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

2020-12-05 東方網

原標題: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

「嫦娥五號」攜帶月球樣品返回模擬圖。

  11年前,「嫦娥一號」豪情遠赴;如今,「嫦娥四號」和「嫦娥五號」整裝待發,帶著中國人的探月之夢,前赴後繼。

  事實上,探月工程的正式建立和開展早已開始。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計劃,在國務院正式批准繞月探測工程立項後,工程領導小組便將其命名為「嫦娥工程」,並將第一顆繞月衛星命名為「嫦娥一號」。中國探月工程用「嫦娥奔月」神話傳說中的人物來命名,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表達了中國人「奔月」的決心。

  無人探測三步走

  「嫦娥工程」按計劃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以及「建立月球基地」3個階段。目前已經發射的「嫦娥一號」到「嫦娥三號」探測器,還有即將發射的「嫦娥四號」和「嫦娥五號」探測器,都屬於無人月球探測階段,又分為「繞」「落」「回」三步走。

  其中,「繞」為第一期。首先實現衛星繞月飛行探測。這一階段主要任務在於研製和發射能夠探測月球的衛星,為後續工作鋪路。繞月時可利用很多儀器對月球拍照、觀測。11年前發射的「嫦娥一號」衛星便圓滿完成了第一期「繞月」使命。

  「落」為第二期。我們的探測器要首先完好無損地降落在月球上,才能載人上去。而探月飛船一般是主飛船繞著月球飛,將探測器降落到月球表面。探測完成後,探測器要麼留在月球,要麼回到繞月的飛船上。在這個階段,我們要開展「軟著陸」和月球表面的勘察。「軟」的意思是別一頭撞上去,機器要完好;月球勘察則要能接收地球的遙控。因為月球距離地球很遠,無線電指揮信號傳達和反饋時間較長,這對超遠距離通訊技術,以及月球車自動運行和應對突發情況的程序研發,也提出了很高要求。

  對此,「嫦娥二號」成為「嫦娥三號」先導星,先驗證了一部分關鍵技術,又對預選降落區域進行了探測。隨後於2013年發射的「嫦娥三號」實現了月球軟著陸,這也是我國太空飛行器首次降落在地球以外的天體。

  「回」為第三期。未來,我們的航天員不能當滯留的「嫦娥」,而要隨探測器返回地球。同時,科學家也需要在地球對月球樣本進行分析。因此,這個階段需要可以把月球車採集到的樣品帶回來的技術。「回」不是指繞月球飛行的衛星回來,而是說登上月球的探測器能夠回到地球。尚未發射的「嫦娥五號」任務就是無人自動採樣返回。

  落得下,回得來

  與我國探月計劃「繞」「落」「回」三步對應設計的3顆衛星一、三、五號,分別具有備份衛星二、四、六號,用來預防因突發事件而可能導致的計劃拖延。不過,「嫦娥三號」已經成功完成了「落」的任務,它的備份「嫦娥四號」便無需重複相同任務,而需要承擔其他任務了。類似的例子就是「嫦娥二號」作為「嫦娥一號」的備用星,它最後改為給「嫦娥三號」的發射做探測準備,並探測了小行星「圖塔蒂斯」。

  「嫦娥四號」最近引來許多關注——它的通訊中繼衛星「鵲橋」於2018年5月21日發射,而它預計於2018年下半年發射,計劃登陸月球背對地球一面的艾特肯盆地。「鵲橋」升空後,由火箭送入了近地點約200公裡、遠地點約40萬公裡的地月轉移軌道,經過數次修正,到達距離月面高度約100公裡的軌道,再經多次制動後進入繞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軌道。

  「嫦娥四號」將是世界首顆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的太空飛行器。「嫦娥三號」發射成功後,曾計劃不再發射「嫦娥四號」,僅作為三號的備份。2016年1月14日,經過一年半的論證,「嫦娥四號」通過審議,計劃降落在月球背面,其基本架構繼承了「嫦娥三號」的著陸器和月球車,外形與「嫦娥三號」相似,但科學載荷會有很大的變化。

