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 「嫦娥」月球軟著陸,準備挖土!飛鶴相伴赴約廣寒

2020-12-03 新華網客戶端

  就在剛剛,我們的「嫦娥」成功登陸月球,並傳回著陸影像。接下來,她就準備在月球上挖土啦!

  從上周開始,地月天宮,好不熱鬧。「胖五」火箭,「嫦娥」探測器,以中國探月工程為代表的民族之光,已然成為2020年最後幾周內,夜空中最亮的星。

  11月24日4時30分,長五送嫦五,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返回啟程。

  11月24、25日,「嫦娥五號」完成第一、第二次軌道修正,繼續飛向月球。

  11月28日20時58分,「嫦娥五號」順利進入環月軌道。

  11月29日20時23分,兩腳剎車後,「嫦娥五號」進入近圓形環月軌道。

  11月30日,探測器組合體順利分離。

  12月1日, 「嫦娥五號」實施月面軟著陸。

  嗨,月球,好久不見!

  經過一周的旅行,「嫦娥五號」再迎關鍵一步——安全軟著陸到月球表面,這不僅是「嫦娥」家族和月球小別兩年後的再次見面,更意味著「嫦娥五號」距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的創舉,又近了一步。

  據悉,此次軟著陸的地點, 在月球風暴洋西北部地區的呂姆克山附近,雖然是月球正面,但是確實以前未曾探索過的區域。在這附近收集塵埃和碎片,很可能會有新現象、新發現。

  長久以來,各國科學對月球的「土壤」一直抱有極大興趣,不但可以從中了解月球的演變,而且還對研究人員更準確地確定火星、水星等行星表面的年代有幫助。

  今天之後的 「嫦娥五號」將進入開掛模式,作為我國目前發射的最重探測器,「嫦娥五號」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

  據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副主任於登雲介紹,「嫦娥五號」這次月球之旅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戰,將實現我國航天史上的四個「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實現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首次帶月壤高速返回地球。

  簡單說,今天軟著陸後,她將馬不停蹄開展完此行關鍵任務——挖土,也就是月壤採樣。50年前,蘇聯月球16號將101克月壤樣本帶回地球,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實現月球無人自動取樣並送回地球的探測器。此次「嫦娥」將帶回大約2公斤左右的月壤。

  但把月球的「土特產」帶回地球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這涉及到突破我國航天史上另一個首次——月面起飛上升。五院嫦娥研製團隊對此進行了大量試驗驗證,建立了一套環環相扣的系統保證任務,為「嫦娥五號」回家保駕護航。

  完成月面起飛後,僅靠上升器是不可能返回地球的。它需要飛到月球軌道上,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成的「返地戰隊」(軌返組合體)交會對接,像傳接力棒一樣,把月壤轉移到返回器,再由返回器以第二宇宙速度帶回地球。在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不僅是我國首次,在人類航天史上也前所未有。

  對於月球,人類在探索什麼?又為何充滿期待?

  月球是一座資源富礦。作為世界公認高效、清潔、安全的可控核聚變發電燃料,氦-3在解決地球能源危機與環境問題上被寄予厚望。前期嫦娥工程探明,月壤中的氦-3儲量達上百萬噸,是地球蘊藏量的數百萬倍。月球還是人類遨遊太空的理想「補給站」,若被證實月球上有足量的水分,那麼人類赴約廣寒宮將夢想成真。

  中國「硬核」,華為飛鶴的共同選擇

  建設航天強國,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等科學研究,正是「嫦娥五號」數度隻身奔月,鑽巖挖土的意義所在。不過,執行如此史詩級硬核任務的「嫦娥」,並不孤獨。

  中國航天事業近年來取得全球矚目成績的背後,離不開國家的大力支持和科研人員心血的不斷傾注,更離不開眾多民族品牌的傾力協助。這些企業大多是來自各行各業的佼佼者,其品牌影響力和技術實力皆首屈一指,卓越不凡。

  作為全球領先的ICT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供應商,華為於2018年7月攜手西安航天基地管委會成立華為雲(西北)聯合創新中心。建設內容從AI開發、孵化、展示,到人工智慧產業聯盟、助力人工智慧能力輸出、完善人工智慧產業配套等多個方面。

  今年,來自黑土地的中國飛鶴被確認成為「嫦娥五號」嬰幼兒配方食品官方合作夥伴。在授牌儀式上,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與飛鶴還共同啟動了「聽飛鶴講月亮的故事」系列公益活動,將邀請探月工程相關專家為全國的飛鶴寶寶解讀「探月」那些事,啟蒙少兒科學思維,培養未來航天人才。

  能成為中國航天事業探月工程合作夥伴,對品牌的影響力與產品的品質都有著極為苛刻的要求,尤其是嬰幼兒配方食品。中國飛鶴能被授此殊榮,正是中國航天對飛鶴在品質和品牌上的高度肯定。

