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1月2日消息(記者覃勇)「以好奇為指引,探科幻之未來」為主題的2020中國科幻大會「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專題論壇」在京召開。
本屆論壇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承辦,清大紫育、北京科技報社和《科學故事會》雜誌共同協辦,邀請到了包括中國科學院林群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周忠和院士在內的眾多知名專家學習和作家齊聚一堂。
2020中國科幻大會「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專題論壇」現場(北京科協提供)
論壇通過騰訊直播、科學加、抖音、B站、今日頭條、新浪直播、清大紫育小鵝通等七個線上直播平臺同步直播,線上線下聯同打造了一場專屬於青少年的科普科幻的視聽盛宴。論壇議程活動豐富,有科學表演秀、主題演講、沙龍對話、科幻劇表演、科幻詩朗誦、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專家授予儀式和全國青少年科學創作活動等多個頒獎環節。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多角度觀點的碰撞,全方位展示了我國青少年科普科幻創作與教育所取得的成果與風採。
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在開幕致辭中表示,青少年是中國科學發展的未來,青少年的科學水平關係到整個國家的科技水平。在科學這件事上,青少年因好奇而引發的興趣就像一顆小樹苗,應該得到我們全社會的呵護和珍視,全社會應該給予科普科幻更多的支持。對於廣大青少年而言,科普科幻教育不僅是一種頗具創造性和吸引力的學習方式,它還有著巨大的潛力,在未來應成為對通俗教育的補充教育,可以幫助提高青少年的科學素養,激發他們的科學好奇心。
在科學理論與實際應用方面,被網友親切地稱為「微積分爺爺」的中科院院士、知名數學家林群,也同現場的廣大觀眾分享了自己的寶貴經驗。現場交流中,林群院士旁徵博引,深入淺出地展示了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通過一個個經典案例,生動形象地向人們展現了數學的無盡魅力。
本屆論壇還為第七屆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的部分受聘專家頒發了獎項,大賽的這種形式積極推動了學校師生對科普科幻教育的重視,他們將是國內科幻創作的主力軍,為新中國科幻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英籍科學家戴偉(左一)和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周忠和院士(右一)為第七屆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部分專家授獎(北京科協供圖)
論壇上,來自清華附中的呂逸格和蘇琬然帶來精彩的科幻朗誦,選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瑞典詩人哈瑞·馬丁松的科幻太空史詩《阿尼阿拉號》讓人領略到科幻詩歌的魅力。清華大學季雨與中國人民大學陳震寰也分別上臺發表了「科幻小說創作——是你抽屜裡的秘密嗎?」和「童年·在路上·我的大學——記我的科幻之路」的主題演講,分享了她們科幻創作的成長感受。長期重視科普科幻教育的北京一零一中礦大分校校長和多位優秀學生代表也走上臺前,帶來了精彩的科幻劇表演,敖雪丹校長也對如何在學校中開展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實踐發表了主題演講。
火星叔叔鄭永春(左一)、科幻作家吳巖(中)、科幻媒體人姚海軍(右一)(北京科協供圖)
圍繞「青少年科普科幻創作」話題,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科幻作家吳巖,著名科幻媒體人、《科幻世界》副總編姚海軍和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火星叔叔鄭永春等知名大咖各抒己見,結合自身多年的從業經驗進行現場對談,探討了「科幻小說創作之基本功的修煉」、「優秀科幻小說的標準」以及「做有溫度有教育功能的青少年科普」等熱門話題。
當代少兒科幻文學代表作家馬傳思(左一)中國更新代科幻作家代表人物江波(左二)科幻作家超俠(中)專職作家楊平(右二)未來學家、科幻作家鄭軍(右一)(北京科協供圖)
對話環節,四位老師展開了一場關於青少年科普科幻創作的對話。江波老師認為,科幻是有核心的,這個核心是科幻和文學有差異的原因。針對青少年,超俠老師建議用一種深入淺出、好玩有趣、幽默懸疑的方式去吸引青少年,讓他們對科學產生興趣。楊平老師也在對談中講到,科技中有趣的跟感覺相反或不一樣的地方,這正好體現科學獨有的魅力。鄭軍老師簡明扼要地概括了科普科幻的落腳點。
沙龍環節,中小學校長及老師與科普科幻作家一起探討如何有效的培養青少年的科普科幻創作,據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組委會負責人李凌己透露,第七屆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已突破30萬人,而且在11月8日截止報名前,有望衝擊35萬人,從第一屆發展到這個規模,反映了同學們對科普科幻創作的熱情。陸建偉校長也建議要將科普科幻的教育工作進入校園,落到實處。周群、張蓉芳老師也提到高考作文中不斷出現科普科幻方面的影子,想辦法讓孩子們進行科普科幻寫作,激發孩子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