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並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楚天都市報記者王永勝攝
昨日凌晨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 楚天都市報記者王永勝攝
●有望創五個「中國首次」
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
地外天體起飛
月球軌道交會對接
攜帶樣品高速再入地球
開展樣品儲存、分析和研究
●赴月取土返回意義重大
40多年後再創月球取樣壯舉
計劃帶回月壤樣品約2千克
採樣成功或將改寫月球歷史
●湖北力量護送嫦娥奔月
黃梅姑娘掌舵火箭運行方向
煤油加注團隊一哥來自松滋
負責平臺崗位的是武漢小夥
據新華社電 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後,先後實施了助推器分離、整流罩分離、一二級分離以及器箭分離等動作。
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嫦娥五號任務新聞發言人裴照宇介紹,嫦娥五號探測器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四部分組成。在經歷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後,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將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分離,軌道器攜帶返回器留軌運行,著陸器承載上升器擇機實施月球正面預選區域軟著陸,按計劃開展月面自動採樣等後續工作。
據悉,嫦娥五號任務計劃實現三大工程目標:一是突破窄窗口多軌道裝訂發射、月面自動採樣與封裝、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月球樣品儲存等關鍵技術,提升我國航天技術水平;二是實現我國首次地外天體自動採樣返回,推動科技進步;三是完善探月工程體系,為我國未來開展載人登月與深空探測積累重要人才、技術和物質基礎。
嫦娥五號任務的科學目標主要是開展著陸點區域形貌探測和地質背景勘察,獲取與月球樣品相關的現場分析數據,建立現場探測數據與實驗室分析數據之間的聯繫;對月球樣品進行系統、長期的實驗室研究,分析月壤結構、物理特性、物質組成,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的研究。
探月工程自2004年1月立項並正式啟動以來,已連續成功實施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和嫦娥四號等五次任務。此次發射任務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53次飛行。
【來源:楚天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