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海嘉積第二中學教師王喜今年獲得了省科協「第七屆海南省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他是唯一一位沒有憑藉科研成果,僅依靠科普教育工作獲得該稱號的。在完成分內教學外,他還主管學校的科普教育工作,一做就是15年。
「很榮幸,也很期待,說明科普教育工作將越來越受重視!」在他眼中,學生不應唯分數棄科學素養。
把偏門冷門辦成特色
自1994年參加工作以來,王喜一直教物理,如今能在科普教育領域做得有聲有色,這是他自己都沒想到的。回憶起與科普教育的初次接觸,不得不從一次科技創新大賽說起。「2001年,瓊海市科協下發通知組織科技創新大賽,學校沒人做過,校長就安排給了我。」當時王喜還在瓊海龍江華僑中學教書。
王喜沒想到,初觸科普,他就喜歡上了。2003年,由他指導的學生作品《可畫虛線的直尺》獲得了第十六屆海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二等獎,此後他指導的學生連續獲得省級獎勵,自己也在當地成了小有名氣的科技創新教育能手。
後來王喜被「挖」到嘉積第二中學主抓科技教育輔導工作,助力科普教育成為該校的特色。他輔導開展的科技實踐活動連續8年獲得國家級獎勵,其中,「節紙在我身邊」科技實踐活動還獲得全國十佳優秀科技活動,這也是近十年來海南省獲得該比賽的唯一一個全國十佳。
堅持源自學生的熱愛
「經常有學生告訴我,他們很想上科學實驗課。」王喜說,對青春期的學生來說,科學可以無限激發他們的想像力。
在王喜的努力下,嘉積第二中學先後創建了電子科技興趣小組、航空模型小組、車輛模型小組、建築模型小組、航海模型小組、七巧科技興趣小組、太空種子種植興趣小組等。
不同的興趣小組滿足了學生豐富的興趣點,也讓王喜變得忙碌。
市縣中學沒有專職的科普老師,王喜只能利用每天下午放學到晚修前的時間,一路小跑著帶學生開展科普活動,只來得及匆忙扒兩口飯的他常被妻子數落,「擠出吃飯的時間去搞活動,自己孩子也沒時間輔導,都去輔導別人孩子了!」
年齡慢慢大了,每天上完4個班的物理課後,王喜很疲憊,但他從沒想過要放棄舉辦科普活動,「哪怕只有一個學生愛科學,我就要做下去,更何況還有如此多熱愛的學生哩!」
普遍理解科普教育還需時日
暑期到了,海南青少年航模比賽即將開賽,先前已有100多名學生報名學習,有的卻被家長拉了回去,「我們的孩子要認真學習,可沒時間玩這些東西!」
這是最刺痛王喜的話,有些話說得更直接,「學生是來學習的,沒空搞這些亂七八糟的,你不要害他們。」
雖然科普教育已經成為嘉積二中的一大辦學特色,「但不得不承認,由於很多重要考試都主要看分數,科普教育依然很難得到大眾的普遍理解。」王喜坦言。
王喜常常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身邊對科普教育感興趣的老師並不多,「我們希望大學教授常來市縣中小學走走,培訓基層師資。」
(本報嘉積8月24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