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探測器著陸月面完成採樣封裝——
「嫦娥」採「土」記

12月2日,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新華社發
除了寂靜,還是寂靜。
38萬千米外的月球,風暴洋東北部,中國嫦娥五號探測器靜靜佇立,等候月面起飛時刻的到來。
北京時間12月3日23時許,月球坑窪不平的灰色表面上,點綴著幾朵綻放的深色「花朵」。那是嫦娥五號完成首次地外天體採樣後,留下的新鮮印記。
摘回一片「明月」,這個中國人千百年來的美好期盼,隨著48小時前嫦娥五號探測器翩然落月,變得更加觸手可及。
「嫦娥」心中月,人人心中明。
此刻,月球背面,嫦娥四號著陸器正在刷新著人類太空飛行器在月球工作時間的最長紀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也已在太空飛行超過3億千米……
這些太空中的中國探測器,猶如飛向浩瀚宇宙的風箏,不論飛得多遠,絲線牢牢牽在一群中國航天人手中。
這是中國航天史上最為繁重和緊湊的一次飛控任務。北京航天城飛控大廳燈火通明。身著藍色工作服的科研人員,一雙雙眼睛緊盯屏幕,耳邊傳來指尖敲擊鍵盤的聲音。
12月1日23時11分,嫦娥五號任務北京總調度劉建剛自信的口令聲響徹大廳:「著(陸器)上(升器)組合體著陸月面!」
嫦娥五號穩穩軟著陸!大屏幕上演示畫面中,組合體用長長的金屬「觸角」插入月壤。
漫漫探月路,步步是關鍵。嫦娥五號著陸器配備的相機,記錄下這歷史性一刻:如同懸在月表的一個驚嘆號,細長的鑽頭一點點鑽入月壤。
鑽取採樣封裝完成後,北京航天飛控中心的遙操作團隊,開始發送指令,操縱38萬千米外的嫦娥五號進行表取採樣——
由數十個關節組成的機械臂,緩緩伸出3.7米長的「手」,探向月表,挖起屬於中國人的第一鏟月壤。
飛控大廳屏幕上不斷變化跳動的參數,牽動著航天人和科學家的心。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的月球樓裡,地面支持團隊正緊張工作,操作嫦娥五號的1∶1模擬器進行實戰演練。
12月2日夜,皓月當空。皎潔的月光灑在北京航天城,也灑在6歲女孩伊伊的身上。抬頭仰望一輪圓月,小女孩知道,此刻爸爸正和同事們一起「遙控」嫦娥五號,在月亮上「挖土」。
對北京航天飛控中心嫦娥五號遙操作副主任設計師榮志飛來說,這一鏟「土」同樣陌生而新奇,令人期待。此前,他只在照片中見過珍藏在北京天文館的0.5克珍貴月壤。
對於中國行星科學家而言,做夢都想著這一天:從月球帶回真正屬於自己的月球樣品。
「十年妝成始出閣,駕金車,過天河,寂寥蟾宮,新影更婀娜。玉鏡為臺舒秀臂,擷仙土,回故國。」 嫦娥五號完成月面自動採樣之際,一闋航天人所作《江城子》刷屏網絡。
中國航天人心中的星辰大海,都始於腳踏實地的每一步。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嫦娥五號任務新聞發言人裴照宇說:「我們的目標是採樣返回,採到樣品、返回地球,就是成功。」
這一鏟「土」,不僅是一抔月壤,更是將人類對月球、地球乃至對整個宇宙特徵起源和演化認知的進一步深入,也體現了太空資源和平開發利用和人類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的中國力量和大國擔當。
「我們的任務,就是把嫦娥五號『控』回家!」北京航天飛控中心嫦娥五號任務型號副總師趙鳳才說,接下來他們將迎接一項前所未有的挑戰——在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
採回的這片「明月」,正離我們越來越近……
(解放軍報北京12月3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