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鸚哥嶺動物引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重視

2020-11-26 南海網

鸚哥嶺樹蛙▲

  小湍蛙▲

  ▲海南湍蛙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新華社記者姜恩宇攝

  雲霧縈繞在鸚哥嶺山脈 南國都市報記者李小崗攝   

 

  本報海口8月30日訊(記者嶽嵬)今天,《光明日報》以「海南鸚哥嶺動物引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重視」為題,在一版刊發了海南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迄今已有12種珍稀兩棲動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的消息。

  報導提到,科學家們首次在海南發現了小姬蛙屬的德力小姬蛙、馬來稜皮樹蛙,並首次發現並命名了鸚哥嶺樹蛙3種新記錄種。

  海南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成立於2004年7月,位於海南島中南部,跨白沙、瓊中、五指山、樂東、昌江5市縣,面積50464公頃,為海南省陸地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

  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海南鸚哥嶺陸續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的12種兩棲動物,其中4種為瀕危種,即海南疣螈、鱗皮小蟾、海南湍蛙和眼斑水樹蛙;8種為易危種,即海南擬髭蟾、小湍蛙、鸚哥嶺樹蛙等。

  報導還介紹了海南省林業局招募的27名大學生,組建鸚哥嶺自然保護區工作站,5年多來對當地物種進行「地毯式」科學調查,取得大量成果的情況,以及光明日報對他們的事跡報導引發的巨大反響。

  報導中稱,鸚哥嶺地區至今共記錄到的兩棲動物佔海南兩棲動物總物種數的88.6%;海南特有種共13種,鸚哥嶺已經記錄到其中的11種,即海南疣螈、海南擬髭蟾、鱗皮小蟾、海南水樹蛙及鸚哥嶺樹蛙等。

  光明日報:海南鸚哥嶺動物引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重視

  光明日報北京8月29日電記者從國家林業局了解到,海南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迄今已有12種珍稀兩棲動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科學家們還首次在海南發現了小姬蛙屬的德力小姬蛙、馬來稜皮樹蛙,並首次發現並命名了鸚哥嶺樹蛙3種新記錄種。

  海南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成立於2004年7月,位於海南島中南部,跨白沙、瓊中、五指山、樂東、昌江5市縣,面積50464公頃,為海南省陸地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編制發布的關於全球瀕危物種瀕危狀態的文件。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海南鸚哥嶺陸續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的12種兩棲動物,其中4種為瀕危種,即海南疣螈、鱗皮小蟾、海南湍蛙和眼斑水樹蛙;8種為易危種,即海南擬髭蟾、小湍蛙、鸚哥嶺樹蛙等。

  2007年,海南省林業局招募了27名大學生,組建起鸚哥嶺自然保護區工作站。5年多來,他們對當地物種進行「地毯式」科學調查,取得大量成果。本報4月9日起對他們在鸚哥嶺的工作生活進行連續詳細介紹,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

  據專家介紹,鸚哥嶺地區至今共記錄到的兩棲動物佔海南兩棲動物總物種數的88.6%;海南特有種共13種,鸚哥嶺已經記錄到其中的11種,即海南疣螈、海南擬髭蟾、鱗皮小蟾、海南水樹蛙及鸚哥嶺樹蛙等。(原載《光明日報》8月30日1版)

