瘦山羊在吃草,還有一個身穿破舊彝族服裝的放羊娃,鏡頭長久地停留在這仿佛幾輩子以前的農牧場景上,然後慢慢上搖,徐徐地顯示出矗立在下面山谷中的高大的火箭發射架……

那就是西昌航天基地,嫦娥3號起飛的地方。

應邀去看嫦娥3號的發射,做為一個科幻作者和科幻迷,從來沒有走到離科幻和星空這麼近的地方。參觀臺設在一個彝族小村莊中,我看到一個身穿黑色彝服的老人蹲坐在家門前,默默地看著人群湧過。參觀臺距發射架有三公裡,夜色中,長徵火箭只是遠方聚光燈下的一個小小的白色影子,細節看不太清。好在參觀臺上有許多大屏幕,上面出現火箭近距離的實時畫面,可以看到比電視臺實況轉播更多的細節,也能看到塔架上走動的人員,還能實時聽到控制中心的語音。

觀看發射的有三千人左右。與想像中的航天發射現場不同,這裡更像一個集市:有賣火箭和玉兔車模型的,有賣方便麵和小吃的,有在炭火上支著架子烤大塊肉的,還有圍成一圈打撲克和坐在地上喝酒的……

臨近發射,火箭的第三級開始加注低溫燃料,有白色的蒸汽從箭體上部表面冒出。直到發射倒數十分鐘時,發射臺的周圍還有人在走動。

火箭點火時,尾焰瞬間照亮周圍的群山,接著照亮了半個天空,拖著絢麗的火焰升起的火箭有一種奇異的美,很奇怪的,竟讓我想起莫言的小說《透明的紅蘿蔔》中的那個晶瑩剔透發出異彩的紅蘿蔔,火箭同樣看上去是不屬於這個世界的東西,帶著我們的精神飛離這平凡的群山。開始時,這一切竟然是在無聲中發生的,幾秒鐘後,當火箭已經高高升到塔架上方,那激越有力的轟鳴聲才傳了過來。空中的火箭曾經短暫地沒入雲中,但旋即又耀眼地出現,在高空轉向,很快變成一個小紅點消失在夜空中。整個過程比預想的要快許多。好在我聽從了朋友的勸告,沒怎麼照像,眼睛是最好的相機,不像許多人只顧拍照沒有真正用自己的眼睛看到多少,後悔莫及。

一切都平靜下來後,擠在返回的人群中,對航天的事想了許多。一直感覺,國內媒體對航天事業所具有的意義在報導和評論上是有偏差的,只是強調具體的現實用途,比如增強國力和促進經濟發展,具體一點,能夠更準確地預報天氣、能有自已的全球定位系統、能有更多的通訊帶寬、太空育種能使西紅柿長的更大或更小……等等。在新聞媒體的意識裡,航天探索的真正圖景並沒有建立起來。這樣的宣傳在已經開始的深空探測上將無法自圓其說。月球探測還好,月亮上有核聚變所需的氦3;小行星帶有礦藏;而對行星,特別是外圍行星的探測很難在可見的未來有具體的經濟前景,更不用說對太陽系外廣漠的星際空間的探測了。

其實,對於「太空探索有什麼用」這個問題的回答十分簡單:三億多年前生命從海洋爬上陸地有什麼用?

最近,看到美國學者Robin Hanson的一篇關於宇宙智慧文明的論文《大篩選,我們在其中走了多遠?》。目前,從宇宙的外觀上看,宇宙處於大寂靜(Great silence)狀態,沒有發現任何生命和文明的跡象。由此可以推知,能夠在宇宙中大規模擴散從而長久延續下去的文明極其稀少,甚至可能根本不存在。那就有一個推論:在宇宙中的無生命物質和可持續擴散的智慧文明之間有一個巨大的篩選機制(Great filter),智慧文明通過這個篩選極其困難。可能有許多層篩子,比如進化出可複製的細胞是一層,製造工具是一層,避免核戰爭毀滅是一層等等,作者列出了九層可能的篩子,逐層進行了分析。大寂靜表明,這些層篩子中肯定有一層或多層是極難通過的。現在的問題是,那些極難通過的死亡之篩是在我們的後面還是前面?從大寂靜來看,人類很有可能已經通過了一層或幾層死篩,因為如果找不到外星人,那就表明他們中的大多數還在篩子在另一面沒有通過,但考慮到大寂靜,這同時也表明人類前面可能面臨著更嚴酷的篩選。

