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1月1日電 (記者 張素)在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的結尾,主人公駕駛飛船衝進離子束引爆木星。從科學角度來說「木星會不會被引爆?」,英籍科學家、北京化工大學特聘教授戴偉(David Evans)選擇用實驗驗證。
11月1日在2020中國科幻大會「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專題論壇」會議現場,戴偉播放了他帶領團隊重現「點燃木星推動地球」的實驗片段。他還在現場進行了「黃瓶子」化學秀。隨著他不斷搖晃手中燒瓶,液體因與瓶中空氣接觸而產生顏色變化,或黃或綠。而這也是這位身材魁偉、穿著白大褂、戴著護目鏡的「洋教授」得名「彩虹爺爺」的由來。
在做實驗的過程中,戴偉不斷地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向場內外觀眾普及相關化學知識,互動間氣氛熱烈。他說,資訊時代裡的信息太多了,人們需要用科學的方法去判斷真偽。培養大家的科學思維,也是他堅持做科普工作的原因所在。
戴偉還向青少年們喊話。「如果現在的科學家什麼都懂,你們學習科學做什麼呢?」他大笑著說,年輕人的認知創造能力是無限的,「你們就是未來的科學家」。
而在《流浪地球》的原著作者劉慈欣看來,科幻作品可以活躍思維、激發想像力,讓青少年對科學、宇宙、大自然產生興趣,為他們今後進一步學習科學帶來很好的動力。
「要想寫好科幻小說,關鍵是要嘗試站在很高的高度上看待歷史、看待未來。另外要培養對新世界、新事物的好奇心和嚮往,以及豐富的社會閱歷。在這個科幻的黃金時代一起努力。」劉慈欣在本次「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專題論壇」會議宣傳片中,對於那些對科幻寫作感興趣的青少年朋友說。
「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專題論壇」是本屆科幻大會六個專題論壇之一,主題為「以好奇為指引 探科幻之未來」,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承辦,清大紫育、北京科技報、《科學故事會》雜誌協辦。中國科學院院士林群等知名專家學者、科普科幻作家、優秀青少年創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在會上發言,並有「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部分專家受聘儀式」「全國青少年科學創作活動頒發證書儀式」、青少年科普科幻創作主題沙龍與對談、科普科幻劇目展演等系列活動,旨在反映青少年科學普及和科幻創作的現狀與成果,激發更多青少年的參與熱情,並為科學教育領域工作建言獻策。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指出,青少年是中國科幻的未來,也是中國的未來。雖然只有少數學生會最終走上科學探索之路,但科學作為人類主要思考方式的一種,對於大多數從事其他職業的學生的成長也大有裨益。科普科幻教育也可以作為通識教育的一種方式進行推廣。
「由好奇心引發的對科學的興趣和想像力,像小樹苗一樣珍貴而脆弱。」周忠和呼籲大家共同營造鼓勵獨立思考、敢於質疑、包容並蓄的文化土壤和環境,呵護青少年的好奇心,為未來打好根基。
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劉堂江也提議教育工作者攜手科技工作者,為青少年提供叩響科學殿堂大門的機會,讓科學的種子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完)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