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雪豹及其生態系統刻不容緩

2020-12-06 中國日報網

保護雪豹及其生態系統刻不容緩

雪豹,位於高山生態系統食物鏈頂端,因其常在亞洲腹地的高山雪線附近活動,善於攀巖,行蹤隱秘,被譽為「雪山上的精靈」。全球雪豹潛在棲息地面積約302萬平方公裡,橫跨中亞和南亞地區的12個國家。保護雪豹及其棲息地對維持生物多樣性、維護高山生態系統健康以及提高人類福祉具有重要意義。

2017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基於新的雪豹種群調查數據,將雪豹從瀕危類別「降級」為易危類別。該調整一度引發熱議:這是否意味著雪豹種群狀況已經改善,不需要特別保護了呢?

記者日前在廣東深圳召開的國際雪豹保護大會上獲悉,由於氣候變化、人為活動影響、盜獵和非法貿易等因素的威脅,雪豹保護仍然面臨諸多挑戰。保護雪豹及其生態系統,加強國際合作,刻不容緩。

1、「高冷」物種成為大眾「明星」

長江、黃河、湄公河、恆河……打開世界地圖不難發現,雪豹潛在棲息地與亞洲多條大河發源地高度重合。「保護雪豹這一高山生態系統的關鍵物種,關乎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數十億人口的飲水安全和生態系統健康。」「全球雪豹及其生態系統保護計劃」指導委員會秘書處負責人沙爾瑪說。

從守護北京奧運安全的武警「雪豹突擊隊」受到軍迷追捧,到紀錄片《我們誕生在中國》火爆銀屏,雪豹這一曾經的「高山隱士」已悄然融入人類社會生活。

「智慧型手機和相機的普及也使得諸如『城鎮周邊出現雪豹』『牧民救助受傷雪豹』等新聞變得不足為奇。」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連新明說。

除了新聞媒體和社交網絡的傳播推廣,雪豹走進公眾視野,同樣離不開科研團隊和保護區工作人員的努力。

21世紀初,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最早在新疆、青海等地開展了雪豹調查。此後,北京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團隊也在多個自然保護區啟動了雪豹調查、研究和保護項目。

「紅外相機陷阱、DNA分析和GPS定位,是目前雪豹研究的常用方法。」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呂植說。根據紅外相機觀測結果估算,青海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超過1000隻雪豹;甘肅鹽池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有188至350隻雪豹……各分布區本底數據的不斷完善,使得雪豹種群的樣貌清晰起來。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報告顯示,中國雪豹種群數量約為2000~2500隻,潛在棲息地面積約182萬平方公裡,分布區面積和數量均列全球第一。

「加之近年來國家層面的諸多保護舉措,雪豹從『冷門』物種變成了『熱門』物種。」北京林業大學野生動物研究所教授時坤說。

2、保護雪豹,刻不容緩

「在中國,雪豹依然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自20世紀90年代被《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列為瀕危物種至今,仍處於『瀕危』狀態。」對於雪豹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降級」一事,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主任蔣志剛如是回應。

「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看來,如果不能證明雪豹種群在過去的10年間極度下降,便可視為不再瀕危了。」對於國際評級調整的原因,時坤給出解釋,「儘管被歸為『易危』,但雪豹仍然屬於瀕臨滅絕風險的物種。中國擁有最廣闊的雪豹棲息地,如果輕易降低保護等級,將對雪豹生存產生較大影響。」時坤補充道。

與此同時,諸多因素為雪豹生存拉響了「紅色警報」。「由於氣候變暖,雪線和林線上移,雪豹面臨棲息地縮小和破碎化的危機。隨之而來的放牧、基礎建設等人類活動又加劇幹擾了雪豹的生存環境。」連新明告訴記者。

人類活動同樣擠佔了巖羊等雪豹主要捕獵對象的生存空間。據呂植介紹,在某些地區,家畜生物量已經數倍於野生動物。「一旦遭遇『糧食危機』,雪豹就可能選擇攻擊家畜,引發人類的報復性獵殺。」連新明說。

非法盜獵是雪豹生存的另一潛在威脅。今年3月份,青海格爾木森林公安局破獲一起盜殺雪豹案,繳獲兩具雪豹屍體,引發社會關注和擔憂。

「不可迴避的現實是,絕大多數雪豹分布區地處高原山地,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百姓尚未擺脫貧困,當地政府普遍存在保護資金短缺和保護人員能力不足的問題,也為雪豹保護埋下了隱患。」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李春良說。

3、與時間賽跑的雪豹保護實踐

自2013年《比什凱克宣言》籤署和《全球雪豹及其生態系統保護計劃》啟動以來,加強雪豹保護已成為各雪豹分布國共同的責任。

「全球雪豹及其生態系統保護計劃」的一個重要目標,即截至2020年,確保雪豹分布的20個區域得到有效保護。2015年,經12個雪豹分布國政府、NGO和科學家舉薦,最終確定了全球優先保護的23個雪豹棲息地景觀列入這一計劃,其中包括中國的鹽池灣、託木爾峰和塔什庫爾幹3個自然保護區。

