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科幻論壇: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

2020-12-05 星球郵報

主持人:姜振宇

中國第一個科幻文學博士(北師大),現就職於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中國科幻研究院。兼任南方科技大學科學與人類想像力中心客座研究員,中國科普作協科幻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市科普作協科幻專業委員會執行理事

姜振宇:我們下午第一場活動主要是關於青少年科幻教育。

其實科幻教育包括科普教育(的說法)一直都在,但是科幻教育在過去的四五年中發揮了非常大的影響力,不僅僅是體現在各個學校、各個社團、各個社會組織的層面,還體現在中考和高考的層面。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關注過,最近幾年高考題當中的科幻題,以科幻作文或者科幻閱讀的形式出來的非常多,特別是在北京和天津兩地,在中考題、在高考卷裡出來的科幻相關的題目也越來越多了,主要就是科幻寫作和科幻閱讀。

讓大家覺得比較不可思議的其實是前幾年北京市的中考考綱,裡頭出現了科幻題。科幻教育成為了一個社會熱點,也成為了中小學以及高中大學不同教育階段,各個專家、各位老師都在探索。今天這樣的一個論壇其實一方面是順應時代的號召,另外一方面其實也是科幻確實很多時候和青少年的整個教育過程關係非常密切。

進入第一環節,先請各位從朱老師那邊開始先做一下自我介紹,然後再來講一講咱們您和您所在的單位所在的機構在科幻教育方面做了哪些事或者有些什麼想法?

朱豔琴:我來自少年兒童出版社原創兒童文學出版中心,應該說很多大的圖書品牌都是從我們這兒誕生的,《十萬個為什麼》、《上下五千年》、《三毛流浪記》等。我們出版社是新中國最早的一家(少兒社),少兒科幻出版雖然不能說是淵源於我們這兒,但我們也是很早介入的。剛剛過世的葉永烈先生,他的《小靈通漫遊未來》是文革結束以後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一部少兒科幻作品,不但當時引起了非常大的轟動,現在看來也簡直不可思議。當時首印就印了150萬冊——因為上海這邊來不及印刷,外地有很多租賃的,就是把片子拿到各地去印。所以說在當時真的是形成了一個非常大的閱讀高潮。

另外從科普這塊來說,《十萬個為什麼》也歷經了幾十年風雨,依然是我們少兒讀者心目中的一個科普讀物經典,到現在已經是第6版了,經過一次一次的修訂——因為科學在發展,各位(編著)老師都是科學方面的專家,新世紀委也是請了韓啟德院士做主編,當時引起的市場反響也是很大的。

可能因為科幻「科」字放在了第一,所以說最早都是放在自然科學編輯室出版的,但是我們越來越發現了它的文學特質,也越來越回歸到我們兒童文學出版中心。以前一位新的作家,現在獲得很多獎的劉虎老師也獲得了中國好書入圍,他就是一位(科幻作家裡可能非常多的理工科出身的)。他是一位地質高級工程師,今年新出的《你好,珠穆朗瑪》也是針對今年2020重測珠峰這件事情。

他以前的關於斑頭雁的作品,就有很非常多的科學的元素在裡面。這個起點以後,我們的一位非常熱愛科幻的編輯劉靜老師,今年書展要推出一部非常重磅的8本套《科學家帶你讀科幻》,就是希望能夠把科學跟科幻文學這一塊做得更好——是一篇文學作品加一個科普解讀,能夠幫助小朋友更好理解。

其實科學素養每個人都不一樣,我也經常跟劉靜編輯說,我作為文科生我的科研素養實在是太差了,所以很多時候其實讓我來說我是不太敢來(論壇)的,但畢竟在出版行業裡,所以我很忐忑地坐在這裡,謝謝主持人。

姜振宇:我這邊稍微補充一個細節,《少年科學》是葉永烈老師發表第一篇科幻小說的——50年代60年代的作品,第一次發表就是在《少年科學》雜誌上,那篇小說叫做《石油蛋白》,標的時候還沒有標成科學幻想小說,標的是科學小說。後來編輯老師在回憶的時候說,有一點猶豫,最開始想要標科學幻想小說,但是幻想、想像力在當時好像還沒有那麼受重視。但是在後來,在第一期出版以後,很快後面葉永烈老師的小說、其他老師的小說都標成了科學幻想小說。今天上午韓松老師說上海是中國科幻的起源地之一,有時候可以把之一這個去掉。中國科學發展的比較曲折,在一次一次的重啟過程當中,上海一直都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推動力,還在這個地方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朱豔琴:謝謝主持人對我們的肯定。

姜振宇:好的,那麼接下來咱們輪過來,好的,請波大自我介紹一下

江波:大家好,我叫江波,我的履歷比較簡單,2003年開始發表科幻小說,一直到今天都一直在創作。最近幾年也開始寫一些少兒科幻,有一篇叫做《無邊量子號》,現在還繼續在連載當中,有關心的朋友們可以稍微關注一下。

姜振宇:我一會再請您發表高論,有請凌晨老師。

凌晨:大家好,我是凌晨,我是一個科幻作家,同時也是一個科普作家。我開始寫少兒科幻小說其實是很早以前,第一本有一個奇怪的名字叫《鬼的影子貓捉到》。

這些年經常會涉獵到,但不是專門去寫少兒,碰到一個合適的題目就會去寫少兒(向)。最近有一套叫《開心機器人》的少兒作品,入圍了今年的星雲獎的少兒獎,希望它有一個好成績。這個書是我寫得很嗨的一個書,講三個小朋友和一個機器人在一塊發生了一些奇怪的事情。這個機器人是一個磚頭,我創造了一個磚頭型機器人。這幾年也在做一些科幻的科普工作,就是去做一些科幻的講座,然後在科幻的普及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姜振宇:好的,謝謝林老師,咱們施老師這邊。

