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爺爺」驗證「流浪地球」劉慈欣寄語科幻「黃金時代」

2020-11-02 光明網

中新網北京11月1日電 (記者 張素)在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的結尾,主人公駕駛飛船衝進離子束引爆木星。從科學角度來說「木星會不會被引爆?」,英籍科學家、北京化工大學特聘教授戴偉(David Evans)選擇用實驗驗證。

11月1日在2020中國科幻大會「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專題論壇」會議現場,戴偉播放了他帶領團隊重現「點燃木星推動地球」的實驗片段。他還在現場進行了「黃瓶子」化學秀。隨著他不斷搖晃手中燒瓶,液體因與瓶中空氣接觸而產生顏色變化,或黃或綠。而這也是這位身材魁偉、穿著白大褂、戴著護目鏡的「洋教授」得名「彩虹爺爺」的由來。

在做實驗的過程中,戴偉不斷地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向場內外觀眾普及相關化學知識,互動間氣氛熱烈。他說,資訊時代裡的信息太多了,人們需要用科學的方法去判斷真偽。培養大家的科學思維,也是他堅持做科普工作的原因所在。

戴偉還向青少年們喊話。「如果現在的科學家什麼都懂,你們學習科學做什麼呢?」他大笑著說,年輕人的認知創造能力是無限的,「你們就是未來的科學家」。

而在《流浪地球》的原著作者劉慈欣看來,科幻作品可以活躍思維、激發想像力,讓青少年對科學、宇宙、大自然產生興趣,為他們今後進一步學習科學帶來很好的動力。

「要想寫好科幻小說,關鍵是要嘗試站在很高的高度上看待歷史、看待未來。另外要培養對新世界、新事物的好奇心和嚮往,以及豐富的社會閱歷。在這個科幻的黃金時代一起努力。」劉慈欣在本次「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專題論壇」會議宣傳片中,對於那些對科幻寫作感興趣的青少年朋友說。

「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專題論壇」是本屆科幻大會六個專題論壇之一,主題為「以好奇為指引 探科幻之未來」,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承辦,清大紫育、北京科技報、《科學故事會》雜誌協辦。中國科學院院士林群等知名專家學者、科普科幻作家、優秀青少年創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在會上發言,並有「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部分專家受聘儀式」「全國青少年科學創作活動頒發證書儀式」、青少年科普科幻創作主題沙龍與對談、科普科幻劇目展演等系列活動,旨在反映青少年科學普及和科幻創作的現狀與成果,激發更多青少年的參與熱情,並為科學教育領域工作建言獻策。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指出,青少年是中國科幻的未來,也是中國的未來。雖然只有少數學生會最終走上科學探索之路,但科學作為人類主要思考方式的一種,對於大多數從事其他職業的學生的成長也大有裨益。科普科幻教育也可以作為通識教育的一種方式進行推廣。

「由好奇心引發的對科學的興趣和想像力,像小樹苗一樣珍貴而脆弱。」周忠和呼籲大家共同營造鼓勵獨立思考、敢於質疑、包容並蓄的文化土壤和環境,呵護青少年的好奇心,為未來打好根基。