  堅守民族事業盡己所能反哺社會

  中國飛鶴與中國航天的合作,有著深度共鳴,二者堅守的都是事關人類和民族未來的偉大事業。

  自1960年我國第一顆自行設計製造的探空火箭成功發射以來,中國人開啟了探索浩瀚宇宙的偉大事業。從東方紅一號到北鬥系統,從神舟飛船到探月工程,中國航天事業在堅持中砥礪前行。自成立58年來,中國飛鶴堅持研發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嬰幼兒營養食品,執著於守護中國寶寶的奶瓶,守護民族的未來。

  飛鶴相關負責人表示,探月工程是我國偉大的民族工程,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裡程碑,通過牽手探月工程,讓飛鶴有機會參與到中國探月這樣的民族事業中來,倍感榮耀。之後飛鶴將吸收「嚴慎細實」的航天精神,融入到企業生產經營,繼續以安全的、高品質的產品回饋社會。

  在致力於打造高品質產品和品牌的同時,飛鶴人從未忘記中國飛鶴的事業深深根植於中國大地。事實上,早在今年9月19日,我國第18個全國科普日,飛鶴領導層專程到訪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慰問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一線工作者,並贈送了飛鶴營養品。

  業內人士稱,民族品牌參與航天公益,是企業對國家精神、航天文化的認同與踐行,也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

  任何企業都存在於社會之中,都是社會的企業。長期以來,飛鶴堅持「盡己所能,反哺社會」的企業社會公益理念,在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的同時,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將自身高質量發展成果惠及更多人。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帶來了前所未來的衝擊。疫情期間,飛鶴累計捐贈2億元款物,支援火神山醫院建設,資助湖北醫護人員和醫療物資採購,支援黑龍江省疫情防控。在做好疫情防控支援的同時,飛鶴更是全面保障各地寶寶「口糧」供應,緊緊護住中國寶寶的奶瓶,維護行業市場穩定。

  在9月8日舉行的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中,飛鶴榮獲國家級抗疫表彰。11月20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京舉行,飛鶴再度榮獲「全國文明單位」稱號。

  關心中國寶寶健康成長的同時,飛鶴在國家精準扶貧號召下,依託全產業鏈賦能產業扶貧,創新多種扶貧模式,力爭實現「產業脫貧、產業富民」。此外,飛鶴設立慈善基金會和助學基金會,開展教育、健康等多種幫扶形式。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飛鶴董事長冷友斌提出關於東北黑土地耕地保護和關於增強對種養結合與規模化奶牛養殖行業支持兩項建議,這是其連續三年以生態保護為建言方向。冷友斌深知生態環境對農牧業持續穩定發展和保障糧食供給安全的重要性,也更能理解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

  從民族品牌走向國際品牌

  中國航天與中國飛鶴,一個是中國製造最亮眼的名片,一個是中國嬰幼兒配方食品行業的龍頭企業。二者雖然身處不同領域,但都體現了中國品質和中國力量。

  回眸中國航天事業奮鬥歷程,「自力更生,自主創新」始終貫穿其中,從零「起飛」,創造了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等為代表的一系列輝煌成就,登月、火星探測、國際空間站等一系列的航天名詞出現在人們眼前,標誌著我國在空間技術、空間應用、空間科學領域取得了一批重要創新成果,充分彰顯著中國責任、中國速度、中國智慧。

  而飛鶴所在的中國奶業,更是一部民族企業的逆襲史。曾經的至暗時刻,令中國乳製品行業備受質疑。但在以飛鶴為代表的中國奶業人的不斷努力下,中國奶業已成功實現浴火重生。

  2018年,飛鶴成為首個突破百億營收的嬰幼兒奶粉企業,突破了國產奶粉振興的關鍵門檻,重塑了市場格局。2019年,飛鶴成功赴港上市、成為首發市值最大乳品企業,進一步打開中國乳業新價值的大門,對實現奶業振興、提振消費信心、投資信心有著積極影響。

  今年上半年,飛鶴實現營收87.07億元、同比增長48%,成功激活了我國乳品市場、領跑後疫情時代乳業發展。以飛鶴為代表的民營企業,為中國發展帶來了活力與可能性,在中國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路上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飛鶴方面表示,中國探月工程是民族工業和科技的結晶,是中華民族邁向星辰大海的重要一步。未來,飛鶴將與中國探月工程建立深度互動與聯繫,不斷自我革新,以探月精神融合飛鶴理念,以航天標準打造飛鶴品質,健全和完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將中國寶寶的口糧牢牢掌握在中國人手中。