責任編輯:霍筱薇

相關焦點

  • 海南鸚哥嶺12種動物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海南鸚哥嶺12種動物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中新社白沙8月27日電(記者 張茜翼)記者27日從海南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獲悉,迄今該保護區已有12種珍稀兩棲動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 海南日報數字報-鸚哥嶺經驗播灑四方
    自去年3月由香港嘉道理和鸚哥嶺保護區聯辦的海南鸚哥嶺禁漁區推廣研討會結束後,多個保護區都像霸王嶺一樣,開始嘗試在自己的保護區周邊建禁漁區。香港嘉道理中國保育項目負責人陳輩樂博士介紹說,鸚哥嶺的第一個禁漁區是在2008年初建起來的,當時在鸚哥嶺保護區工作人員的長期引導下,白沙黎族自治縣南開鄉道銀村村民自發設立了第一個禁漁區,數年後獲得成功。
  • 海南日報數字報-鸚哥嶺團隊榮獲生態英雄獎
    據新華社北京6月28日電 由光明日報社主辦的「森林中國·首屆中國生態英雄」評選結果28日在京正式揭曉。
  • 鸚哥嶺自然保護區青年團隊:新發現12種珍稀兩棲動物
    南海網海口12月30日消息(南海網記者孫令正 實習生 顏賢惠)鸚哥嶺自然保護區位於我省中部山區,是我國原始熱帶雨林保存最完好的自然保護區,為海南兩大水系南渡江和昌化江的發源地,是海南陸地保護區的中心樞紐,是海南島的生態核心。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於2004年7月經省政府批准成立。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大熊貓不再瀕危,大猩猩即將滅絕
    IT之家訊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在昨天發布消息稱,經過多年的保護,大熊貓已經不是瀕危物種,相反由於對環境的破壞,另外一類人類的近親東部大猩猩即將滅絕,這對於環保人士來說是一個壞消息。
  • 內蒙古額爾古納發現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沙狐
    12月2晚間,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額爾古納市政府獲悉,該市發現一隻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沙狐。 據介紹,最早發現這隻沙狐蹤跡的是該市攝影家協會會員張淵,他在當地黑山頭鎮草原上近距離拍攝到沙狐的照片。 「照片中的沙狐憨態可掬,十分招人喜愛。」
  • 海南日報數字報-鸚哥嶺「自然大課堂」開課啦
    今天,在鸚哥嶺國家自然保護區山腳下的一片林子裡,10多個孩子正圍著一株益智邊觀察,邊聽隨行老師和護林員的講解。近年來,鸚哥嶺國家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鸚哥嶺保護區)依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學校、當地社區共同打造特色自然生態教育課程,把自然當做大課堂,引導青少年到自然中探索體驗,培育、傳播生態文明觀念。
  • 走進鸚哥嶺,夜探熱帶雨林中的「深夜食堂」
    鸚哥嶺綿延的山巒草木蒼翠,唯美壯觀。  日前,海南日報報業集團「走進國家公園,探訪熱帶雨林」全媒體採訪團來到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鸚哥嶺林區,在護林員符惠全的帶領下,走進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夜探熱帶雨林中的「深夜食堂」。  「噓,你們悄悄地,看這片葉子。」順著符惠全手電筒的光線看過去,這棵不起眼的植物葉片並沒有特別之處,定睛細看,這片葉子卻突然動了起來。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雪豹保護級別由「瀕危」調整為「易危」
    央廣網北京9月16日消息(記者劉飛)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近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其官方網站發布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基於新的可用數據,雪豹被從瀕危(EN)類別,調整為易危(VU)類別。「瀕危」或是「易危」這些類別,是物種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分類。世界自然保護聯盟1948年成立,目前已有160多個國家和1000多個非政府組織加入。
  • ...屬於瀕危動物,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也被列為...
    罕見的粉紅色海豚為印度太平洋駝背豚(Sousa chinensis),又稱中華白海豚,屬於瀕危動物,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也被列為「易危」等級。主要分布於西太平洋、印度洋,也常見於中國東海。剛出生時體呈深灰色,年輕的會呈灰色,至於成年的則呈粉紅色。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馬達加斯加狐猴面臨滅絕風險
    法新社7月9日消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周四警告稱,馬達加斯加島上現有的107種狐猴中,約103種生存受到威脅,其中33種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等級。
