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中國在探月二期工程實施的同時,為銜接探月工程一、二期,兼顧中國未來載人登月和深空探測發展,中國正式啟動了探月三期工程的方案論證和預先研究。三期工程於2011年立項,任務目標是實現月面無人採樣返回。工程規劃了2 次正式任務和1 次飛行試驗任務。分別命名為嫦娥五號、嫦娥六號和高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任務。其中,嫦娥五號探測器是我國首個實施月面取樣返回的太空飛行器。
中國探月工程分「繞、落、回」三步走,繞月和落月任務已圓滿完成。根據探月三期時間表,預計於2017年12月發射嫦娥五號,實現月球取樣並返回地球。嫦娥五號由軌道器、上升器、著陸器和返回器組成。
2014年10月24日2時,嫦娥五號T1試驗器成功發射。用於驗證飛行器能否從月球軌道順利返回,並降落在預定的位置。這是2017年實現探月無人採樣返回的最重要的試驗。
2014年嫦娥五號T1試驗器的任務,
就是將軌道器和返回器的組合體送入月球軌道,再讓組合體返回地球。葉培建介紹,組合體在距離地球幾千公裡的太空中會分離,返回器會按照嫦娥五號將要走的路,回到地球,而軌道器就「不要了」,變為太空垃圾。將組合體送入太空的工作在西昌完成。
2014年發射的試驗器,是2017年以前探月工程最後一個太空試驗,因為這項試驗風險太大,且沒法在地面進行模擬。而其餘例如在月球表面取樣,在月面上起飛等,都通過在地面上做模擬試驗的方法來驗證可靠性。
這是中國探月工程拿到的第一張「返程票」,標誌著中國探月告別「單程票」時代,為未來嫦娥五號執行更為複雜的返回任務奠定了技術基礎。
2015年3月,葉培建院士表示嫦娥五號正在進行研製,進展良好,將按計劃於2017年在海南發射。
2015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宣布,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器服務艙為嫦娥五號任務開展在軌驗證,9月2日完成對嫦娥五號預定採樣區遙感成像飛行任務。
2015年11月23日,嫦娥五號、長徵五號在海南合練。
2016年8月15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六院801所組織完成了嫦娥五號上升器正樣全系統熱試車。
2016年12月,嫦娥五號探測器著陸器推進子系統正樣熱試車取得圓滿成功,這標誌著嫦娥五號著陸器推進子系統熱試車完美收官。這也是嫦娥五號研製進程中非常關鍵的一步。
在2017年6月6日開幕的2017全球航天探索大會上,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劉繼忠首次透露了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的著陸地點為月球正面的呂姆克山脈。同時開展相應的科學研究。呂姆克山脈位於月球正面西北部。
2019年1月1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表示,中國將繼續實施月球探測工程,突破探測器地外天體自動採樣返回技術,2019年年底前後將發射嫦娥五號,實現區域軟著陸及採樣返回,探月工程將實現「繞、落、回」三步走目標。
2020年9月19日,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於登雲在此間舉行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說,我國探月工程穩步推進,預計2020年底之前發射「嫦娥五號」,實現月球區域軟著陸及採樣返回。[2]
2020年11月17日,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11月下旬擇機實施發射。[3]
2020年11月21日上午,「嫦娥五號」月球探測任務進行了發射前的最後一次系統間全區合練。[4]
2020年11月23日,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開始加注液氧液氫低溫推進劑,計劃於24日凌晨4時-5時擇機實施發射任務。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第二次應用性發射,將運送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至地月轉移軌道,實施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5]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6]
參考資料
[1] 長五B首飛後 官宣後續中國空間站建設計劃・長五B首飛後 官宣後續中國空間站建設計劃[引用日期:2020-06-02]
[2] 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嫦娥五號」年底前發射_科技湃_澎湃新聞-The Paper・澎湃新聞[引用日期:2020-09-19]
[3] 長徵五號遙五火箭完成垂直轉運 嫦娥五號擬11月下旬發射・中新網[引用日期:2020-11-17]
[4] 「長五」送「嫦五」 中國探月第三步拉開序幕-新華網・新華網[引用日期:2020-11-23]
[5] 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加注低溫推進劑,計劃24日凌晨發射・澎湃新聞[引用日期:20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