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蘇文學 王世輝
「鸚哥嶺在社區與保護區協調發展方面的做法很值得我們借鑑。」今天上午,重慶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蘭雪蓮在電話裡告訴記者,重慶市近期舉辦的自然保護區管理與生態環境教育發展國際研討會,專門邀請了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社區宣教科科長王雲鵬,向國內外專家介紹經驗並參與制定縉雲山的《自然教育項目計劃書》,「鸚哥嶺是這次國內唯一受邀的省級自然保護區。」
負責主管全省林業保護區工作的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局局長方林介紹說,隨著鸚哥嶺青年團隊的名氣越來越大,除了邀請他們去做事跡報告的單位越來越多,各地林業系統邀請他們去做工作經驗推廣的也越來越多。鸚哥嶺在護林社區建設、護林員管理、保護區科研考察等方面的良好經驗,正在全省各保護區、林場和市縣林業系統逐步得到推廣,甚至有些省外保護區也開始學習借鑑鸚哥嶺的好做法。
管理模式全省推廣
「我們就是借鑑鸚哥嶺的做法,推出了我們自己的統一職業服裝。」五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韓志勇說,2009年在看到鸚哥嶺推出了帶有自己LOGO的統一制服後,他們也參照鸚哥嶺服裝的款式、顏色和LOGO,設計了自己的統一服裝,「有了統一服裝,護林員上山巡護時的精神面貌也好了很多。」
方林說,過去我省林業系統各單位都沒有自己的統一服裝,發給護林員巡山護林的服裝都是買來的迷彩服。由於購買的服裝時間不同、來自不同的廠家,大家身上穿的服裝都不相同,有時幾個人一起上山巡護,每個人穿的衣服都不一樣,「像萬國旗」。
「我們那時候都叫自己是『雜牌軍』,因為穿的衣服和上山盜獵的人一模一樣,分不出來。」鸚哥嶺保護區萬衝片區友誼第一組的護林員趙泳軍笑著說。
2008年,鸚哥嶺保護區首次推出了自己的統一服裝,並設計了特有的「三重山」LOGO,成為海南保護區發展史上的一大創新,引來了其他保護區的高度關注。
「這其實是我們自己摸索出來的TMC模式的一部分。」鸚哥嶺保護區管理站站長李之龍說,生態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他們根據保護區的實際情況,總結提煉出了「團隊+機制+社區」為核心的資源管理模式,簡稱「TMC」模式,主要是指年輕有活力的團隊和專業的工作人員, (下轉A02版)
(上接A01版)通過不斷完善的管理模式來進行人員管理,在維護保護區生態環境的同時,也為周邊社區改善了生活條件、增加了經濟收入。
經過幾年摸索,TMC模式在鸚哥嶺的實踐效果越來越好,得到了省林業廳的高度認可。2011年8月,省林業廳專門在鸚哥嶺召開全省林業自然保護區工作現場會,向全省林業系統推廣普及這種先進模式。
完善省級公益林考核辦法
「我們剛來時,護林員管護公益林的年終考核都是按省裡的老辦法來進行的,但經過第一次考核後,我們發現很多東西與實際對不上。」鸚哥嶺保護區管理站副站長劉磊說,原有的績效考核是考察護林員管護的林區一年裡發生的森林案件、林地受損、森林火災等情況,「基本都是比較死板地按照客觀業績來考核的,沒考慮不同林區的複雜性和個人的主觀性。」
他舉例說,保護區核心區常常比較偏遠,覬覦林區豐富資源的人要去「犯事」比較費力,因此管護核心區的護林員即使幾個月不去都不會有什麼事情;而靠近村邊的林子卻會因為「近水樓臺」而常遭到破壞,即使天天去巡護也可能發生林業案件。「有些守護村邊林的護林員雖然工作態度很積極,但卻難逃被處罰的厄運。老辦法對他們很不公平。」
針對這種情況,鸚哥嶺引入了「主觀分」,就是不僅要考慮客觀業績,還要綜合考核護林員的工作態度、不同片區的工作條件等。主觀分佔的分值為40%,由直接上司、小組長、其他護林員以及社區百姓共同來打分。「這樣比起原有的考核辦法來,更人性化、更科學。」劉磊說。
「我們的公益林考核標準是參照全國的標準來制定的,但鸚哥嶺結合自己的實際,在此基礎上摸索、完善出了一種更適合海南實際情況的考核辦法。」省林業廳原生態辦負責人曾少山至今記得,2009年的全省公益林績效考核工作會議上,專門請時任鸚哥嶺保護區管理站站長周亞東介紹了自己的做法。他們的做法被生態辦向全省各個公益林管護單位進行了大力推廣。
禁漁區向鸚哥嶺周邊輻射
「魚不僅變大了,數量增加了,而且種類也更多了。」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洪小江的聲音裡,充滿了興奮。去年7月,他們效仿鸚哥嶺,也選擇霸王嶺山腳下的一段河流,搞起了禁漁區,效果很好。
自去年3月由香港嘉道理和鸚哥嶺保護區聯辦的海南鸚哥嶺禁漁區推廣研討會結束後,多個保護區都像霸王嶺一樣,開始嘗試在自己的保護區周邊建禁漁區。香港嘉道理中國保育項目負責人陳輩樂博士介紹說,鸚哥嶺的第一個禁漁區是在2008年初建起來的,當時在鸚哥嶺保護區工作人員的長期引導下,白沙黎族自治縣南開鄉道銀村村民自發設立了第一個禁漁區,數年後獲得成功。借鑑道銀禁漁區的經驗,如今在鸚哥嶺周邊4個市縣已自發建立10多個禁漁區。
2012年4月7日,光明日報在頭版頭條刊發《選擇一種有遠見的生活方式》的長篇報導後,鸚哥嶺青年團隊聲名鵲起,他們創新推出的一項項保護區管理、社區發展、科研考察等方面的良好做法,也更加受到重視。
如今,鸚哥嶺走向全省的經驗做法還有很多,例如在全省率先推行的護林員小組系統化巡護制度、護林員分級管理制度、野生動物紅外相機監測方法、界樁埋設方法、譜防寫區區歌等,以及在其他地方先推行但是在鸚哥嶺得到完善的社區共管模式、工作人員培訓制度、與NGO合作方法等,如今都不同程度地逐步在全省林業系統得到學習借鑑。
更令人欣喜的是,鸚哥嶺的先進經驗已經開始得到全國乃至國際上的關注,除了他們的長期合作夥伴香港嘉道理曾經多次召開鸚哥嶺禁漁區、紅外相機監測法等研討會推廣其經驗外,其他地方和機構也開始關注鸚哥嶺。今年5月23日,野生動植物保護國際(FFI)中國項目在霸王嶺召開「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與保護研討會」時,專門請鸚哥嶺的代表作了周邊社區開展可持續替代生計的經驗交流。
2012年10月,國家林業局發出通知,要求全國林業系統學習鸚哥嶺青年團隊,強化自然保護區的科學研究,通過有影響力的科研成果來提升保護區的科研能力和水平;處理好保護區發展與社區共建的關係,依靠當地政府完善社區共建共管機制,緩解保護與利用的矛盾,不斷拓寬保護區生存發展空間;採取有效措施,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宣教活動,提高社會各界對自然保護事業的認同度。
(本報鸚哥嶺6月10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