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植物的「彩色戶口簿」

2021-01-10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實習生 卓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華南植物園編著、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海南植物志》,一直以來是世人了解海南植物的重要工具書。

  近年來,多位植物學家相繼編著出版《海南及廣東沿海島嶼植物名錄》、《南沙群島及其鄰近島嶼植物志》、《海南植物物種多樣性編目》、《海南植物名錄》等書,對《海南植物志》進行了補充和完善,但都囿於無圖或少圖。《走進神秘的海南呀諾達———熱帶雨林植物本草圖鑑》和《海南吊羅山野生植物彩色圖鑑》,填補了海南野生植物彩色圖鑑的空白,但這兩本書區域性很強,收載的種類不多。

  近日出版的《中國熱帶雨林地區植物圖鑑———海南植物》,成為我國首部圖文並茂地介紹熱帶雨林植物的工具書。

  

  「海南茫茫雨林,數千種植物終於有了自己的第一本『彩色戶口簿』。」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邢福武研究員充滿感情地說,今年4月由他主編的《中國熱帶雨林地區植物圖鑑———海南植物》(1-3卷)正式出版,成為我國首部圖文並茂全面介紹熱帶雨林植物的工具書。

  「這是我國第一部較完整收錄海南植物的彩色圖鑑,對植物學、林學、園藝、中藥等各個相關專業的人員都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華南農業大學副教授張榮京博士對這本書有著高度評價。植物學界人士都認為,這是一本鑑別海南植物的工具書,能夠激發普通讀者對於認知和保護海南植物的興趣。這本書以圖文並茂的形式,曬出了海南植物「家底」。

  緣起:

  出一本吃野果不中毒的書

  談起出版這套書的緣由,邢福武就打開了話匣子。這得從他小時候說起。

  「我的老家文教河畔樂內村有片『風水林』。」邢福武是文昌人,「那是幾片由椰子、海棠為優勢種的低地常綠闊葉林,環抱著老屋。其中的一片他的祖上一直稱其為『赤蘭山』,因為這片樹林子盛產野果『赤蘭(紅鱗蒲桃)』」。

  邢福武小時候一年四季都穿梭在林中摘野果,一邊摘一邊吃,還一邊唱兒歌:飼牛小仔不怕餓;吃了酸豆吃刺梅(刺籬木),吃了糯苨(桃金孃)吃嘴蘿(黑嘴蒲桃);吃了石榴吃狗藙(紅桂木),吃了牛頭蘿(紫玉盤)吃烏墨;吃了牛酸(海南栲)吃山竹(嶺南山竹子),吃到赤蘭才知無。

  遭遇三年困難時期,桃金孃和赤蘭、烏墨等野果成了飢腸轆轆的人們的生命果。他和小夥伴們經常混跡於山坡曠野間。摘的人多了,熟果難找,飢餓難耐的人們就不管是生、熟,抓到就往嘴裡送。

  然而,小孩摘野果吃難免有吃錯種類中毒的。如當地人稱為「牛眼珠」(牛眼馬錢)的植物,果實非常漂亮,小孩們也有將其種子烤熟來吃,但吃多了就會中毒,甚至危及生命;人們稱為牛金茄(海芒果)的植物,果實很像芒果,誤吃也會中毒,如不及時救治就會死亡。

  「那時我就想過,若有人能認識這些植物,懂得營養價值和有毒成分,然後編成書,讓人拿著書去採野果,不怕中毒那該多好啊。」邢福武說,後來他到廣州讀書上植物分類學課時,才知道這些野果的科學名字及其營養價值,通過了解馬錢科和夾竹桃科等一些有毒植物的有毒成分,才對牛眼馬錢和海芒果等使人中毒的原因恍然大悟。

  小時候「能夠安全吃到野果子」的夢想,如今對於植物學家邢福武早已成為現實。經過30多年的植物學研究後,他有了新的想法,決心撿起小時候的夢想,出一套 「彩色圖片版的海南植物大書」,不僅有利於普通讀者辨識海南植物,更有利於相關專業人士的科考研究。