現在看來,如果把經濟前景,也就是俗話說的「有什麼用」,做為航天事業的主要依據,那大規模的太空探索永遠也無法實現。比如:登火星工程的初步預算是5000億美元,現在任何一個國家或國際組織很難在沒有經濟收益的情況下拿出這筆錢來。正因為如此,上世紀登月之後,人類太空人飛離地球的距離再也沒有超出我家到北京的距離,高鐵大約走兩個小時。

那麼,這是不是人類在宇宙大篩選中正面臨著的新一層篩子,看似柔軟實則險惡。

不久前印度發射火星探測器,有西方媒體質問: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窮人都在你們國家,為什麼還花大錢幹這個。印度政府發言人回答:如果我們沒有偉大的夢想,就永遠是伐木人和挑水工。這個回答讓人肅然起敬,當時國內網友談及此事時,都把對印度的稱呼由「阿三」改成了「三哥」。擁有偉大的夢想,確實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最大的尊嚴,否則錢再多也就一讓人看不起的土豪而已。

回到嫦娥3號上來,這對於中國航天是一大步,是中國所進行的最複雜的探測工程。但前面的路還很長,畢竟,「惠更斯」號探測器已經在土星的月亮上登陸了。中國進一步的深空探測還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比如,月球探測尚未遇到通訊時滯問題,電磁波從地球到月球僅需1秒,幾乎可以算是實時控制了,而電波傳到火星,可能需要十幾分鐘,到木星軌道以外的行星時滯就更長了,這對探測器的智能控制和適應能力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

所以,嫦娥3號是一個美麗的開始。

在來西昌的飛機上,遇到了北京實驗二小五年級一個班的孩子去看發射,發射結束後,在停車場又遇到一群更小的孩子,看上去只有小學一年級。我相信,在未來他們中間一定有人會去月球旅遊,甚至長期生活在那裡。

回到西昌市已經是凌晨三點多,天空中看不到嫦娥探測器正在飛向的月亮,但有無數顆星星,只要人類懷抱著飛向太空的偉大夢想,每一顆星星都將是一個未來的驚喜。

(劉慈欣報導)

劉慈欣,中國當代新生代科幻的主要代表作家,中國科普作協會員,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1963年6月出生於北京,祖籍信陽市羅山,山西陽泉長大。1985年畢業於華北水利水電學院(現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水電工程系。代表作有長篇小說《超新星紀元》、《球狀閃電》、「地球往事」系列(《三體》、《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Ⅲ:死神永生》)等,中短篇《流浪地球》、《鄉村教師》、《朝聞道》、《全頻帶阻塞幹擾》等。曾多次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

