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奔月「挖土」,揭秘背後技術和關鍵「神器」

2020-12-05 騰訊網

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正面預選著陸區,成為我國第三個成功實施月面軟著陸的探測器。成功著陸後,著陸器在地面控制下,將正式開始持續約2天的月面工作,採集月球樣品。

揭秘:四項技能助力「嫦娥」完美落月

12月1日23時許,嫦娥五號探測器的著陸器、上升器組合體成功實現在月面預定區域軟著陸。

在歷經主動減速、快速調整、懸停避障、緩速下降等階段後,著陸器、上升器組合體最後穩穩地落於月面。

嫦娥五號探測器動力下降過程降落相機拍攝的圖像

嫦娥五號探測器月球正面軟著陸後降落相機拍攝的圖像

「嫦娥」這一落看似輕盈,卻凝聚了科研人員的智慧。專家們通過一系列精巧的設計和技術攻關,確保了「嫦娥」完美落月。

粗精接力靈巧避障

嫦娥五號任務的落月和近月制動一樣,都只有一次機會,必須一次成功。由於還涉及採樣後上升器在月面起飛,所以嫦娥五號的落月過程也是為後續上升器在月面起飛選擇「發射場」的過程。

相較於此前的嫦娥三號、四號任務,嫦娥五號任務對於探測器著陸點的位置精度和平整度有空前高的要求:著陸區域內應沒有太高的凸起,沒有太深的凹坑,坡度也要符合任務要求。可以說,落月的過程就是著陸器、上升器組合體邊飛行邊找尋落點,在大約15分鐘內完成約600公裡外的全程自主跳傘。

▲落月過程動力下降段示意圖。圖片來源: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

為了實現「選址正確,落得準確」,嫦娥五號探測器採用了五院502所研發的「粗精接力避障」的落月方式。落月過程中,在502所研製的制導導航與控制(GNC)系統的指揮下,著陸器、上升器組合體先是大推力反向制動快速減速,然後快速調整姿態並對預定落區地形進行拍照識別,避開大的障礙,實現「粗避障」;然後組合體在飛到距離月面100米時懸停,並再次對選定區域進行精確拍照,實現「精避障」;之後組合體再斜向下飄向選定的著陸點,在移動到著陸點正上方之後開始豎直下降,到距離月面較近時關閉發動機,然後利用著陸腿的緩衝實現軟著陸。

緩衝「腿」助「嫦娥」穩抱月球

落月的關鍵在於平穩。著陸器、上升器組合體在落月時,撞擊月面會對載荷形成較大的衝擊,必須設計相應的著陸緩衝系統,來確保探測器不翻倒、不陷落。這是落月的技術難題之一。著陸緩衝機構,通俗地說就是組合體的「腿」。

這四條緩衝、支撐一體化的「腿」可不一般,它們來自於機構分系統團隊精心設計、巧手研製。著陸緩衝機構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偏置收攏、自我壓緊」式方案,保證了收攏簡單、展開可靠,解決了著陸緩衝、著陸穩定性等多方面的問題。

與嫦娥三號的著陸緩衝設計方案相比,由於任務難度增加,嫦娥五號任務的著陸緩衝能力要求提高了30%,但機構重量指標卻減少了5%。這為總體設計部的團隊成員帶來了不小的難題。面臨減重的難關,研製團隊反覆迭代,每次修改完設計,討論時一旦發現新的減重突破口,又毫不猶豫地再次推翻設計、繼續修改,最終成功滿足了設計指標,確保了嫦娥五號穩定可靠地完成與月球的親密擁抱。

「天黑請閉眼」設計確保著陸防塵

在著陸器、上升器組合體落月過程中還有兩個精妙的設計。雖然表面上看是著陸器「背著」上升器軟著陸到了月面上,但實際上整個落月的過程中,著陸器制導導航與控制系統的工作和智能自主的指揮過程都是藉助了「外腦」和「外眼」。這個「外腦」和「外眼」分別是上升器月面起飛時要用的「最強大腦」中央控制計算機和通過「看星星」確定自己姿態的星敏感器。這是設計人員根據「上升器全程陪同著陸器」的實際想出的妙招,既節約了成本又減輕了重量。

由於距離月面較近時主發動機會激起的月塵汙染星敏感器,從而影響上升器在月面起飛,所以科研人員專門設計了蓋子,在距離月面一定的高度時把星敏感器的鏡頭蓋起來,大家稱之為「天黑請閉眼」,待落月之後月塵散去再通知星敏感器把蓋子打開,這一睜一閉之間,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已經順利著陸在月亮上。

