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鸚哥嶺經驗播灑四方

2021-01-09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本報記者 單憬崗 杜穎 

  通訊員 蘇文學 王世輝

  

  「鸚哥嶺在社區與保護區協調發展方面的做法很值得我們借鑑。」今天上午,重慶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蘭雪蓮在電話裡告訴記者,重慶市近期舉辦的自然保護區管理與生態環境教育發展國際研討會,專門邀請了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社區宣教科科長王雲鵬,向國內外專家介紹經驗並參與制定縉雲山的《自然教育項目計劃書》,「鸚哥嶺是這次國內唯一受邀的省級自然保護區。」

  負責主管全省林業保護區工作的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局局長方林介紹說,隨著鸚哥嶺青年團隊的名氣越來越大,除了邀請他們去做事跡報告的單位越來越多,各地林業系統邀請他們去做工作經驗推廣的也越來越多。鸚哥嶺在護林社區建設、護林員管理、保護區科研考察等方面的良好經驗,正在全省各保護區、林場和市縣林業系統逐步得到推廣,甚至有些省外保護區也開始學習借鑑鸚哥嶺的好做法。

  管理模式全省推廣

  「我們就是借鑑鸚哥嶺的做法,推出了我們自己的統一職業服裝。」五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韓志勇說,2009年在看到鸚哥嶺推出了帶有自己LOGO的統一制服後,他們也參照鸚哥嶺服裝的款式、顏色和LOGO,設計了自己的統一服裝,「有了統一服裝,護林員上山巡護時的精神面貌也好了很多。」

  方林說,過去我省林業系統各單位都沒有自己的統一服裝,發給護林員巡山護林的服裝都是買來的迷彩服。由於購買的服裝時間不同、來自不同的廠家,大家身上穿的服裝都不相同,有時幾個人一起上山巡護,每個人穿的衣服都不一樣,「像萬國旗」。

  「我們那時候都叫自己是『雜牌軍』,因為穿的衣服和上山盜獵的人一模一樣,分不出來。」鸚哥嶺保護區萬衝片區友誼第一組的護林員趙泳軍笑著說。

  2008年,鸚哥嶺保護區首次推出了自己的統一服裝,並設計了特有的「三重山」LOGO,成為海南保護區發展史上的一大創新,引來了其他保護區的高度關注。

  「這其實是我們自己摸索出來的TMC模式的一部分。」鸚哥嶺保護區管理站站長李之龍說,生態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他們根據保護區的實際情況,總結提煉出了「團隊+機制+社區」為核心的資源管理模式,簡稱「TMC」模式,主要是指年輕有活力的團隊和專業的工作人員,       (下轉A02版)

(上接A01版)通過不斷完善的管理模式來進行人員管理,在維護保護區生態環境的同時,也為周邊社區改善了生活條件、增加了經濟收入。

  經過幾年摸索,TMC模式在鸚哥嶺的實踐效果越來越好,得到了省林業廳的高度認可。2011年8月,省林業廳專門在鸚哥嶺召開全省林業自然保護區工作現場會,向全省林業系統推廣普及這種先進模式。 

  完善省級公益林考核辦法

  「我們剛來時,護林員管護公益林的年終考核都是按省裡的老辦法來進行的,但經過第一次考核後,我們發現很多東西與實際對不上。」鸚哥嶺保護區管理站副站長劉磊說,原有的績效考核是考察護林員管護的林區一年裡發生的森林案件、林地受損、森林火災等情況,「基本都是比較死板地按照客觀業績來考核的,沒考慮不同林區的複雜性和個人的主觀性。」

  他舉例說,保護區核心區常常比較偏遠,覬覦林區豐富資源的人要去「犯事」比較費力,因此管護核心區的護林員即使幾個月不去都不會有什麼事情;而靠近村邊的林子卻會因為「近水樓臺」而常遭到破壞,即使天天去巡護也可能發生林業案件。「有些守護村邊林的護林員雖然工作態度很積極,但卻難逃被處罰的厄運。老辦法對他們很不公平。」

  針對這種情況,鸚哥嶺引入了「主觀分」,就是不僅要考慮客觀業績,還要綜合考核護林員的工作態度、不同片區的工作條件等。主觀分佔的分值為40%,由直接上司、小組長、其他護林員以及社區百姓共同來打分。「這樣比起原有的考核辦法來,更人性化、更科學。」劉磊說。

  「我們的公益林考核標準是參照全國的標準來制定的,但鸚哥嶺結合自己的實際,在此基礎上摸索、完善出了一種更適合海南實際情況的考核辦法。」省林業廳原生態辦負責人曾少山至今記得,2009年的全省公益林績效考核工作會議上,專門請時任鸚哥嶺保護區管理站站長周亞東介紹了自己的做法。他們的做法被生態辦向全省各個公益林管護單位進行了大力推廣。