  今年5月「雙循環下暢通國內大循環」的戰略應勢而生,並一度成為話題中心,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格局對品質消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新格局下的國貨崛起勢必要在品質和服務上下足功夫。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教授表示:「在內循環為主體的新形勢下,中國企業應以長期專注專業的工匠精神做高品質、高科技含量、更細分化的產品,以供給創造需求,而中國飛鶴58年只做一件事,專心研製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奶粉。相信飛鶴將贏得更大發展,不僅是優秀的中國品牌,更將成為國際品牌。」

相關焦點

  • 剛剛!「嫦娥」月球軟著陸,準備挖土!飛鶴相伴赴約廣寒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圖集 就在剛剛,我們的「嫦娥」成功登陸月球,並傳回著陸影像。接下來,她就準備在月球上挖土啦!從上周開始,地月天宮,好不熱鬧。11月28日20時58分,「嫦娥五號」順利進入環月軌道。11月29日20時23分,兩腳剎車後,「嫦娥五號」進入近圓形環月軌道。11月30日,探測器組合體順利分離。12月1日, 「嫦娥五號」實施月面軟著陸。
  • 嫦娥五號成功落月!「嫦娥」月球軟著陸,準備挖土!
    接下來,她就準備在月球上挖土啦! 從上周開始,地月天宮,好不熱鬧。「胖五」火箭,「嫦娥」探測器,以中國探月工程為代表的民族之光,已然成為2020年最後幾周內,夜空中最亮的星。 11月24日4時30分,長五送嫦五,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返回啟程。
  • 嫦娥五號挖土完畢準備回家!中國飛鶴等你載譽歸來
    從國家航天局獲悉,北京時間12月3日23時10分,嫦娥五號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後,上升器3000N發動機工作約6分鐘,成功將攜帶樣品的上升器送入到預定環月軌道。這是我國首次實現地外天體起飛,意味著「嫦娥五號」距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的創舉,又近了一步!
  • 科技|到月球了!嫦娥五號開啟「挖土」模式
    作為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戰,嫦娥五號任務將從月球採集約2千克月球樣品返回地球。現場視頻⬇️著陸過程中,著陸器配置的降落相機拍攝了著陸區域影像圖。>↑嫦娥五號探測器軟著陸後降落相機拍攝的圖像(國家航天局)嫦娥五號任務落月的著陸區,選擇在月球上最大的月海——風暴洋北部的呂姆克山脈附近。
  • 剛剛!嫦娥五號曬出「挖土」工作照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探測器在完成落月之後開展了太陽翼展開、機構解鎖等相關準備工作。北京時間12月2日4時53分,組合體完成了月球鑽取採樣及封裝。目前,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正按計劃進行表取採樣。歷經一周的旅行,嫦娥「五妹」來到了「姐姐」們曾經或正在奮鬥的地方——月球。她順利地通過了安全軟著陸的考驗,這不僅是嫦娥「家族」與月球小別近兩年後的再次相逢,也意味著嫦娥五號距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的創舉,更近了一步。
  • 嫦娥五號「挖土」的同時,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在幹嘛呢?
    近日,隨著嫦娥五號的升空,可以說中國的探月工程火遍了全國,特別是這兩日嫦娥五號在月球軌道分離了著陸器和上升器還沒多久,昨夜又傳來好消息,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已成功軟著陸,探測器於12月1日23時許成功著陸月面後,開展了太陽翼展開、機構解鎖等相關準備工作。
  • 去月球挖土的「嫦娥」如何帶著月壤安全回家?
    圖片均為新華社發  「『嫦娥』要去月球挖土了!」  11月24日,隨著嫦娥五號成功發射,這句頗為形象的話很快在網絡上流傳開來。作為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的最後一步「回」,嫦娥五號將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飛到月球挖取月壤,再帶著月壤返回地球,這被認為是我國迄今最複雜的航天工程之一。
  • 剛剛,成功落月!準備「挖土」......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為何想到了「哈爾濱香腸」?
    嫦娥五號發射已有八天任務進度表走過約三分之一就在今晚,剛剛我們迎來了一次裡程碑式的勝利北京時間今晚11點10分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構成的著上組合體在月球正面風暴洋西北部呂姆克山附近的預定著陸區域成功實施軟著陸
  • 去月球挖土的「嫦娥」,如何帶著月壤安全回家?
    「『嫦娥』要去月球挖土了!」  11月24日,隨著嫦娥五號成功發射,這句頗為形象的話很快在網絡上流傳開來。作為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的最後一步「回」,嫦娥五號將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飛到月球挖取月壤,再帶著月壤返回地球,這被認為是我國迄今最複雜的航天工程之一。