輕量定向天線暢聯地月

「嫦娥」落月牽動著大家的心。38萬公裡外的探測器正經歷著什麼樣的考驗?所有的消息都需通過著陸器、上升器組合體的一口小小的「鍋」來時時傳送遙測數據。這個「小鍋」就是定向天線——把探測器上的數據傳輸到地面的發射轉換裝置。

從月球把數據發送回地球,通信距離是地面手機通信的幾萬倍。這就需要採取特殊的對地定向天線來發送數據。五院總體設計部科研人員設計的定向天線包含了反射面天線輻射器、雙軸驅動機構。雙軸驅動機構就像人的肩關節、肘關節,驅動反射天線輻射器靈活地轉動,確保「小鍋」始終對準地面。此外,這款反射面天線採用了極致輕量化設計,相比同類天線減重40%以上,既輕便又可靠。

作為中國探月工程重大專項「繞落回」的收官之戰,「嫦娥五號」已完成落月任務,接下來將完成我國首次無人月面取樣返回。這也是繼1976年蘇聯Luna24取回月球樣品後,人類時隔44年再一次採集月球樣品並返回地球。

而月面採樣同樣需要很多高難技術,「嫦娥五號」去月球上「挖土」,顯然不是普通挖掘機能幹的事兒。為確保「挖土」能順利完成,「嫦娥五號」還搭載了不少「神器」。

揭秘:月球「挖土」背後關鍵「神器」

「嫦娥五號」的科學任務主要由探測器執行,上面裝載的有效載荷則是關鍵「神器」。據了解,嫦娥五號共配置了6臺有效載荷和1臺載荷管理器。6臺有效載荷分別是降落相機、全景相機、全景相機轉臺、月球礦物光譜分析儀、月壤結構探測儀、國旗展示系統。

其中,月球礦物光譜分析儀是嫦娥四號「紅外成像光譜儀」的升級版,突破了紅外寬譜段譜段的分光器性及探測器性能提升,將光譜範圍擴展到了480~3200nm,除了能探測月球表面主要礦物輝石、橄欖石等,還具備探測3000nm附近的羥基吸收峰特徵的能力,用以完成對月面目標的光譜探測和分析任務,為採樣區月表物質成分和資源勘察,以及樣品實驗室測量結果比對研究提供科學數據。

月壤結構探測儀是一種工作於無載頻皮秒脈衝信號的探測雷達,探測深度可達3米,解析度達到釐米級。除可用於月壤厚度和結構探測外,它還可在月面鑽取工作前,對鑽取區的月壤下的石塊進行分析判斷,為鑽取策略提供支持。

月塵帶電測量儀由兩套相同的測量探頭組成,月塵帶電測量探頭是嫦娥五號著陸器工程參數測量分系統的一部分,它能夠對月球表面由自然環境影響引起的月塵帶電特性進行測量。每套探頭又分別由一組阻滯柵網(阻滯勢分析儀)和一臺微質量天平(粘性石英晶體微量天平)組成。

著陸器無損探傷測量儀是在著陸器著陸時,用來檢測與力學支撐結構連接處受衝擊產生的損傷狀況的儀器設備。此外,著陸器無損探傷測量儀還採用了先進的TMR無損檢測技術,該項技術是國際無損檢測技術的重要發展方向。

模擬動畫視頻:嫦娥五號探月取土(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嫦娥五號」的使命是實現月球區域軟著陸及月面採樣返回,是中國首個實施無人狀態下月面採樣返回的太空飛行器,是探月工程中最關鍵的探測器,也是中國探月工程第三階段的收官之戰。這其中蘊藏了不少航天科研人員專家的智慧,而據悉這其中涉及的不少先進技術早已申請了國防專利或保密專利!不得不說,作為我國航天史上最難工程,「嫦娥五號」絕非浪得虛名。

--------------------------

來源 | 北京日報、央視網、搜狐網

編輯 | 北京高沃智慧財產權(ID: gaowoip-com)

