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激發孩子們的無限想像力

2021-01-15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本報記者 王玉潔

  瓊海嘉積第二中學教師王喜今年獲得了省科協「第七屆海南省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他是唯一一位沒有憑藉科研成果,僅依靠科普教育工作獲得該稱號的。在完成分內教學外,他還主管學校的科普教育工作,一做就是15年。

  「很榮幸,也很期待,說明科普教育工作將越來越受重視!」在他眼中,學生不應唯分數棄科學素養。

  把偏門冷門辦成特色

  自1994年參加工作以來,王喜一直教物理,如今能在科普教育領域做得有聲有色,這是他自己都沒想到的。回憶起與科普教育的初次接觸,不得不從一次科技創新大賽說起。「2001年,瓊海市科協下發通知組織科技創新大賽,學校沒人做過,校長就安排給了我。」當時王喜還在瓊海龍江華僑中學教書。

  王喜沒想到,初觸科普,他就喜歡上了。2003年,由他指導的學生作品《可畫虛線的直尺》獲得了第十六屆海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二等獎,此後他指導的學生連續獲得省級獎勵,自己也在當地成了小有名氣的科技創新教育能手。

  後來王喜被「挖」到嘉積第二中學主抓科技教育輔導工作,助力科普教育成為該校的特色。他輔導開展的科技實踐活動連續8年獲得國家級獎勵,其中,「節紙在我身邊」科技實踐活動還獲得全國十佳優秀科技活動,這也是近十年來海南省獲得該比賽的唯一一個全國十佳。

  堅持源自學生的熱愛

  「經常有學生告訴我,他們很想上科學實驗課。」王喜說,對青春期的學生來說,科學可以無限激發他們的想像力。

  在王喜的努力下,嘉積第二中學先後創建了電子科技興趣小組、航空模型小組、車輛模型小組、建築模型小組、航海模型小組、七巧科技興趣小組、太空種子種植興趣小組等。

  不同的興趣小組滿足了學生豐富的興趣點,也讓王喜變得忙碌。

  市縣中學沒有專職的科普老師,王喜只能利用每天下午放學到晚修前的時間,一路小跑著帶學生開展科普活動,只來得及匆忙扒兩口飯的他常被妻子數落,「擠出吃飯的時間去搞活動,自己孩子也沒時間輔導,都去輔導別人孩子了!」

  年齡慢慢大了,每天上完4個班的物理課後,王喜很疲憊,但他從沒想過要放棄舉辦科普活動,「哪怕只有一個學生愛科學,我就要做下去,更何況還有如此多熱愛的學生哩!」

  普遍理解科普教育還需時日

  暑期到了,海南青少年航模比賽即將開賽,先前已有100多名學生報名學習,有的卻被家長拉了回去,「我們的孩子要認真學習,可沒時間玩這些東西!」

  這是最刺痛王喜的話,有些話說得更直接,「學生是來學習的,沒空搞這些亂七八糟的,你不要害他們。」

  雖然科普教育已經成為嘉積二中的一大辦學特色,「但不得不承認,由於很多重要考試都主要看分數,科普教育依然很難得到大眾的普遍理解。」王喜坦言。

  王喜常常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身邊對科普教育感興趣的老師並不多,「我們希望大學教授常來市縣中小學走走,培訓基層師資。」

