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鸚哥嶺團隊榮獲生態英雄獎

2021-01-09 海南日報數字報
  據新華社北京6月28日電 由光明日報社主辦的「森林中國·首屆中國生態英雄」評選結果28日在京正式揭曉。十位獲得「生態英雄」稱號的個人分別是:李旻果、向其柏、李斌、吐爾遜·吐拉克、毛陽位、張志武、衛澤珍、華振峰、朱彩芹、吳慶賢。

  同時,還揭曉了三個生態英雄團體獎: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管理站青年團隊、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

  據介紹,在歷時七個多月的尋找和發現過程中,各地各部門層層推薦,網友積極投票,專家認真評議,確定了30名入圍者,並對入圍候選人的感人事跡予以公示。最後,又經過組委會的進一步評議最終產生這些生態英雄。

  這些生態英雄,有冒著生命危險救護野生動物、在自己臉上留下永久性傷疤的太原動物園副園長衛澤珍;有意外失去雙腿,卻「踏遍」內蒙古大興安嶺綽源生態功能區3100平方公裡森林的張志武;有通曉英、法、俄、拉丁語4種語言,足跡遍布中國所有省份,八十歲高齡仍然堅持植物分類學科研的著名植物學家向其柏;還有52年間成功栽種112萬畝人工林的河北塞罕壩林場;用雙腳丈量青山,用執著對待科研,創造了森林保護奇蹟、紮根海南鸚哥嶺的青年團隊等。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鸚哥嶺經驗播灑四方
    今天上午,重慶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蘭雪蓮在電話裡告訴記者,重慶市近期舉辦的自然保護區管理與生態環境教育發展國際研討會,專門邀請了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社區宣教科科長王雲鵬,向國內外專家介紹經驗並參與制定縉雲山的《自然教育項目計劃書》,「鸚哥嶺是這次國內唯一受邀的省級自然保護區。」
  • 海南日報數字報-鸚哥嶺保護區發現兩個植物新種
    本報海口9月3日訊 (記者周曉夢)近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園和香港嘉道理中國保育的研究人員在國際植物分類學刊物《PHYTOTAXA》(在線版)上聯合撰文,描述了在海南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的兩個川苔草科植物新種
  • 海南日報數字報-鸚哥嶺「自然大課堂」開課啦
    今天,在鸚哥嶺國家自然保護區山腳下的一片林子裡,10多個孩子正圍著一株益智邊觀察,邊聽隨行老師和護林員的講解。近年來,鸚哥嶺國家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鸚哥嶺保護區)依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學校、當地社區共同打造特色自然生態教育課程,把自然當做大課堂,引導青少年到自然中探索體驗,培育、傳播生態文明觀念。
  • 海南日報數字報-雨林「上新」
    今年年初,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許涵及團隊在國際知名植物分類學刊物《植物》上發文,宣布在海南樂東尖峰嶺發現了一個新的腐生性草本植物種類——尖峰水玉杯。  這是海南熱帶雨林「物種戶口簿」上迎來的又一名新成員。自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至今,短短一年多時間便有9個植物新種、5個動物新種、5個大型真菌新種被發現,意味著約佔海南島1/7陸域面積的這片土地,仍然藏著太多未知的秘密。
  • 海南日報數字報-熱帶雨林的山地「土著」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往高處生長,是熱帶雨林中生物開展「軍備競賽」的核心守則。囿於體型的先天不足,成千上萬的兩棲動物們與灌木、苔蘚一道,構成叢林生物鏈的最底層,卻憑藉著滿身絕活,在一次次生死搏鬥中安然脫險。
  • 光明日報:鸚哥嶺動物引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重視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新華社記者姜恩宇攝  雲霧縈繞在鸚哥嶺山脈 南國都市報記者李小崗攝      本報海口8月30日訊(記者嶽嵬)今天,《光明日報》以「海南鸚哥嶺動物引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重視」為題,在一版刊發了海南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迄今已有12種珍稀兩棲動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的消息
  • 鸚哥嶺自然保護區青年團隊:新發現12種珍稀兩棲動物
    南海網海口12月30日消息(南海網記者孫令正 實習生 顏賢惠)鸚哥嶺自然保護區位於我省中部山區,是我國原始熱帶雨林保存最完好的自然保護區,為海南兩大水系南渡江和昌化江的發源地,是海南陸地保護區的中心樞紐,是海南島的生態核心。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於2004年7月經省政府批准成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最美的天使 真正的英雄
    「你們把荊州事當自己事,積極幫我們想辦法解決問題,你們是真正的英雄,沒有你們的馳援,荊州的抗疫工作不會結束這麼快。」荊州市委書記何光中在三方會商會上表達對海南醫療隊的感激之情。  負重前行,搭起三級精準救治體系  3月28日下午,搭載著堅守湖北的最後一批海南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的航班順利落地海口美蘭國際機場,隊員們受到了海南各界熱烈的歡迎。
  • 走進鸚哥嶺,夜探熱帶雨林中的「深夜食堂」
    日前,海南日報報業集團「走進國家公園,探訪熱帶雨林」全媒體採訪團來到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鸚哥嶺林區,在護林員符惠全的帶領下,走進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夜探熱帶雨林中的「深夜食堂」。  「噓,你們悄悄地,看這片葉子。」順著符惠全手電筒的光線看過去,這棵不起眼的植物葉片並沒有特別之處,定睛細看,這片葉子卻突然動了起來。