施韡:我來自上海科技館,也就是現在正在建設的上海天文館建設指揮部,我是上海市天文學會副秘書長。相比較而言,科幻其實我涉足的還不算太多,我是屬於科普界對吧?更偏向於「科」,就是科學的內容的傳播以及教育方面。

剛才朱老師也提到的《十萬個為什麼》,我們其實小時候都是看著《十萬個為什麼》,包括《小靈通》成長起來的。所以對自己來講,應該是非常的幸運:小時候我是看《十萬個為什麼》,現在長大之後,我也參與了第6版的編寫,其實也是自己的一個夢想,以前喜歡科學的內容,以後是能夠來從事這方面的一些工作。

我們以前叫科學幻想,這個很容易給大家造成一個這種感覺,幻想是不是有點太過空虛了?太抽象,或者說是有點不著邊際的那種。其實它的範圍應該是包羅萬象,可以是放大膽的去幻想。有些東西可能它是一個夢想,有些東西它可能是一個暢想,然後很多東西它其實在科幻的環節當中,並不是說都是非常空虛的,很可能很多東西它近在眼前,實現了很多。那麼這個等會我們可能也會涉及到。

我也非常高興能夠來參加這樣一個論壇,跟大家一起來探討所謂的科幻教育。我們以前對於傳統教育也好,包括科普教育還是談論的比較多,真正的科幻教育確實講的不是特別多。但是這也是一個非常值得去研究探討的一個領域,尤其是對於青少年兒童有很多應該講,他們有很多的想像力。

我現在所做的工作雖然是科普,像我們上海天文館,因為正在建設當中,想必大家也都了解到,在我們的教育環節當中,也是有很多的所謂的兒童科學啟蒙,其中就包括了什麼呢?比如說繪本。通過繪本的形式,我們來帶著兒童去讀書,然後去了解一些東西。

有很多東西它需要一些幻想,比如說童話,童話其實有很多都是幻想的,如果再加上一些科學的成分,它其實就是一個科幻作品。

我們天文館以後還有一個專門的兒童展區,在國內來講科學普及方面我們還算是首創的。有專門一個展區是給兒童去玩。裡面構造了一個外星世界,有兩個外星的星球是我們根據現有的一些科學資料,塑造了兩個這樣的星球,我們把它稱之為好奇星球。

再加上繪本等等構建起天文館面向兒童的這樣的一個,科普也好科幻也好(的教育),我們的課程當中也有外星人,比如:你想像中的外星人長成什麼樣子?

我跟其他人也探討過一個問題,太陽系或者說我們已經發現那麼多系外行星,也有好多是宜居帶內的,假如說它上面會有生命的話,那會是什麼樣子的生命形態?長什麼樣?長多高?這個其實本身來講的話,它也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去探討的話題,那麼我就先簡單說這樣,然後我等會再討論。

姜振宇:好的,謝謝施老師。新中國以來的科幻最早就跟咱們的天文學的科普關係非常密切,像鄭文光老先生的《從地球到火星》是新中國的第一篇科幻,發表的稍微遲一點點。

中國科普事業其實發展到今天也是有一個非常大的變化,中間有科學傳播,有一些不同的思路。鄭文光老師他就是寫科普也是寫科幻的,50年代的時候他有一個想法,科普要寫得好,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寫作者對於他科普的知識要自己感到激動,只有作者寫得激動,讀者才會讀得激動,在這樣的情況下,其實星空、天文學就是一個非常能夠讓少年們、讓大孩子們,包括像讓我這樣的成年人們看得非常激動的範圍。

我現在是在四川大學教書,是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中國科幻研究院的工作人員,之前一直在北京師範大學和南方科技大學,師從吳巖老師在做一些博士相關的研究。

今年上半年(我這邊開始打廣告了)在吳巖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在南方科技大學的團隊做了一個科學與科幻與想像力的中小學教程,我在其中也參與,和我的老婆大人一起合作,出了這麼一本《科幻應該這樣教》。這套教材其實是為了覆蓋中小學,教師用書這麼一個體系。

從教育這個事情來說,有一個立體教育,科幻教育的立體的一個狀態,涉及很多方面,不僅僅是閱讀,在課標裡面提到的各種《海底兩萬裡》,包括劉慈欣的《帶上她的眼睛》的部編本教材對吧?除了這些東西以外,很多時候,科幻教育涉及不同學科、多個學科,在多個學科當中發揮的作用也不一樣。

作為近年來教育界的一種大趨勢,在青少年當中傳播科幻,並且藉助科幻去傳播一些更加深層次的東西,更加深刻的東西,包括對未來的夢想,都發展到一個我們沒有更加前沿的經驗去學習的情況。

我們需要什麼?我們需要想像力,我們需要面向真正的未來,這個未來不是有人已經給我們刻畫好了的,有一個路徑,我們可能需要面對一個前所未見的環境,在這樣的情況下,科幻小說——不是說只有科幻小說能做到這種,而是科幻小說對於想像力的長期重視(要性),對於科學生活經驗、對我們生活經驗影響的長期思考,也許可以發揮一些更加深層次的作用。

姜振宇:今年上半年5月份的時候,浦東科幻協會主持了這樣一項調查:作為科幻迷們,你們在什麼時候愛上科幻的?你們什麼時候覺得科幻這個東西太好了,我一定要繼續讀下去?

