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長江網12月17日訊 北京時間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圓滿完成了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當天下午,嫦娥五號鑽取子系統飛控專家組成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行星科學研究所肖龍教授做客逸夫博物館,為廣大師生揭秘嫦娥五號探月背後的故事。
(圖為嫦娥五號鑽取子系統飛控專家組成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行星科學研究所肖龍教授。通訊員王紫璇 攝)
肖龍講座以《九天攬月•築夢蒼穹》為題,從為什麼要探測月球、嫦娥五號工程難點、為何要採月球土壤、如何採集月球土壤、模擬月壤的重要性、未來月球探測計劃六個方面,講述了中國探月工程的艱辛歷程。
人類為什麼要探測月球?肖龍表示,月球是地球唯一的衛星,是離地球最近的天體,人類終將衝出地球,去探測浩瀚的太陽系,而衝出地球的門檻是月球。所以,人類首先要認識月球,其次才是利用月球。
通過大量的圖片,肖龍展示了月球是如何形成的,月球上有哪些資源,以及對研究地球的意義。嫦娥五號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的收官之戰。
在具體介紹了嫦娥五號工程的時間表後,肖龍介紹了嫦娥五號工程的難點。他說,在月表採樣方面,這次是中國首次地外採樣,實現兩種方法的無人操作。在月球起飛方面,是地外天體首次點火發射;在對接和樣品轉移方面,要實現月球軌道首次交會對接、樣品轉移;在樣品返回時,嫦娥五號要以第二宇宙速度再入大氣層。
「那天,我在飛控室裡,忽然傳來小紙條,上邊寫著:經度51.8;緯度43.1。」現場,肖龍教授回憶起嫦娥五號在月球執行「挖土」任務中緊張的一刻,「雖然已經在地面做了很多次實驗,但還是擔心它的鑽頭能否打穿石頭。所以在飛控室裡,科學家們、技術人員都緊張的測算和調整數據任務。」
(圖為飛控室傳來的小紙條。通訊員徐燕、王紫璇供圖)
肖龍教授回憶,「嫦娥五號」從搭乘長徵五號出發,進入月球軌道、執行任務、返回地球、降落,每一步都按照預期時間計劃執行。「希望在場的學生們能學習科學家嚴謹規劃,系統安排,一絲不苟的執行力。」
「月球上有生命嗎?」「月壤樣本回到地球該如何保存呢?」現場觀眾紛紛提問,與肖龍教授進行熱情互動,場面火爆。就為什麼要花費如此多的心血從月球上「挖土」,月球上的月壤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模擬月壤的重要性,以及中國的未來月球探測計劃,肖龍一一做了解答。
(圖為現場觀眾紛紛提問。通訊員王紫璇 攝)
據悉,月面採樣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是要了解月壤的性質,並研製出與實際月壤性質較為相似的模擬月壤,用於採樣工程技術驗證。肖龍教授及其團隊為嫦娥系列任務研製模擬月壤近10年,總共為工程單位提供了近100噸的模擬月壤。他們還研製了用於材料加工(如3D列印)的模擬月壤,以及模擬火星土壤等,為月球基地建設、火星探測、地外資源利用等,提供支撐。肖龍教授還參與了嫦娥五號科學目標的論證,繪製了預選著陸區地質圖。
嫦娥五號返回地球前夕,剛剛過完57歲生日的肖龍教授徹夜難眠。他說:「作為一名參與者,我親身感受到我國探月工程一步一個腳印向前邁進,內心無比激動!」他表示,下一步將積極申請月壤樣品,開展相關研究工作。
「我也希望未來能參與探月工程,探索深空奧秘。」講座最後,現場學生把肖龍教授「打了圍」求籤名,肖龍教授給每個孩子留下了寄語,鼓勵他們去追夢星空。
(記者郭麗霞 郭可瀅 通訊員徐燕 劉安璐)
【編輯:朱晨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