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這些瞼虎特「海南」

2020-12-05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孫慧

  據科學家推測,地球上約有870萬種物種,但很多同屬類物種之間差別極其細微,對科研者而言,發現新物種是可遇不可求的幸運。譬如說,瞼虎。

  在海南省林業局工作的周潤邦,連續兩次幸運地發現新物種。

  他在2018年發現瞼虎屬新種「周氏瞼虎」後,今年再次發現一個瞼虎屬新種「中華瞼虎」,這是繼霸王嶺瞼虎、海南瞼虎、周氏瞼虎後第四個瞼虎類海南特有種。

  夜觀發現瞼虎新物種

  圓凸的褐色大眼睛,短小靈活的爪子,從脖子到尾根分布著4條金色橫紋,看起來頗為霸氣,粗壯的尾巴遇到外敵侵襲時,會斷尾逃跑求生。12月8日,在周潤邦的工作室內,記者看到了趴在布滿苔蘚的石塊下,正在冬季休眠的中華瞼虎。

  瞼虎隸屬爬行綱,蜥蜴目,壁虎科。據統計,目前全世界的壁虎科動物大約有80屬750種,可謂種類繁多。瞼虎屬於壁虎科特殊的一種,因為具有可以活動閉合的眼瞼,且四足爪尖無吸盤,因此不能像壁虎一樣吸附攀援。

  資料顯示,瞼虎屬物種大多數生活在熱帶地區,主要分布於越南北部、中國南方,以及日本琉球群島。目前全球已知的瞼虎有19種,我國是世界上擁有最多瞼虎屬物種的國家,分布區主要在雲貴高原、兩廣的喀斯特地貌區,以及海南的中部山區。

  瞼虎屬於夜行性動物,它通常棲息於火山巖或石灰巖森林中,晝伏夜出。對瞼虎的發現,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科研工作者或瞼虎愛好者觀察瞼虎,一般都要在夜間出行,在山區裡手拿電筒,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聆聽小動物們窸窸窣窣的爬行聲,有時還要手翻石堆,仔細地查找潮溼的地面上,堆積的樹葉底下,才有可能發現瞼虎身影。

  「我並非林業專業科班出身,對瞼虎的研究是屬於個人愛好。」80後周潤邦,從小受祖父影響,愛好觀察大自然,研究野生動植物。來海南工作後,周潤邦常常利用周末休息時間,到山區裡觀察研究大自然,海陸空三界的動植物,都是他觀察的對象。

  2018年,周潤邦在海南島的中部山區裡發現了新的瞼虎種,被命名為「周氏瞼虎」。今年4月,周潤邦與家人去山區遊玩,出去夜觀時,在一片廢石堆下看到了幾隻瞼虎在爬行,也許是一直生活在山區裡,人為幹預較少,看到燈光,一隻瞼虎還好奇地湊上來,一點也不怕人,呆頭呆腦,甚是可愛。

  「我一眼看到那隻瞼虎,就能感受出它的不一樣,立刻覺得有可能是新種。」周潤邦仔細一看這隻瞼虎,心裡砰砰跳,立即感覺到這與之前見過的瞼虎不太一樣,但又說不出哪裡不一樣。

  一個新物種的發現,是極其不容易的事情。必須對研究區域有充分的了解,以及長期、持續的野外調查經驗。常年對瞼虎類動物的潛心研究,讓周潤邦有敏銳的感覺,他直覺自己又發現了新的物種。

  後來,周潤邦聯合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副教授彭霄鵬、四川師範大學兩棲爬行動物專家侯勉,對採集的新瞼虎進行仔細研究,在將其與瞼虎屬其他已知物種進行了形態學和分子系統學比對後發現,其差異已達種級,才確定為新種,並命名為「中華瞼虎」。

