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成功落月!準備「挖土」......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為何想到了「哈爾濱香腸」?

2020-12-02 話匣子FM

嫦娥五號發射已有八天

任務進度表走過約三分之一

就在今晚,剛剛

我們迎來了一次裡程碑式的勝利

北京時間今晚11點10分

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構成的

著上組合體在月球正面

風暴洋西北部呂姆克山附近的

預定著陸區域成功實施軟著陸

接下來的48小時裡

著上組合體將進行地形勘探

自動採樣和封裝

初步設計鑽取0.5千克

表取1.5千克

合計約2千克月球樣品

11月24日凌晨4點30分

長徵五號遙五火箭發射

11月24日22點06分

嫦娥五號第一次軌道修正

11月25日22點06分

嫦娥五號第二次軌道修正

11月28日20點58分

嫦娥五號近月制動,進入橢圓環月軌道

11月29日20點23分

嫦娥五號再次制動,進入近圓環月軌道

11月30日凌晨4點40分

嫦娥五號組合體成功分離

12月1日深夜11點10分

嫦娥五號著上組合體成功落月

你一定發現了規律,也許還心存疑問

嫦娥五號行雲流水般的這一整套動作

為什麼重要節點都是在深更半夜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

抬頭望天 玉盤當空

月亮已從發射當天的半月

變成了一輪圓月

似乎與我們格外接近

我們賞月的好時候

也是地面的深空測控網

對嫦娥五號的一舉一動

把控得最精準到位的時候

仿佛一根根無形的「風箏線」

把遠在38萬公裡外的「嫦娥」牢牢牽住

深夜,是屬於嫦娥的時間

月宮,是屬於嫦娥的舞臺

只不過辛苦了地面上「牽線」的人

在北京飛控中心,在喀什、烏魯木齊

在昆明、在密雲、在距我們不遠的佘山

航天科技人員夙夜匪懈

為嫦娥五號保駕護航

不過,萬裡隔空「牽線」

也有需要放手的時候

嫦娥五號的落月過程

就是由其「睜著眼睛」自主完成的

隔著近38萬公裡

信號發過去1.3秒

傳回來又是1.3秒

瞬息萬變之下必須當機立斷

靠地面指揮的話「黃花菜都涼了」

嫦娥三號落月各階段示意圖

嫦娥五號所用的自主落月技術

在嫦娥三號、四號上均得到完美驗證

落月過程從距離月面15公裡開始

到成功軟著陸耗時約15分鐘

分為著陸準備段、主減速段、接近段

懸停避障段、緩速下降段等五大階段

嫦娥四號落月效果圖

嫦娥五號的著陸器上

裝有一臺7500牛的變推力發動機

和16臺小推力的姿控發動機

使得著陸器具有在半空中

靈活機動閃轉騰挪的能力

嫦娥四號落月快速調整段

更關鍵的則是

「嫦娥」的「眼睛」和「大腦」

著陸器上裝有雷射測距敏感器

和雷射三維成像敏感器

堪稱著陸器的一雙慧眼

測距敏感器雷射器

雷射測距敏感器好比是

一臺高性能的「倒車雷達」

著陸器距離月面15千米高度時

雷射測距敏感器開始工作

每秒向月面發射兩次雷射脈衝

來獲得著陸器相對於月面的精確距離

測量精度在0.2米之內

雷射三維成像

當著陸器到達距月面100米的懸停位置

雷射三維成像敏感器開始工作

通過掃描形成月面的三維圖像

精確識別出高於15釐米的石頭

或低於15釐米的坑

「大腦」據此指揮著陸器自主避障

緩緩下降高度

距離月面2米高度時

主發動機關機

著陸腿吸收衝擊能量

讓著陸器穩穩地站在月球表面

嫦娥四號平穩著陸在一個斜坡上

選在今夜這個時間點落月

也是經過精心測算的

嫦娥五號的著陸地點正迎來「月午」

溫度最高 陽光最強

有助於太陽帆板獲得充沛電能

「鑽探挖土」可是個「費體力」的活兒

深鑽、淺鑽

「鏟土」「挖土」「夾土」

2千克樣品採集好之後還要嚴密封裝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航天局原局長、

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欒恩傑

在向央視記者介紹鑽取過程時

提到了「哈爾濱香腸」

他說鑽取的巖芯要裝到一個「長的包裹」裡

就像是「哈爾濱香腸」

把樣品緊密地包裹封裝好

確保其不會在轉移到地球的過程中

被地球環境汙染了

大約48小時後

攜帶珍貴月球樣品的上升器

將和著陸器永久告別

進行中國太空飛行器首次月面起飛上升

嫦娥時間 精彩不斷

太空大片,正進入最高潮……

嫦娥五號真身全貌

本文完-

版權聲明:轉載前請聯繫後臺授權

相關焦點

  • 把採樣機器手比喻成哈爾濱香腸?聽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講述嫦娥五號...
    這一次嫦娥五號探測器要進行的是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返回,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繞落回」的最後一步。當年探月工程三步走是如何制定的?在這之中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總臺央視記者獨家專訪了探月工程規劃制定者之一、國家航天局原局長,今年已經80歲高齡的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欒恩傑院士。
  • 把採樣機器手比喻成哈爾濱香腸?聽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講述嫦娥五號探測器背後的故事