  「嫦娥五號」探測器原本計劃於2017年11月發射,但因故推遲。它全重8.2噸,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4個部分組成。「嫦娥五號」發射的困難主要在於4個方面:月球軌道的交會對接、月面採樣、月面起飛和高速返回。成功落月後,它將在月球表面採集約2公斤重的月面土壤等樣本,然後封裝放進著陸器的上升段——該段從月面點火升空進入月球軌道,並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的聯合體交會對接,將樣品轉移至返回器內。隨後,軌道器攜帶返回器點火飛向地球,在進入大氣層前分離,軌道器脫離於太空中,返回器將降落在內蒙古境內的草原上。

  「嫦娥五號」目前已試驗了T1試驗器——即驗證飛行器能否從月球軌道順利返回並降落在預定位置。假如任務成功的話,「嫦娥五號」將突破「返回」方面的多項關鍵技術,攜帶月球巖石樣本回到地球,預計任務飛行時間在13天左右。

  以「嫦娥工程」為代表的月球探測工作是我國邁出航天深空探測的第一步,實現了我國航天深空探測零的突破。祝隨後的「嫦娥四號」和「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

  (稿件原刊發於《經濟日報》,2018-07-26)

相關焦點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見證大國崛起!
    嫦娥探月中國探月工程也即「嫦娥工程」,正式始於2004年。2007年發射嫦娥一號,目前嫦娥五號探月任務正進行地如火如荼。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都做了哪些工作,以及在科技上都有哪些重大突破與進展。嫦娥一號嫦娥一號於2007年10月24日成功發射,2009年3月1日在科技人員的精準控制下成功撞擊月球,完成使命。嫦娥一號目的是獲取月球表面三維立體影像圖,分析月球表面元素和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及地月空間環境等基礎研究工作。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的探月之路
    十一年前,「嫦娥一號」豪情遠赴;如今,「嫦娥四號」和「嫦娥五號」整裝待發,帶著我們中國人的探月之夢,前赴後繼。
  • 回顧「繞」「落」「回」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我國的偉大壯舉!
    回顧「繞」 「落」 「回」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我國的偉大壯舉!我們今天就來簡單回顧一下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的發展歷程。 2004年我國探月任務正式定項,被命名為「嫦娥工程」,月球探測器名為「嫦娥」,月球車被稱為「玉兔」,中繼星叫「鵲橋」,玉兔嫦娥著陸區叫為「廣寒宮」,從2004年開始,嫦娥就已正式向月球進發。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奔月,落月,再到返回嘗試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衛星成功發射,正式拉開了中國探測月球的序幕。從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再到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明年還將發射嫦娥五號。中國探月之路一步一個腳印,逐步推進,屢創奇蹟。嫦娥三號探測器成功軟著陸月球。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回顧嫦娥探月之旅
    這是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的第二次應用性發射,將運送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至地月轉移軌道,實施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此次長徵五號遙五火箭發射窗口時間,是在綜合考慮地月位置關係等因素基礎上,經過軌道設計選擇出的最佳發射時間。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 奔月落月之後何時實現載人登月?
    11月24日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順利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嫦娥五號正在執行的是我國探月工程第六次任務,計劃實現月面自動採樣返回,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等科學研究。
  •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了,嫦娥一號被搶註,嫦娥五號會被註冊成商標嗎?
    北京時間11月24日4時30分,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升空。2004年,我國正式立項繞月工程並把第一顆繞月衛星命名為「嫦娥」。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一文回顧中國的探月之旅
    這也成為我國航天事業繼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和神舟五號載人飛船之後, 第3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成就。2009年3月1日,嫦娥一號受控撞擊了月球豐富海區域, 成功完成硬著陸。嫦娥二號原來是嫦娥一號的替補,由於嫦娥一號表現出色,所以就將嫦娥二號改作我國探月二期工程的技術先導星。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一文回顧中國的探月之旅!
    第三步為採樣返回探測, 即在2013—2020年研製和發射採樣返回器到月球表面特定區域進行分析採樣, 然後將月球樣品帶回地球進行詳細研究。 「繞」 2007年10月24日,我國第1個月球探測器——嫦娥一號繞月探測器由長徵三號甲火箭送入太空,並於2007年11月20日傳回所拍攝的第1幅月面圖像。