這邊有一個數據,42%是在小學時期,38%是在初高中時期。那麼對科幻的這樣的一個愛好,其實不光是在中國,在60年代西方科幻研究剛剛開始的時候,就有一個叫做金斯利亞米斯的理論家,他提了這麼一個說法:科幻這種東西它就和搖滾樂一樣,你往往是在青少年時期就沉迷於其中,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這個問題就來了。您覺得在您創作的過程當中也好,出版的過程當中也好,做科普工作的過程當中也好,您覺得孩子們,現在他們更加喜歡什麼樣的科普科幻教育?或者說什麼樣的科普科幻教育的方式對他們來說是更加適應?今天的所謂00後10後的孩子們的口味,咱們自由發言,誰想說就說。

凌晨:近幾年我擔任過很多科幻小說比賽和徵文的評委,然後還受邀到各地去進行了一些科幻創作的講座,針對的是中學生。北京作協有一個少年作家講習班,我特意開了一個科幻小說初級創作周末班,跨度特別大,小學三年級一直到高中三年級,這麼一個大的跨度,大概有30多個孩子。我當時就有點懵,覺得有點難以入手。但是後來經過一番調查以後,我發現他們不管年齡有多大,但是他們對科幻的認知其實還是很蒼白的。

當我問你們讀過的科幻小說是什麼的時候,他們會告訴我說讀了《三體》——那個班上所有的孩子都讀過《三體》,不管是小學三年級還是高中三年級,都讀過《三體》。然後除了《三體》以外還有什麼呢?凡爾納的《海底兩萬裡》,然後居然就沒有了,就是空白。我當時覺得:這怎麼弄?這完全是很奇怪的一種現象。

凡爾納的作品是那種——屬於一種科普的那種初級的入門作品。《海底兩萬裡》其實隔了很久了,科技裡已經很過時了,你講潛水艇的嘛,已經很過時了。但是故事很好看,故事非常好看,現在看來還是很好看,包括其他的兩部《格蘭特船長的兒女》,還有《神秘島》故事都很好看。

然後《三體》是怎麼(個情況)?《三體》就是一個社會熱潮現象。我覺得《三體》從一個科幻小說發展到現在已經不是科幻小說了,我叫他國民書架的必需品,就是書架上就必須有一套《三體》,表示你是趕上時代,你是趕潮流的。但是《三體》對孩子來說,究竟適不適合孩子讀?我其實認為不適合孩子讀的,但是小孩也是當紅樓夢當四大名著那樣,囫圇吞棗地讀完了,然後就問他理解什麼,未必理解。但是好在,讀《三體》的好處,我覺得最大的一個好處就是,他知道小說可以是很波瀾壯闊的,有很大的背景和空間的。但這之間的空白,我就覺得是我們宣傳上不到位。

每年都出來很多優秀的少兒科幻讀物,其他出版社也都在出(再)版,但是孩子們為什麼就不會去選擇?我覺得第一位是宣傳不到位,第二對於家長來說,他沒有一個意識:要刻意去選擇一個讀物給孩子讀。對,所以就會造成孩子選擇《三體》是因為聽別人說的,覺得挺好。它拿獎了覺得挺好,家長覺得這科幻小說拿獎,我們來看看怎麼會拿獎?或者都在討論這個書,所以我們要拿來看看。然後小孩也不分,他也不分怎麼樣,反正就拿來讀了,然後班裡同學都在讀,他也要讀,實際上是一個潮流問題。

昨天我的室友科幻作家錢莉芳老師,她當年是科幻小說的通俗化——走了很大的一步,上個10年,2000年到2010年這個時間中,她(天意)是賣得最好的,不光是通俗化還是市場化都做得是特別好,然後她說了她女兒,她女兒就是除了劉慈欣的《三體》以外,還看了楊鵬老師的《口袋裡的爸爸》那一套書,說特別喜歡,那一套書,她覺得每個故事都編得很好,都很打動孩子。

我們在這講科幻教育,其實有一點就是科幻的傳播,楊鵬老師我覺得很厲害,他到校園裡去講,反覆去講科幻,這點其實我們現在做的其實是不夠的,我們沒有把這個東西帶到校園,然後孩子們可能接觸到科幻的這種渠道的可能就比較少,主要還是通過老師來解讀,家長來接觸,然後他自己選擇的餘地還是比較小。

如果我們不進校園的話,可能孩子就很難聽到科幻的聲音,但是好處是現在在變,比如說像科普科幻徵文大賽,全國科普科幻的中學生徵文大賽,這是教育部認同的幾個比賽之一,也是通過進校園的方式,或者通過校園報名比賽的方式,推廣科幻,效果也是不錯的。

還有現在很多的雜誌上都有給少兒留了大量的空間。比如說我去年一直在做的這個事情,一本雜誌叫《科學故事會》,是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出版的一個國家(級)的正式的雜誌,我們用了很大一個篇幅叫「我是大作家」的欄目,這個欄目是由我來組稿,針對學生創作的科幻小說,從小學生到高中生都有,我還真找到了幾個很不錯的高中生創作苗子。

小學生其實是不會寫科幻,寫的更多的是科學故事,但這個是要鼓勵的,我發現孩子現在很有特點,他喜歡畫,他對畫的這種感覺,可能小小的時候對這種繪畫的感覺比對文字的感覺會更好。所以小學的科幻畫比賽會更多,而且更受孩子歡迎一點。

然後像你們剛才那套書是一個科幻教程是吧?