  「過去海南沒有一部圖文並茂、實用性很強的植物分類學野外指導書出版,這與海南有如此豐富的植物資源很不相稱。」邢福武說。

  華南植物園編著、20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版的《海南植物志》,一直以來是人們了解海南植物的重要工具書。

  近年來,邢福武、吳德鄰、楊小波等多位學者相繼編著出版《海南及廣東沿海島嶼植物名錄》、《南沙群島及其鄰近島嶼植物志》、《海南植物物種多樣性編目》、《海南植物名錄》等書,對《海南植物志》進行了補充和完善。

  但這些書籍都沒有或少有附圖。

  而張榮京的《走進神秘的海南呀諾達———熱帶雨林植物本草圖鑑》和秦新生的《海南吊羅山野生植物彩色圖鑑》,雖然填補了海南野生植物彩色圖鑑的空白,但這兩本書區域性很強,收載的種類不多。

  甘苦:

  30年海南植物研究結晶

  「我對海南植物的正式研究始於1984年。」邢福武說。

  30年裡,他和他的課題組先後進行了海南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調查、海南珍稀瀕危植物調查、海南島珍稀瀕危植物種質資源考察、南海島礁植物區系研究、西沙群島植物考察等多項綜合調查和考察,還對霸王嶺、吊羅山、鸚哥嶺、甘什嶺、海南石灰巖地區以及興隆熱帶花園和呀諾達等進行了專項調查。

  歷時30年的調查,其中的甘苦自知。邢福武曾獲得國家資金資助,對海南石灰巖地區進行了長達5年的考察,足跡遍達全島石灰巖分布區。在海拔800-1200多米高的石灰巖山上,巖石裸露,乾熱、少雨、強風、土層淺薄,但他們還是記錄到被子植物1161種。

  「在這些地方能存活下來的樹木都身懷絕技。」他說,為避免招風,喬木都儘量矮化自己。小葉榕在平原上能獨木成林,但在這裡為了生存,變得體型很小,根莖粗壯,一方面可以抓牢巖石,一方面能夠儲藏水分。

  「這可是我們的『救命恩人』。」邢福武笑著說,很多次當他們沿著陡峭、裸露的巖石向上爬、差點掉下懸崖時,都是靠抓著小葉榕堅韌的根系才躲過一劫。

  2006年七八月間,邢福武在國家資金的幫助下進行了一次為期20天的「海南島訪蘭之旅」,足跡幾乎遍及海南的熱帶雨林。

  在霸王嶺,他們到一個低海拔的乾熱河谷尋找蘭花。大家在山谷裡比賽找蘭花,一共找到18種。快走出河谷的時候,終於找到罕見的野生五唇蘭。

  「這種蘭花全國僅分布於海南,全世界也只有兩種。」他介紹說,這種蘭花野外種群開始並不少,只是後來人們發覺這種小型蘭花觀賞價值高、花期長且容易種養,於是被推向市場。

  由於不斷採挖,有限的野生種群迅速銳減,如今已很難在野外覓得五唇蘭的蹤跡。

  然而,這一天的考察他們並沒有採集標本,只是拍照記錄。因為這個河谷只有18種蘭花,只要隨手帶走任何一種,這種蘭花就有可能在這個河谷消失。

  「儘可能為每種海南植物留下影像,是為什麼要出這本書的重要原因。」邢福武說,有些植物數量很少,通常生於隱蔽處,野外能見到都不容易,能拍到完美照片就更難了。他們將30年來的植物調查資料和圖片進行了全面的整理和鑑定,重點整理了10多次為期工作時間較長,標本採集、圖片拍攝較多的考察資料和圖片,包括採集的標本10000多號,圖片40000多張。在參考了已發表的文獻資料基礎上,出版了此書。

  內容:

  一本大書圖說海南植物

  3本沉甸甸的書,疊起來有半尺厚,圖片精美大氣,解說簡明扼要。這套書中共收錄我省的維管束植物共約275科,1454屬,3404種。內容包括植物中名、學名、性狀、花果期、分布、生境等,每種植物配有精美插圖1-4幅。可以說,海南熱帶雨林植物,基本都可以在這裡找到「戶口」。

