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成功落月,還要在月球上再挖兩天「土」。
作為我國航天史上最難的一項工程,嫦娥五號可是有一系列「月表挖土」相關專利噠!
要知道,要在月球上「挖土」並不簡單,不是想像中在地球上鑽個孔、挖一鏟子就行。
這又牽扯到一系列的技術問題,簡單來說就是土太硬、熱量散不掉、採的樣品不好封存等等...
既然發現了新的技術問題,於是解決問題的新專利就應運而生。
申請專利自然是為了保護智慧財產權,但如果專利太早公開必然導致洩密。
而且這回跟往常的探月項目又不一樣,我國航天史最難工程絕非浪得虛名,「月表挖土」技術的涉密等級可能太高...
於是,這下厲害了,原來嫦娥五號月表挖土背後,很大一部分專利都是
「國防專利」!
我們不解釋具體的挖土技術,只介紹一下著陸器上和月表挖土相關的專利布局情況。
比如下面這張「嫦娥五號月表挖土」效果圖(來自央視新聞),從圖上可以看出著陸器在月表採樣工作時,包含一個採樣的機械臂,還有一個底部的鑽頭。
這個機械臂是件普通的發明專利,申請於2018年;而機械臂的關節,是國防專利,2016年11月解密。
在同一時期解密的,還有幾件月表鑽取機構的相關專利,同樣也是國防專利。
這是我國第一次設計月表鑽取機構,專門用於解決的上面提到的「月表挖土」的技術問題。
這些被解密的專利,大約申請於2012-2014年,可見那是時候我國航天人可能已經完成了嫦娥五號挖土的完整技術方案。
至於為啥是2016年11月解密,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技術迭代了,有了更好更先進的「挖土」技術了,所以早期技術便可以公開了。
所以,嫦娥五號挖土可能...哦不,應該是肯定,還有更多的國防專利或者國家機密,咱們是看不到的。
此外,能看到的專利還有嫦娥五號的「返回器」專利,學名叫「月地高速再入返回飛行器」,外觀專利如下左圖,結構分解圖來自百度百科。
我們同時能看到返回器的大底、大梁、艙門,其實都是有專屬的專利的。
而且這些也是「國防專利」!申請於2015年。
但這批國防專利目前雖然解密,但也只能看到部分的專利申請信息,具體的解密公告文本,仍舊尚未公開。
所以從這些專利信息來看,大概就可以了解嫦娥五號自主智慧財產權形成的一個歷程。
而對於技術控來說,專利信息也是很有意思的,可以告訴你很多媒體講不到的咚咚。
比如,返回器不是要從月球上帶回2公斤土麼?這土不是不好封存麼?那裝土的罐子長啥樣?
上圖只是一張央視給的模擬圖,紅箭頭處即是採樣密封裝置。
但要說到技術細節,那還得看嫦娥五號「採樣密封裝置」專利了!
大概就是下圖這個樣子了,不過這件不是國防專利哈!
最後,再說明一下,本文中提到的這幾件專利被挑出來,首先是因為申請人是嫦娥五號工程的參與單位;
其次,專利的附圖等信息與公開披露的信息較為相似,且部分涉密;
因此推測這些專利,應該和嫦娥五號的實際方案,具有一定的關聯性。
此外,再重申一下,我國航天史上最難工程,絕非浪得虛名。16年的努力絕非只凝聚在這幾件專利,或者個別幾個團隊上。
除了上述公開或者解密的專利之外,還可以看到諸如哈工大、浙大、北航、中科院等等科研院校,為月表採樣公開的大批相關專利。
所以,嫦娥五號是我國幾代航天人智慧的結晶,這份功勞屬於他們所有人。
專利數據來自incopat專利資料庫
我是百科君,一個集才華和知產於一體的,
專利挖掘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