姜振宇:它是一個閱讀教程,是閱讀教材,在小學階段主要是閱讀,在初中階段主要是科學課,到高中才是創作,高中階段我們講時間講批判性思維或者講哲學。

凌晨:對,最後到科幻的話就是這樣的一個認知的這種渠道。

然後我的經驗,我的第一感受,對小學生來說要給他講科學的魅力,講科學故事,讓他能夠有興趣去讀更多科幻作品。對初中生來說,他就有思辨的想法了,會來跟我們討論一些問題,這個時候其實就引導他讀一些深一點的科幻小說,比較大部頭一點的作品,《三體》還是上高中再說,這是我的一點對科幻的教育的一點認知。

姜振宇:好的,謝謝凌晨老師,我是讀著凌晨老師的書長大的,凌晨老師確實早年90年代的時候做了中國第一批介紹網絡、介紹電腦的(《大眾軟體》)編輯,其實一直都在做這個應該算是普及工作,我們以前普及計算機,後來普及科學,現在普及科幻,其實在這個過程當中有一個思路上的轉變。科幻以前大家覺得它是個市場上的東西,是類型的東西,不是玩的,現在至少最近幾年開始,科幻圈外的大家開始意識到,科幻不僅僅是一個玩的東西,它也有一些深刻的有用的東西。謝謝凌晨老師,接下來再請江波老師講兩句。

江波:我說幾句,什麼樣的作品更受青少年歡迎?我覺得對青少年來說,他們其實胃口相當的廣泛,並不會某種特定的類型一定受到歡迎,或者說只看某個特定類型的。所以對這個問題的話,我覺得其實是蠻難回答的。

那麼我想講的就是:我為什麼去寫青少年科幻這個問題?回到原點,回顧一下我自己的經歷,或者是說我自己為什麼會喜歡上科幻這件事情。老家書櫃裡面有一套書《上下五千年》少年兒童出版社,那個書皮已經翻爛了,我媽媽就拿著跟我兒子說,你看你爸小時候很喜歡看這套書,把這個書都翻爛了。當時我媽提的時候,我心裡就突然有一種感覺,除了科幻之外,我對歷史對歷史故事都非常感興趣,原因可能就是在於我小時候翻爛了這套《上下五千年》,包括還有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的《十萬個為什麼》。我在大概是小學的時候開始接觸到,在初中與高中一直都在翻,反正沒事就拿出來翻。所以我覺得對於青少年來說,這個可能就決定了我到現在的一種興趣愛好,我對這種科技的新聞特別感興趣,同樣的科幻也是。

科幻的話,比如說葉永烈老師的那些書,有一篇叫做《飛向冥王星的人》,我記得我當時讀的時候印象非常的深刻,覺得這個東西好新奇好神奇。前段時間我又回去看了一下這個文章,我發現它的確就是兒童文學,就是專門給少年兒童寫作的,所以我就在想,實際上對於我們從事科幻創作的這群人來說,專門為少年兒童打造一些科幻作品是非常值得的一件事情。因為對於一個作者來說,能夠把一些不管是知識還是精神也好,影響到讀者。其實最容易受影響的人群是誰?那就是少年兒童。

所以在我看來的話,我們的針對少年兒童創作的科幻作品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尤其是從這種兒童文學作家那邊來說,可能從傳統上來說,他們不會偏好於科幻題材,他們可能更多是童話或者是一些小故事。但是我相信如果從科幻文學、科幻作家轉型到去寫作、創作一些青少年科幻小說。對我來說是一個一種回到原點的過程。我也希望有很多青少年能夠受到青少年科幻作品影響,能夠喜歡上科幻,最後甚至能夠踏上一些科學創作、科學研究的道路。我覺得是科幻文學可能最積極的一種社會意義。所以這大概是我的看法,也就是青少年科幻文學,在當下它的確是一個值得科幻作者發力的領域。

姜振宇:好的,謝謝江波老師。剛才兩位作家一位講進校園,非常關鍵,準備要向孩子傳播科幻。波大講回到科幻創作的初心,回到原點,回到最開始我們為什麼會被科幻所感動。那麼另外兩位老師咱們做活動或者是做一些其他形式的科普科幻教育過程當中,您覺得孩子們他們喜歡什麼樣的?什麼樣接受度會比較高一點?

