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探月工程也即「嫦娥工程」,正式始於2004年。2007年發射嫦娥一號,目前嫦娥五號探月任務正進行地如火如荼。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都做了哪些工作,以及在科技上都有哪些重大突破與進展。
嫦娥一號
嫦娥一號於2007年10月24日成功發射,2009年3月1日在科技人員的精準控制下成功撞擊月球,完成使命。
嫦娥一號目的是獲取月球表面三維立體影像圖,分析月球表面元素和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及地月空間環境等基礎研究工作。
嫦娥二號
嫦娥二號於2010年10月1日成功發射,2012年12月5日嫦娥二號工程宣布收官。
嫦娥二號的任務是獲取優質的月球表面三維影像、高空間解析度和探測精度圖,利用微波技術探測月表微波輻射特徵,獲取行星際太陽高能粒子與太陽風離子的各種特性。
嫦娥三號
嫦娥三號於2013年12月2日成功發射,12月15日嫦娥三號的著陸器和巡視器(玉兔號)互拍成像,標誌著嫦娥三號任務圓滿成功。
嫦娥三號是在一號和二號的技術基礎上,突破了月球軟著陸、月面巡視勘察、月面生存、深空測控通信與遙操作、運載火箭直接進入地月轉移軌道等關鍵技術,實現了中國首次對地外天體的直接探測。此次探月可謂是一次突破性的進展,科技感十足。
嫦娥四號
嫦娥四號於2018年12月8日發射升空,成功著陸於月背的馮·卡門撞擊坑內,目前嫦娥四號已在月球背面度過了700個地球日。
嫦娥四號是嫦娥三號的備份星,其探月的主要目標任務是對月表地形地質、礦物成分、月球內部結構、地月空間與月表環境等進行探測,並對太陽系內已知的最大隕石坑(馮·卡門撞擊坑)進行探測以及嘗試月球背面的中繼星(喜鵲)通訊。
下圖是嫦娥四號拍攝的第一張月背影像圖,並由喜鵲中繼星傳回。
嫦娥五號
嫦娥五號於今年11月24日成功發射,目前已經完成了月面著陸、月表採樣、月面起飛、交會對接。而嫦娥五號最重要目標任務就是「採樣返回」。這裡的每一步無不都承載著科技人員的不懈努力,每一步都是科技的硬實力!
截止2020年12月13日9時51分,嫦娥五號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實施了第二次月地轉移入射,正帶著月球「土特產」返回地球。
有評價稱:嫦娥五號是中國航天迄今為止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是中國首次月球無人採樣返回。
總的來說,嫦娥工程有四大科學目標,分別是:獲取月表三維影像,分析月表元素物質分布特點,探測月壤特性,探測地月空間環境。
其實,嫦娥工程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個階段。待嫦娥五號任務完成之後,也就意味著嫦娥探月工程的第一階段圓滿結束。按照國家航天局對未來月球探測的規劃,未來的五到十年裡,將開展兩次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月球南北極的探測。
雖然我國的探月科技相較於美國在一些方面還有差距,但是,從這些年的探月曆程來看,我國的航天航空科技發展迅猛,在可以企及的未來,相信有朝一日能趕上甚至超越美國。
圖片源於網絡侵刪。
參考文獻: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