    這一次嫦娥五號探測器要進行的是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返回,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繞落回」的最後一步。當年探月工程三步走是如何制定的?在這之中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總臺央視記者獨家專訪了探月工程規劃制定者之一、國家航天局原局長,今年已經80歲高齡的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欒恩傑院士。
  • 央視專訪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嫦娥五號到底經歷多少挑戰?
    據央視新聞12月1日消息,嫦娥五號已經安全抵達軌道,探測器組合體完成分離,將擇機實施月面軟著陸,這一次嫦娥五號探測器要進行的是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返回,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繞、落、回」的最後一步。當年探月工程三步走是如何制定的?嫦娥五號到底要經歷多少挑戰?在中國探月曆程當中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 怎樣月面採樣?專訪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
    嫦娥五號已經安全抵達軌道,探測器組合體完成分離,將擇機實施月面軟著陸,這一次嫦娥五號探測器要進行的是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返回,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繞、落、回」的最後一步。當年探月工程三步走是如何制定的?嫦娥五號到底要經歷多少挑戰?在中國探月曆程當中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 央視專訪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嫦娥五號到底經歷多少挑戰?
    據央視新聞12月1日消息,嫦娥五號已經安全抵達軌道,探測器組合體完成分離,將擇機實施月面軟著陸,這一次嫦娥五號探測器要進行的是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返回,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繞、落、回」的最後一步。當年探月工程三步走是如何制定的?嫦娥五號到底要經歷多少挑戰?在中國探月曆程當中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總臺央視記者獨家專訪了探月工程規劃制定者之一、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今年已經80歲高齡的欒恩傑院士。
  • 怎樣月面採樣?獨家專訪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
    嫦娥五號已經安全抵達軌道,探測器組合體完成分離,將擇機實施月面軟著陸,這一次嫦娥五號探測器要進行的是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返回,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繞、落、回」的最後一步。當年探月工程三步走是如何制定的?嫦娥五號到底要經歷多少挑戰?在中國探月曆程當中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 院士用哈爾濱香腸詳解月面採樣 網友:科普看得有點餓
    嫦娥五號月面採樣將是我國航天史上的一次全新嘗試。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欒恩傑院士,把嫦娥五號的鑽取設計形容成 「 哈爾濱香腸 」:「 要像香腸一樣,把鑽取的巖芯裝進長形包裹,封裝好。」 他強調,地月環境不一樣,這些土壤不能在轉移時被地球汙染。月球採樣機器竟然和這一美食有關係?聽中國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欒恩傑為你講述探月背後的故事。
  • 院士用哈爾濱香腸詳解月面採樣 說了什麼?
    院士用哈爾濱香腸詳解月面採樣 說了什麼?來源:央視新聞  |  作者:佚名 | 字號:A+ | A- 【院士用哈爾濱香腸詳解月面採樣】嫦娥五號月面採樣將是我國航天史上的一次全新嘗試。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欒恩傑院士,把嫦娥五號的鑽取設計形容成「哈爾濱香腸」:「要像香腸一樣,把鑽取的巖芯裝進長形包裹,封裝好。」他強調,地月環境不一樣,這些土壤不能在轉移時被地球汙染。
  • 嫦娥五號如何「挖土」?好不容易去趟月球為何只取2公斤?
    日4時53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完成了月球鑽取採樣及封裝。探測器於12月1日23時許成功著陸月面後,開展了太陽翼展開、機構解鎖等相關準備工作,將正式開始持續約2天的月面工作,採集月球樣品。目前,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正按計劃進行表取採樣。嫦娥五號探測器自動採樣任務採用表鑽結合,多點採樣的方式,設計了鑽具鑽取和機械臂表取兩種「挖土」模式,計劃取回2公斤月球樣品。嫦娥五號究竟如何「挖土」並取回?