施韡:我是覺得前面江波老師講的挺贊成的,其實青少年包括兒童他的包容度,可接受度或者說他所渴望的東西是非常的廣,並沒有一個特別的有針對性。我們也遇到很多,不管是在科幻方面也好,還是科普方面也好,其實都是這樣。你問他喜歡什麼東西,他其實什麼都喜歡,肯定也會有一些比較能夠引起他的,我們講痛點。

我們講非常難、非常高大上的東西,比如天文方面,關於外星人的探討,黑洞的問題,包括時空旅行,火星移民等等這些東西,這就是他喜歡的,這到底是科學還是科幻呢?其實都是,其實在那麼小的年齡,實際上對很多東西都是非常渴望的。關鍵是有一個很好的作品能夠打動他的心,他一定會鑽到裡面去。其實我們小時候都是這樣的,看很多的東西,其實抓起來就看,並不知道就要有所選擇的,不挑,看了之後覺得這個很有意思。

我記得以前《365 個科幻故事》一天看一篇,兩三個星期就看完,就是這樣一個情況。

我們今天探討立體化的科幻教育,其實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不僅僅是科幻的書籍或者說閱讀,確實需要其他的一些方面來進行配合。比如說,現在很多的年輕人喜歡漫畫,二次元,其實跟我們以前小時候也還是類似的,我們以前看連環畫。

以前我們看叫《日本恐龍特急克塞號》,看書看連環畫——其實很多東西都是看連環畫會更有感覺一些。如果現在有很多的科幻作品,能夠配合一些漫畫,然後再加上網絡的傳播,其實是更容易去進行推廣的。這一點我覺得,是在當前我們來討論如何去做科幻的一個推廣以及科普教育的普及非常重要的。

因為過去來講的話,我們只是停留在書或者雜誌,其實現在對於很多青少年來講的話,他所接觸的機會相對來講還是還是稍微少一些。傳播的速度、途徑來講還是有一定的劣勢,剛才(凌晨)老師也講到了,喜歡《三體》或者其他(的例子)其實都是這樣子:我看到一個什麼東西,手機上轉發一下,然後就看到了,都是這樣的一種途徑。

如果把一些科幻作品相應的適當的做一些輕量化,或者是其他的一些手段來進行配合可能對推廣起來的話會更加方便一些。這對我們做科普教育來講也是在走這樣的一個路徑。文學作品是我們的基礎,是我們的靈魂,不能丟。在這個基礎上通過各種方式,包括我前面提到的繪本。

不是說我們去創作繪本、畫一本,然後推向市場,或者說推薦給他(讀者)來買,不是的。我們講的是繪本帶讀,帶著你去讀。創作完後把一些科學的東西放在故事情節當中,在畫面當中,然後同時帶著小朋友也好,親子的,大人和小孩一塊來,講這個故事是怎麼樣開展,在這個畫面當中會藏著一個什麼樣的東西,天體長得是什麼樣子,月相,然後看到天上是不是有一個什麼形狀?這樣去引導他,就把我們的科學內容給他,實際上是整個環境的塑造,跟我們科幻的創作其實是一樣的。

為什麼我們覺得《三體》感覺上很宏大?因為它突破了空間,時空的概念,《三體》不僅是暢想,而是把空間打開,在幾光年的這樣一個尺度裡,幾億年以後人類發展等等,其實是需要有一個環境的構造,包括現在的電影上來之後,其實大家會更有一些感覺。

電影是電影、書是書,真的是不一樣。從我的角度來講,我推薦大家更要看書,這個是我的一個觀點。我們要做科幻的作品,其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在講到科幻內容的時候,首先場景的一個塑造就是非常重要。所以說我覺得對於青少年來講範圍比較廣。有很多的方面是可以去做的。遊樂園是不是更好?

施韡:如果是遊樂園的話,遊樂園,對,主題公園的這種確實好的。

姜振宇:那麼接下來能不能請各位分享一個故事或者分享一個事例,就是在各位長期以來創作或者是跟讀者接觸,跟一般的青少年接觸,或者給他們做一些科普的過程當中,有沒有哪一個事件對你們來說是非常的有趣或者非常重要,或者讓你覺得印象深刻的?要不要請哪位老師分享一下?

凌晨:我先談一下我現在正在帶的一個孩子,他是一個高二的學生,非常有潛力,我發現他其實走的也是一個我們很多人都會去走的文學創作道路,寶樹就是這樣的。

他讀了《三體》以後他就寫《三體》的續,他覺得三體裡有些東西沒交代清楚,然後他就想去給他交代一下,就很大膽,一個十五六歲的孩子,提筆就開始寫。後來我就問他,我說你有沒有給《科幻世界》這樣的科幻雜誌投稿?他說不行,我們是學生,《科幻世界》有一個校園欄目,是有字數限制的,他們一看我這超字數了,就不要了。

後來我把他的小說給另外一個雜誌,也是少兒類的,告訴我說這個不像少兒的,不是少兒能讀懂的,但這就是孩子寫的,十五六歲的一個孩子寫的——不行。

可能也是基於他們對市場的把握吧,倒也沒有什麼好說的。我就說這個孩子很有意思,後來我就說:那你就去寫,然後我給你看。他構思的故事很好玩,它構思的什麼故事呢?我說你不能再寫三體的續,這是人家的東西,你得寫自己的。後來他就用萬戶構思了一個故事。大家都知道萬戶——我們國家的火箭的先行者嘛,萬戶的這個故事就構思的特別好,他跟現代的火箭技術結合,跟他對航天的夢想結合在一起。我覺得這故事就很好。

當時我在看他的故事的時候,他說的有一句話給我印象特別深,他說:「現在寫個一兩萬字不是很容易的事嗎?」有的高中生確實覺得創作可能很難,但是對很多高中生來說,寫個一兩萬字真的不算什麼。我們高中的時候其實寫個一兩萬字也不算什麼吧,其實那時候想的少,但是他對世界的這種表達需求的是很多的,然後這個孩子就讓我知道了什麼叫後浪,後浪非常洶湧。這次我去參加冷湖獎,就前兩天才進行的冷湖獎文學獎頒獎儀式,除了兩個人是「老人」以外,其他全是新人,甚至有第一次投稿就中獎了的新人——感覺到科幻的後浪來勢洶洶,大潮起來了,很多人願意寫科幻,很多人是理工科生,但同時也有很好的文學功底,所以他們能夠寫出好故事來,寫出有意思的故事。