  • 海南日報數字報-謝華安
    近50年來,謝華安多次赴海南從事水稻育種工作。他領銜研製的「汕優63」,從1986年起,連續16年創下了雜交水稻推廣速度、年種植面積、累計種植面積、增產稻穀總量四個全國之最。  回放  「我年輕時經常吃了上頓缺下頓,現在好了,水稻等農作物穩產高產,中國人不會餓肚子了!」今年8月,謝華安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植物的「彩色戶口簿」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實習生 卓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華南植物園編著、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海南植物志》,一直以來是世人了解海南植物的重要工具書。
  • 海南鸚哥嶺「盤家底兒」時隔15年啟動全面科考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南國都市報海口3月12日消息時隔15年,海南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啟動新一輪的全面生物多樣性調查工作,其中第一輪鳥類科考已於日前結束。調查內容包括鸚哥嶺保護區鳥類的種類、數量、分布和動態變化,以及鳥類面臨的威脅狀況。查清鸚哥嶺保護區鳥類資源現狀,對鳥類資源進行科學評價,並為建立鳥類資源監測體系奠定基礎。調查隊分成若干個小組,嚴格遵守調查天氣、每日調查時間段的規定,依規定的行走速度、行走路線、觀測方式、記錄方式,科學嚴謹地記錄發現鳥類的名稱、數量、距離中線的距離、地理位置等信息。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山一水一天地 一飛一落一世界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有這麼一群人,他們總會活躍在周末的公園、溼地和森林,但是我們可能很少留意過他們的身影; 他們可以走三四個小時的路,等上兩三小時,換來幾分鐘的相遇;他們背著觀鳥設備四處跑,駐留在一片天空下,尋覓掠過的美麗精靈的痕跡。
  • 海南日報數字報-好盆景帶來好「錢景」
    培育文旅產業新業態  此次展會,除了國內盆景藝術大師劉傳剛帶來自己的得意作品《大風歌》(榮獲2006年中國國際博覽金獎)展出外,剛剛在2020年第十屆中國盆景展覽會上榮獲金獎作品的《山幽圖》《湧動的山林》和《俯覽天涯》也在展會上亮相。
  • 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有種樹,刷新了海南新記錄,成海南第一棵
    伯樂樹樹葉而在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發現的伯樂樹,則是海南省第一例,也因為這一例刷新了海南新記錄,從此鸚哥嶺便開始有個海南省第一棵伯樂樹發現地之稱,甚至有專家特地為在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的伯樂樹而來,就想著一探究竟,為科學做貢獻。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尊重自然規律呵護海南溼地
    (2月3日《海南日報》)  2月2日是「世界溼地日」,溼地與森林、海洋並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有「地球之腎」之稱。溼地具有多種獨特功能,它不僅為人類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資源,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降解汙染、調節氣候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 海南鸚哥嶺12種動物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海南鸚哥嶺12種動物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中新社白沙8月27日電(記者 張茜翼)記者27日從海南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獲悉,迄今該保護區已有12種珍稀兩棲動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王靚婷  編者按  紫水雞,一種罕見的水鳥,由於過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誤以為已然滅絕,而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納百川聚賢才
    近兩年更是借「百萬人才進海南」行動計劃之東風,通過進京訪賢、各地攬才、舉辦「南海發展論壇」等多種形式廣納四方之才。  築巢方能引鳳,近年來,海南醫學院先後出臺《海南醫學院高層次人才引進標準和待遇規定》《海南醫學院外籍及港澳臺地區教師聘任管理辦法》《海南醫學院引進高層次人才配偶就業安置實施辦法》等扶持政策,繼續打造「青年學者南海發展論壇」引才品牌,為引進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保障。
  • 海南1人獲獎!​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科學與技術獎揭曉
    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科學與技術獎評選結果在北京揭曉,表彰取得傑出成就和重大創新的科學技術工作者。其中,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劉國道榮獲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區域創新獎),表彰其對區域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做出的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