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鸚哥嶺保護區發現兩個植物新種

2021-01-09 海南日報數字報
  本報海口9月3日訊 (記者周曉夢)近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園和香港嘉道理中國保育的研究人員在國際植物分類學刊物《PHYTOTAXA》(在線版)上聯合撰文,描述了在海南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的兩個川苔草科植物新種:鸚哥嶺飛瀑草和道銀川藻。通過標本鑑定,這兩個植物新種成為海南植物家族名單上的新成員,豐富了海南的植物多樣性。

  這兩個新種,是在白沙黎族自治縣南開鄉高峰村委會道銀村附近發現的,該村子位於鸚哥嶺保護區範圍內,因此這兩種植物也分別以「鸚哥嶺」和「道銀」命名。

  據香港嘉道理中國保育駐海南自然保育主任盧剛介紹,嘉道理中國保育社區工作組最早於2007年在道銀村附近的高峰河河流巖石上發現這兩種植物生長,後因其他原因,工作組未進行相關的物種描述和鑑定工作;直到2014年,他們與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園合作,通過採集兩種植物植株標本、進行科學比對等系列工作後,才將發現的物種描述撰寫成文,進行發表。

  據了解,川苔草科是非常特別的一類植物,該科植物為多年生沉水草本,根常呈扁平,看起來像有分枝的葉狀體(有時呈絲狀),貼生於水中的石頭或木上,它們的莖和葉通常非常細小扁平或者退化。所以該科植物看起來很像苔鮮、藻類或地衣,但它們卻屬於雙子葉植物,會開花和結果。川苔草科有約130種,廣布於熱帶、亞熱帶地區,少數產於北溫帶。我國原記錄有四種,產於雲南、廣東、海南和福建,生於急流中的石頭或木樁上。

  在調查研究中,工作人員還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鸚哥嶺飛瀑草的花葯彎曲向柱頭,可能為自花授粉植物,它的花沉入水中時可以產生氣泡遮蓋花葯和柱頭,當河水上漲浸沒花朵時,這一功能或許能幫助其在水下有效地完成授粉。此外,鸚哥嶺飛瀑草和道銀川藻的生境主要依賴於石質河床河流,要求水質清澈潔淨,因此高峰河水文水質特徵的變化,將會對這兩種植物的生長繁殖產生重要影響。

