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三體》劉慈欣首次英文演講,文稿優美深邃、富有哲理

2021-02-22 銀河航天漫遊指南

有趣 ● 有料 ● 有分量 ● 有價值


今年11月初,在由亞瑟·克拉克基金會主辦的克拉克獎頒獎禮上,中國著名科幻小說家、《三體》作者劉慈欣被授予2018年度克拉克想像力服務社會獎(Clarke Award for Imagination in Service to Society),成為獲得該獎的第一位中國人

劉慈欣曾獲得過雨果獎、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等重量級獎項,但這次的克拉克獎,對他來說意義非凡。阿瑟·克拉克是劉慈欣非常崇拜的科幻小說家,每次做閱讀書籍推薦,他也總會推薦克拉克的作品。

在頒獎禮致答謝詞時,劉慈欣表示,正是克拉克將自己引進了科幻閱讀和寫作之門。晚宴上,劉慈欣首次用英文發表獲獎演說,乾貨滿滿,思想深刻。

以下是演講現場視頻和雙語摘錄,快來一起欣賞吧!enjoy~

This award is a reward for imagination, a capability that should have been exclusive to God but we, as human beings, luckily have. And the meaning of the existence of imagination is far beyond our imagination. A historian used to say that the main reason why human beings have been able to surpass other species on Earth and build civilizations is that they can create, in their brains, something non-existent in reality. In the future, whe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ecomes smarter than us, imagination may be the only advantage we have over AI.

這個獎項是對想像力的獎勵,而想像力是人類所擁有的一種似乎只應屬於神的能力,它存在的意義也遠超出我們的想像。有歷史學家說過,人類之所以能夠超越地球上的其它物種建立文明,主要是因為他們能夠在自己的大腦中創造出現實中不存在的東西。在未來,當人工智慧擁有超過人類的智力時,想像力也許是我們對於它們所擁有的惟一優勢。


At the very beginning, I wrote sci-fi because I decided to escape the dull life, and to reach out, with imagination, to the mysterious time and space that I could never truly reach. But then I found that the world around me became more and more like science fiction, and this process is speeding up. Future is like a pouring rain. It falls right on us even before we have time to open an umbrella. Meanwhile, it is frustrating to find that when sci-fi becomes reality, it won’t be hailed as magical any more. It will soon become part of our lives. Therefore, the only thing I can do is to push my imagination to even more distant time and space to hunt for the mysteries of sci-fi, which will become part of our daily life with greater speed. As a sci-fi author, I think my job is to write things down before they get really boring.

我最初創作科幻小說的目的,是為了逃離平淡的生活,用想像力去接觸那些我永遠無法到達的神奇時空。但後來我發現,周圍的世界變得越來越像科幻小說了,這種進程還在飛快地加速,未來像盛夏的大雨,在我們還不及撐開傘時就撲面而來。同時我也沮喪地發現,當科幻變為現實時,沒人會感到神奇,它們很快會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我只有讓想像力前進到更為遙遠的時間和空間中去尋找科幻的神奇,科幻小說將以越來越快的速度變成平淡生活的一部分,作為一名科幻作家,我想我們的責任就是在事情變的平淡之前把它們寫出來。

This being said, the world is moving in the direction opposite to Clarke’s predictions. In 2001: A Space Odyssey, in the year of 2001, which has already passed, human beings have built magnificent cities in space, and established permanent colonies on the moon, and huge nuclear-powered spacecraft have sailed to Saturn. However, today, in 2018, the walk on the moon has become a distant memory. And the farthest reach of our manned space flights is just as long as the two-hour mileage of a high-speed train passing through my city.

但另一方面,世界卻向著與Clarke的預言相反的方向發展。在《2001:A Space Odyssey》中,在已經過去的2001年,人類已經在太空中建立起壯麗的城市,在月球上建立起永久性的殖民地,巨大的核動力飛船已經航行到土星。而在現實中的2018年,再也沒有人登上月球,人類的太空中航行的最遠的距離,也就是途經我所在的城市的高速列車兩個小時的裡程。

At the same tim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developing at an unimaginable speed. With the entire world covered by the Internet, people have gradually lost their interest in space, as they find themselves increasingly comfortable in the space created by IT. Instead of an exploration of the real space, which is full of real difficulties, people now just prefer to experience virtual space through VR. Just like someone said, 「You promised me an ocean of stars, but you actually gave me Facebook.」

與此同時,信息技術卻以超乎想像的速度發展,網絡覆蓋了整個世界,在IT所營造的越來越舒適的安樂窩中,人們對太空漸漸失去了興趣,相對於充滿艱險的真實的太空探索,他們更願意在VR中體驗虛擬的太空。這像有一句話說的:「You promised me Mars colonies, instead, I got Facebook.(說好的星辰大海,你卻只給了我FACEBOOK。)

This reality is also reflected in science fiction. Clarke’s magnificent imagination about space has gradually faded away. People have taken back their eyes from the stars. In the sci-fi works today, there are more imagination about how we live in cyber utopia or dystopia. Writers focus more on various problems we encounter in reality. The imagination of science fiction is abandoning the vastness and profoundness of Arthur Clarke, and embracing the narrowness and introversion of cyberpunk.

