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在我國傳統文學中,從來不缺乏想像力的作品。人們世代沿襲著「萬物有靈」的神話思維,「精衛填海」「夸父追日」憑藉毅力和勇氣,人與自然建立起新的聯繫;先秦哲學裡的「莊周夢蝶」「偃師造人」,無一不體現想像力的極致。
可直到19世紀後半葉,這片充滿想像的土壤上才誕生了嚴格意義的科幻。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充斥著古裝劇、缺乏科幻大作的螢屏,讓人不禁發出這樣的質疑:中國人的想像力用完了嗎?
隨著《三體》的橫空出世,《流浪地球》成為爆款,一掃中國科幻文藝界的晦暗底色,中國科幻是否真的迎來發展的「黃金時代」?2019中國科幻大會日前在京舉行,科學家、科幻作家、科普作家和不少熱愛科幻、從事科幻的人們聚在一起,詮釋他們眼中中國科幻的時代命題。
中國科幻,本土?未來?
雨果獎的兩度殊榮,讓中國科幻作家蜚聲國際、令科幻讀者振奮不已。北京、深圳、成都各地科幻盛典繁榮開展,大咖雲集、論壇爭鳴……人們歡呼,「中國科幻的春天已經到來」。
從統計數據而言,這般自信是理直氣壯的。由本屆大會公布的《2019年度中國科幻產業報告》指出,與科幻相關的電影、遊戲、閱讀產業漲勢強勁,2018年中國科幻產業產值達到456.35億元,比前一年增長3.26倍;且今年上半年,中國科幻電影總產值已達172.33億元。
產業樹拓展將更加豐富與健壯、產業從業人數穩步增長、新技術研發與科幻產業結合的趨勢顯著、政府投入持續增加等新現象,令人無比期待中國科幻下一階段的精彩未來。
「我們是充滿未來感的。在世界整體科幻的衰落下,中國科幻迎來自己的輝煌,產生了科幻黃金時代最有利的條件。」笑稱自己寫的東西放在二三十年前根本沒人看的科幻作家劉慈欣,更看好科幻影視的發展前景。他認為,未來五到十年,中國還會有相當數量的科幻影視作品誕生,在國內或國際上取得一定突破。
未來事務管理局合伙人李兆欣也不約而同的提到了中國科幻的「未來感」,他直言,任何一個正在世界版圖上崛起的、人均GDP達到一萬美元水平的國家,都會成為科幻大國。「而在中國科幻成為第一之前,你永遠想著的是,我要去未來,我要追趕,因此從長期來看,我國科幻一定是熱的。」
而熱潮之下,科幻作為近代以來西學東漸的文化「舶來品」,在中國生根發芽,逐漸煥發出具有本土特色和時代精神的文化光彩。「雖然中國科幻來自西方,但與中國文化必須要有機結合。」科幻作家何夕認為,中國科幻具有多元化特點,存在各式各樣的流派或風格,但作品的根還在這片東方土地上,當把那些傳統而優秀的部分沉澱下來,同時大膽擁抱新鮮事物,極有可能在未來塑造出與中國文化緊密相關的科幻符號。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非常精彩,它就是中國豐富想像力向外的展示,其精彩程度甚至比好萊塢大片還要宏大、絢麗。」在美國暢銷科幻小說作家凱文·安德森看來,中國科幻作家和讀者的思考角度與西方有所差異,人們接受不同教育、有著不同觀點,中國科幻向世界提供了新視野、新表達,這樣的碰撞交流最令他感到興奮。
科幻作品負責科普嗎?