相關焦點

  • 科幻作家劉慈欣講「航天的意義」:這是生命本能
    「問航天事業的意義在哪兒,就如同問生物從海洋走上陸地的意義在哪兒。」在劉慈欣看來,這是生命的本能——不斷向外擴張。  「不要問具體有什麼用,中國的科學和很多方面曾經的落後,就是因為幹什麼都要問有什麼用。有些東西,是作為人的最根本的衝動,是不需要問有什麼用的。」劉慈欣說。
  • 嫦娥三號最新消息:登月計劃取消不實 嫦娥五號2018年發射
    嫦娥三號最新消息:昨天,有媒體報導稱,我國探月工程有重大調整,嫦娥五號將停止研發。對此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嫦娥三號探測器系統副總指揮張玉花說:作為嫦娥五號任務探測器系統副總指揮,我負責任地說,嫦娥五號正加緊研製,2020年前進行首次月球樣品自動取樣返回探測。
  • 嫦娥三號最新消息:嫦娥五號發射日期初擬 將於2017年海南發射
    嫦娥三號最新消息:規劃為「繞、落、回」三期的中國探月工程,已經圓滿完成二期工程,轉入三期。嫦娥五號作為探月三期工程「主打星」,將於2017年左右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中心發射。全國政協委員、嫦娥三號探測器系統首席科學家葉培建今日(3月1日)對新華社記者介紹,嫦娥五號將主要實現無人自動採樣返回。
  • 嫦娥三號最新消息:月球14個實體以中國人名和地名命名
    嫦娥三號最新消息:繼14日21時11分,嫦娥三號探測器成功落月並發回月球表面照片後,15日4時35分,嫦娥三號著陸器與巡視器成功分離,「玉兔號」巡視器成功駛上月面。嫦娥三號成功落月,意味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有能力獨立自主實施月球軟著陸的國家。
  • 嫦娥三號最新消息:落月成功 總設計師孫澤洲捂臉疑似擦淚
    嫦娥三號最新消息:14日晚,嫦娥三號探測器落月成功後,任務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在北京航天測控中心內以手撫臉,疑似擦淚,隨後又恢復到正常工作狀態。嫦娥三號落月,北京航天測控中心內的航天團隊鼓掌慶賀嫦娥三號成功落月後,北京航天測控中心內的航天科學家激動擁抱
  • 為什麼我的作品很少有月球當主角 專訪科幻作家劉慈欣
    就像著名科幻作家、中國科普作協會員劉慈欣,在12月4日現場觀摩嫦娥三號發射後感慨的:與想像中的航天發射現場不同,觀摩臺更像一個集市:有賣火箭和玉兔車模型的,有賣方便麵和小吃的,有在炭火上支著架子烤大塊肉的,還有圍成一圈打撲克和坐在地上喝酒的……中國航天事業越來越從一個壁壘森嚴的地方,變得走向大眾。
  • 航天專家:嫦娥四號與嫦娥三號有五大不同
    中新社西昌12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原本為嫦娥三號任務備份的嫦娥四號8日凌晨成功發射,並將實現人類太空飛行器首次登陸月球背面。抓總研製嫦娥三號、四號月球探測器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專家表示,備份的確是嫦娥四號原本的使命,但在嫦娥三號圓滿完成任務後,嫦娥四號被賦予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這一全新任務。
  • 嫦娥三號最新消息:月球車玉兔號的兔,是什麼兔
    嫦娥三號最新消息:2日,月球車玉兔號跟著嫦娥三號奔月去了。月球車「玉兔」號的名字是經過一個月的投票徵名得來的。「玉兔」號以近65萬張票數名列第一脫穎而出。相信不只是NASA讓登月的太空人「注意帶大兔子的姑娘」,大家都應該知道月亮上的那隻大兔子——畢竟早在在馬王堆漢墓裡的月亮上,就有玉兔的形象了。
  • 嫦娥三號最新消息:中科院研發十多種材料 制"外衣"助"玉兔"信步廣寒
    嫦娥三號最新消息:根據原定計劃,嫦娥三號著陸器和探測器11日將從休眠狀態中醒來,進入正式的月面工作階段。「嫦娥」和「玉兔」首次月夜休眠長達十幾天,溫度低至-180℃。助它們抵禦嚴寒的,是上海科學家為它精心研製的特殊「外衣」。
  • 嫦娥5號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嫦娥5號是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四個部分以及15個分系統組成,在發射之後先進入地月運行軌道。之後需要進行多次軌道修正,並進入近月點。這個時候嫦娥5號就需要進行減速,以保證其順利進入環月運行軌道。在此階段,探測器需要在月球表現尋找一個合適的降落點,並開始進行下降著落。
  • 消息稱中國將取消載人登月計劃 停止研發嫦娥五號
    在「玉兔號」名稱公布以後,中新社從美國航天城休斯敦傳回一條消息稱,1969年7月20日,執行人類首次登月任務的美國「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與休斯敦地面指揮中心曾有過一段有趣的對話—— 「請注意一位帶著大兔子的可愛姑娘,傳說名叫嫦娥的中國美女已經在那裡住了4000年。」「好的,我們會密切關注這位兔女郎。」 海島冰輪初轉騰,見玉兔又東升。
