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登上月球模擬圖。
地球和月球。(資料圖)
嫦娥五號已經安全抵達軌道,探測器組合體完成分離,將擇機實施月面軟著陸。這一次嫦娥五號探測器要進行的是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返回,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繞、落、回」的最後一步。當年探月工程三步走是如何制定的?嫦娥五號到底要經歷多少挑戰?在中國探月曆程當中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記者獨家專訪了探月工程規劃制定者之一、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今年已經80歲高齡的欒恩傑院士。
當時確定的「繞、落、回」三步走,是在論證階段還是在啟動之後才規劃的?
欒恩傑:是在論證的時候規劃的。當時我腦子裡的目標全是工程上的目標,比如說我們的運載能力、軌道測控能力、飛行器被月球捕獲的能力。
怎麼確定「繞、落、回」三步走,到底怎麼完成這個目標呢?
當時在提出總體規劃的時候,科學院有同志提出來,我們不但要做遠距、近距探測,希望我們還要做零距離的實地探測,最好能像美國那樣派太空人拿回一些東西。
嫦娥五號被稱為是中國航天史上最難的一項工程,您覺得難在哪裡?
欒恩傑:我們的探測器首先一定要能被月球捕獲到。怎麼在月球的引力場把它收攏下去?一定要做剎車的減速工作,這個工作不是我們過去發射嫦娥三號使用的火箭可以完成的。
到達月球軌道之後,嫦娥五號在月球降落的位置是全新的嘗試。
我們有些機制裝置在運行的時候,有可能被想不到的東西卡住。對於月面的狀況,我擔心我們並不很清晰。落月時的地面狀況怎樣?周圍的環境是不是很平坦?是不是沒有其他的障礙?
著陸器降落後,開始樣品採集,這又是一次全新的嘗試。
著陸以後就開始取樣了。嫦娥五號有個「手」(鑽取機構)去鏟,這是我們國家第一次這樣設計。在鑽的時候,要把鑽取的土壤等裝到一個包裹裡,這個包裹是長形,像個香腸。
這些土壤不能在被轉移到地球的時候被地球汙染了,因為地球環境和月球環境是不一樣的,有些物質一定要處在非常潔淨的環境下。
完成採樣之後,嫦娥五號上升器要在月球進行起飛發射,在月球軌道與軌道器和返回器進行交會對接,將月球樣本轉移至返回器裡,然後返回地球。
能去月球的國家不少,包括日本、印度都去過,但是從月亮回來,這是一個很大的臺階。我們國家將成為可以從月球取樣並返回的第三個國家。
從2004年您擔任中國探月工程的總指揮,到現在16年了,嫦娥工程在您的心目中,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欒恩傑:這十幾年看著它成長,一步一步進步,我們的隊伍越來越年輕,這是我最欣慰的。後繼有人最讓人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