  外形極其相似 細節差異顯著

  在此前,海南瞼虎、霸王嶺瞼虎和周氏瞼虎這3種瞼虎被確定為海南特有種,加上近期發現的「中華瞼虎」,瞼虎類海南特有種增加至4種。

  從外表上看,這幾種瞼虎極其相似,體表斑紋多彩,尖銳的爪和細長的趾,雙眼凸出,瞳孔虹膜或是黃色、或是血紅,或是橄欖綠,襯託得雙眼如同寶石一般,透露出一種鬼魅氣質。加上晝伏夜出的生存規律,更讓瞼虎屬物種動物增添了神秘色彩。

  但是經過形態學比較和16S rRNA序列對比分析顯示,中華瞼虎與周氏瞼虎、海南瞼虎、霸王嶺瞼虎存在顯著差異。中華瞼虎的吻肛長度大約98.64~105.7毫米,環鼻孔有8枚鱗片;鼻間鱗1枚;上睫鱗50~57枚;環體中段鱗115~123枚;環背部疣鱗有11~12枚小鱗;雄性具肛前孔23~27個;爪為4枚鱗片包裹;卵比起海南瞼虎更大更重。

  在海南的中西部山區,覆蓋有熱帶常綠森林的大面積喀斯特形成區,為瞼虎屬物種提供了多種不同的棲息地,它們白天在潮溼悶熱的石頭底下、石縫中或是爛樹葉底下睡覺,天黑之後就會爬出來覓食,抓點小蛾子、白蟻等昆蟲填飽肚子。

  這4種海南特有瞼虎的棲息地也有所不同,海南瞼虎通常棲息於火山巖或苔蘚山地森林,霸王嶺瞼虎和周氏瞼虎棲息於海拔300米左右的熱帶常綠闊葉林附近的花崗巖或石灰巖環境,而中華瞼虎的棲息地位於海南島中西部海拔800m以上的山區,有花崗巖石堆或與喀斯特斜坡相連的大型石堆。它們都是生活在無汙染或少汙染的天然環境裡。

  「一般來說,瞼虎的活動區域範圍不大,發現新的種,也意味著海南島物種多樣性的豐富。」周潤邦說。由於瞼虎的活動區域範圍一般不大,加上野外遷徙的能力不強,旅遊、房地產開發等人類行為會對瞼虎的棲息地和種群生存造成極大的威脅。

  如今,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立後,把中西部山區劃為國家公園的核心保護區域,居住在此的鄉民都要搬遷出去,減少人類的開發、旅遊、居住等幹擾因素,不僅是為瞼虎,也為其他很多野生動植物提供保護屏障。

  呆萌「紙老虎」其實很脆弱

  雖然名字裡帶有「虎」,外形也鬼魅霸氣,但實際上瞼虎是「紙老虎」,瞼虎與它們的近親壁虎有著很多相似的習性,都屬於性格溫順,喜靜不喜動,不具有攻擊性,稍有外部幹擾它們就會溜之大吉。在野外,瞼虎由於體表色彩鮮豔,還很容易成為鳥類、蛇或其他小型哺乳動物的獵食目標。

  隨著人類寵物養殖需求提高,瞼虎因其豔麗的外表,性格溫順呆萌,成為當前寵物市場的「網紅」新寵。由於目前人類對瞼虎的科研還較少,保護措施也缺乏,因此寵物市場上的瞼虎,大多數屬於直接從棲息地抓捕的野生瞼虎,這對瞼虎屬物種的破壞極大,亟需保護。

  根據《國家地理》雜誌等近期報導稱,在9月17日召開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第十八次締約方大會上,中國政府提交了一個將中國和越南分布的瞼虎屬物種列入公約附錄的提案,希望由此管控和減少貿易對兩國瞼虎野外種群的威脅。

  「對瞼虎的發現和研究,可以增加人類對這類動物的科學認知,也希望能引起人類對瞼虎生存保護的重視。」周潤邦說,就物種發現而言,新物種的發現將帶來無限的可能性,目前瞼虎屬物種在國內的研究相對較少,大多數瞼虎的研究僅是得到物種分布、生態習性等方面的信息,未來還有待在物種分化、生態學、親緣地理等方面加深研究。