  • 嫦娥五號月球挖土"打包"完成!
    (原標題:月球挖土,「打包」完成!)嫦娥五號探測器配置了降落相機、全景相機、月壤結構探測儀、月球礦物光譜分析儀等多種有效載荷,能夠在月表形貌及礦物組分探測與研究、月球淺層結構探測等科學探測任務中發揮重要作用。
  •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奔赴月球「挖土」
    嫦娥五號是繼我國探月工程第二步「落」完成之後,開啟的第三步「回」的探測器,是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作。2007年,我國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13天後進入月球環繞軌道展開科學探測,並成功獲取了全月球影像圖。第一步「繞月」順利完成。
  • 嫦娥五號去月球挖土總共分幾步 嫦娥五號為什麼選擇在凌晨發射
    天氣網訊,近日,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的事情引來網友們關注,據悉,探月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那麼,嫦娥五號去月球挖土總共分幾步?嫦娥五號為什麼選擇在凌晨發射呢?一起來看看吧。
  • 嫦娥五號月球挖土總共分幾步?專家解答↓↓
    嫦娥五號月球挖土總共分幾步?>2為什麼要去月球挖土?嫦娥一號主要對月球表面進行光學成像,獲得完整細緻的月球表面地圖;嫦娥二號對月球表面進行了更精細的成像,在完成月球表面成像和月球主要物質探測後,飛到了地月拉格朗日點,探測其空間特性;嫦娥三號是我國第一次在月球表面軟著陸,玉兔一號發回了第一張月球表面清晰照片;嫦娥四號降落在了月球背面,這是人類第一個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的探測器;嫦娥五號進行月球表面的物質採樣返回,為進一步研究提供支持
  • 「繞、落、回」收官,更多探測陸續開啟——去月球挖土的「嫦娥...
    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嫦娥五號任務新聞發言人裴照宇說。  在裴照宇看來,嫦娥五號任務對於我們「繞、落、回」整體規劃來說,是收官之作;對於未來我國月球探測來說,是奠基之作。  既是收官,又是奠基,可見嫦娥五號承擔的使命有多麼艱巨和光榮。那麼,要去月球挖土的「嫦娥」,這一路將面臨哪些挑戰?如何帶著月壤安全回家?
  • 到月球了!嫦娥五號準備挖土
    大廳裡這群地球上的航天工作者,心早已隨著「嫦娥」飛到了月球——此刻,嫦娥五號探測器正在小心翼翼地靠近月球表面。嫦娥五號探測器動力下降過程降落相機拍攝的圖像22時57分,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從距離月面約15公裡處開始實施動力下降,7500牛變推力發動機開機,逐步將探測器相對月球速度從約1.7公裡/秒,降為零。期間,探測器進行快速姿態調整,逐漸接近月表。
  • 嫦娥五號發射倒計時,它將去月球「挖土」,為建造月球基地做準備
    1994年,我國科學家認為有必要去月球進行探測活動,在研究可行性多年後,2000年11月,我國航天白皮書——《中國的航天》正式公布,月球探測工程也準備啟動。如今,多年過去了,我國探月工程進展如何呢?到嫦娥七號,大國正在崛起2004年,我國探月工程正式開展,並且制定3個階段:探月、登月、建造月球基地。
  • 嫦娥五號登月印媒看酸了:倘若沒有新冠疫情,印度也能去月球挖土
    隨著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登陸月球,中國完成了一項裡程碑式的任務,目前嫦娥五號已經踏上了返程的路途,還攜帶了表層的月壤,這讓一些國家有點看酸了。印度《歐亞時報》12月3號專門就此發表了文章,作者表示印度的月船3號探測器已經準備好在月球表面實現軟著陸,它原本計劃在2020年發射,但是新冠疫情阻礙了發射計劃,倘若沒有新冠疫情印度今年也能夠去月球挖土。
  • 嫦娥五號到月球挖土究竟有多難
    嫦娥「二姑娘」,也因此成了我國第一個行星際探測器。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登陸月球背面,成為人類歷史上首個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的太空飛行器,至今狀態良好,未來,嫦娥「四姑娘」還將和玉兔二號月球車一起,繼續月球背面的探索之旅。
  • 剛剛,嫦娥5號,成功著陸月球表面!
    剛剛,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快來一起看看】 喜訊,剛剛,嫦娥5號探測器,成功著陸月球表面,到達預定工作區域! 嫦娥5號探測器,成為我國第三個成功實施月面軟著陸的探測器。
  • 嫦娥五號月球「挖土」完成,中國首次去月球「挖土」有哪些重大意義?
    圖為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 (中新社發 中國國家航天局 供圖)華輿訊 據新華視點報導,北京時間12月2日4時53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完成了月球鑽取採樣及封裝。目前,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正按計劃進行表取採樣。為什麼要去月球「挖土」?科研人員通過研究發現,月壤中含有大量微小的橘紅色玻璃形式顆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