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繞」 「落」 「回」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我國的偉大壯舉!
2020年12月1日,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正面預選著陸區,成為我國第三個成功實施月球表面軟著陸的探測器,將正式開始她的月面工作,完成她的使命!從2020年11月24日4點30分,「長徵五號」搭載「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至今已歷時8天有餘,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到達目地的,也可算是可喜可賀。
我國的探月成就有如此成功也並非是那麼一帆風順的。我們今天就來簡單回顧一下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的發展歷程。
2004年我國探月任務正式定項,被命名為「嫦娥工程」,月球探測器名為「嫦娥」,月球車被稱為「玉兔」,中繼星叫「鵲橋」,玉兔嫦娥著陸區叫為「廣寒宮」,從2004年開始,嫦娥就已正式向月球進發。
探月工程作為我國重大科研專項,整個工程階段分為三個階段,俗稱「繞」 「落」 「回」。
第一步為「繞」,即發射我國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突破至地外天體的飛行技術,並實現首次繞月飛行。
第二步為「落」,即發射月球軟著陸器,攜帶月球巡視勘察器(月球車),在著陸器落區附近進行探測。
第三步為「回」,即發射月球採樣返回器,軟著陸在月球表面特定區域進行分析採樣,然後將月球樣品帶回地球,在地面上對樣品進行研究。
嫦娥一號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衛星在長徵三號甲遙十四火箭的幫助下成功進入預訂月球軌道,從此刻起正式拉開了我國探索月球的彈幕,實現了零窗口發射。2020年11月20日嫦娥一號探測器傳回了所拍攝的第一幅月面圖像。這也是繼我國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和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船之後,第三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成就。
2008年7月1日,嫦娥一號獲取了全月球影像數據資料。同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正式完成了她的全部使命,也結束了她在軌一年的壽命。2009年3月1日,嫦娥一號也盡她的最後一絲價值,受控撞向了月球豐富海區域。
嫦娥二號
2010年10月1日,在祖國狂歡的時候,長徵三號丙遙七火箭成功將嫦娥二號探月衛星送去入了地月轉移軌道,這是我國火箭第一次將衛星直接送入地月轉移軌道,這是裡程碑的意義。11月8日,嫦娥二號探月衛星傳回了嫦娥三號將要預選著陸區月面虹灣區域局部影像,這標誌著嫦娥二號衛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然而嫦娥二號超使命完成任務,而後,嫦娥二號衛星飛至一億公裡之外,消失在茫茫宇宙之中。
嫦娥三號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號探月衛星探測器攜帶著中國自主製造的第一輛月球車在長徵三號乙遙二十三火箭的幫助下順利升空發射,標誌著我國探月工程第二步「落」正式開啟。12月14號,嫦娥三號探月衛星探測器成功實現在月球表面軟著陸,也標誌著我國成功掌握太空飛行器在月球表面軟著陸的技術。而後嫦娥二號和月球車順利開啟它在月球的巡視勘探和科學研究。
嫦娥四號探測器中繼衛星
2018年5月21日,嫦娥四號探測器中繼衛星「鵲橋」順利發射升空。5月25日,中繼衛星「鵲橋」成功實現近月制動。同年6月14日,中繼衛星「鵲橋」成功實施軌道捕獲控制,進入了環繞月球約6.5公裡的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使命軌道,這也成為世界第一顆運行在地月L2點的軌道的衛星。「鵲橋」中繼衛星在地球、月球、中繼衛星三者之間建立了三條鏈路,成功保障了嫦娥四號衛星在月球背面的軟著陸。
嫦娥四號
2018年12月8日,嫦娥探測器搭載月球車「玉兔二號」在長徵三號乙遙三十火箭幫助下順利送入預定軌道。2019年1月3日,人類首個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的探測器嫦娥四號穩穩降落在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截止至今扔在月球背面不辭辛苦的對月球的探測和早就。這預示著中國三步走戰略已成功完成了「繞」和「落」兩個階段,第三個最重要的「回」階段即將到來。
嫦娥五號
2020年11月24日4點30分,長徵五號搭載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成功發射升空。12月1日,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成功在月球正面預選著陸區域軟著陸,正按計劃開展月面採樣工作,著陸器在地面的控制下在月面工作持續約兩天的時間。12月2日,著陸月面近5個小時之後,嫦娥五號完成月球鑽取採樣及封裝,目前正按計劃進行表取採樣,最終將獲取2公斤樣品帶回地球,嫦娥五號後續情況我們將拭目以待。
從2004年探月工程定項到2020年嫦娥五號歷時16之久,我們探月工程「繞」 「落」 「回」三個階段終於即將劃上圓滿的句號。我們也預祝嫦娥五號能夠取得圓滿成功。而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探月路程的完成,也意味著在不久的時間,我們載人探月也將提上日程,以後月球上不光只有嫦娥月兔,還會有我們中國帶飛上去的「吳剛」。我們也共同希望我們中國的航天科技領域越來越更好,毅立在世界之巔,為人類做出更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