  • 嫦娥四號繞月時間為何比嫦娥三號長?官方揭秘來了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供圖)  中國探月工程官方微信7日發布消息稱,嫦娥四號繞月時間之所以比嫦娥三號長,是因為嫦娥四號需要等待月晝充能量、發射窗口限制多以及需要在軌測試求精細。  中國探月工程官方微信表示,2018年12月8日2時23分,嫦娥四號探測器發射升空,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軟著陸在月球背面預選區域。
  • 嫦娥三號採用核動力 比"好奇號"不遜色
    在AIT大廳內,五院總裝與環境工程部的試驗人員們正在進行嫦娥三號探測器的熱試驗準備工作,通過本次試驗來最終確認其能否忍受在奔月、落月過程中所要承受的嚴峻考驗。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的科研團隊為嫦娥三號探測器的奔月之旅做著最後的準備。
  • 嫦娥三號:中國航天迄今最難任務
    綜合新華社電    經「嫦娥三號」任務發射場區指揮部研究決定,「嫦娥三號」探測器將於12月2日1時30分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實施發射。    「嫦娥三號」將成為中國深空探測的又一新起點。那麼,「嫦娥三號」承擔什麼樣的新使命?會遇到哪些新挑戰?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新看點?
  • 【航天魂】航天學院開展慶祝「嫦娥四號」發射成功系列主題活動
    2018年12月8日凌晨2時2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我國月球探測的新旅程。
  • 嫦娥4號傳新消息,中國探月最終目標出爐,德國人:月球背後的龍
    嫦娥四號探測器去年不僅我國的航天發射次數創下紀錄,全球共進行的114次發射也開創了近30年來的歷史最高紀錄。如今2019年才剛剛開始,但這樣的航天活動好將繼續延續。與此同時,在我國嫦娥四號任務圓滿成功的同時,世界多國也紛紛表示將陸續開啟探月任務,一場全球參與的探月熱潮即將掀起。在印度、美國、日本等國相繼宣布要開啟探月任務的時候,中國的嫦娥四號探測器也再度傳來新消息。3月3日,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表示,遠在月背的玉兔二號巡視器和嫦娥四號著陸器已從休眠中醒來,開始了「第三個白天」的工作。
  • 嫦娥三號「退役」後再獲新成果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9月1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獲悉,「退役」後的嫦娥三號再獲新成果:中國科學家通過分析嫦娥三號低頻雷達淺層數據,推測出月球雨海北部年輕的愛拉託遜紀熔巖流具有多期性,並對一些構造演化提供了新的約束。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報》。
  • 懷抱「玉兔」「嫦娥」出發——嫦娥三號發射側記
    原標題:懷抱「玉兔」「嫦娥」出發   □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2013年12月2日,四川小城西昌再次聚焦世人目光!凌晨1時30分,嫦娥三號探測器從這裡起飛,奔向月球。   臨近發射時分,記者來到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二號發射工位附近指定區域,等待那振奮人心的瞬間。
  • 「嫦娥四號」又傳新消息,這次有重要發現,外國人:要向中國取經
    ,但是經過我國科研人員不懈努力之下,我國也已具備這種航天技術,並且還位於世界前列,近年來,我國在航天領域最引人關注的就是我國的探月計劃,近日,我國嫦娥四號又傳來新的消息。這一消息一經報導以後,就引起了國際網友的廣泛關注,令人沒想到的是,竟然有印度網友說道:這事要向中國取經。
  • 「嫦娥三號」最新科研成果公布:首次證明月球沒有水
    @央視新聞 官方微博7月31日消息,國防科工局日前介紹,「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自2013年12月成功著陸月球之後,已經在月球停留超過兩年半時間,創下在月球表面工作時間最長的世界紀錄。截至目前,「嫦娥三號」獲得的大量數據已經形成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其中多項都屬於世界首次,並得到了國際同行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