人們渴望探索太空,於是宇宙飛船出現在影視作品中;人們困窘於不夠精準的診斷和昂貴的治療費用,於是病症掃描儀和修復倉在小說裡炙手可熱;人們痴痴尋覓著無所不能的「夥伴」,於是人工智慧應用呈現爆發式增長……時光飛梭,科幻正在滲透進生活的方方面面。
用科幻作家王晉康的話來說,「未來離現在越來越近了。」他向記者分享自己生活中的所見,打車時跟司機閒聊,談到也許這個行業十年之後就會消亡;還有很多家長給孩子選擇專業時,也會考慮到科技的飛速發展,哪些專業會在不久的將來被替代……「這就是實實在在的變化。在科幻世界裡對未來可能有101種預言,或許只有一種、甚至半種是正確的,但至少開拓了人們的思維,為時代變革做好思想準備。」
來看看敏銳的科幻研究者們都洞察到了什麼。南方科技大學教授、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吳巖告訴記者,科幻作品兼具四種功能,一是表達科技時代的生活,二是協助人們描繪未來,三是對科技經驗的發展路徑進行批判,四是撫慰人心。「雖然科學普及和創意創新是兩個『輪子』,科幻作品不負責普及科學知識,但它負責打開想像力,打開思維邊界,這麼來說也可以把它納入進科普,算是體現科學精神的一部分,科幻創作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很多科學家回憶,因為孩童時接觸過科幻、科普,早早樹立起追求科學的遠大理想。中國首次太空授課,吸引眾多師生收看,物理學、天文學成為孩子們選擇未來職業的重要標誌。《星際穿越》的科學顧問、諾貝爾獎獲得者索恩曾表示不知道做多少場報告才能讓他的學術研究影響全球幾億人,但是《星際穿越》一部電影就做到了。」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協常務副主席懷進鵬認為,我們需要以科幻更好地激發科學興趣,啟迪科學精神,培育創新思維,讓更多孩子的夢想插上科技的翅膀,讓未來科學星空群星閃耀。
你也在聊科幻嗎?
大會期間,南京市第十三中學高三(1)班女生隨可馨,代表江蘇中學生赴京,從劉慈欣手中接過第六屆全國科普科幻作文大賽國家級一等獎的獎狀。看過《海底兩萬裡》後開始喜歡上科幻的隨可馨,在緊張學習之餘,充分享受科幻創作帶給她描繪幻想中世界的機會,這次大賽過後更加堅定了她繼續創作的決心。
2015年底,孫悅和他的團隊開始籌備中國第一家科幻書店——賽凡科幻空間,他們到世界各地海淘回好玩有趣的科幻周邊,卻發現不少都「made in China」。「為什麼我們不能做中國自己的科幻周邊?」萌生了這樣的想法後,孫悅和他的團隊馬不停蹄開始調研,借鑑國外一些成熟案例,「科幻周邊衍生產品市場在中國同樣擁有無限可能,但國內市場仍處在起步階段不得不面臨許多問題:一是缺少原創性,二是質量不高、用料粗糙,三是沒有形成自己的核心品牌,四是盜版猖獗。」
經過反覆討論與工業設計相結合,孫悅的目標很堅定,是為了「努力做出與同質化科幻周邊產品不一樣的特色,做出大眾接受度高的原創正版產品。」幸運的是,被大家所熟知的《三體》角色大頭貼、充分體現原著精神的日曆、融入小說標誌物的書籤,還有為《流浪地球》製作完整的周邊圖庫……這些落地的成果得到市場肯定,孫悅和他的團隊樂此不疲,用科幻周邊打造科幻生活方式。
而在即將到來的12月,吳巖所在的南科大科學與人類想像力研究中心作為策展單位之一,參與第八屆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團隊這次策劃的主題是『科幻使城市升維』,大概展出七八十件作品,利用科幻的角度帶大家去看看城市未來什麼樣,也是用建築和藝術展現科幻的美。」吳巖說。
吳巖期待,如果科幻的表現形式不只局限在文學,也不只是藝術,而是成為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方式,今後在每個城市中心都會建起一座充滿未來感的小區,達成科幻和生活的直接接觸。「未來在藝術領域,科幻藝術品可能會成為熱點,或者說中國好多當代藝術、先鋒藝術本身就是科幻,我非常看好這個市場的開發。」
你聽,人人都在聊科幻,人人都在參與科幻,這裡是科幻的世界,也是不久的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