聲明 | 部分圖文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侵刪~

相關焦點

  • 探月收官之戰:「嫦娥」奔月「挖土」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此次發射正值凌晨破曉時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總體設計部型號設計師錢航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揭秘了「胖五」選擇在凌晨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的幾點原因。    一是便於奔月軌道的設計。
  • 全球矚目嫦娥五號,嫦娥五號挖土歸來,還要過幾個難關?
    從古至今,人類從來沒有停止過對宇宙空間的探索的步伐,古時候有夸父逐日,嫦娥奔月,這是古代人未知空間的幻想,而到了現在,太空飛行器的發明,讓人類有了探索太空的基礎,中國近些年來的航天技術也是日新月異的,中國把這些太空飛行器命名為神舟、嫦娥等等,這些都是中國航天人最深情的浪漫,也是對它們的每一次飛行的最美好祝願。
  • 嫦娥五號落月挖土
    據介紹,嫦娥五號在月面自動採樣的任務採用表鑽結合、多點採樣的方式,設計了鑽具鑽取、機械臂表取兩種「挖土」模式。首先完成的是鑽具鑽取——北京時間12月2日4時53分,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完成了月球鑽取採樣及封裝;之後將按計劃進行表取採樣。
  • 嫦娥五號「挖土」歸來,研製模擬月壤近10年的武漢教授揭秘背後故事
    當天下午,嫦娥五號鑽取子系統飛控專家組成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行星科學研究所肖龍教授做客逸夫博物館,為廣大師生揭秘嫦娥五號探月背後的故事。嫦娥五號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的收官之戰。在具體介紹了嫦娥五號工程的時間表後,肖龍介紹了嫦娥五號工程的難點。他說,在月表採樣方面,這次是中國首次地外採樣,實現兩種方法的無人操作。
  • 去月球「挖土」,嫦娥五號發射背後有個益陽「男保姆」
    記者了解到,文昌航天發射場裡有這樣一批「航天女將」,她們分別是發射場各分系統指揮員和崗位操作手,涉及火箭發射的測試氣象、化驗等關鍵崗位和保障環節,是探月任務背後名副其實的「嫦娥女神」。氣象系統作為發射場的五大系統之一,提供數據採集、危險天氣監測預警、高空風和空中電場探測等諸多服務保障。形象來講,他們是為火箭發射尋找天窗的第一道關口,黃紅豔就是負責此項工作的系統指揮。
  • 九天攬月星河闊:揭秘嫦娥五號的3個關鍵數字
    記者摘取二、五、六3個關鍵數字,揭秘嫦娥五號任務。採集約2千克月壤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研製的嫦娥五號探測器是迄今為止中國研製的最為複雜的太空飛行器系統之一,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4個器組成,包含15個分系統。在此次任務中,嫦娥五號探測器將經過20餘天的在軌飛行,採集約2千克的月球樣品返回地球。
  • 九天攬月星河闊:揭秘嫦娥五號的3個關鍵數字_新聞中心_中國網
    中新社文昌11月24日電 題:九天攬月星河闊:揭秘嫦娥五號的3個關鍵數字北京時間11月24日凌晨,中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將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 揭秘「嫦娥奔月」背後的「重慶貢獻」
    「嫦娥」探月的背後,是一項項技術難點的集智突破、一項項創新成果的破殼而生。這些科技成功架起了通往月球的天梯,讓中國人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探月之路。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探月神器成功的背後,有著很多「重慶貢獻」。
  •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奔赴月球「挖土」
    「挖土」女神本次嫦娥五號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從月球採集約2公斤的樣本。嫦娥五號主要任務是月球取樣返回,它要面對取樣、上升、對接和高速再入等四個主要技術難題。嫦娥五號返回艙已經在研製之中,從奔月軌道上返回的太空飛行器有著很大的速度,如果無法減速,那麼就會「彈」出地球大氣層,再入之後的返回艙速度將達到每小時4萬公裡左右,相當於32馬赫左右,迄今為止中國設計的飛船沒有達到如此高的再入速度,因此如何安全控制返回艙重返大氣層是嫦娥5號能否成功的關鍵。月面採樣有難度。
  • 嫦娥五號為何奔月「挖土」?月球上什麼資源最重要?答案令人意外
    日前,我國又將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送上了地月軌道,嫦娥五號相比其他嫦娥系列的探測器有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在執行完任務之後,將會帶著採集的「月壤」返回地球。很多網友戲稱嫦娥五號奔月目的是「挖土」,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去月球上「挖土」呢?
  • 嫦娥五號為何凌晨「奔月」?
