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專訪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嫦娥五號到底經歷多少挑戰?

2020-12-02 大海融媒體快報

央視新聞12月1日消息,嫦娥五號已經安全抵達軌道,探測器組合體完成分離,將擇機實施月面軟著陸,這一次嫦娥五號探測器要進行的是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返回,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繞、落、回」的最後一步。當年探月工程三步走是如何制定的?嫦娥五號到底要經歷多少挑戰?在中國探月曆程當中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總臺央視記者獨家專訪了探月工程規劃制定者之一、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今年已經80歲高齡的欒恩傑院士。

我們當時確定的繞落回的三步走,是在論證階段,有的還是在啟動之後才規劃的?

中國工程院院士 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 欒恩傑:論證的時候。當時我腦子裡的目標全是工程上的目標,比如說我的運載能力,我的軌道測控能力要到月球,我這個飛行器被月球捕獲的能力,在我腦子裡面比較重,但是這個完成以後,你科學目標是什麼樣子的,就不知道。

怎麼確定繞落回三步走,到底怎麼完成這個目標呢?

中國工程院院士 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 欒恩傑:當時我回答不了,我是個工程師,我並不能準確地回答我去幹什麼。當時在提出總體規劃的時候,科學院同志提出來,不但要我們做這樣一個探測,希望我們還要做基礎的就地探測,然後最好能像美國那樣派太空人拿回了很多東西,俄羅斯是送到月球,帶回來一些東西。就提出這樣三個目標,能不能達到?就是所謂的環繞性探測,然後接觸性的就地的探測,再能夠拿回來東西,在地面進行研究。

嫦娥五號也被稱為是中國航天史上最難的一項工程,您覺得難在哪裡?

中國工程院院士 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 欒恩傑:我們去首先一定要被月球能夠捕獲到,怎麼在月球的引力場把它收攏下去,所以一定要做剎車的減速工作,這個能力就不是我們過去嫦娥三號火箭的能力能完成的,因為我們這次去的送的嫦娥五號重8噸多。

到達月球軌道之後,嫦娥五號在月球降落的位置是它全新的嘗試。

中國工程院院士 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 欒恩傑:我們有些機制裝置在運行的時候,有可能想不到的東西被卡住。因為月面的狀況,我個人擔心的是我們並不很清晰,我們真正落月的地面狀況,周圍的環境是不是很平坦?是不是沒有其他的障礙。

著陸器降落後,開始樣品採集,這又是一次全新的嘗試。

中國工程院院士 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 欒恩傑:著陸以後我就開始取樣了,我們有個手去鏟,我們月球的鑽取機構,這是我們國家頭一次設計,我形容成哈爾濱香腸。就在鑽的時候,他要把鑽取的芯、巖芯的部分要裝到一個包裹,這個包裹是一個長的,所以像個香腸一樣,要把它緊密的包裹好,封裝好。

因為這些土壤不能在轉移到地球的時候被地球汙染了,因為地球環境和月球環境是不一樣的,有些物質一定要在非常潔淨的環境下,保持住我們取得這樣這點東西。所以我們有落月器,把這些東西轉到我的上升器裡,樣品密封好,交給我們軌道器這樣一些機械裝置,都要在我的上升器內完成。

完成採樣之後,嫦娥五號上升器要在月球進行起飛發射,在月球軌道與軌道器和返回器進行交會對接,將月球樣本轉移至返回器裡,然後返回地球。

中國工程院院士 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 欒恩傑:能去月球的國家也不少,包括亞洲(的)日本、印度都去過,但是從月亮回來,這又是一個很大的臺階。我們國家就列入到了可以從月球取樣返回第三個國家。

其實從2004年您擔任中國探月工程的總指揮,到現在應該是16年了,那麼嫦娥工程在您的心目當中,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中國工程院院士 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 欒恩傑:我覺得這十幾年看著它成長,一步一步進步,我們的隊伍越來越年輕,這是我最欣慰的。現在的嫦娥隊伍,就34歲的人都成長起來了。你說你什麼最高興的?是後續有人。

16年過去了,您覺得您當時的設想都實現了嗎?

