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三號最新消息:規劃為「繞、落、回」三期的中國探月工程,已經圓滿完成二期工程,轉入三期。嫦娥五號作為探月三期工程「主打星」,將於2017年左右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中心發射。
全國政協委員、嫦娥三號探測器系統首席科學家葉培建今日(3月1日)對新華社記者介紹,嫦娥五號將主要實現無人自動採樣返回。
嫦娥三號運載火箭系統副總設計師劉建忠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嫦娥五號將由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發射。而選擇從文昌發射嫦娥五號,一是因為長徵五號火箭尺寸比較大,用內陸發射塔很難解決運輸問題。在文昌發射,火箭運輸可通過海運到海南。二是因為從文昌發射場向東發射,海南往東是大洋。火箭發射,落場區要選擇在人口稀疏的地方。此外,文昌緯度較低,靠近赤道,也有利於航天發射的。
嫦娥五號想像圖
嫦娥五號多項技術突破
探月三期任務將主要實現無人自動採樣返回,嫦娥五號將是任務執行者。葉培建說,嫦娥五號將完成探月工程的重大跨越——帶回月球樣品。
屆時,中國科學家手頭上將首次擁有我們的飛行器帶回來的月球樣品,「那是歷史性時刻。」他說。
和嫦娥三號由著陸器、巡視器組成不同,嫦娥五號由上升器、著陸器、軌道器、返回器組成。嫦娥五號的任務也「難多了」。
葉培建說,在月面取樣完成後要封裝,要求不能有任何可能引起的汙染;要在月面上起飛升空,這將是中國飛行器第一次在地外天體起飛上升;還要在月球軌道交會對接——與神舟飛船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不同,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測控技術難度大、精度高,很難。
嫦娥五號還要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11.2公裡/秒)的速度,返回地球上的中國可控範圍。「這是我們要突破的關鍵技術之一。」葉培建說。
當前,嫦娥五號研製進展良好,一切都在按照計劃進行。
葉培建透露,為確保「返回」任務的精確完成,中國將在2014年發射一個嫦娥五號試驗器,飛行到月球附近,繞月球後,從月球返回。
「返回軌道和嫦娥五號一樣,返回器也是一樣。」葉培建說,這將驗證中國是否掌握從月球返回的技術。
嫦娥二號刷新深空探測距離 2029年前後回歸
已成為中國首個太陽系人造小行星的嫦娥二號衛星,日前再次刷新中國深空探測最遠距離,達到7000萬公裡,正奔向更遠的太空。
作為探月二期工程「先導星」,嫦娥二號承擔著為月面軟著陸驗證部分關鍵技術,並對後續預選著陸區實施精確探測的使命。
談及嫦娥二號價值,葉培建認為,它可以測試國產元器件壽命,可以驗證中國測控通信系統的傳輸能力。
「也不排除飛行過程中有新的科學發現。」葉培建說,深空探測中,元器件使用壽命和測控通信能力的驗證對我們今後工作十分需要。
嫦娥二號預計將於2014年7月突破1億公裡。葉培建說,由於嫦娥二號已經是圍繞太陽飛行的小行星,最遠可飛行到離地球3億公裡處;2029年前後將回歸到距離地球700多萬公裡的近地點。
嫦娥二號創造我國深空探測7000萬公裡最遠距離紀錄
嫦娥三號圓滿「落月」 四號將用來做「更創新」的事情
嫦娥三號著陸器和巡視器在月球上安全度過首個月夜,標誌中國圓滿完成探月二期工程。
葉培建評價,嫦娥三號在月球軌道安全降落,精準、漂亮;實現自主避障,創造了落月航天「第一次」的紀錄。此外,中國把巡視器「月球車」安全從著陸器上分離,在月球上行走,成功突破探測器月夜生存技術;還有,嫦娥三號上的科學載荷,獲取了很多新成果。
「由此,中國對月球環境有了比過去更加清楚的認識。」他說。
隨著探月二期的落幕,原本打算用作嫦娥三號備份星的嫦娥四號將發揮什麼作用呢?
葉培建認為,不應該讓嫦娥四號再做與嫦娥三號重複的事情,而應該去做更有創新、更有意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