姜振宇:好的,謝謝凌晨老師。朱主任。

朱豔琴:我覺得各位老師剛才說的都很好,什麼樣的作品小孩子是喜歡的?作為一個出版者,我知道在座有非常多的作家,少兒科幻,其實現在很多科幻主要還是針對成人的更多一些。很多作家還沒有一種自覺地去為少兒創作(的意識),所以很感謝江波老師說:我們已經開始回到原點為少兒創作。

少兒讀者的培養就是對未來成人(年)的觀眾,甚至我們整個欣賞團體的一種培養。但是少兒科幻在我們作為一個出版者,在看一些稿件的時候,一方面我們非常期待,另一方面可能要更多的作家需要去關注兒童性問題。

各位老師科學性、文學性可能都關注到了,但是很多人可能沒有太關注到兒童性,要符合兒童的接受,兒童比成人更感性,接受能力有限,作品要寫到什麼程度是小朋友更能喜歡更能接受的?我就希望能夠有更多的作家參與,如果能夠有很好的作品,我們也非常期待。我們也希望能夠在少兒科幻出版這一塊,也為課外發展能夠盡我們的一份力。謝謝大家!

江波:好的。我聽了剛才朱老師的發言,我覺得我想補充一點意見,剛才老師提到兒童性這個問題,其實不應該低估少年兒童的閱讀能力。

有一次,我在籤售的時候,有一個孩子反正看著很小,我就問他你是初中生嗎?他說我是小學生,我小學五年級。包括我自己的孩子在四五年級的時候,就把我那個書全看完了——當然他未必完全理解其中的東西,但是至少對他來說閱讀是沒有問題的。現在這個時代,可能兒童文學也處在一個需要重新審視的階段,什麼樣的東西適應兒童,或者說是不是在一定特定年齡階段的兒童,他們的閱讀能力已經提升了?

朱豔琴:可能我的表達不是特別準確。我說的兒童性的問題,不是說我一定要寫得非常簡單,好像非常很白話,而是一個小孩的心智是不一樣的。你可能覺得,的確現在孩子非常厲害,就像小學生看《三體》,他可能也看不懂,但他都在看——一方面是作為一種潮流,另一方面他覺得的確吸引了他,他能看出他能理解的部分。有很多成人作家是比較輕視兒童文學的,覺得就是個兒童腔,但其實它是不一樣的,它是有一種本質的不同在裡面的,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東西,就是說不是簡單的簡單。

凌晨:因為朱老師您說的就是,它是用兒童的視角來觀察世界的寫出這種感覺。

朱豔琴:是的。

姜振宇:好,不過咱們的時間確實不是特別多,那麼因為今天我們的主題還是教育,所以我在最後,能不能請4位嘉賓用幾個比較簡短、比較集中的方式來描述一下在你們的想像當中最理想的狀況下,這個科幻教育科學教育它應該發展到一個什麼樣的程度?或者說它發展到什麼樣的程度,你們覺得跟你們想像中的理想狀態差不多了。

施韡:怎麼叫理想?

可能說理想的話,其實就是一句話,就是說它是潤物細無聲,就是說能夠在我們講地青少年時期,心裏面能夠紮根,能夠在他長大的、成長的過程當中,不管他做什麼樣的事情,能夠潛移默化發揮一定的作用,在人生的成長以及知識的積累都能夠顯示出它的作用來,我覺得這就是一個成功。

凌晨:我是希望科幻和科普教育不要拔苗助長,不同的時期要有進行不同的教育方式。比如小學生就是帶著他做科幻閱讀就可以,然後每個星期,比如說能夠有一節課到兩節課的這種閱讀課。在科學課上現在小學的科學課已經很好了,希望能夠每周開一節科幻閱讀課,帶著學生讀一學期能讀下來一本科幻小說,我就覺得很好。

朱豔琴:我可能覺得它分兩個方面。一個是在內容方面,希望能夠有廣泛的,就是說題材非常豐富的,各種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喜愛的類型。另一方面就是從不同的年齡,這樣一個縱向階段,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能找到能接受的喜愛的東西。另外就是在表現形式上,能夠文學、影視、遊戲等各個方面都能夠全面開發,我覺得這樣的一種非常理想的東西。

凌晨:對,非常非常理想的。

江波:科幻教育說歸根到底應該是科學教育的一種補充,如果我們對青少年兒童進行廣泛的科學教育,那麼對他來說,科幻就是一種必然的延伸,很自然地接受科幻了。

在我將來的發展過程中,比如我成為一個影視工作者,成為一個導演編劇了,自然地會把這種科學的元素帶入進去,在這種情況下就變成了科幻。

一種理想的科幻教育是什麼樣的狀態?我覺得應該是一種自由的狀態。讓孩子能夠身心自由的發展。當然在其中必須帶上科學教育。不能說自由發展,連科學教育都沒有了,到最後就是一場空。那麼在科學教育的基礎上有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我相信就能夠生長出科幻的苗子來。