  • 航天院士用哈爾濱香腸詳解嫦娥五號月面採樣
    嫦娥五號月面採樣將是我國航天史上的一次全新嘗試。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欒恩傑院士,把嫦娥五號的鑽取設計形容成「哈爾濱香腸」:「要像香腸一樣,把鑽取的巖芯裝進長形包裹,封裝好。」他強調,地月環境不一樣,這些土壤不能在轉移時被地球汙染。
  • 院士用哈爾濱香腸詳解月面採樣:地月環境不一樣,土壤轉移時不能被...
    嫦娥五號月面採樣將是我國航天史上的一次全新嘗試。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欒恩傑院士,把嫦娥五號的鑽取設計形容成「哈爾濱香腸」:「要像香腸一樣,把鑽取的巖芯裝進長形包裹,封裝好。」他強調,地月環境不一樣,這些土壤不能在轉移時被地球汙染。
  • 嫦娥五號成功落月!「嫦娥」月球軟著陸,準備挖土!
    ,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預選著陸區成功著陸。,我們的「嫦娥」成功登陸月球,並傳回著陸影像。接下來,她就準備在月球上挖土啦! 從上周開始,地月天宮,好不熱鬧。「胖五」火箭,「嫦娥」探測器,以中國探月工程為代表的民族之光,已然成為2020年最後幾周內,夜空中最亮的星。 11月24日4時30分,長五送嫦五,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返回啟程。
  • 嫦娥五號成功著陸月面後開始用絕招「挖土」,專家:意義重大
    【環球時報記者 劉揚 鄧孝慈】《環球時報》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於12月1日23時許成功著陸月面後,開展了太陽翼展開、機構解鎖等相關準備工作。北京時間2日4時53分,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完成月球鑽取採樣及封裝。目前,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正按計劃進行表取採樣。
  • 月面「挖土」,嫦娥五號有絕招
    《環球時報》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於12月1日23時許成功著陸月面後,開展了太陽翼展開、機構解鎖等相關準備工作。北京時間2日4時53分,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完成月球鑽取採樣及封裝。目前,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正按計劃進行表取採樣。
  • 探月曆程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2020-12-01 08:05:5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嫦娥五號已經安全抵達軌道,探測器組合體完成分離,將擇機實施月面軟著陸,這一次嫦娥五號探測器要進行的是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返回,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繞、落、
  • 落月成功,開始「挖土」
    「採到樣品、返回地球,就是成功。」北京時間12月1日23時11分,在經歷了為期一周的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之旅後,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正面西經51.8度、北緯43.1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傳回著陸影像圖。嫦娥五號落月視頻。
  • 月面「挖土」,嫦娥五號用這招就夠了
    【環球時報記者 劉揚 鄧孝慈】《環球時報》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於12月1日23時許成功著陸月面後,開展了太陽翼展開、機構解鎖等相關準備工作。北京時間2日4時53分,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完成月球鑽取採樣及封裝。
  • 「嫦五」落月 為何只擬獲取2公斤樣品帶回地球?
    「嫦娥五號」之所以選擇在月球上最大的月海——風暴洋北部的呂姆克山脈附近降落並實施採樣,是因為科學家認為,這一區域比起之前美國和前蘇聯落月採樣的區域,從地質上來說,可能存在比較年輕的玄武巖,如果能獲得這裡新的樣本,將有助於推進對月球火山活動和演化歷史的認識。根據任務計劃,「嫦娥五號」計劃在月球獲取2公斤左右的樣品並帶回地球。那麼這2公斤的重量是如何確定的呢?
  • 奔月成功,準備「挖土」,還發來一張照片……
    北京時間12月1日23時11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正面西經 嫦娥五號任務的落月和近月制動一樣,都是只有一次機會,必須一次成功。
  • ...香腸詳解月面採樣:地月環境不一樣,土壤轉移時不能被地球汙染
    嫦娥五號月面採樣將是我國航天史上的一次全新嘗試。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欒恩傑院士,把嫦娥五號的鑽取設計形容成「哈爾濱香腸」:「要像香腸一樣,把鑽取的巖芯裝進長形包裹,封裝好。」他強調,地月環境不一樣,這些土壤不能在轉移時被地球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