  海南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物種多樣性豐富,保存了大片的原始雨林,嘉道理中國保育從2003年開始介入鸚哥嶺的保護,積極推動鸚哥嶺保護區的成立並全方位參與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道銀村即為嘉道理中國保育與保護區共同開展社區項目、禁漁區項目和生態旅遊的示範村。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鸚哥嶺經驗播灑四方
    鸚哥嶺保護區萬衝片區友誼第一組的護林員趙泳軍笑著說。  2008年,鸚哥嶺保護區首次推出了自己的統一服裝,並設計了特有的「三重山」LOGO,成為海南保護區發展史上的一大創新,引來了其他保護區的高度關注。  「這其實是我們自己摸索出來的TMC模式的一部分。」
  • 海南日報數字報-鸚哥嶺「自然大課堂」開課啦
    本報牙叉7月17日電 (記者孫慧)「這是益智,姜科草本植物,喜歡生長在陰溼林下,葉子聞起來有特異香氣,果實可作藥用。」
  • 海南日報數字報-雨林「上新」
    「當時我一眼就看出這隻瞼虎與其它種類有點不同,經過形態學和分子生物學分析鑑定後,確定這是一個瞼虎屬新種。」周潤邦還記得,那是位於海南島中西部一片覆蓋有茂密熱帶常綠闊葉林的喀斯特地貌區,是瞼虎生存的絕佳地帶。  中華瞼虎只在無汙染的天然環境中出現。和它一樣,對棲息地「吹毛求疵」的生物,還有與紅燈籠「撞臉」的植物新種——尖峰水玉杯。
  • 海南日報數字報-鸚哥嶺團隊榮獲生態英雄獎
    據新華社北京6月28日電 由光明日報社主辦的「森林中國·首屆中國生態英雄」評選結果28日在京正式揭曉。
  • 海南鸚哥嶺12種動物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海南鸚哥嶺12種動物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中新社白沙8月27日電(記者 張茜翼)記者27日從海南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獲悉,迄今該保護區已有12種珍稀兩棲動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 海南鸚哥嶺「盤家底兒」時隔15年啟動全面科考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南國都市報海口3月12日消息時隔15年,海南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啟動新一輪的全面生物多樣性調查工作,其中第一輪鳥類科考已於日前結束。調查內容包括鸚哥嶺保護區鳥類的種類、數量、分布和動態變化,以及鳥類面臨的威脅狀況。查清鸚哥嶺保護區鳥類資源現狀,對鳥類資源進行科學評價,並為建立鳥類資源監測體系奠定基礎。調查隊分成若干個小組,嚴格遵守調查天氣、每日調查時間段的規定,依規定的行走速度、行走路線、觀測方式、記錄方式,科學嚴謹地記錄發現鳥類的名稱、數量、距離中線的距離、地理位置等信息。
  • 海南日報數字報-熱帶雨林的山地「土著」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往高處生長,是熱帶雨林中生物開展「軍備競賽」的核心守則。囿於體型的先天不足,成千上萬的兩棲動物們與灌木、苔蘚一道,構成叢林生物鏈的最底層,卻憑藉著滿身絕活,在一次次生死搏鬥中安然脫險。
  • 走進鸚哥嶺,夜探熱帶雨林中的「深夜食堂」
    日前,海南日報報業集團「走進國家公園,探訪熱帶雨林」全媒體採訪團來到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鸚哥嶺林區,在護林員符惠全的帶領下,走進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夜探熱帶雨林中的「深夜食堂」。  「噓,你們悄悄地,看這片葉子。」順著符惠全手電筒的光線看過去,這棵不起眼的植物葉片並沒有特別之處,定睛細看,這片葉子卻突然動了起來。
  • 鸚哥嶺自然保護區青年團隊:新發現12種珍稀兩棲動物
    南海網海口12月30日消息(南海網記者孫令正 實習生 顏賢惠)鸚哥嶺自然保護區位於我省中部山區,是我國原始熱帶雨林保存最完好的自然保護區,為海南兩大水系南渡江和昌化江的發源地,是海南陸地保護區的中心樞紐,是海南島的生態核心。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於2004年7月經省政府批准成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植物的「彩色戶口簿」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實習生 卓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華南植物園編著、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海南植物志》,一直以來是世人了解海南植物的重要工具書。
  • 光明日報:鸚哥嶺動物引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重視
    報導提到,科學家們首次在海南發現了小姬蛙屬的德力小姬蛙、馬來稜皮樹蛙,並首次發現並命名了鸚哥嶺樹蛙3種新記錄種。  海南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成立於2004年7月,位於海南島中南部,跨白沙、瓊中、五指山、樂東、昌江5市縣,面積50464公頃,為海南省陸地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珍稀瀕危植物知多少?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物華天寶,資源豐富,植物資源尤其令人嘆為觀止。
  • 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有種樹,刷新了海南新記錄,成海南第一棵
    伯樂樹樹葉而在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發現的伯樂樹,則是海南省第一例,也因為這一例刷新了海南新記錄,從此鸚哥嶺便開始有個海南省第一棵伯樂樹發現地之稱,甚至有專家特地為在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的伯樂樹而來,就想著一探究竟,為科學做貢獻。
  • 海南日報數字報-紅樹,奇妙的「胎生」植物
    它是植物,卻具有胎生習性,像動物一樣繁育後代;它生長在泥土裡,「根」卻反竄出來,露出地面呼吸;它的枝葉都是綠色的,卻叫「紅樹」。  紅樹,顧名思義應該是「紅色的樹」。然而,走進東寨港紅樹林保護區卻發現,這裡的樹全是綠色的,綠得鋪天蓋地。難道紅樹命名不能「望文生義」?  紅樹林的確因「紅」而名。
  • 物種保護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發現19個新物種
    「它需要生長在原生性極強的熱帶雨林中,目前僅在尖峰嶺有發現,且數量極少。」今年年初,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許涵及團隊在國際知名植物分類學刊物《植物》上發文,宣布在海南樂東尖峰嶺發現了一個新的腐生性草本植物種類——尖峰水玉杯。 這是海南熱帶雨林「物種戶口簿」上迎來的又一名新成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植物大觀園的熱帶情調
    文/見習記者 蘇慶明 海南日報記者 符王潤 特約記者 陳循靜  藍調萬寧  植物  傍山依海的萬寧,長夏無冬,雨量充沛,屬於典型熱帶季風氣候。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使這裡十分適宜於各種熱帶亞熱帶植物的生長發育。
  • 走進國家公園 探訪熱帶雨林|夜探「物種寶庫」鸚哥嶺 走進熱帶雨林...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9月8日消息(記者 譚琦)「噓,你們悄悄地,看這片葉子。」順著海南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護林員符惠全手電筒的光線看過去,這棵不起眼的植物葉片並沒有特別之處,定睛一看,在密不透風的熱帶雨林裡,這片葉子突然動了起來。
  • 海南日報數字報-紅樹林畔 蝶舞翩翩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通訊員 馮華 盧剛  作為大自然最美麗的生物之一,身姿嬌俏、靚麗的蝴蝶,因其無與倫比的美學觀賞價值,被喻為「會飛的鮮花」。  春天是蝴蝶最活躍的季節,也是觀賞蝴蝶最好的季節。
  • 海南日報數字報-神奇的「旺根技術」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在海南生活多年、今年56歲的福建人陳新,自年輕時就偏愛琢磨如何加快植物的生長速度,苦心研究30多年努力破譯植物的生長密碼,研發了植物的「旺根技術」(也稱「三旺技術」,即旺根、旺杆、旺果),讓苗木生長加速度
  • 鸚哥嶺識鳥人
    海南鸚哥嶺鳥類圖鑑》收錄了符建靈拍的照片。符建靈蹲在樹下觀察鳥兒。在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深處,樹葉婆娑間,不時傳來幾聲清脆又悅耳的鳥兒鳴叫聲,可當你循聲覓去,鳥兒似乎又沒了蹤影,但「處處聞啼鳥」的意境,恰能給這片熱帶雨林增添更多的神秘感。「不用看鳥兒長啥樣,光是聽鳴叫聲,我至少能辨別得出七八十種鳥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