中國工程院院士 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 欒恩傑:我說過一句話就是我們成功後,待到四子王旗會,工程大計好收官。16年,完成了三期的目標,使我們國家進入到了能夠從月球返回深空探測的一個先進的國家的行列。

(原題為《嫦娥五號到底經歷多少挑戰?怎樣月面採樣?獨家專訪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

相關焦點

  • 央視專訪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嫦娥五號到底經歷多少挑戰?
    據央視新聞12月1日消息,嫦娥五號已經安全抵達軌道,探測器組合體完成分離,將擇機實施月面軟著陸,這一次嫦娥五號探測器要進行的是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返回,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繞、落、回」的最後一步。當年探月工程三步走是如何制定的?嫦娥五號到底要經歷多少挑戰?在中國探月曆程當中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 嫦娥五號到底經歷多少挑戰?怎樣月面採樣?專訪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
    嫦娥五號已經安全抵達軌道,探測器組合體完成分離,將擇機實施月面軟著陸,這一次嫦娥五號探測器要進行的是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返回,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繞、落、回」的最後一步。當年探月工程三步走是如何制定的?嫦娥五號到底要經歷多少挑戰?在中國探月曆程當中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 嫦娥五號到底經歷多少挑戰?怎樣月面採樣?獨家專訪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
    嫦娥五號已經安全抵達軌道,探測器組合體完成分離,將擇機實施月面軟著陸,這一次嫦娥五號探測器要進行的是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返回,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繞、落、回」的最後一步。當年探月工程三步走是如何制定的?嫦娥五號到底要經歷多少挑戰?在中國探月曆程當中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 聽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講述嫦娥五號...
    這一次嫦娥五號探測器要進行的是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返回,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繞落回」的最後一步。當年探月工程三步走是如何制定的?在這之中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總臺央視記者獨家專訪了探月工程規劃制定者之一、國家航天局原局長,今年已經80歲高齡的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欒恩傑院士。
  • 嫦娥五號到底經歷多少挑戰?怎樣月面採樣?
    嫦娥五號到底經歷多少挑戰?怎樣月面採樣?獨家專訪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嫦娥五號已經安全抵達軌道,探測器組合體完成分離,將擇機實施月面軟著陸,這一次嫦娥五號探測器要進行的是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返回,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繞、落、回」的最後一步。當年探月工程三步走是如何制定的?嫦娥五號到底要經歷多少挑戰?在中國探月曆程當中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 科普:嫦娥五號經歷多少挑戰?探月曆程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科普:嫦娥五號經歷多少挑戰?探月曆程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2020-12-01 08:05:5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嫦娥五號已經安全抵達軌道,探測器組合體完成分離,將擇機實施月面軟著陸,這一次嫦娥五號探測器要進行的是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返回,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繞、落、
  • 聽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講述嫦娥五號探測器背後的故事
    總臺央視記者獨家專訪了探月工程規劃制定者之一、國家航天局原局長,今年已經80歲高齡的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欒恩傑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國家航天局原局長 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 欒恩傑:到底怎麼完成這個目標呢? 當時我回答不了。我是個工程師,我並不能準確地回答我去幹什麼。
  • 嫦娥五號什麼時候著陸月球時間 還要經歷多少挑戰?
    嫦娥五號到底經歷多少挑戰?怎樣月面採樣?獨家專訪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嫦娥五號已經安全抵達軌道,探測器組合體完成分離,將擇機實施月面軟著陸,這一次嫦娥五號探測器要進行的是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返回,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繞、落、回」的最後一步。
  • 嫦娥五號需要經歷多少挑戰 如何進行月面採樣-駐馬店網——駐馬店...
    (資料圖)嫦娥五號已經安全抵達軌道,探測器組合體完成分離,將擇機實施月面軟著陸。這一次嫦娥五號探測器要進行的是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返回,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繞、落、回」的最後一步。當年探月工程三步走是如何制定的?嫦娥五號到底要經歷多少挑戰?在中國探月曆程當中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記者獨家專訪了探月工程規劃制定者之一、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今年已經80歲高齡的欒恩傑院士。