  禁漁區向鸚哥嶺周邊輻射

  「魚不僅變大了,數量增加了,而且種類也更多了。」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洪小江的聲音裡,充滿了興奮。去年7月,他們效仿鸚哥嶺,也選擇霸王嶺山腳下的一段河流,搞起了禁漁區,效果很好。 

  自去年3月由香港嘉道理和鸚哥嶺保護區聯辦的海南鸚哥嶺禁漁區推廣研討會結束後,多個保護區都像霸王嶺一樣,開始嘗試在自己的保護區周邊建禁漁區。香港嘉道理中國保育項目負責人陳輩樂博士介紹說,鸚哥嶺的第一個禁漁區是在2008年初建起來的,當時在鸚哥嶺保護區工作人員的長期引導下,白沙黎族自治縣南開鄉道銀村村民自發設立了第一個禁漁區,數年後獲得成功。借鑑道銀禁漁區的經驗,如今在鸚哥嶺周邊4個市縣已自發建立10多個禁漁區。

  2012年4月7日,光明日報在頭版頭條刊發《選擇一種有遠見的生活方式》的長篇報導後,鸚哥嶺青年團隊聲名鵲起,他們創新推出的一項項保護區管理、社區發展、科研考察等方面的良好做法,也更加受到重視。

  如今,鸚哥嶺走向全省的經驗做法還有很多,例如在全省率先推行的護林員小組系統化巡護制度、護林員分級管理制度、野生動物紅外相機監測方法、界樁埋設方法、譜防寫區區歌等,以及在其他地方先推行但是在鸚哥嶺得到完善的社區共管模式、工作人員培訓制度、與NGO合作方法等,如今都不同程度地逐步在全省林業系統得到學習借鑑。

  更令人欣喜的是,鸚哥嶺的先進經驗已經開始得到全國乃至國際上的關注,除了他們的長期合作夥伴香港嘉道理曾經多次召開鸚哥嶺禁漁區、紅外相機監測法等研討會推廣其經驗外,其他地方和機構也開始關注鸚哥嶺。今年5月23日,野生動植物保護國際(FFI)中國項目在霸王嶺召開「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與保護研討會」時,專門請鸚哥嶺的代表作了周邊社區開展可持續替代生計的經驗交流。

  2012年10月,國家林業局發出通知,要求全國林業系統學習鸚哥嶺青年團隊,強化自然保護區的科學研究,通過有影響力的科研成果來提升保護區的科研能力和水平;處理好保護區發展與社區共建的關係,依靠當地政府完善社區共建共管機制,緩解保護與利用的矛盾,不斷拓寬保護區生存發展空間;採取有效措施,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宣教活動,提高社會各界對自然保護事業的認同度。