這樣的現實也反映在科幻小說中,Clarke對太空的瑰麗想像已經漸漸遠去,人們的目光從星空收回,現在的科幻小說,更多地想像人類在網絡烏託邦或反烏託邦中的生活,更多地關注現實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科幻的想像力由Clarke的廣闊和深遠,變成Cyberpunk的狹窄和內向。

As a sci-fi writer, I have been striving to continue Clarke’s imagination. I believe that the boundless space is still the best direction and destination for human imagination. I have always been portraying the grandeur and mysteries of the universe, interstellar expeditions, and the lives and civilizations in the distant worlds, even if for today’s sci-fi writers, this may seem childish and even outdated. As Clarke’s epitaph says, 「He never grew up, but he never stopped growing.」

作為科幻作家,我一直在努力延續著Clarke的想像,我相信,無垠的太空仍然是人類想象力最好的去向和歸宿,我一直在描寫宇宙的宏大神奇,描寫星際探險,描寫遙遠世界中的生命和文明,儘管在現在的科幻作家中,這樣會顯得有些幼稚,甚至顯得跟不上時代。正如Clarke的墓志銘:「他從未長大,但從未停止成長」。

Unlike the misconception of many people, sci-fi is not written to predict the future. It just makes a list of possibilities of the future, like displaying a pile of cobblestones of imagination for people to see and play with. Science fiction can never tell which possible future will become the real future. This is not sci-fi’s job. It’s also beyond its capabilities.

與人們常有的誤解不同,科幻小說並不是在預測未來,它只是把未來的各種可能性排列出來就像一堆想像力的鵝卵石,擺在那裡供人們欣賞和把玩。這無數個可能的未來哪一個會成為現實,科幻小說並不能告訴我們,這不是它的任務,也超出了它的能力。

But one thing is certain: in the long run, for all these countless possible futures, any future without space travel will be bleak, no matter how prosperous our own world becomes.

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從長遠的時間尺度來看,在這無數可能的未來中,不管地球達到了怎樣的繁榮,那些沒有太空航行的未來都是暗淡的。


But even at that time, the universe is still something so big that even our wildest imagination fails to catch its edge. And the closest star is still out of our reach. The vast ocean of stars can always carry our infinite imagination.

