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是當今中國科幻的領軍人物,被嚴峰稱讚以一己之力將中國科幻帶到世界領先水平。然而大劉一直保持謙虛態度,聲稱自己自己的所有作品都是對阿瑟·克拉克的拙劣模仿。從某種意義上這並非大劉妄自菲薄,因為阿瑟·克拉克乃世界科幻三巨頭之一,是「黃金時代」科幻的代表人物,他在科學預言、作品構思上所取得的輝煌成就都非普通科幻作家可比。他和庫布裡克共同構思的《2001太空漫遊》是世界科幻史上的經典,而他的另一部作品《與羅摩相會》斬獲了雨果獎、星雲獎、軌跡獎、木星獎、約翰坎貝爾獎等諸多科幻大獎,相比之下大劉的《三體1》雖然獲得了雨果獎,卻在星雲獎的評選中敗給了《遺落的南境:湮滅》,軌跡獎也只有提名。劉慈欣這樣評價《與羅摩相會》:「《與羅摩相會》是太空科幻的經典之作,引領我走上科幻之路的作品,其帶來震撼至今難忘。」
《與羅摩相會》中的羅摩是以印度神話人物羅摩命名的一艘圓柱形外星飛船,小說描述了人們在發現這艘神秘飛船來到太陽系後對其進行的一系列的探測,與此同時人們紛紛猜測飛船前來的目的……該小說創作於1972年,卻依稀可以看到《普羅米修斯》(2010)《黑洞表面》(1997)《異形》(1979)等科幻電影的影子,但這也導致這部小說的情節看上去有些老套,不過這絲毫不影響這部經典小說的魅力,這部小說在藝術特色上和劉慈欣的許多優秀小說極為相似,下面就來具體分析一下。
一是海量詳實的技術細節。
和大劉的大部分小說一樣,《與羅摩相會》屬於硬科幻小說,詳盡繁複的數據報告和細緻入微的科技描寫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大劉認為好的科幻應該寫得像新聞報告一樣真實;從這點看《與羅摩相會》當之無愧為一科幻經典。
二是簡潔空靈的藝術設計。
大劉筆下的頂級外星文明大多有一種簡潔空靈的超然之美。「低溫藝術家」只是一個球體,「李白文明」的個體也只是一張平面外加一個球體。而大劉設想的「水滴」、「二向箔」把這種極簡主義美學發揮到了極致,《與羅摩相會》中的羅摩飛船同樣也只是一個外表光滑也沒有任何外露發動機的超級圓柱體,這種超凡脫俗的設計更增加了外星文明的神秘感,反觀一些軟科幻對外星文明的設計就太過人性也太過平常了。
三是傳奇超人的人物設定。
大劉小說中的主人公大都有著超人般的傳奇經歷和不同流俗的個性:《球狀閃電》中認為生命毫無意義的物理天才丁儀,《三體》中證明腦活動的量子效應的失敗主義面壁者希恩斯…《與羅摩相會》中的人物同樣如此。被人稱為當代湯因比就暴跳如雷的天才歷史學家桑德斯,有火星妻子和地球妻子的主人公諾頓船長…超乎尋常的人物設定,大大增加了小說的趣味性和可讀性,也增加了情節的衝突張力。
如果大家對這部科幻小說感興趣,不妨找來讀讀,相信不會讓你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