    記者採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總體設計部型號設計師錢航,揭秘背後原因。一是便於奔月軌道的設計。錢航表示,月球探測與火星探測一樣,都屬於深空探測,在火箭發射軌道設計上,要考慮到地月相對位置關係,因此相比通信衛星等發射任務,約束條件更多。
  • 嫦娥五號月球挖土"打包"完成!
    自動採樣是嫦娥五號任務的核心關鍵環節之一,探測器經受住超過100攝氏度的月面高溫考驗,克服了測控、光照、電源等方面的條件約束,依託全新研製的地外天體樣品採集機構,通過機械臂表取和鑽具鑽取兩種方式分別採集月球樣品,實現了多點、多樣化自動採樣。其中,鑽具鑽取了月面下的月壤樣品,機械臂則在末端採樣器支持下,在月表開展多種採樣。
  • 奔月!南航專家解讀「嫦娥五號」
    24日凌晨,搭載「嫦娥五號」探測器的長徵五號火箭順利發射,這一次,「嫦娥」不僅將實現「奔月」的目標,還將歷史性地帶著月球的「禮物」——約2千克左右的月球土壤樣品返回地球。「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任務,已圓滿完成前兩步,「嫦娥五號」將實現探月工程第三步戰略目標。這意味著,「嫦娥五號」探測器還將肩負著「返回」的重要使命,將月球表面的土壤帶回地球。在此之前,實現了在月球「挖土」目標的,只有俄羅斯和美國兩個國家。
  • 嫦娥五號奔月
    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垂直轉運作為我國運載火箭升級換代的重要工程,「胖五」突破了12大項、200多個核心關鍵技術,創新難點多、技術跨度大、複雜程度高,填補了我國大推力無毒無汙染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空白。在此次任務中,嫦娥五號計劃實現三大工程目標:一是突破窄窗口多軌道裝訂發射、月面自動採樣與封裝、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月球樣品儲存等關鍵技術,提升我國航天技術水平;二是實現我國首次地外天體自動採樣返回,推動我國科學技術重大進步;三是完善探月工程體系,為我國未來開展載人登月與深空探測積累重要的人才、技術和物質基礎。
  • 「胖五」就位嫦娥「五妹」將奔月:出發,去月球「挖土」
    垂直轉運標誌著長徵五號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完成了前期總裝、測試等一系列工作,這對器件組合體正靜靜等待著倒計時的號令聲。遙遠的月球背面,「四姐」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已迎來第24月晝。而作為新的使者,嫦娥五號將開展月表採樣返回任務,替我們帶回月球的第一抔土。「五妹」的這次月球之旅,也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
  • 最強「挖土」「嫦五」成功奔月,這些大學再立新功
    原標題:最強「挖土」「嫦五」成功奔月,這些大學再立新功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12秒,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搭載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成功發射!開始歷時23天的探月之旅。
  • 嫦娥五號月表挖土,你可知背後有多少國防專利?
    嫦娥五號成功落月,還要在月球上再挖兩天「土」。作為我國航天史上最難的一項工程,嫦娥五號可是有一系列「月表挖土」相關專利噠!於是,這下厲害了,原來嫦娥五號月表挖土背後,很大一部分專利都是「國防專利」!,只介紹一下著陸器上和月表挖土相關的專利布局情況。
  • 嫦娥五號如何在月球「挖土」「打包」 航天專家揭秘中國首次月面...
    12月3日,國家航天局發布消息:12月2日22時,經過約19小時月面工作,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並已按預定形式將樣品封裝保存在上升器攜帶的貯存裝置中。  至此,中國首次月面自動採樣任務順利完成。  作為嫦娥五號「挖土」之旅的核心步驟,月球表面自動採樣封裝是整個任務中最引人注目的環節之一。
  • 「大火箭」成功送「嫦娥五號」奔月!揭秘三大看點
    隨後,「嫦娥五號」成功入軌,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歷經十年,大火箭「胖五」終於和「嫦娥」攜手奔月。而此前,探月工程的發射任務均由長徵三號甲系列火箭完成。此次發射有哪些看點?記者邀請「胖五」的「娘家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的設計師,進行了詳細解讀。
  • 「嫦娥五號」登月挖土,背後上市公司的價值待挖掘
    作者:時代財經 莊俊朗 編輯:王薇薇正在四川跟全國各地的文旅搶丁真之時,甘肅文旅發了條微博——「嫦娥五號登月挖土,它的獨特之處在哪裡?」結果評論被「群嘲」:別挖土了,快挖人吧。夾雜在「丁真」、「辛巴」等一眾熱搜之中,「嫦娥五號」的存在感似乎被削弱了。事實上,「嫦娥五號」的重要性無與倫比。「嫦娥五號」是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小三部曲中的最後一步。完成之後,嫦娥工程「大三部曲」中的「探」基本成功落幕,也為第二部曲的「登」,也就是載人登月,做好了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