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雪豹保護級別由「瀕危」調整為「易危」

2020-12-06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9月16日消息(記者劉飛)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近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其官方網站發布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基於新的可用數據,雪豹被從瀕危(EN)類別,調整為易危(VU)類別。「瀕危」或是「易危」這些類別,是物種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分類。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1948年成立,目前已有160多個國家和1000多個非政府組織加入。它從1963年以來,開始發布《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皮書》,也就是後來俗稱的「紅色名錄」。紅色名錄列出的物種瀕危級別有9個,依次是「滅絕」、「野外滅絕」、「極危」、「瀕危」、「易危」、「近危」、「無危」,以及「數據不足」和「未評估」。

從等級上來看,從瀕危(EN)到易危(VU)通常被說成是「降級」了。

去年,大熊貓和藏羚羊都被從「瀕危」類別調整了出去,分別變為了「易危」和「近危」。這在當時也引起了我國輿論的關注。

就大熊貓來講,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顯示,是由於中國持續不懈的努力,大熊貓數量在緩慢增加,因此對大熊貓的評級從「瀕危」降為「易危」。

不過,當時,國家林業局曾回應稱,作為大熊貓保護管理部門,著眼於實際工作情況和保護形勢,認為大熊貓仍然是瀕危物種。

而此次,雪豹在紅色名錄中的等級調整,也有研究者擔心,會影響公眾對雪豹現狀的認識。

在有雪豹分布的我國,所謂的「降級」有何影響?我國雪豹研究和保護面臨的最新情況如何?

雪豹在英文裡有一個叫法是ounce,這個詞還有「少量、一點兒」的意思……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官方網站信息顯示,從1986年到2008年間的7次評定中,雪豹的瀕危等級都是「瀕危」(Endangered)類別。而在當前版本的紅色名錄中,雪豹已經顯示為易危(Vulnerable)。

對於調整的原因,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官方網站中披露,在2008年的評定中,誤用了數據從而得出了一個較低的數字,將雪豹誤定為「瀕危」類別。此外,近期的調查資料表明,雪豹在一些區域的密度比之前認為得要高,其數量規模也就可能更大。綜合這些原因,從「瀕危」到「易危」的認定,算不上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變化」。

而目前紅色名錄中將雪豹認定為「易危」,是依據兩組數據,一是估計其全球數量中,成熟個體不足1萬隻,但超過2500隻,還有就是估算其數量在3代(22.62年)內減少至少10%。

對於給雪豹定級的數據,多年進行雪豹研究與保護項目的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三江源項目負責人趙翔表示:「這個實際上是爭議的根源所在。雪豹這個物種的分布區域是非常廣闊的,現在所有機構加起來的抽樣區域只佔到雪豹棲息地的約2%。大家是用這2%的棲息地估算了雪豹的種群數量。這個數字是否能滿足『降級』的標準?瀕危的話需要兩點,一是要可繁殖個體要低於2500隻,二是在過去的16年內,整個種群的數量下降20%。這兩個都是有爭議的,就是因為沒有基本數據。因為現在做的調查集中在2%的區域內。」

紅色名錄中對於雪豹數量的具體描述也說明稱,對於全球範圍雪豹的數量規模沒有有力測量,各種數據傾向於是基於推算得出。

我國民間志願者團隊中國貓科動物保護聯盟豹項目負責人宋大昭認為,數據是爭議所在,但是,在他看來,各雪豹分布國的保護策略和行動,不太會只因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等級調整而做出大的改變,「雖然調查比以前多,但還不是像虎等對種群情況已經做到比較完整的了解。所以基於現在這個推算的數字,來做級別調整,這個決定是不是成熟?這是爭論比較多的。其實保護,還是各個雪豹分布國自己要去考慮的事情。這有很多影響因素,文化、對環保重視程度等。比如中國,有一套自己的保護物種的分級,雪豹又是西部高原高山生態系統的一個吉祥物種。」

就算是對雪豹的瀕危等級進行了調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方面也表示,必須繼續並加大保護力度,以扭轉雪豹數量下降的趨勢,防止這種標誌性的貓科動物走向滅絕。

我國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保護處處長張德海表示,當地對於雪豹的保護和研究,不會因其在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等級被調整而有所放鬆,「從我們國家來講,雪豹是一級保護動物。一級、二級保護動物採取的保護措施都是很嚴格的。比如青海當地需要保護的物種都採取嚴格的保護。尤其是在保護區裡,不光是說一級、二級保護動物需要保護,其他的物種也需要保護,因為它是整個生態系統。」