  (本報鸚哥嶺6月10日電)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鸚哥嶺團隊榮獲生態英雄獎
    據新華社北京6月28日電 由光明日報社主辦的「森林中國·首屆中國生態英雄」評選結果28日在京正式揭曉。
  • 海南日報數字報-鸚哥嶺保護區發現兩個植物新種
    本報海口9月3日訊 (記者周曉夢)近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園和香港嘉道理中國保育的研究人員在國際植物分類學刊物《PHYTOTAXA》(在線版)上聯合撰文,描述了在海南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的兩個川苔草科植物新種
  • 海南日報數字報-鸚哥嶺「自然大課堂」開課啦
    今天,在鸚哥嶺國家自然保護區山腳下的一片林子裡,10多個孩子正圍著一株益智邊觀察,邊聽隨行老師和護林員的講解。近年來,鸚哥嶺國家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鸚哥嶺保護區)依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學校、當地社區共同打造特色自然生態教育課程,把自然當做大課堂,引導青少年到自然中探索體驗,培育、傳播生態文明觀念。
  • 海南日報數字報-熱帶雨林的山地「土著」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往高處生長,是熱帶雨林中生物開展「軍備競賽」的核心守則。囿於體型的先天不足,成千上萬的兩棲動物們與灌木、苔蘚一道,構成叢林生物鏈的最底層,卻憑藉著滿身絕活,在一次次生死搏鬥中安然脫險。
  • 光明日報:鸚哥嶺動物引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重視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新華社記者姜恩宇攝  雲霧縈繞在鸚哥嶺山脈 南國都市報記者李小崗攝      本報海口8月30日訊(記者嶽嵬)今天,《光明日報》以「海南鸚哥嶺動物引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重視」為題,在一版刊發了海南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迄今已有12種珍稀兩棲動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的消息
  • 海南日報數字報-雨林「上新」
    在霸王嶺林區,國家公園管理局的監測隊員們經過半年的跟蹤觀察後發現,海南長臂猿的第五個族群正在形成;距離霸王嶺數十公裡外的邦溪,一隻坡鹿幼仔嘗試離開母鹿的護佑,學習獨立採食;吊羅山林區內的一處溪澗旁,身披油亮「皮草」的小爪水獺探頭探腦地四處覓食;鸚哥嶺腹地的一片溼地裡,幾隻海南疣螈上演「求偶大戰」;尖峰嶺雨林的落葉枯枝間,一隻黑黃相間的圓鼻巨蜥突然抬起頭吐出了長長的信子……不論是到訪或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植物的「彩色戶口簿」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實習生 卓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華南植物園編著、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海南植物志》,一直以來是世人了解海南植物的重要工具書。
  • 海南鸚哥嶺「盤家底兒」時隔15年啟動全面科考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南國都市報海口3月12日消息時隔15年,海南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啟動新一輪的全面生物多樣性調查工作,其中第一輪鳥類科考已於日前結束。調查內容包括鸚哥嶺保護區鳥類的種類、數量、分布和動態變化,以及鳥類面臨的威脅狀況。查清鸚哥嶺保護區鳥類資源現狀,對鳥類資源進行科學評價,並為建立鳥類資源監測體系奠定基礎。調查隊分成若干個小組,嚴格遵守調查天氣、每日調查時間段的規定,依規定的行走速度、行走路線、觀測方式、記錄方式,科學嚴謹地記錄發現鳥類的名稱、數量、距離中線的距離、地理位置等信息。
  • 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有種樹,刷新了海南新記錄,成海南第一棵
    伯樂樹樹葉而在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發現的伯樂樹,則是海南省第一例,也因為這一例刷新了海南新記錄,從此鸚哥嶺便開始有個海南省第一棵伯樂樹發現地之稱,甚至有專家特地為在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的伯樂樹而來,就想著一探究竟,為科學做貢獻。
  • 海南鸚哥嶺12種動物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海南鸚哥嶺12種動物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中新社白沙8月27日電(記者 張茜翼)記者27日從海南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獲悉,迄今該保護區已有12種珍稀兩棲動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 走進鸚哥嶺,夜探熱帶雨林中的「深夜食堂」
    日前,海南日報報業集團「走進國家公園,探訪熱帶雨林」全媒體採訪團來到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鸚哥嶺林區,在護林員符惠全的帶領下,走進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夜探熱帶雨林中的「深夜食堂」。  「噓,你們悄悄地,看這片葉子。」順著符惠全手電筒的光線看過去,這棵不起眼的植物葉片並沒有特別之處,定睛細看,這片葉子卻突然動了起來。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山一水一天地 一飛一落一世界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有這麼一群人,他們總會活躍在周末的公園、溼地和森林,但是我們可能很少留意過他們的身影; 他們可以走三四個小時的路,等上兩三小時,換來幾分鐘的相遇;他們背著觀鳥設備四處跑,駐留在一片天空下,尋覓掠過的美麗精靈的痕跡。
  • 海南日報數字報-謝華安
    近50年來,謝華安多次赴海南從事水稻育種工作。他領銜研製的「汕優63」,從1986年起,連續16年創下了雜交水稻推廣速度、年種植面積、累計種植面積、增產稻穀總量四個全國之最。  回放  「我年輕時經常吃了上頓缺下頓,現在好了,水稻等農作物穩產高產,中國人不會餓肚子了!」今年8月,謝華安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全媒體中心記者 劉麥  中國人喜山,也喜歡靠山而居,因為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尊重自然規律呵護海南溼地
    (2月3日《海南日報》)  2月2日是「世界溼地日」,溼地與森林、海洋並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有「地球之腎」之稱。溼地具有多種獨特功能,它不僅為人類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資源,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降解汙染、調節氣候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王靚婷  編者按  紫水雞,一種罕見的水鳥,由於過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誤以為已然滅絕,而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辦學國際化 高校更「洋氣」
    ■ 本報記者 陳卓斌  單人單座、小班雙語教學、全觸屏黑板……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在海南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合國際旅遊學院(以下簡稱國際旅遊學院)採訪時發現,這裡的授課方式和教學設備與國內普通高等院校不太一樣。
  • 鸚哥嶺識鳥人
    海南鸚哥嶺鳥類圖鑑》收錄了符建靈拍的照片。符建靈蹲在樹下觀察鳥兒。在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深處,樹葉婆娑間,不時傳來幾聲清脆又悅耳的鳥兒鳴叫聲,可當你循聲覓去,鳥兒似乎又沒了蹤影,但「處處聞啼鳥」的意境,恰能給這片熱帶雨林增添更多的神秘感。「不用看鳥兒長啥樣,光是聽鳴叫聲,我至少能辨別得出七八十種鳥兒。」
  • 海南日報數字報-神奇的「旺根技術」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在海南生活多年、今年56歲的福建人陳新,自年輕時就偏愛琢磨如何加快植物的生長速度,苦心研究30多年努力破譯植物的生長密碼,研發了植物的「旺根技術」(也稱「三旺技術」,即旺根、旺杆、旺果),讓苗木生長加速度
  • 海南日報數字報-這些瞼虎特「海南」
    文\海南日報記者 孫慧  據科學家推測,地球上約有870萬種物種,但很多同屬類物種之間差別極其細微,對科研者而言,發現新物種是可遇不可求的幸運。譬如說,瞼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