李春良介紹,近年來,我國制訂了《中國雪豹保護行動計劃》,開展了全面系統的調查監測和基礎研究,科學編制保護規劃,健全多種形式的保護管理體系,開展野生動物損害補償,加強執法機構能力建設,國家層面建立打擊野生動物非法貿易部際聯席會議制度,並開展多層面國際合作。從2017年起,中國在已建的26個雪豹自然保護區基礎上,探索建立國家公園,從更大空間尺度上對雪豹等野生動物棲息地採取嚴格保護措施。

「目前正在試點建設的三江源國家公園、祁連山國家公園、大熊貓國家公園,為雪豹等野生動物提供了約20萬平方公裡的嚴格保護空間,將對雪豹種群遺傳交流、種群發展和棲息地改善起到關鍵性作用。」李春良說。

近日召開的國際雪豹保護大會研究通過了《國際雪豹保護深圳共識》。來自中國、印度、尼泊爾等雪豹分布國的政府和專家代表,以及國際組織代表明確表示,將從加強人員溝通交流、加深對雪豹和其他野生動物相關的盜獵及非法貿易的認識、拓展籌資渠道、充分研發應用人工智慧及遙感和遺傳學方法等高新技術、支持開展社區保護項目等7方面展開合作,共同守護「雪山之王」的生存家園。

「雪豹不僅是山地生態系統的明星,也可以成為『一帶一路』的形象大使。」時坤說。在他看來,雪豹保護工作的理想狀態,「不僅確保雪豹及其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健康完整,還能讓當地人獲益,得到更好的發展」。

(本報記者 徐譚)