  • 嫦娥五號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嫦娥五號已經安全抵達軌道,探測器組合體完成分離,將擇機實施月面軟著陸,這一次嫦娥五號探測器要進行的是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返回,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繞、落、回」的最後一步。當年探月工程三步走是如何制定的?嫦娥五號到底要經歷多少挑戰?在中國探月曆程當中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總臺央視記者獨家專訪了探月工程規劃制定者之一、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今年已經80歲高齡的欒恩傑院士。
  • 追蹤丨嫦娥五號探測器正按計劃開展月面採樣工作
    > 【更多閱讀】嫦娥五號到底經歷多少挑戰
  •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第一總指揮李明華:每一次成功 都是下一次挑戰和超越的開始
    每一次的成功都是挑戰和超越的開始每一次挑戰和超越超越的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11月24日凌晨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火箭成功將嫦娥五號送入預定軌道,這型我國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再一次用成功證明了自己。特別是對於長徵五號團隊,經歷過失敗的洗禮,對成功這種期待更加強烈。長五人對成功的渴望,源於3年前那一次慘痛的失敗。2017年7月,長徵五號遙二火箭發射失利。總臺央視記者 崔霞:關於長徵五號遙二火箭的失利,經過908天這樣的一個蟄伏,再到它的復飛成功,所以大家對長徵五號的印象是越來越深刻,那麼長徵五號遙二火箭當時失敗的這個原因到底是什麼,通過什麼方式方法來解決?
  • 準備「挖土」......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為何想到了「哈爾濱香腸」?
    11月24日22點06分嫦娥五號第一次軌道修正11月25日22點06分嫦娥五號第二次軌道修正11月28日20點58分嫦娥五號近月制動,進入橢圓環月軌道11月29日20點23分嫦娥五號再次制動,進入近圓環月軌道
  • 嫦娥五號創5個首次 嫦娥五號任務紀實全紀錄
    探月工程總指揮、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表示,嫦娥五號任務實現了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與封裝、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攜帶樣品再入返回等多項重大突破,其成功實施標誌著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如期完成,中國航天向前邁出一大步。
  • 嫦娥五號探月任務發射在即,一起回顧中國探月工程
    央視新聞發布海報,今日18時將直播火箭發射全程,讓我們預祝長徵五號嫦娥五號十全十美!同時,小編帶你一起回顧「嫦娥」家族的奔月之路!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到月亮上觀光探秘,成為千百年來人們的憧憬和追求,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中國人的浪漫想像開始成為現實。  【嫦娥工程,中國的探月之旅啟航】  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並命名為「嫦娥工程」,從此,中國的探月工程誕生了。
  • 為什麼說「嫦娥五號」,是迄今最為複雜的探月工程?
    從「嫦一」到「嫦五」,從西昌到文昌,從大涼山腹地來到南海之濱,45歲的李智斌與中國探月工程有著不解之緣。作為國家空間站建設工程發射場系統副總設計師、國家「探月工程」三期關鍵技術攻關和方案研製優秀個人,這次是如何送「嫦五」出徵?它將完成怎樣的使命?為何說這是目前為止最為複雜的探月工程?為此,22日,楚天都市報記者專訪了李智斌。
  •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搭載嫦娥五號成功發射,開啟中國探月新篇章
    宇宙浩瀚無垠充滿無限可能,多少人的目標是星辰大海。而月球,是人類探索宇宙的起點。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搭載著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的順利發射,十全十美,意味著中國航天事業從此將開啟新的篇章。根據央視新聞報導,這項航天任務的採樣返回過程持續長達23天,而其中涉及到4項技術首次突破,此次航天任務共有11個重大飛行階段,23次重大軌道控制,6次重大分離控制等複雜環節,還有太空飛行器月面降落、月面起飛以及月球軌道上「無人交會對接」等高風險環節。發射起飛只是萬裡長徵第一步。中國探月工程是我國第一個探月工程,起始於2004年1月23日。
  • 長徵五號火箭運載能力知多少?先來了解這次任務都有哪些新挑戰
    長徵五號憑藉它強大的運載能力,支持著我國載人航天、深空探測等一系列重大航天工程的實施,這次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載荷重、窗口窄,長徵五號火箭成功應對了這些新的挑戰。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黨委書記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第一總指揮 李明華:對於長徵5號這種大型液體火箭來講,發射前各項工作非常複雜。總臺央視記者 崔霞:複雜到什麼程度?
  •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楊孟飛是嶽陽人
    今天4時30分,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而嫦娥五號的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正是湘陰人楊孟飛。「嫦娥五號任務有望創造多個『中國首次』,如我國航天探測器首次開展在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首次在地外天體起飛、首次開展月球軌道交會對接、首次攜帶樣品高速再入地球等。」楊孟飛說。嫦娥五號探測器系統是迄今為止我國研製的最為複雜的太空飛行器系統之一,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和上升器組成,分為15個分系統,計劃採集約2公斤月球樣品帶回地球。
  • 歐航局官員:嫦娥五號探月任務意義重大,期待凱旋
    央視新聞12月16日消息,嫦娥五號返回器很快將攜帶月壤回到地球,這個讓人類等了幾十年的重要時刻也牽動著歐洲航天同仁的心。歐洲航天局國際事務部官員伯奎斯特在接受總臺記者專訪時就表示,嫦娥五號探月任務意義重大,他期待嫦娥五號凱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