即使在這個時候,宇宙仍是一個大的無法想像的存在,距我們最近的恆星仍然遙不可及。浩瀚的星空永遠能夠承載我們無窮的想像力。



關於「衛星網際網路」那些事


最值得關注

最前沿深度

最有趣有料有分量的內容分享

目前10000+人已關注加入我們

絕對不容錯過


往期精彩文章推薦

我們離衛星網際網路有多遠

「民營公司配有航天夢嗎?」「當然配!」

揭秘月入五萬的民營航天人,是什麼樣的存在

價值50萬的「網際網路+航天」高效溝通知識點,今天免費

相關焦點

  • 精彩!劉慈欣首次英文演講,文稿深情優美,看完想背誦全文
    當地時間11月8日,中國著名科幻小說家、《三體》作者劉慈欣在美國華盛頓被授予克拉克想像力服務社會獎(Clarke Award for Imagination in Service to Society),成為獲得該獎的第一位中國人!
  • 劉慈欣首次英文演講!精彩 看完想背誦全文(雙語)
    當地時間11月8日,中國著名科幻小說家、《三體》作者劉慈欣在美國華盛頓被授予克拉克想像力服務社會獎(Clarke Award for Imagination in Service to Society),成為獲得該獎的第一位中國人!
  • 網飛將製作《三體》英文系列劇集 劉慈欣擔任製作顧問
    9月1日,中國著名作家劉慈欣的科幻作品《三體》三部曲的版權方三體宇宙和遊族集團與全球最大付費流媒體平臺網飛共同宣布,已達成協議將聯合開發製作《三體》英文系列劇集,原著作者劉慈欣與英文譯者劉宇昆(《三體Ⅰ》和《三體Ⅲ—死神永生》)將共同擔任該系列劇集的製作顧問。
  • 《三體》英文系列劇集來了
    9月1日晚,《三體》三部曲的版權方三體宇宙和遊族集團與全球最大付費流媒體平臺奈飛(Netflix)共同宣布已達成協議,將聯合開發製作《三體》系列英文系列劇集,原著作者劉慈欣與英文譯者劉宇昆(《三體Ⅰ》和《三體Ⅲ—死神永生》)將共同擔任該系列劇集的製作顧問,同時也公布了首批核心主創名單。
  • 劉慈欣《三體》經典句子 蘊含哲理要自己體會 你全都理解了嗎?
    劉慈欣老師憑仗一部小說,一人之力把我國科幻抬到了世界水平,真是可喜可賀。相信許多人被安利了劉慈欣的臺甫後,都願意去讀一讀《三體》這部獲得了科幻界的「諾貝爾獎」——雨果獎的小說,作為科幻愛好者小編當然也不例外。
  • 劉慈欣《三體》中犀利的20句話,句句充滿哲理,解讀人性直抵人心
    劉慈欣在一次採訪中曾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三體》那麼火」。《三體》,2015年,「科幻界諾貝爾文學獎」的雨果獎獲獎作品,國內最大的科幻IP,擁有無數粉絲。從美國前總統歐巴馬,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到小米雷軍,馬化騰,周鴻禕等大佬,都是《三體》的忠實粉絲。
  • 腦洞成為黑洞,《三體》就是奇點——讀劉慈欣小說《三體》
    總算啃完了劉慈欣一百多萬字的小說《三體》。 小半條命差點搭上,燒腦費神。像是一場太空激戰殘留下的廢墟和塵埃,腦海一片昏天黑地,地老天荒。木然地回到現實,決定寫一篇,算是一名後進的學生參加畢業典禮,但我從《三體》裡能畢業了嗎? 《三體》是建立在人類文明視角上展現星際衝突,拷問宇宙法則的巨製,源於人類地球,高於人類地球,如深空一般暗夜無邊,深邃迷離。
  • 雨果獎《三體》作者劉慈欣英文簡介(雙語)
    劉慈欣是中國最受歡迎的科幻作家,現年52歲的他著有13作品。劉慈欣曾擔任山西省某發電廠的軟體工程師。他在中國的知名度可以和美國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相媲美。人們常將劉慈欣與亞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相提並論,而劉慈欣稱自己受到了克拉克的影響。
  • 劉慈欣《三體》,三部科幻巨作,一部比一部精彩,直到星辰大海!
    科幻巨作2015年8月,劉慈欣憑藉《三體》獲得中國科幻小說界的最高榮譽獎項——「銀河獎」,更是摘得了「雨果獎」,被譽為「中國科幻的領軍人物」。作者劉慈欣也以《三體》一書前所未有地提高了我國科幻小說水平,並包攬各大獎項。《三體》的全名叫做《地球往事》,又分為三個部分:即《三體》、《黑暗森林》、《死神永生》。書中涉及複雜的物理學、博弈學、生物學、宇宙學等知識,浩瀚的知識成為一種精神享受,讓人感嘆星空之外的世界。
  • 《三體》打開中國科幻的大門!為何劉慈欣還沒唐家三少賺得多?
    以小說《三體》而著名劉慈欣和以網絡小說《鬥羅大陸》而出名的唐家三少別佔據了作家富豪榜和網絡作家富豪榜的第一名,但是兩人所獲得的利益卻不一樣,一個千萬,一個億,為什麼這兩人之間有如此大的差距?按理說劉慈欣的文學成就要遠遠高於唐家三少,因為他,中國一度落後的科幻事業被重新打開,不僅體現在書籍上,也體現在各種影視上。1、《三體》,打開了中國科幻的大門按理說劉慈欣的文學成就要遠遠高於唐家三少,因為他,中國一度落後的科幻事業被重新打開,不僅體現在書籍上,也體現在各種影視,商業上,就如同中國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一時間,中國科幻進入市場。