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劉堂江也提議教育工作者攜手科技工作者,為青少年提供叩響科學殿堂大門的機會,讓科學的種子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完)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流浪地球》:中國電影「科幻元年」是如何開啟的?
    電影改編自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個太陽即將毀滅之時,人類同心協力拯救地球的故事:地球即將「墜入」木星,宇宙危機四伏,流浪地球時代中的人們只能挺身而出共同戰鬥,既為了拯救地球,也為了人類尋找新的家園。
  • 《流浪地球》帶動圖書熱,科幻文學是否真的迎來黃金時代?
    科幻,在2019年開年迎來好時光。截至2月13日,《流浪地球》票房已超25億元,成為現象級科幻電影。受《流浪地球》帶動,劉慈欣科幻小說在暢銷榜上高歌猛進,阿西莫夫《銀河帝國:基地》銷量突破百萬冊。科幻文學迎來黃金時代,但就在大眾高調熱議的同時,科幻圈內保持了冷靜姿態。
  • 《流浪地球》熱映帶動科幻文學升溫
    「《流浪地球》第一次把中國人對故土和家的情感在太空尺度上展現出來。」對於這部電影,原著作者劉慈欣給出簡單直接的評價,「非常好看」。在此熱潮中,不僅引爆了觀眾對國產科幻銀幕巨製的信心,也有效撬動了本土原創科幻文學土壤的活躍指數。 近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作家投入到科幻創作中來,題材和手法都在快速更新,想像的邊疆也在不斷拓寬。
  • 劉慈欣談《流浪地球》:科幻電影不能照葫蘆畫瓢
    劉慈欣談《流浪地球》:科幻電影不能照葫蘆畫瓢 19-03-12 新華社 「科幻小說把未來的各種可能性排列出來,讓我們擁有一個更開放的頭腦,能夠面對未知世界的各種可能性。」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8日在阿聯杜拜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
  • 《流浪地球》帶起科幻風潮,本土科幻小說的春天來了
    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科幻成為出版界C位出道的典範——電影《流浪地球》口碑爆棚、票房大賣,也因此帶動了一股科幻小說熱潮。一批新近亮相的國內中青年作家科幻小說紛紛登上熱銷榜,原本小眾的本土原創科幻文學迎來新春氣象。
  • 劉慈欣原著《流浪地球》和電影版有何不同?
    時光網特稿 因為《流浪地球》的出現,2019終於成為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一部電影是數千人心血的結晶,如果論功行賞,小說原著作者劉慈欣無疑應該排在前列。      與劉慈欣史詩般的《三體》三部曲相比,只有約2.3萬字的《流浪地球》實在顯得過於短小。劉慈欣曾在接受時光網專訪時透露,《流浪地球》原本是一個長篇小說的構想,但因為當時科幻文學市場很小,出版書籍的機會渺茫,只能選擇發表在雜誌上。最終成文只剩下了長篇構想的框架。
  • 《流浪地球》後又一新片正式立項 改編自劉慈欣科幻小說
    此前傳聞成真,繼《流浪地球》之後,劉慈欣又一科幻小說被搬上大大熒慕。日前,據媒體報導,國家電影局2020年5月立項公示顯示,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全頻帶阻塞幹擾》正式立項。影片的備案單位是北京聚合影聯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易常春擔任編劇。
  • 流浪地球英文版書評,國外科幻迷贊劉慈欣是活著的傳奇
    《流浪地球》是劉慈欣短篇小說的代表作,其電影版也曾是現象級作品。原著故事講述的是在太陽即將毀滅時,變成了死亡和恐怖的象徵。 不願意坐以待斃的人類選擇了實施龐大的地球逃脫計劃。《流浪地球》英文版已經在國外出版一年多,小說中收錄了流浪地球、中國太陽、微紀元等獲獎佳作。劉慈欣獨特的龐大世界觀和天才想像力,能夠輕易讓讀者讀到腦內爆炸,收穫好評如潮。有國外書迷甚至說「他好像迅速厭煩了這些宏大的創意,所以只能草草寫完。」「它是我的,你們不許讀!」
  • 流浪地球出漫畫了!劉慈欣科幻小說改編漫畫,三體動畫還有多遠?
    《流浪地球》電影相信大家都看過,但是漫畫版的《流浪地球》已經來了,科幻巨匠劉慈欣的四部作品已經改編成了漫畫,你有沒有看呢?《流浪地球》電影在佔據了2019年那個春節檔,大家都在討論著《流浪地球》這部電影,也帶火了網上的一批又一批段子,特別是那句臺詞「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都已經快成了交通標語了。這部電影是改編於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流浪地球》,那麼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位科幻巨匠。
  • 流浪地球後,劉慈欣科幻《球狀閃電》也被改編,網曝陣容很有意思