  本版圖片由周潤邦提供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周氏瞼虎隱含的生物密碼
    此前,全球一共發現了17個獨立種瞼虎,海南共有2種,一種是海南瞼虎,1908年被發現並命名;另一種是霸王嶺瞼虎,2002年被發現和命名。  但那天夜晚闖入手電光下的精靈,對周潤邦而言卻是陌生而未知的。它來自於哪兒?是海南瞼虎或霸王嶺瞼虎家族的一員嗎?  「經過形態比對之後,我們發現它既不似海南瞼虎的通體黑色,背帶雙槓,也不像霸王嶺瞼虎的通體偏黃,背帶三槓,尾環櫛比。
  • 海南發現瞼虎屬新種 正式命名為周氏瞼虎
    本報8月2日訊(記者龍易強)記者從省林業廳獲悉,近日,海南島喀斯特地區發現生存有一種以前從未被記載過的瞼虎屬新種,這個新的瞼虎屬新種日前經過形態學和分子學分析鑑定確認,在國際權威分類學雜誌《ZOOTAXA》發布,並被正式命名為「周氏瞼虎」,拉丁學名「Goniurosaurus zhoui」。
  • 時隔111年壁虎近親裡氏瞼虎種組新物種在海南發現
    新華社海口12月9日電(記者陳凱姿)近日,壁虎的近親,新的瞼虎科物種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被科研人員發現,取名中華瞼虎,屬裡氏瞼虎種組。這也是時隔111年後,該種組家族首次發現的新成員。瞼虎隸屬爬行綱蜥蜴亞目瞼虎科,與壁虎長相相似,主要分布在亞洲。包括此次發現的中華瞼虎在內,全球已知20種。此前,海南已發現海南瞼虎、霸王嶺瞼虎和周氏瞼虎3種,均為當地特有物種。中華瞼虎的吻肛長度大約98.64~105.7毫米,環鼻孔有8枚鱗片,爪為4枚鱗片包裹,卵比起海南瞼虎更大更重。
  • 海南日報數字報-雨林「上新」
    「當時我一眼就看出這隻瞼虎與其它種類有點不同,經過形態學和分子生物學分析鑑定後,確定這是一個瞼虎屬新種。」周潤邦還記得,那是位於海南島中西部一片覆蓋有茂密熱帶常綠闊葉林的喀斯特地貌區,是瞼虎生存的絕佳地帶。  中華瞼虎只在無汙染的天然環境中出現。和它一樣,對棲息地「吹毛求疵」的生物,還有與紅燈籠「撞臉」的植物新種——尖峰水玉杯。
  • 這周周報還介紹了海南第三種瞼虎 |...
    海南島的第三種瞼虎 — 周氏瞼虎消息來源:東方日報在國內,原產兩種非常有名的瞼虎,一種是海南瞼虎,另一種是霸王嶺瞼虎。兩種都來自海南島。周氏瞼虎同樣來自海南。發現者是周潤邦,這個物種是在 2015 年 11 月被發現,這個物種其實在喀斯特地貌區,四周環繞著溼潤的熱帶常綠闊葉林中。
  • 壁虎科瞼虎屬再添新種「周氏瞼虎」,中國人獨立在海南島發現
    壁虎科瞼虎屬再添新種「周氏瞼虎」,中國人獨立在海南島發現 江東洲 劉昊/科技日報微信公眾號 2018-08-05 22:04
  • 海南日報數字報-謝華安
    近50年來,謝華安多次赴海南從事水稻育種工作。他領銜研製的「汕優63」,從1986年起,連續16年創下了雜交水稻推廣速度、年種植面積、累計種植面積、增產稻穀總量四個全國之最。  回放  「我年輕時經常吃了上頓缺下頓,現在好了,水稻等農作物穩產高產,中國人不會餓肚子了!」今年8月,謝華安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植物的「彩色戶口簿」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實習生 卓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華南植物園編著、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海南植物志》,一直以來是世人了解海南植物的重要工具書。
  • 海南日報數字報-細心做防護 有序推復工
    但前來採訪的海南日報記者卻並不能進入生產區,就連運料進場的工人事先都需進行消毒、登記和測體溫。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外地運輸車輛不易進島,我省各地畜牧養殖企業飼料緊缺。為保障供應,我們提前召回了文昌本地的工人,進行嚴格的健康檢測後復工,同時實施封閉式管理。」海南歌頌飼料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韓雄元表示,目前公司上崗員工61人,每天加班加點生產,日產飼料超過600噸。
  • 海南熱帶雨林發現新物種,取名「中華瞼虎」丨Science 活物誌
    科技日報 王祝華近日,海南省林業工作者在海南省中西部地區發現並採集到1種新的瞼虎,在將其與海南省現有的其他3種瞼虎——周氏瞼虎、海南瞼虎、霸王嶺瞼虎,還有瞼虎屬其他已知物種進行了形態學和分子系統學比對後發現,其差異已達種級,確定為新種。
  • 海南熱帶雨林發現兩棲爬行新物種,定名「中華瞼虎」