張德海表示,經過多年的工作,如今,我國在對雪豹及其棲息地的研究和保護上有所進展,「區域環境保護的力度增加了,尤其是對不法盜獵行為嚴厲打擊。再有,調查手段也增加了,除了紅外線照相機外,有地方還布設了錄像監控探頭,記錄得更全面。還有,巖羊在高寒區域的數量和分布範圍也增加了,雪豹的食物增加。牧民也變成了保護區的管護人員。」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也提到,由於對保護雪豹的大量投資,包括反偷獵,減少和家畜衝突行動,以及提高了認識程度,一些雪豹分布區的情況有所改善。但與此同時,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明確指出,由於棲息地喪失和退化、獵物減少以及非法野生動物貿易等因素,雪豹的數量仍在下降,仍然面臨滅絕的高風險。

趙翔指出,研究中發現,目前雪豹的生存面臨氣候變化、棲息地破碎化和與人類活動的衝突等問題,「現在我們比較關注的影響野生動物的是氣候變化。雪豹生活在環喜馬拉雅區域,該區域對氣候變化敏感,溫度上升、降水增加等可能會對雪豹現有的棲息地造成影響。另外,重要的一點就是雪豹和人類的衝突。我們也關注隨著城鎮化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為產生的流浪狗、藏獒可能會對雪豹的食物產生競爭,傳染疾病等。」