  (本報嘉積8月24日電)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不一樣的玩法 一樣的童真快樂
    5月30日,儋州市新州鎮英均村的陳傳喜歡玩彈弓,也喜歡自製彈弓,雖然現在保護鳥類不提倡打鳥,但是有時候跟小夥伴們比比射程,也是一大樂趣。海南日報記者 王凱 攝
  • 海南日報數字報-謝華安
    近50年來,謝華安多次赴海南從事水稻育種工作。他領銜研製的「汕優63」,從1986年起,連續16年創下了雜交水稻推廣速度、年種植面積、累計種植面積、增產稻穀總量四個全國之最。  回放  「我年輕時經常吃了上頓缺下頓,現在好了,水稻等農作物穩產高產,中國人不會餓肚子了!」今年8月,謝華安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全媒體中心記者 劉麥  中國人喜山,也喜歡靠山而居,因為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數字報-綠海龜:我們出生在西沙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操 圖\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美麗的西沙群島,在繁星點點的夜空下,秀美的島礁除了海潮拍岸的聲音外,萬籟俱寂。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植物的「彩色戶口簿」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實習生 卓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華南植物園編著、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海南植物志》,一直以來是世人了解海南植物的重要工具書。
  • 海南日報數字報-放飛童心,玩轉「彩虹部落」
    ■ 本報記者 孫婧  駕車沿G98海南環島高速至海棠灣林旺出口下高速,沿灣坡路直線行駛約3公裡,左側路邊有一座彩虹色的創意門欄
  • 海南日報數字報-這些瞼虎特「海南」
    文\海南日報記者 孫慧  據科學家推測,地球上約有870萬種物種,但很多同屬類物種之間差別極其細微,對科研者而言,發現新物種是可遇不可求的幸運。譬如說,瞼虎。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辦學國際化 高校更「洋氣」
    ■ 本報記者 陳卓斌  單人單座、小班雙語教學、全觸屏黑板……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在海南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合國際旅遊學院(以下簡稱國際旅遊學院)採訪時發現,這裡的授課方式和教學設備與國內普通高等院校不太一樣。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科技創新後勁足
    這是一家無級別、無編制、無固定經費的公益類事業單位,由省委、省政府與中國科學院聯合建設,實施深海領域的重大科技項目,提升深海科技創新能力,支撐海南深海科技產業發展。  圍繞「三區一中心」戰略定位,近年來,海南大力實施科技創新發展戰略,發展十二個重點產業,重點培育南繁育種、深海科技、航天科技產業發展,打造特色領域科技創新高地,努力使科技創新成為推動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強力引擎。  探索「三無管理」  推動科技體制機制創新  除戰略高、定位遠、任務清晰外,省深海技術實驗室最突出的就是「三無」管理模式。
  • 海南日報數字報-神奇的「旺根技術」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在海南生活多年、今年56歲的福建人陳新,自年輕時就偏愛琢磨如何加快植物的生長速度,苦心研究30多年努力破譯植物的生長密碼,研發了植物的「旺根技術」(也稱「三旺技術」,即旺根、旺杆、旺果),讓苗木生長加速度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王靚婷  編者按  紫水雞,一種罕見的水鳥,由於過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誤以為已然滅絕,而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斑斕流彩歷久彌新
    文\見習記者 陳怡   圖\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在海南文昌、瓊海、定安、海口一帶瓊北民居的牆上,常見色彩斑斕、情趣盎然的壁畫,它們裝點著宅院的門面,記錄著宅院的歷史,承載著主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祈盼。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尊重自然規律呵護海南溼地
    (2月3日《海南日報》)  2月2日是「世界溼地日」,溼地與森林、海洋並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有「地球之腎」之稱。溼地具有多種獨特功能,它不僅為人類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資源,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降解汙染、調節氣候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 海南日報數字報
    食蟹猴又名長尾猴或爪哇猴,在動物分類學上屬於靈長目、類人猿亞目、猴科、獼猴屬,食蟹猴種,因為它的遺傳物質與人具有高達98.5%的同源性,其組織結構、生理和代謝功能等方面與人類相似,因而在人類生命科學以及其他相關科學研究中佔有其他實驗動物無法替代的重要位置,被譽為活的最精密的實驗儀器。  但是,並不是說只要能養出來,就可以做實驗。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小學生學習航空知識
    11月5日,20多名海南國科園實驗學校的小學生應邀來到海航航空技術有限公司美蘭基地參觀。
  • 海南日報數字報-熱帶雨林的山地「土著」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往高處生長,是熱帶雨林中生物開展「軍備競賽」的核心守則。囿於體型的先天不足,成千上萬的兩棲動物們與灌木、苔蘚一道,構成叢林生物鏈的最底層,卻憑藉著滿身絕活,在一次次生死搏鬥中安然脫險。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紅珊瑚國際音樂節今天開唱
    本報海口12月20日訊 (記者習霽鴻)2019年海南紅珊瑚國際音樂節將於12月21日正式開唱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道德天空星光閃爍
    海南的青山綠水,藍天白雲,讓天南地北的遊人難忘。「海南好人」的心靈之美及種種善舉,更讓人溫暖與感動。  2013年,有太多熟悉的名字深深地叩擊著我們的心靈:陳起賢、王金花、崔昌華、蘇金蘭……他們甘於奉獻、燃燒自我的至上師德,他們愛崗敬業、默默耕耘的職業操守,他們敬老孝親、血脈情深的至美真情,似繁星閃爍,再次震撼著人們的心靈,感動了瓊州大地。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珍稀瀕危植物知多少?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物華天寶,資源豐富,植物資源尤其令人嘆為觀止。
  • 海南日報數字報-九年一圖鑑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460頁,148種蜻蜓彩色照片,9年的資料收集整理,翻開《蜻蟌之地——海南蜻蜓圖鑑》的每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