    近日,海南省林業工作者在海南省中西部地區發現並採集到1種新的瞼虎,在將其與海南省現有的其他3種瞼虎——周氏瞼虎、海南瞼虎、霸王嶺瞼虎,還有瞼虎屬其他已知物種進行了形態學和分子系統學比對後發現,其差異已達種級,確定為新種。發現此瞼虎新種的是海南省林業局80後年輕幹部周潤邦,同時,他也是發現並研究周氏瞼虎第一人。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全媒體中心記者 劉麥  中國人喜山,也喜歡靠山而居,因為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數字報-神奇的「旺根技術」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在海南生活多年、今年56歲的福建人陳新,自年輕時就偏愛琢磨如何加快植物的生長速度,苦心研究30多年努力破譯植物的生長密碼,研發了植物的「旺根技術」(也稱「三旺技術」,即旺根、旺杆、旺果),讓苗木生長加速度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辦學國際化 高校更「洋氣」
    ■ 本報記者 陳卓斌  單人單座、小班雙語教學、全觸屏黑板……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在海南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合國際旅遊學院(以下簡稱國際旅遊學院)採訪時發現,這裡的授課方式和教學設備與國內普通高等院校不太一樣。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尊重自然規律呵護海南溼地
    (2月3日《海南日報》)  2月2日是「世界溼地日」,溼地與森林、海洋並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有「地球之腎」之稱。溼地具有多種獨特功能,它不僅為人類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資源,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降解汙染、調節氣候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 海南周刊 海南熱帶雨林:爬行動物棲樂園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地球上從沒有任何生物能像爬行動物一樣,一度稱霸整個海陸空世界。它們曾統治地球長達數億年之久,不料卻於「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中慘遭滅頂之災,僅剩一些小型且堅強的爬行動物存活至今——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上,有三分之一的爬行動物被登記為易危、瀕危,甚至極度瀕危。
  • 海南周刊 | 海南熱帶雨林:爬行動物棲樂園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地球上從沒有任何生物能像爬行動物一樣,一度稱霸整個海陸空世界。它們曾統治地球長達數億年之久,不料卻於「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中慘遭滅頂之災,僅剩一些小型且堅強的爬行動物存活至今——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上,有三分之一的爬行動物被登記為易危、瀕危,甚至極度瀕危。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王靚婷  編者按  紫水雞,一種罕見的水鳥,由於過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誤以為已然滅絕,而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
  • 海南日報數字報
    食蟹猴又名長尾猴或爪哇猴,在動物分類學上屬於靈長目、類人猿亞目、猴科、獼猴屬,食蟹猴種,因為它的遺傳物質與人具有高達98.5%的同源性,其組織結構、生理和代謝功能等方面與人類相似,因而在人類生命科學以及其他相關科學研究中佔有其他實驗動物無法替代的重要位置,被譽為活的最精密的實驗儀器。  但是,並不是說只要能養出來,就可以做實驗。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珍稀瀕危植物知多少?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物華天寶,資源豐富,植物資源尤其令人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