相關焦點

  •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成立雪豹保護基金
    新華社北京11月21日電(記者侯雪靜)為加強雪豹及其山地生態系統的保護,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成立「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雪豹保護基金」,為公眾教育和社區參與等相關保護工作籌集資金。這是記者21日在中華世紀壇舉辦的「雪山之王—中國雪豹保護攝影展」上了解到的。
  • 11年:從雪豹監測到保護研究
    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2015年的國際雪豹論壇上,安全雪豹景觀是指涵蓋區域內至少有100隻育齡雪豹、擁有足夠且安全的獵物種群以及與其他雪豹景觀有功能性連接的雪豹分布區。時坤說:「雪豹是國際自然和文化遺產的精髓和象徵,雪豹景觀建設對保護雪豹及其棲息地,對維持山地生態系統物種多樣性、維護山地生態系統健康有重要意義。雪豹景觀的建設,也是一種向社會公眾宣傳保護雪豹的有效途徑。」
  • 了解雪豹及雪豹保護的好書——《中國雪豹》
    了解雪豹及雪豹保護的好書   《中國雪豹》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公益形象大使、雪豹保護代言人,萬科公益基金會理事長、深圳市一個地球自然基金會理事會主席,王石先生隆重推薦
  • 中國雪豹保護迎來「黃金時代」
    新華社西寧10月24日電 題:中國雪豹保護迎來「黃金時代」新華社記者 李琳海、褚怡在第八個「世界雪豹日」(10月23日)來臨之際,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與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環境與保護研究所聯合編制完成了《青海雪豹保護規劃(2021-2030)》,未來青藏高原將系統恢復雪豹棲息地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 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國西部大熊貓與雪豹雙旗艦保護聯盟」在成都成立
    本號訊(10月29日)近日,「中國西部生物多樣性(大熊貓與雪豹雙旗艦)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論壇」在成都舉行。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和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北京代表處(WWF北京代表處)在第四屆國際熊貓日到來之際聯合舉辦了此次論壇,論壇圍繞大熊貓和雪豹的協同保護展開了深入探討。
  • 《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
    《規劃》明確,到2035年,通過大力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全面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全國森林、草原、荒漠、河湖、溼地、海洋等自然生態系統狀況實現根本好轉,生態系統質量明顯改善,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基本滿足人民群眾需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基本繪就。
  • 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成立
    10月23日是第八個「世界雪豹日」,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共同發起成立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雪豹是中東亞高山環境裡最頂層的捕食者和旗艦物種,被譽為「雪山之王」,是高山生態系統健康與否的氣壓計。
  • 甘肅發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雪豹!
    11月17日,祁連山國家公園甘肅管理局張掖分局祁豐保護站祁青資源管護站工作人員在轄區頭道溝巡護中發現了一隻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雪豹,並用手機近距離拍攝記錄下活動畫面。
  • 青海省發起成立 「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倡議
    當天,省林業和草原局、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共同發起成立「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倡議,將致力於雪豹研究和保護工作,推動形成多層次、多領域、綜合性雪豹保護態勢和創新格局。為拯救雪豹這一瀕危物種,青海、西藏等六省區開展了一系列保護活動,受到全球關注。
  • 青海省發起成立「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倡議
    10月23日是世界雪豹日。當天,省林業和草原局、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共同發起成立「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倡議,將致力於雪豹研究和保護工作,推動形成多層次、多領域、綜合性雪豹保護態勢和創新格局。
  • 《中國雪豹調查與保護報告2018》發布
    本報訊  記者楊晶報導  10月23日是世界雪豹日,北京大學、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等19家保護組織、科研機構在北京聯合發布了《中國雪豹調查與保護報告2018》。《報告》指出,全球雪豹60%的棲息地位於中國,而目前全國的雪豹數量調查覆蓋面積僅佔雪豹棲息地的1.7%。
  • 青海成為名副其實雪豹之省
    全球雪豹數量大約3900-7900隻  雪豹隸屬於食肉目貓科豹亞豹屬,是中亞山地生態系統和青藏高原高寒生態系統保護的旗艦物種和傘護種,對氣候變化和水資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由於雪豹行蹤隱秘,種群密度普遍較低、分布極為分散、探測率低,這些因素限制了對其種群數量的可靠估計及其變化趨勢,根據相關研究機構、保護組織的調查監測,全球雪豹數量大約在3900-7900隻左右,全球雪豹潛在的適宜生境面積約302萬平方公裡。
  • 青海海東首次發現雪豹!
    ,是青海省重要的天然生態屏障。趙昌宏介紹,近幾年,北山林場實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生態保護措施,巖羊、馬麝、馬鹿分布越來越多,根據野生動物食物鏈分析判斷,林場內可能存有雪豹,但此前從未捕捉到雪豹影像。在這一背景下,今年7月,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和北山林場共同啟動「互助縣北山林區陸棲脊椎動物物種多樣性研究」項目,旨在對北山林場野生動物開展陸棲脊椎動物物種多樣性調查,此舉,有利於掌握北山林區野生動物種類、分布等基礎性資料,為北山林場野生動物保護和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 中國雪豹保護:從「雪山隱士」到「雲養網紅」
    10月23日是世界雪豹日,中新社記者專訪中國多個雪豹保護機構,探究中國雪豹保護「豹變」之路。圖為紅外相機拍攝到的雪豹活動照片。青海省原上草自然保護中心提供雪豹素有「高海拔生態系統健康與否的氣壓計」之稱,1996年《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已將其列為瀕危物種。
  • 保護雪豹 我學者領銜國際研究是個新開始
    日前,北京大學動物學博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後李娟聯合國內外雪豹研究和保護機構,在國際保護科學期刊《生物保護》上發表英文論文,提出針對性保護策略,這也是中國雪豹研究工作者第一次領銜對全球雪豹保護策略提出科學建議。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雪豹保護級別由「瀕危」調整為「易危」
    不過,當時,國家林業局曾回應稱,作為大熊貓保護管理部門,著眼於實際工作情況和保護形勢,認為大熊貓仍然是瀕危物種。而此次,雪豹在紅色名錄中的等級調整,也有研究者擔心,會影響公眾對雪豹現狀的認識。在有雪豹分布的我國,所謂的「降級」有何影響?我國雪豹研究和保護面臨的最新情況如何?
  • 世界雪豹日:讓我們一起換上超萌雪豹頭像
    雪豹有人說它是高山之魂!有人說它是雪山之王!有人說它是最美麗可愛的大貓!有人說它是雪域高原的一張名片!可你是否知道,由於偷獵活動以及氣候變化,雪豹早已位列瀕危物種名錄!10月23日是世界雪豹日,全球雪豹數量僅有區區幾千頭,種群數量還在進一步減少。偷獵仍然是雪豹數量減少的頭號元兇,氣候變暖也在威脅著雪豹的棲息地。
  • 紀錄片折射《雪豹》保護問題
    今晚,自然環境題材《雪豹》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首播。影片講述科學家、當地牧民、一個喇嘛和幾個來自不同國家的環保人士在青海三江源尋求生態公平的道路上所遭遇的挑戰與困惑、逃離與堅守,全方位多角度折射出雪豹保護與牧民之間的關係以及在環境保護上我們每個人都將面臨的重要問題。
  • 報導稱中亞雪豹以瀕臨滅絕:比大熊貓還要珍稀
    中亞雪豹:絕望的掙扎  如何為野生動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提供更加嚴密的法治保障,如何從國家、社會層面為自然保護區提供更多的資源和支持,如何將保護野生動物的宣傳做得更加到位,是保護雪豹成功與否的關鍵
  • 青海雪豹棲息地及種群得到有效保護 將編制出臺《青海雪豹保護規劃...
    3月3日是「世界野生動植物日」,今年的世界野生動植物日主題是「保護虎豹,你我同行」,旨在保護受到威脅的大型貓科動物。記者了解到,我省通過加大執法保護宣傳、提升自然保護區能力建設、開展三江源和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不斷加大對雪豹等珍稀瀕危物種的野外監測和救護等工作,使高原旗艦物種雪豹棲息地及種群得到有效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