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哥嶺樹蛙▲
小湍蛙▲
▲海南湍蛙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新華社記者姜恩宇攝
雲霧縈繞在鸚哥嶺山脈 南國都市報記者李小崗攝
本報海口8月30日訊(記者嶽嵬)今天,《光明日報》以「海南鸚哥嶺動物引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重視」為題,在一版刊發了海南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迄今已有12種珍稀兩棲動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的消息。
報導提到,科學家們首次在海南發現了小姬蛙屬的德力小姬蛙、馬來稜皮樹蛙,並首次發現並命名了鸚哥嶺樹蛙3種新記錄種。
海南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成立於2004年7月,位於海南島中南部,跨白沙、瓊中、五指山、樂東、昌江5市縣,面積50464公頃,為海南省陸地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
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海南鸚哥嶺陸續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的12種兩棲動物,其中4種為瀕危種,即海南疣螈、鱗皮小蟾、海南湍蛙和眼斑水樹蛙;8種為易危種,即海南擬髭蟾、小湍蛙、鸚哥嶺樹蛙等。
報導還介紹了海南省林業局招募的27名大學生,組建鸚哥嶺自然保護區工作站,5年多來對當地物種進行「地毯式」科學調查,取得大量成果的情況,以及光明日報對他們的事跡報導引發的巨大反響。
報導中稱,鸚哥嶺地區至今共記錄到的兩棲動物佔海南兩棲動物總物種數的88.6%;海南特有種共13種,鸚哥嶺已經記錄到其中的11種,即海南疣螈、海南擬髭蟾、鱗皮小蟾、海南水樹蛙及鸚哥嶺樹蛙等。
光明日報:海南鸚哥嶺動物引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重視
光明日報北京8月29日電記者從國家林業局了解到,海南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迄今已有12種珍稀兩棲動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科學家們還首次在海南發現了小姬蛙屬的德力小姬蛙、馬來稜皮樹蛙,並首次發現並命名了鸚哥嶺樹蛙3種新記錄種。
海南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成立於2004年7月,位於海南島中南部,跨白沙、瓊中、五指山、樂東、昌江5市縣,面積50464公頃,為海南省陸地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編制發布的關於全球瀕危物種瀕危狀態的文件。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海南鸚哥嶺陸續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的12種兩棲動物,其中4種為瀕危種,即海南疣螈、鱗皮小蟾、海南湍蛙和眼斑水樹蛙;8種為易危種,即海南擬髭蟾、小湍蛙、鸚哥嶺樹蛙等。
2007年,海南省林業局招募了27名大學生,組建起鸚哥嶺自然保護區工作站。5年多來,他們對當地物種進行「地毯式」科學調查,取得大量成果。本報4月9日起對他們在鸚哥嶺的工作生活進行連續詳細介紹,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
據專家介紹,鸚哥嶺地區至今共記錄到的兩棲動物佔海南兩棲動物總物種數的88.6%;海南特有種共13種,鸚哥嶺已經記錄到其中的11種,即海南疣螈、海南擬髭蟾、鱗皮小蟾、海南水樹蛙及鸚哥嶺樹蛙等。(原載《光明日報》8月30日1版)
責任編輯:霍筱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