凌晨:對,像小學時候的科學教育是一個全科的、不分科的科學教育。但到了初中高中的時候就分科了,一旦分科的話,歷史和地理不算科學了,其實歷史和地理也是科學。這樣的分科方式,我覺得是比較僵化的一種方式,一直到高中階段,都應該是全科的這種科學性的教育,然後建立起對世界的一個科學的認知。

施韡:分科也就算,還分文理科。

姜振宇:我在大學裡面跟孩子們、跟新生們講科幻的時候經常會講這麼一句話:科分文理,人不分文理。其實科也不分文理,科分文理工農醫。

總:謝謝大家!(鼓掌)

文字由志願者錄音整理校對

相關焦點

  • 2020中國科幻大會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專題論壇舉行
    央廣網北京11月2日消息(記者覃勇)「以好奇為指引,探科幻之未來」為主題的2020中國科幻大會「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專題論壇」在京召開。本屆論壇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承辦,清大紫育、北京科技報社和《科學故事會》雜誌共同協辦,邀請到了包括中國科學院林群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周忠和院士在內的眾多知名專家學習和作家齊聚一堂。
  • 以好奇為指引 專家學者暢談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
    &nbsp&nbsp&nbsp&nbsp光明網訊11月1日,「以好奇為指引,探科幻之未來」為主題的2020中國科幻大會「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專題論壇」在京召開。&nbsp&nbsp&nbsp&nbsp本屆論壇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承辦,清大紫育、北京科技報社和《科學故事會》雜誌共同協辦,邀請到了包括中國科學院林群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周忠和院士,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劉堂江以及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吳巖在內的眾多業內專家學者、知名作家齊聚一堂,圍繞」中國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
  • 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 需孕育非功利的土壤
    「好奇心」,在11月1日開幕的2020中國科幻大會上,這個詞幾乎出現在每位專家的發言中。作為科幻事業和科學研究的生力軍,青少年的科普和科幻教育備受關注,而無論是做科幻還是做科普,好奇心的激發和保護又是最被大家看重的。「好奇心引發的對科學的興趣和想像力,像小樹苗一樣珍貴而脆弱。
  • 劉慈欣出席2019中國科幻大會 為科普科幻作文獲獎師生頒獎
    【觀察者網訊】11月2日下午,2019中國科幻大會「青少年科學普及和科幻創作」專題論壇在北京市園博園舉辦。本次專題論壇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承辦,清大紫育(北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學故事會》《北京科技報》協辦。
  • 科幻懸疑片《緝魂》上映 激勵更多青少年科幻創作
    科幻大咖重視青少年科幻創作作為中國更新代科幻作家代表人物,江波非常重視對青少年科幻創作的鼓勵,他曾在專訪中談到,「回顧一下自己步入科幻小說殿堂的過程,事實上在10歲左右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閱讀科幻小說了。」2019至今,江波連續兩年受邀參與中國科幻大會青少年分論壇上,對青少年科普科幻創作進行指導交流。
  • 科學大咖與著名科幻作家對話未來 暢談科幻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
    科幻與科學、科普之間存在著怎樣的微妙關係?它們對青少年的教育和成長有何影響?在「中國科幻走向世界」國際科幻高峰論壇暨第八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頒獎典禮現場,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HXMT衛星首席科學家張雙南,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韓松、王晉康,微軟小冰首席架構師周力針對《與未來對話》主題展開精彩對話,論壇由新華網融媒體未來研究院院長楊溟主持。
  • 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亮相2020服貿會 為科普科幻產業助力
    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普教育專業委員會攜手國防科普專業委員會,以及科普出版專業委員會等單位共同主辦的科普科幻展區,作為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的主展區之一,位於景觀大道南區一號廳的科幻科普展區,成為一道特別的風景線。
  • 科普科幻作文大賽:用科幻推動創新
    「七年前,我們為什麼要策劃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其實想法很簡單,就是想為推動創新來做點什麼事情。」9月17日,在「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合作發布儀式上,大賽組委會主任李凌己向記者這樣說到舉辦比賽的初衷。
  • 「彩虹爺爺」驗證「流浪地球」劉慈欣寄語科幻「黃金時代」
    11月1日在2020中國科幻大會「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專題論壇」會議現場,戴偉播放了他帶領團隊重現「點燃木星推動地球」的實驗片段。他還在現場進行了「黃瓶子」化學秀。隨著他不斷搖晃手中燒瓶,液體因與瓶中空氣接觸而產生顏色變化,或黃或綠。而這也是這位身材魁偉、穿著白大褂、戴著護目鏡的「洋教授」得名「彩虹爺爺」的由來。
  • 「科學家帶你讀科幻」系列叢書新書發布會 ——科學和科幻的激情碰撞
    8月15日上午,由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科學家帶你讀科幻」系列叢書在上海書展舉辦新書發布會。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尹傳紅、浦東科幻協會會長顧備、著名科幻作家丁丁蟲等出席發布會。「科學家帶你讀科幻」系列叢書以科普科幻的形式,將內容精彩、引人入勝的科幻小說以時間旅行、太空探索、生命科學等八個角度分類成冊,並邀請專業領域的科研工作者科普相關知識