  • 「雲視角」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 每一次捷報背後都有雲南兒女的助力
    嫦娥五號發射升空瞬間畫面 視頻來源:人民日報微博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這是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發射。
  • 從嫦娥一號到五號,中國航天再上新高度
    從嫦娥一號到五號,中國航天再上新高度 太空精釀 發表於 2020-11-25 14:53:15 據國家航天局消息,2020年11月24日04時30分,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
  • 從嫦娥一號到五號,每次捷報頻傳的背後,都有雲南兒女的助力
    嫦娥五號任務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戰。嫦娥五號將執行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完成最後一步——「回」。此次任務因此備受矚目。視頻:100秒回顧中國探月之路 來源:新華社從西昌到文昌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探月工程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的光輝歷程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的光輝歷程 戚鐵磊 發表於 2020-11-24 10:27:21 2004年,我國探月工程立項實施,確定了「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由國家航天局牽頭組織實施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5T:精彩紛呈的月宮故事
    原標題:從嫦娥一號到嫦娥5T:精彩紛呈的月宮故事   我國探月工程實施近20年來,都經歷了哪些歷程?讓我們一同回顧。   嫦娥一號   樹立中國航天第三個裡程碑   1994年,我國科學家開始進行探月活動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真沒想到嫦娥一號被搶註商標!
    十一月二十四日凌晨四時三十分,載著無數人的希冀,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升空,踏上了徵程。它是探月工程的第六個任務,也是目前為止我國航天領域最複雜和最困難的任務之一。嫦娥五號發射現場伴隨著中國航天技術的不斷發展,中國的探月工程已經向世界打開了合作之門,在此前的嫦娥四號探月任務中
  • 楊本湘:27年真情守護助力「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升空
    原標題:楊本湘:27年真情守護助力「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升空   >  通訊員 何玲 攝  11月24日,長徵五號運載火箭託舉著「嫦娥五號」探測器從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中國探月再啟「嫦娥奔月」的浪漫之旅。
  • 嫦娥五號奔月
    此前,長徵三號甲火箭、長徵三號丙火箭以及長徵三號乙火箭承擔了發射我國月球探測器的任務,相繼發射了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四個月球探測器,完成了對月球的環繞探測、著陸探測和巡視探測。但是,執行本次嫦娥五號的發射任務,非長徵五號莫屬。這是為什麼呢?
  • 「嫦娥五號」「天問一號」兩個團隊,你們發現他們的共同點了嗎?
    「嫦娥五號」「天問一號」兩個團隊,你們發現他們的共同點了嗎?「天問一號」發射成功後,長五團隊馬不停蹄,又投入將在今年年底進行的嫦娥五號任務和明年年初中國空間站核心艙段的發射準備工作。長五總設計師李東說:「失敗了,我們沒有時間悲傷;成功了,也只能高興一會兒,沒有太多的時間慶祝。」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飛越38萬公裡去「看」你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飛越38萬公裡去「看」你 原標題:   在嫦娥四號落月之前,我國已成功發射了4顆月球探測器,分別是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以及為嫦娥五號探路的再入返回試驗器,即嫦娥5T,它們飛越38萬公裡的地月距離,實現了「繞、落、回」三步走中前兩步即繞月、落月的任務目標。  在如今這個關鍵節點,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特此梳理我國探月工程走過的15年。
  • 精彩紛呈的月宮故事:從嫦娥一號到嫦娥5T,我國探月工程亮點回顧
    新華社西昌12月8日電題:精彩紛呈的月宮故事:從嫦娥一號到嫦娥5T,我國探月工程亮點回顧新華社記者胡喆、謝佼、荊淮僑12月8日,嫦娥四號開啟奔月之旅。從嫦娥一號拍攝的全月球影像圖,到嫦娥二號首次實現我國對小行星的飛躍探測,再到嫦娥三號成功實現落月夢想……月球探測工程,是繼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飛行取得成功之後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座裡程碑,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奔月夢想,開啟了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標誌著我國已經進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回顧我國一路走來的探月之旅,可謂精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