  • 海南日報數字報-鸚哥嶺保護區發現兩個植物新種
    本報海口9月3日訊 (記者周曉夢)近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園和香港嘉道理中國保育的研究人員在國際植物分類學刊物《PHYTOTAXA》(在線版)上聯合撰文,描述了在海南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的兩個川苔草科植物新種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海底採礦機遇與挑戰並存
    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網站報導,7月16日,該聯盟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稱,國際深海底採礦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並存。會議期間,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布了這份名為《深海底採礦:一個正在崛起個正在崛起的環境挑戰的環境挑戰》》的研究報告,論述了深海底採礦技術發展、管理規章完善及其環境影響等方面的情況,旨在全面概述深海底採礦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該報告指出,國際社會應在高質量的環境影響評估和減少危害策略的基礎之上,制定行之有效的深海底開採管理規章,以避免因深海底採礦對海洋環境所造成的持續性傷害。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大熊貓不再瀕危 降級至易危
    澎湃資料圖  今天(當地時間9月4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美國夏威夷宣布將大熊貓的受威脅程度從瀕危變為易危。「中國的保育努力證實了我們可以扭轉瀕危物種的命運。但我們需要做的還很多。」 IUCN生物多樣性保護專家組負責人簡· 斯瑪特說。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與五大連池風景區視頻通話→進行IUCN綠色名錄首次評估
    今年,五大連池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迎來了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保護地綠色名錄首次評估。按評估程序,五大連池風景區已完成了在線平臺上全部指標的佐證材料專家審核工作。IUCN自然保護地綠色名錄(綠色名錄)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為促進以自然保護地為基礎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而制訂的一項全球計劃,旨在認可和增強全球自然保護地有效和公正管理的能力
  • 鸚哥嶺識鳥人
    海南鸚哥嶺鳥類圖鑑》收錄了符建靈拍的照片。符建靈蹲在樹下觀察鳥兒。在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深處,樹葉婆娑間,不時傳來幾聲清脆又悅耳的鳥兒鳴叫聲,可當你循聲覓去,鳥兒似乎又沒了蹤影,但「處處聞啼鳥」的意境,恰能給這片熱帶雨林增添更多的神秘感。「不用看鳥兒長啥樣,光是聽鳴叫聲,我至少能辨別得出七八十種鳥兒。」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大熊貓不再瀕危 國家林業局:還早著呢
    據澎湃新聞9月5日報導,今天(當地時間9月4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美國夏威夷宣布將大熊貓的受威脅程度從瀕危變為易危。「中國的保育努力證實了我們可以扭轉瀕危物種的命運。但我們需要做的還很多。」 IUCN生物多樣性保護專家組負責人簡•斯瑪特說。9月5日下午,國家林業局向澎湃新聞發來回應聲明,其認為,大熊貓仍是瀕危物種,將大熊貓保護等級降低還為時過早。
  • 海南鸚哥嶺「盤家底兒」時隔15年啟動全面科考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南國都市報海口3月12日消息時隔15年,海南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啟動新一輪的全面生物多樣性調查工作,其中第一輪鳥類科考已於日前結束。海口畓榃溼地研究所供圖海口畓榃(音:多潭)溼地研究所組織10位專家及保護區10位業務骨幹共同組成鸚哥嶺鳥類調查隊,第一輪調查於2020年3月2日開始,3月9日結束,此次為冬季鳥類調查,5月上旬將開展繁殖鳥類調查。隊員們正在觀察、記錄鳥類。
  • 動物滅絕警鐘再度敲響
    不過近年來,「世界動物日」變得越來越沉重,因為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動物瀕臨滅絕邊緣。在著名環保組織「世界自然保護聯盟」9月公布的2007年瀕危物種「紅色名單」上,猿、珊瑚、禿鷹、海豚等常見的動物都存在滅絕危險,全球動物物種的滅絕警鐘再度敲響。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儒艮瀕危度上調至最高級別
    (觀察者網訊) 據日本共同社12月12日報導,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11日更新了匯總世界瀕危物種的紅色名錄,將棲息於衝繩的儒艮瀕危度上調至最高級別。 儒艮是一種瀕臨滅絕的大型哺乳類海洋生物,屬於海牛目、儒艮科。體型呈現紡錘狀,體長一般約2.4-2.7米,是堅定的「素食主義者」,主要以海草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