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在11月1日開幕的2020中國科幻大會上,這個詞幾乎出現在每位專家的發言中。作為科幻事業和科學研究的生力軍,青少年的科普和科幻教育備受關注,而無論是做科幻還是做科普,好奇心的激發和保護又是最被大家看重的。
「好奇心引發的對科學的興趣和想像力,像小樹苗一樣珍貴而脆弱。我們要共同營造鼓勵獨立思考、敢於質疑、包容並蓄的土壤,呵護青少年的好奇心,以好奇為指引,展望世界科技強國之未來。」在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周忠和表示,做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歸根結底要孕育和長期維持一個非功利的土壤,「雖然只有很少數學生最終會走上科學探索之路,但科學作為人類主要思考方式之一,對大多數從事其他職業學生的成長也大有幫助。因此,可以將科普科幻教育作為通識教育的一種方式來推廣。」
周忠和表示,從實用角度來說,科普科幻教育不僅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現代科學各分支前沿的最新進展,培養其對科學的興趣和想像力,還能增進不同人群的交流理解,提升青少年的人生修養。
兩支燒瓶、一個火星模型,齊齊擺在桌面上。以妙趣橫生的實驗風靡全網的牛津大學化學博士、北京化工大學特聘教授戴偉直接在現場做起了化學實驗。談到如何培養孩子對科學、科幻的好奇心和興趣,他強調了動手的重要性,「實驗可以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好多學生,尤其是小地方的學生,在學校可能從沒做過實驗,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對科學感興趣。」因此,他也把課堂搬到短視頻平臺上,「短視頻講得不深,哪個觀眾偶爾看到了,可能對化學對科學產生了興趣,這個種子會發芽,開始更多更專業的科學探索,很多傳統模式下接觸不到科學的人也可能看到短視頻。這是一個鉤子,先把他拉過來。」戴偉說。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數學家林群看來,怎麼設計這個「鉤子」、吸引更多的人「上鉤」,值得探討。
年屆八旬的他清晰地回憶起學生時代的數學老師,「我的老師講數學課,會用半堂課講一個簡單的數學公式,講清公式的來龍去脈。老師懂得多講得少,知道很少的公式就可以享用終生了。」由此,林群說,對學生的科普要退到起點,退回最原始最簡單的狀態,踏踏實實地做,同時注意興趣和現實需要的結合。
周忠和同樣反覆強調,急功近利要不得,「在功利主義的背景下從事科學研究、教書育人或者其他創造性的勞動,好奇心驅動自然不受重視,想像力也無疑會受到壓制。」作為一名古生物學家,他說,好奇心本就是許多動物的一種天性,它不是培養出來的,只要不去壓制它就很好了。
好奇心、想像力和科技創新、科幻發展密切相關,「沒了好奇心,就沒有想像力和創造性,社會的進步必然受到影響。如果一個文化充滿創新活力,充滿好奇心和想像力的話,自然會促進科幻的繁榮。反過來,科幻的繁榮也能夠幫助我們保持或者激發想像力。」周忠和說,「科幻對科學普及起到的作用,很多時候不亞於一般意義上的科普。譬如《侏羅紀公園》這樣的科幻大片,對於激發青少年對生命科學的熱愛,其影響可能超過了任何一部優秀科普書籍。」(崔 爽)
來源: 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