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3 0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北京時間12月1日23時11分,在經歷了為期一周的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之旅後,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正面西經51.8度、北緯43.1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傳回著陸影像圖。作為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戰,嫦娥五號任務將從月球採集約2千克月球樣品返回地球。
現場視頻⬇️
著陸過程中,著陸器配置的降落相機拍攝了著陸區域影像圖。
↑嫦娥五號探測器動力下降過程降落相機拍攝的圖像(國家航天局)
↑嫦娥五號探測器軟著陸後降落相機拍攝的圖像(國家航天局)
嫦娥五號任務落月的著陸區,選擇在月球上最大的月海——風暴洋北部的呂姆克山脈附近。之所以選擇在這個這個區域降落並實施採樣,是因為科學家認為,這一區域比起之前美國和前蘇聯落月採樣的區域,從地質上來說,可能存在比較年輕的玄武巖,如果能獲得這裡新的樣本,將有助於推進對月球火山活動和演化歷史的認識。
嫦娥五號開啟「挖土」模式
北京時間12月2日4時53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完成了月球鑽取採樣及封裝。探測器於12月1日23時許成功著陸月面後,開展了太陽翼展開、機構解鎖等相關準備工作。目前,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正按計劃進行表取採樣。嫦娥五號探測器自動採樣任務採用表鑽結合,多點採樣的方式,設計了鑽具鑽取和機械臂表取兩種「挖土」模式。
如何開展「挖土」工作
嫦娥五號任務是中國目前技術難度最大、系統組成最複雜的航天任務之一。成功著陸在月球後,嫦娥五號探測器將開展為期約2天的月面工作,「使出渾身解數」採集約2千克月球樣本,實現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
科研人員為嫦娥五號精心設計了兩種「挖土」模式:鑽取和表取。探測器隨身攜帶了鑽取採樣裝置、表取採樣裝置、表取初級封裝裝置和密封封裝裝置等「神器」,將採取深鑽、淺鑽,以及「鏟土」「挖土」「夾土」等方式,採集約2千克「月壤」,並進行密封封裝。
「我們的目標是兩公斤,經過論證,兩公斤是數量上不算少,工程上可實現。」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嫦娥五號任務新聞發言人裴照宇說,「但是作為對這次任務的考核,我們的目標是採樣返回,採到樣品、返回地球,就是成功。不管帶多少,都是成功。」
根據日、地、月的運動關係,以及工程各種約束條件,嫦娥五號任務的總周期是22至23天,各環節環環相扣。此次任務將創造五個「中國首次」。
「一是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二是地外天體的起飛,三是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四是攜帶樣品高速地球再入,五是月球樣品的分析和研究,這在我國都是首次。」裴照宇說。
本文轉自:新快報
亞洲浪潮,博鰲視野
立足亞洲 面向世界
傳遞論壇最新動態 促進亞洲深度合作
全球重要對話的傳達者 亞洲共同發展的瞭望者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科技|到月球了!嫦娥五號開啟「挖土」模式》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