相關焦點

  • 雪豹從瀕危降為易危 專家:不應放鬆保護及研究
    雪豹類別從瀕危降為易危 專家:不應放鬆對其保護及研究央廣網北京9月15日消息(記者劉飛)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當地時間9月14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其官方網站發布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基於新的可用數據,雪豹(Panthera uncia)被從瀕危(EN)類別調整為易危
  • 雪豹從瀕危「降級」易危 四川野保站表示不會調整保護程度
    日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布消息,該組織已將雪豹從紅色名錄裡的瀕危降為易危。而去年,IUCN也將大熊貓做了同樣的調整。與「大熊貓被降級」一樣,這次調低雪豹的受威脅程度,也受到了多方質疑。全球範圍內一些頂級的專家和最一線的研究者,都表達了不同意見。
  • 雪豹從瀕危物種名單剔除 三江源區雪豹數量1000隻以上
    基於新的可用數據,日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雪豹從瀕危類別,調整為易危類別。從等級上來看,從瀕危到易危意味著保護級別降級了。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官方網站信息顯示,從1986年到2008年間的7次評定中,雪豹的瀕危等級都是瀕危類別。而在當前版本的紅色名錄中,雪豹已經顯示為易危。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大熊貓不再瀕危 降級至易危
    澎湃資料圖  今天(當地時間9月4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美國夏威夷宣布將大熊貓的受威脅程度從瀕危變為易危。「中國的保育努力證實了我們可以扭轉瀕危物種的命運。但我們需要做的還很多。」 IUCN生物多樣性保護專家組負責人簡· 斯瑪特說。
  • 會被自己的長尾巴萌到的生物——雪豹,從瀕危降為易危啦!
    據BBC報導,雪豹不再是瀕危物種經過5位國際專家,為期3年對雪豹種群數量的調查研究,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決定將雪豹從「瀕危」降至「易危」>根據專家評估,目前世界上大約有4000頭雪豹生活在野外雪豹保育專家Tom McCarthy表示,成年雪豹要少於2500頭,且數量急劇下降時,雪豹才會被列入「瀕危動物」據他們的新評估,這兩種情況目前發生的可能性都很低
  • 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成立
    10月23日是第八個「世界雪豹日」,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共同發起成立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雪豹是中東亞高山環境裡最頂層的捕食者和旗艦物種,被譽為「雪山之王」,是高山生態系統健康與否的氣壓計。
  • 大熊貓瀕危等級降低為「易危」 藏羚羊降為「近危」
    鍾欣 攝  大熊貓受威脅程度「降級」追蹤  9月5日(當地時間9月4日),最新版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在夏威夷舉行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6世界自然保護大會上公布:雖然依然受威脅,但中國政府的有效保護,使得大熊貓和藏羚羊瀕危級別降低。大熊貓從「瀕危」降為「易危」,藏羚羊從「瀕危」降為「近危」。
  • 保護雪豹及其生態系統刻不容緩
    2017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基於新的雪豹種群調查數據,將雪豹從瀕危類別「降級」為易危類別。該調整一度引發熱議:這是否意味著雪豹種群狀況已經改善,不需要特別保護了呢?記者日前在廣東深圳召開的國際雪豹保護大會上獲悉,由於氣候變化、人為活動影響、盜獵和非法貿易等因素的威脅,雪豹保護仍然面臨諸多挑戰。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大熊貓不再瀕危 國家林業局:還早著呢
    據澎湃新聞9月5日報導,今天(當地時間9月4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美國夏威夷宣布將大熊貓的受威脅程度從瀕危變為易危。「中國的保育努力證實了我們可以扭轉瀕危物種的命運。但我們需要做的還很多。」 IUCN生物多樣性保護專家組負責人簡•斯瑪特說。9月5日下午,國家林業局向澎湃新聞發來回應聲明,其認為,大熊貓仍是瀕危物種,將大熊貓保護等級降低還為時過早。
  • ...屬於瀕危動物,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也被列為...
    罕見的粉紅色海豚為印度太平洋駝背豚(Sousa chinensis),又稱中華白海豚,屬於瀕危動物,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也被列為「易危」等級。主要分布於西太平洋、印度洋,也常見於中國東海。剛出生時體呈深灰色,年輕的會呈灰色,至於成年的則呈粉紅色。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儒艮瀕危度上調至最高級別
    (觀察者網訊) 據日本共同社12月12日報導,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11日更新了匯總世界瀕危物種的紅色名錄,將棲息於衝繩的儒艮瀕危度上調至最高級別。 儒艮是一種瀕臨滅絕的大型哺乳類海洋生物,屬於海牛目、儒艮科。體型呈現紡錘狀,體長一般約2.4-2.7米,是堅定的「素食主義者」,主要以海草為食。
  • 三江源:全球雪豹連片分布最集中地區
    經過幾十年的有效保護和對盜獵行為的有力打擊,藏羚羊的種群數量得以恢復並呈穩定增長態勢。  今年7月,有藏羚羊故鄉之稱的青海可可西裡申請世界自然遺產地成功,表明藏羚羊保護工作已取得空前成功,得到廣泛認可,藏羚羊的保護與管理整體狀況良好。現在,對藏羚羊人們更多的期望是持續而穩定的保護和深入的科學研究工作。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易危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水松
    該種為中國特有樹種,木材實用價值大,可栽於河邊、堤旁,作固堤護岸和防風之用。樹形優美,可作庭園樹種。可作藥用。生長環境為喜光樹種,喜溫暖溼潤的氣候及水溼的環境,耐水溼不耐低溫,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強,除鹽鹼土之外,在其他各種土壤上均能生長。
  • 最新瀕危物種名錄公布 中國大熊貓保護給力暫時脫險
    2016年9月6日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自1963年開始編制,每4年進行一次重要更新,被認為是記錄全球動植物物種保護現狀最全面的名錄,也是生物多樣性狀況最具權威的指標之一。>該名錄將物種保護級別分為9級,最高為「滅絕」,其次是「野外滅絕」。
  • 青海省發起成立 「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倡議
    雪豹。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提供10月23日是世界雪豹日。當天,省林業和草原局、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共同發起成立「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倡議,將致力於雪豹研究和保護工作,推動形成多層次、多領域、綜合性雪豹保護態勢和創新格局。為拯救雪豹這一瀕危物種,青海、西藏等六省區開展了一系列保護活動,受到全球關注。
  • 青海省發起成立「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倡議
    10月23日是世界雪豹日。當天,省林業和草原局、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共同發起成立「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倡議,將致力於雪豹研究和保護工作,推動形成多層次、多領域、綜合性雪豹保護態勢和創新格局。
  • 三亞瀕危紅樹植物保護將獲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資助
    10月31日,由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BGCI)主辦,三亞市林業科學研究院承辦,三亞市林業局、三亞市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心支持的紅樹林保護專題研討會在三亞舉辦,將共同致力開展三亞瀕危紅欖李等紅樹植物拯救保護工作。
  • 國家林業局:大熊貓仍是瀕危物種 降級保護尚早
    [摘要]針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大熊貓保護級別降低一事,國家林業局回應表示,大熊貓仍是瀕危物種,將大熊貓保護等級降低還為時過早。  IUCN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自1963年開始編制,每4年進行一次重要更新,被認為是記錄全球動植物物種保護現狀最全面的名錄,也是生物多樣性狀況最具權威指標之一。  該名錄將物種保護級別分為9級,最高為「滅絕」,其次是「野外滅絕」。往下順延的「極危」、「瀕危」和「易危」3個級別統稱「受威脅」,之後是「近危」、「無危」、「數據缺乏」和「未評估」。
  • 青藏高原上的雪山之王——雪豹
    雪豹周身長著細軟厚密的白毛,上面分布著許多不規則的黑色圓環,有長而厚的毛,頭部黑斑小而密,背部、體側及四肢外緣形成不規則的黑環,越往體後黑環越大,背部及體側黑環中有幾 個小黑點,四肢外緣黑環內灰白色,無黑點,在背部由肩部開始,黑斑形成三條線直至尾根,後部的黑環邊寬而大,至尾端最為明顯,尾尖黑色。皮毛為灰白到灰黃色相間的顏色,下腹部的毛是白色的,皮毛上有暗灰色的斑塊。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2011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