  這套書展示了海南熱帶雨林的主要代表性植物,包括龍腦香科的青梅,五椏果科的大花五椏果,金蓮木科的賽金蓮木,鉤枝藤科的鉤枝藤,棕櫚科的穗花軸櫚和海南軸櫚等。

  「海南位於熱帶雨林分布北緣,典型的熱帶雨林分布樹種如龍腦香科植物種類較少,僅有3種。但個體數量在東南亞的熱帶雨林中並不遜色。」邢福武說,他最近考察了東南亞一些國家的熱帶雨林後發現,龍腦香科的植物在各地的雨林中並不常見,只有越南南部雨林中通常見到高達30米以上的大樹,但其個體數量與優勢度都無法與海南的龍腦香林相媲美。

  據調查,萬寧青皮林2100平方米的樣地中,喬木層有青皮688株;甘什嶺無翼坡壘的分布密度更大,這在東南亞的雨林中實屬罕見。

  這套書還包括了多種具有經濟用途的熱帶雨林植物,如著名材用樹種坡壘、青梅、降香黃檀、野荔枝等,藥用植物應有盡有,包括土沉香、海南大風子、絞股藍、苦丁茶、巴戟天、益智、石斛、豆蔻等,以及大量栽培植物的野生近緣種,如野生稻、普洱茶、黃皮、山橘、野荔枝、野龍眼、胡椒等,它們都是我國珍貴的野生植物資源,其中有些種類曾在我國的國民經濟和糧食生產中發揮關鍵的作用。

