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航天局消息,剛剛,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預選著陸區成功著陸。
這是12月1日拍攝的嫦娥五號探測器著陸畫面(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嫦娥五號探測器動力下降過程降落相機拍攝的圖像(供圖:國家航天局)
嫦娥五號探測器軟著陸後降落相機拍攝的圖像(供圖:國家航天局)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記者:馮華 葉雨恬 段遜)
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就在剛剛,我們的「嫦娥」成功登陸月球,並傳回著陸影像。接下來,她就準備在月球上挖土啦!
從上周開始,地月天宮,好不熱鬧。「胖五」火箭,「嫦娥」探測器,以中國探月工程為代表的民族之光,已然成為2020年最後幾周內,夜空中最亮的星。
11月24日4時30分,長五送嫦五,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返回啟程。
11月24、25日,「嫦娥五號」完成第一、第二次軌道修正,繼續飛向月球。
11月28日20時58分,「嫦娥五號」順利進入環月軌道。
11月29日20時23分,兩腳剎車後,「嫦娥五號」進入近圓形環月軌道。
11月30日,探測器組合體順利分離。
12月1日, 「嫦娥五號」實施月面軟著陸。
嗨,月球,好久不見!
經過一周的旅行,「嫦娥五號」再迎關鍵一步——安全軟著陸到月球表面,這不僅是「嫦娥」家族和月球小別兩年後的再次見面,更意味著「嫦娥五號」距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的創舉,又近了一步。
據悉,此次軟著陸的地點, 在月球風暴洋西北部地區的呂姆克山附近,雖然是月球正面,但是確實以前未曾探索過的區域。在這附近收集塵埃和碎片,很可能會有新現象、新發現。
長久以來,各國科學對月球的「土壤」一直抱有極大興趣,不但可以從中了解月球的演變,而且還對研究人員更準確地確定火星、水星等行星表面的年代有幫助。
今天之後的 「嫦娥五號」將進入開掛模式,作為我國目前發射的最重探測器,「嫦娥五號」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
據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副主任於登雲介紹,「嫦娥五號」這次月球之旅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戰,將實現我國航天史上的四個「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實現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首次帶月壤高速返回地球。
簡單說,今天軟著陸後,她將馬不停蹄開展完此行關鍵任務——挖土,也就是月壤採樣。50年前,蘇聯月球16號將101克月壤樣本帶回地球,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實現月球無人自動取樣並送回地球的探測器。此次「嫦娥」將帶回大約2公斤左右的月壤。
但把月球的「土特產」帶回地球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這涉及到突破我國航天史上另一個首次——月面起飛上升。五院嫦娥研製團隊對此進行了大量試驗驗證,建立了一套環環相扣的系統保證任務,為「嫦娥五號」回家保駕護航。
完成月面起飛後,僅靠上升器是不可能返回地球的。它需要飛到月球軌道上,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成的「返地戰隊」(軌返組合體)交會對接,像傳接力棒一樣,把月壤轉移到返回器,再由返回器以第二宇宙速度帶回地球。在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不僅是我國首次,在人類航天史上也前所未有。
對於月球,人類在探索什麼?又為何充滿期待?
月球是一座資源富礦。作為世界公認高效、清潔、安全的可控核聚變發電燃料,氦-3在解決地球能源危機與環境問題上被寄予厚望。前期嫦娥工程探明,月壤中的氦-3儲量達上百萬噸,是地球蘊藏量的數百萬倍。月球還是人類遨遊太空的理想「補給站」,若被證實月球上有足量的水分,那麼人類赴約廣寒宮將夢想成真。
編輯:米瑞-嵐潔
審核:溟生、崔嵬
運行:老表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