  • 劉慈欣氣憤的事,正在發生:《三體》被外國女編輯刪減1200處
    劉慈欣刺穿了人類這美麗的幻想,這個決策讓人類文明徹底暴露在三體文明的白色恐怖之下,任由宰割,沒有任何反抗的餘地。劉慈欣在書中提出了著名的「黑森林理論」:宇宙就像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每個文明都非常小心,因為這個樹林中也有其他的獵人,如果他們發現了其他文明,能做的就只有一件事:開槍消滅之。
  • 繼「雨果獎」後,劉慈欣又獲「克拉克獎」:全程英文演講談科幻使命
    ——劉慈欣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科幻大神」劉慈欣又獲大獎了!美國當地時間2018日11月8日晚8點15分,劉慈欣被授予2018年度「克拉克想像力貢獻社會獎」(Clarke Award for Imagination in Service to Society),表彰其在科幻小說創作領域做出的貢獻。
  • 《三體》紅到歐美 劉慈欣:科幻小說是可以共同交流的
    英文版出版後劉慈欣收到不少歐美當代科幻作家的反饋,「幾乎都是正面的評價」,這讓他很開心,「科幻小說表達的東西是全世界都可以共同交流的。」新聞事件《三體》登全美百佳圖書榜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系列第一部《三體問題》的英文版引發了一輪又一輪熱議和好評。
  • 《流浪地球》這麼火,為什麼《三體》沒人拍?劉慈欣終於說出原因
    在去年,一部《流浪地球》成為了國產電影中的爆款,原著作者劉慈欣的想像力,再一次受到了大家的認可,但是劉慈欣還有一部比《流浪地球》更受追捧的作品,它就是《三體》。劉慈欣說,《三體》這部作品並不符合這2條基本原則,這樣拍攝起來是相當困難的。首先,《三體》的主題脫離了低級的黑白分明,而是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它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
  • 《三體》廣受好評,被問想得諾貝爾獎嗎?劉慈欣:拿到就「毀」了
    劉慈欣被譽為「中國,當代科幻小說第一人」,他的代表作《三體》三部曲被普遍認為是中國科幻文學的裡程碑,不僅受到讀者和媒體的讚譽,也是第一部獲得「星雲獎」和「雨果獎」兩項國際大獎的中國科幻小說。毫不誇張地說,他一個人就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科幻小說《三體》可以說是劉慈欣最輝煌的傑作之一。
  • 《三體》將由三體宇宙、遊族集團和奈飛聯合開發製作英文系列劇集
    中國著名作家劉慈欣的史詩科幻作品《三體》三部曲的版權方三體宇宙和遊族集團與全球最大付費流媒體平臺奈飛共同宣布已達成協議將聯合開發製作《三體》英文系列劇集,原著作者劉慈欣與英文譯者劉宇昆(《三體Ⅰ》和《三體Ⅲ—死神永生》)將共同擔任該系列劇集的製作顧問,同時也公布了首批核心主創名單:  ●核心主創:
  • 僅憑一己之力,將中國科幻小說推向世界級水平—劉慈欣與《三體》
    在歐美作品佔領科幻文學之時,劉慈欣站出來了;他靠著他的《三體》硬生生的在歐美作品當道的科幻界之中殺出了屬於中國的一席之地。劉慈欣——一個宇宙深處孤獨的守望者、宏大史詩的創作之人。他用著厚重又極端空靈的文筆譜寫了一段恢弘的宇宙篇章。《三體》不僅僅表現出了科學的美與內涵,更是富有濃濃的時代氣息與中國特色。
  • 高曉松與劉慈欣談《三體》,全程被懟,網友戲稱:「有點尬」
    《三體》這本書,沒讀過的人覺得很遙遠,但看完的人都覺得有一種距離感,對於劉慈欣這部作品中所包含的政治、經濟、哲學思想的科幻巨著,很少有人能夠系統、邏輯地描述整部小說。結果,劉慈欣直接回答說:「說這話的人可能只看過《三體》。」他接著說:「即使在《三體》中,我也對人類的結局十分樂觀,只要人們仔細看,他就會發現這是一個非常樂觀的結局。」這下好了,可不僅僅是打在「棉花」上了,而是「棉花」打在他的臉上。
  • 《三體》作者劉慈欣受邀擔任IDG資本首席暢想官
    IDG資本今日宣布,正式聘請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擔任IDG資本「首席暢想官」。這是IDG資本首次跨界到科幻領域,未來雙方將展開一系列腦洞大開的合作。劉慈欣以富有想像力、具有人文內涵的科幻作品為人所熟知,曾連續12次獲中國科幻文學創作最高獎「銀河獎」,被譽為「中國當代科幻第一人」。他的《三體》被公認為中國科幻文學裡程碑之作。
  • 英文劇版《三體》「官宣」引發熱烈關注
    中新社北京9月2日電 (記者 高凱)北京時間9月1日晚,網飛(Netflix)官宣將拍攝《三體》英文劇集的消息傳出,迅速引發了網友、書迷的廣泛關注和討論。作為美國流媒體巨頭,網飛此前出品了不少高品質高口碑劇集,如《紙牌屋》《女子監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