相關焦點

  • 《中國熱帶雨林地區植物圖鑑-海南植物》海南植物的「彩色戶口簿」
    邢福武 供圖  文\海南日報記者單憬崗實習生卓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華南植物園編著、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海南植物志》,一直以來是世人了解海南植物的重要工具書。  近年來,多位植物學家相繼編著出版《海南及廣東沿海島嶼植物名錄》、《南沙群島及其鄰近島嶼植物志》、《海南植物物種多樣性編目》、《海南植物名錄》等書,對《海南植物志》進行了補充和完善,但都囿於無圖或少圖。《走進神秘的海南呀諾達———熱帶雨林植物本草圖鑑》和《海南吊羅山野生植物彩色圖鑑》,填補了海南野生植物彩色圖鑑的空白,但這兩本書區域性很強,收載的種類不多。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珍稀瀕危植物知多少?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物華天寶,資源豐富,植物資源尤其令人嘆為觀止。
  • 海南日報數字報-雨林「上新」
    和它一樣,對棲息地「吹毛求疵」的生物,還有與紅燈籠「撞臉」的植物新種——尖峰水玉杯。  「它需要生長在原生性極強的熱帶雨林中,目前僅在尖峰嶺有發現,且數量極少。」今年年初,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許涵及團隊在國際知名植物分類學刊物《植物》上發文,宣布在海南樂東尖峰嶺發現了一個新的腐生性草本植物種類——尖峰水玉杯。  這是海南熱帶雨林「物種戶口簿」上迎來的又一名新成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王靚婷  編者按  紫水雞,一種罕見的水鳥,由於過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誤以為已然滅絕,而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植物大觀園的熱帶情調
    文/見習記者 蘇慶明 海南日報記者 符王潤 特約記者 陳循靜  藍調萬寧  植物  傍山依海的萬寧,長夏無冬,雨量充沛,屬於典型熱帶季風氣候。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使這裡十分適宜於各種熱帶亞熱帶植物的生長發育。
  • 海南日報數字報-神奇的「旺根技術」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在海南生活多年、今年56歲的福建人陳新,自年輕時就偏愛琢磨如何加快植物的生長速度,苦心研究30多年努力破譯植物的生長密碼,研發了植物的「旺根技術」(也稱「三旺技術」,即旺根、旺杆、旺果),讓苗木生長加速度
  • 海南日報數字報-九年一圖鑑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460頁,148種蜻蜓彩色照片,9年的資料收集整理,翻開《蜻蟌之地——海南蜻蜓圖鑑》的每一頁
  • 海南日報數字報-謝華安
    近50年來,謝華安多次赴海南從事水稻育種工作。他領銜研製的「汕優63」,從1986年起,連續16年創下了雜交水稻推廣速度、年種植面積、累計種植面積、增產稻穀總量四個全國之最。  回放  「我年輕時經常吃了上頓缺下頓,現在好了,水稻等農作物穩產高產,中國人不會餓肚子了!」今年8月,謝華安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紅樹,奇妙的「胎生」植物
    410年來,在海南的東北部,那天水相接的地方,東寨港紅樹林迎晨送暮,生機盎然。紅樹,生活在潮起潮落間,因常常連片生長,成為熱帶、南亞熱帶特有的海岸帶植物群落——紅樹林。  紅樹林有著太多的習性與眾不同。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尋訪「坡棉紙」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更路簿》是海南漁民世代在南海諸島生產作業的航海指南,其中蘊藏的歷史密碼涉及南海歷史、造船、航海技術、法律、自然地理、經濟等多個學科。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全媒體中心記者 劉麥  中國人喜山,也喜歡靠山而居,因為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園一業深化三產融合
    近日,海南日報記者走進澄邁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探究澄邁現代農業發展特色。  立體植物園 增產又吸睛  10月20日,在澄邁縣金棕櫚特色景觀植物產業園,工人們正背著噴壺穿梭在苗圃地噴藥除草。放眼望去,立體種植的高大貝葉棕、大葉龍船花、九裡香交相輝映,鋪成一幅巨大的彩色熱帶植物景觀圖。
  • 文\海南日報記者 範南虹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熱帶海南島的  不同表情  文\海南日報記者  範南虹  「熱帶,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帶,地處赤道兩側,位於南北緯23°26′之間,佔全球總面積39.8%。」這段話,是百度百科上關於「熱帶」的名詞解釋。讀者如果還記得初中的地理課本的話,上面對「熱帶」的解釋也如出一轍。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尊重自然規律呵護海南溼地
    (2月3日《海南日報》)  2月2日是「世界溼地日」,溼地與森林、海洋並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有「地球之腎」之稱。溼地具有多種獨特功能,它不僅為人類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資源,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降解汙染、調節氣候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之南的薩瓦那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非洲大草原,如今已成為國人最為喜愛的旅遊目的地之一。這種被稱為「稀樹草原」的壯美景色,吸引著全球一波又一波的旅遊愛好者。  鮮為人知的是,其實在中國也有類似的稀樹草原,就在海南島的西部。
  • 海南日報數字報-鸚哥嶺保護區發現兩個植物新種
    PHYTOTAXA》(在線版)上聯合撰文,描述了在海南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的兩個川苔草科植物新種:鸚哥嶺飛瀑草和道銀川藻。通過標本鑑定,這兩個植物新種成為海南植物家族名單上的新成員,豐富了海南的植物多樣性。  這兩個新種,是在白沙黎族自治縣南開鄉高峰村委會道銀村附近發現的,該村子位於鸚哥嶺保護區範圍內,因此這兩種植物也分別以「鸚哥嶺」和「道銀」命名。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科技創新後勁足
    圍繞「三區一中心」戰略定位,近年來,海南大力實施科技創新發展戰略,發展十二個重點產業,重點培育南繁育種、深海科技、航天科技產業發展,打造特色領域科技創新高地,努力使科技創新成為推動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強力引擎。  探索「三無管理」  推動科技體制機制創新  除戰略高、定位遠、任務清晰外,省深海技術實驗室最突出的就是「三無」管理模式。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辦學國際化 高校更「洋氣」
    ■ 本報記者 陳卓斌  單人單座、小班雙語教學、全觸屏黑板……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在海南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合國際旅遊學院(以下簡稱國際旅遊學院)採訪時發現,這裡的授課方式和教學設備與國內普通高等院校不太一樣。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紅珊瑚國際音樂節今天開唱
    本報海口12月20日訊 (記者習霽鴻)2019年海南紅珊瑚國際音樂節將於12月21日正式開唱
  • 海南日報數字報-這些瞼虎特「海南」
    文\海南日報記者 孫慧  據科學家推測,地球上約有870萬種物種,但很多同屬類物種之間差別極其細微,對科研者而言,發現新物種是可遇不可求的幸運。譬如說,瞼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