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美國贈送中方一份特殊的禮物,1g月球土壤,當時的中國,還沒有幾個人知道如何處理這份樣品,讓我們感到羞愧。
2004年我國探月工程正式立項,並確定了「繞、落、回」三步走的戰略規劃;「繞」是指繞著月球飛行;「落」就是在指定的地點進行軟著陸;「回」就是帶著土壤從月球回到地球;
2007年我們嫦娥一號發射成功,實現了我們探月工程的第一步戰略目標,繞月飛行,整個探測時間長達16個月;
2010年嫦娥二號探測器升空,這次為第二階段「落月」做前期準備;
2013年成功將娥娥三號送上了月球,嫦娥三號攜帶的「玉免號」月球車完成互拍;並將圖像傳回地面,正式宣告探月工程的第二階段,「落月」完美收官;
2018年,嫦娥四號再次成功著陸,這一次發射任務,實際上並非為第三階段進行前期準備,而我國探月工程的一次「額外」嘗試;但這個嘗試,卻做成了中國探月工程的那句豪言:別人沒做過的,中國也要做到;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嫦娥四號實際上是嫦娥三號的一顆備用星,顧名思義是為了防止發射失敗而準備的,結果就是這麼一顆備用星,卻完成了月球背面軟著陸和探測,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連美蘇都沒有做到過。
2020年,嫦娥五號,它除了重複以前的「繞、落」兩個階段外,將承載探月工程的最後階段:「回」的任務,所以說是收官之戰。我國將從月球挖回2kg月球土壤樣品,這一次我們胸有成竹,承載著我們變化的就是今天的主角:嫦娥五號。
在探月工作繞、落、回三步之後,我人探月的腳步遠未停止,探月四期任務已經在規劃中了,嫦娥六號、七號,乃至八號也將呼之欲出,按初步規劃,嫦娥六號將在月球南極進行採樣返回,嫦娥七號將開展對月球地形地貌、物質成份、空間環境的綜合探測,嫦娥八號將集中於科學探測試驗和關鍵技術的進一步突破,除此之外,我國計劃在下一個十年建立小型國際月球科研站,並且邀請歐洲航天局和俄羅斯宇航局參與。

到了2030-2035年間,我國還會對月球科研站進行擴展,滿足短期有值守、長期自動運行的需求。
最終,將於2036年至2045年間,建成綜合性的月球基地,實現人類長期駐留,並完成全面、大規模的科學探測、技術實驗和月球資源合理開發利用。
文章本著科學嚴謹的態度,科普中國的航天事業發展,內容資料均經過網站等查證,如有分歧,以教科書為主。圖片來源於網際網路,如有侵權,聯繫刪除。(喜歡可以三連,點讚+關注+評論,這樣可以讓更多的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