    不過,自從《流浪地球》上映之後,「科幻」這兩個字在國內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近期,網上又有消息傳來:科幻巨作《球狀閃電》也被改編成了電影,很快就要上馬、開機,作為劉慈欣的大作,還是挺讓人期待的。    在科幻小說領域,劉慈欣絕對是一把好手,《三體》、《流浪地球》等都是他的作品。
  • 深度| 流浪地球來自「科幻世界」中國科幻四天王都從這裡起步
    ▲電影《流浪地球》首映禮。圖據中新網根據劉慈欣小說改編的電影《流浪地球》票房超20億,成為今年中國賀歲檔電影的票房冠軍,以劉慈欣小說《鄉村教師》為靈感創作的電影《瘋狂的外星人》票房超14億。在《科幻世界》雜誌社,姚海軍編輯了許多部閃光的科幻作品,其中包括劉慈欣第一次投稿兩部短篇小說《鯨歌》和《微觀盡頭》,以及現在熱度席捲全國的電影《流浪地球》的同名小說。姚海軍記得第一次收到《流浪地球》的小說,「我們在整個編輯部裡傳閱」。
  • 流浪地球英文版好評如潮,國外科幻迷贊劉慈欣「活著的傳奇」
    《流浪地球》是劉慈欣短篇小說的代表作,其電影版也曾是現象級作品。原著故事講述的是在太陽即將毀滅時,變成了死亡和恐怖的象徵。 不願意坐以待斃的人類選擇了實施龐大的地球逃脫計劃。
  • 年初三流浪地球單日票房近1億 劉慈欣流浪地球內容簡介
    截止今天上午9點,《流浪地球》單日票房接近1億,是《瘋狂外星人》和《飛馳人生》的總和。劉慈欣流浪地球內容簡介《流浪地球》電影改編自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個太陽即將毀滅之時,人類同心協力拯救地球的故事:地球即將「墜入」木星,宇宙危機四伏,流浪地球時代中的人們只能挺身而出共同戰鬥,既為了拯救地球,也為了人類尋找新的家園。
  • 《流浪地球》之後,中國科幻小說不再流浪?
    《流浪地球》劇照。圖/《流浪地球電影製作手記》《流浪地球》之後科幻不再「流浪」本刊記者/毛翊君本文首發於總第891期《中國新聞周刊》在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裡,親戚朋友忽然意識到飛氘似乎從事了一個能發財的行業。
  • 劉慈欣原著科幻大片《流浪地球》正在休斯頓上演,《瘋狂外星人》延期放映
    而備受矚目的根據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同名原著改編的電影《流浪地球》昨日起正在休斯頓影院放映中,豆瓣評分高達8.2!《流浪地球》被譽為華語電影的第一部硬核科幻大片,「開創中國科幻元年」等等。該片在休斯頓等北美多個大城市與國內同步上映(IMAX 3D版,下圖為休斯頓放映場次),在加州夜場一票難求,反響熱烈。
  • 深度解讀: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眼中的AI模型?
    導讀:科幻作家眼中的AI和現實中的AI到底有著什麼不一樣?流浪地球計劃科幻情節又是出於什麼樣的科幻背景下創生的?下面編者帶大家一起來解讀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眼中的AI模型?這些範疇包括預測地球生命將如何隨AI科技文明演化而進行的智能共生法則;揭示行星和恆星如何形成、相互作用和死亡的天體物理學;揭示物質在最小尺度上的行為的粒子物理學;以及揭示幾千年來地球大陸變化的板塊構造學。劉慈欣著作的流浪地球正是以太陽系塌蹦,木星撞擊地球的可能性事件原型所衍生出來的科幻題材。劉慈欣之地球為何流浪——科幻背景起源地球為何要流浪?
  • 中國科幻迎來「黃金時代」?聽劉慈欣這些大咖們怎麼說
    可直到19世紀後半葉,這片充滿想像的土壤上才誕生了嚴格意義的科幻。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充斥著古裝劇、缺乏科幻大作的螢屏,讓人不禁發出這樣的質疑:中國人的想像力用完了嗎?隨著《三體》的橫空出世,《流浪地球》成為爆款,一掃中國科幻文藝界的晦暗底色,中國科幻是否真的迎來發展的「黃金時代」?
  • 《流浪地球》創作概念源自臺灣小說?劉慈欣:沒看過
    中國賀歲片《流浪地球》票房破紀錄,創作概念竟源自臺灣↓說實話,第一時間以為這是一篇「韓國風格」的稿子,講述劉慈欣的小說《流浪地球》是抄襲了臺灣作家的靈感。第二時間又看到文內「中國」「臺灣」的表述,感覺很不舒服。
  • 《流浪地球》的改編:理性屬於科幻文學,感性屬於科幻電影?
    欣賞完《流浪地球》的觀眾,大多是激動的。「中國人也能把科幻電影拍好」,這是影迷的心聲,也是對《流浪地球》最有力的肯定。談到電影的成功,當然不可能繞開劉慈欣的原作。那麼,我們應該把功勞歸於出色的文本,還是導演的改編?科幻文學的影像化,到底有沒有訣竅?電影《流浪地球》,幾乎顛覆了小說的主題《流浪地球》的原作篇幅很短小,不過20來頁。
  • 引發的爭論越來越熱 人文解讀《流浪地球》
    要討論《流浪地球》,如果少了劉慈欣,無論話題多麼熱烈,都是要打折扣的。因為他是電影《流浪地球》的原著作者、監製,也是編劇之一。  電影上映後,劉慈欣已經在不少場合表達他對電影的滿意度。接到記者的電話,他的第一句話也是表達了自己的驚喜——「一時間很難相信這是中國科幻大片的第一次嘗試,即使以美國科幻電影的標準衡量,在特效、故事等方面也達到了一流水準。」  劉慈欣說,他一直認為,好的科幻是把最瘋狂的幻想描述成新聞報導般的真實,「電影《流浪地球》所營造的充滿厚重史詩質感的場景做到了這一點」。  在劉慈欣看來,電影有兩方面評價:一是口碑,二是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