  • 「科普科幻與閱讀」大賽舉辦
    本報訊 由中學時事報、北京少年報及北京市東城區青少年科技館聯合主辦,北青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首屆北京市中小學生「科普科幻與閱讀」大賽決賽日前在京舉行。大賽以「神奇的海洋生物」為主題,以《DK兒童海洋百科全書》《海底100天》《企鵝爸爸了不起》《揭秘海洋》《海底歷險記》等海洋科普圖書為素材創設題庫,來自北京六個區十一所中小學的百餘名師生共同參與了這場科普閱讀盛宴。經過激烈角逐,北京市東城區和平裡第四小學獲得了小學組冠軍,北京市廣渠門中學獲得了中學組冠軍。
  • 華語科幻星雲獎組委會發布2020中國科幻十大事件
    4月11日,《科幻世界》雜誌社聯繫到了美國、義大利、英國、日本、德國、加拿大、瑞士等國家的作者和編輯,為他們每人寄去防護口罩。上海浦東新區科幻協會連續舉辦「科幻作家眼中的瘟疫」和「新冠時代的科技發展」兩個系列訪談,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正如劉慈欣在《人民日報》上所說:  「我們一定能夠戰勝疫情,迎來美好的明天!」
  • 科幻作品入編語文教材 激發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想像力
    圖註:來源於網絡讀到這裡,大家都知道科幻不光進教材了,還進入了最關鍵的高考,想像力正成為教育的熱點,既然教育部都提倡廣大青少年廣泛閱讀科幻作品科幻作品中豐富的科學想像以及強大的邏輯性對青少年的眼界和思維寬度與深度乃至對世界的理解與認識都會大大拓寬。由此,科幻在當今青少年基礎教育中受到前所未有的肯定和重視,國家對於想像力和科學素養的重視與培養,可以貫穿兒童學習整個學習生涯。根據十九大精神,留住孩子的想像力,就留住了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青少年創新、創造力的培養,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途徑。
  • 2020中國科幻大會精彩內容看點曝光
    :其中包括開幕會、7大專題論壇、8場涉會活動以及3個展覽展示。  前沿科技、體驗互動、出版、影視、漫畫、遊戲、衍生品…...科幻元素齊聚石景山。本屆科幻大會將由開幕會,科幻+科技創新論壇、科幻產業發展論壇等7大專題論壇,科幻影視創投會、科幻主題演講等8場涉會活動,平行宇宙等3場展覽展示活動組成。
  • 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初賽發榜 有道精品課推科幻公開課
    12月21日,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主辦、清大紫育(北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第七屆「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初賽評審工作已圓滿結束,初賽結果查詢通道將於22日16:00正式開啟。「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是聚焦於學生科學素養、想像力、創造力與寫作能力的全國性競賽活動。近年,隨著《三體》《流浪地球》等作品走入大眾視野,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帶上她的眼睛》被選入語文教材,輿論對於科幻作品的關注度明顯上升。科幻作品兼具文理科學科特徵,不但能打開青少年想像力,提升寫作能力,還能有效激發學生的理科學習興趣。
  • 2020中國科幻十大事件
    關鍵詞:新冠疫情、後疫情時代  相關事件:  2月12日,吳巖教授受邀在學而思網課網校教授大師課《科幻作品中瘟疫的長長影子》  2月19日,上海浦東科幻協會啟動「科幻作家眼中的瘟疫」訪談系列。以兒童文學、科幻、科普文學及紀實文學為主要創作內容。曾任中國科學協會委員、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常務理事、世界科幻小說協會理事。他的科幻代表作品有《小靈通漫遊未來》《腐蝕》、「金明戈亮探案集」等。葉永烈去世後,科幻科普界同仁深感震驚和悲慟,他們紛紛通過撰寫文章和舉辦活動的方式悼念緬懷這位科幻泰鬥。中國科普作協科幻創作研究基地年會特設「歷久彌新——葉永烈科幻作品的時代意義探討」以緬懷葉永烈。
  • 科學家為青少年量身創作科普作品 評科幻文學應以"科"為先
    「青少年科學素養文庫  當日,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策劃的「青少年科學素養文庫·科學家原創系列」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正式發布了首批四部圖書——《探秘遠古人類》、《追逐類星體》、《叩開免疫之門》和《一念非凡——科學巨擘是怎樣煉成的》。
  • 2020中國科幻大會北京開幕 聚焦科幻影視和科幻產業
    2020中國科幻大會,11月1日在北京首鋼園開幕。大會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進行,中國科技界、科幻界、影視界和科幻愛好者等代表300多人與會,10餘位來自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科學家、科幻作家、科幻界和全球科幻機構及組織代表通過線上參會交流。2020中國科幻大會,懷進鵬致辭。 孫自法 攝  2020中國科幻大會主題為「科學夢想 創造未來」,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協)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辦。
  • 2017科幻嘉年華助力中國科幻走向世界
    本次活動由「中國科幻走向世界」國際科幻高峰論壇和第八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頒獎典禮、「大陸科幻作家vs臺灣科幻作家——海峽兩岸的科幻之路沙龍」以及「大手拉小手——華語少兒科幻老作家與新銳作家對話沙龍」四部分組成。
  • 激發科學想像,助推產業發展——2020年中國科幻大會即將召開
    會上透露,2020年中國科幻大會將於11月1日至2日在石景山區首鋼園舉辦。大會以「科學夢想 創造未來」為主題,主要包括開幕會、專題論壇、涉會活動、展覽展示等,旨在聚焦推動科普科幻產業發展,為科普科幻全產業鏈提供相互交流、融合發展的平臺,並通過國內外科幻影片展映等一系列活動,為公眾帶來一場科幻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