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雪豹:絕望的掙扎
如何為野生動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提供更加嚴密的法治保障,如何從國家、社會層面為自然保護區提供更多的資源和支持,如何將保護野生動物的宣傳做得更加到位,是保護雪豹成功與否的關鍵
大小似豹、頭顱較小,身體長而敦實,臀部比肩部略高一些,因而看上去總是撅著屁股。粗大的尾巴毛長而柔軟蓬鬆,總是強直有力,很少拖在地上。在冰天雪地裡,它會像「圍脖」一樣將頭部圍住,保護裸露在外的鼻腔和吻部……
40年前的東天山,一隻雪豹被捕獸夾夾斷腿後掙扎至死—這是常年居住在中哈邊界、阿爾泰山腳下的84歲哈薩克族老人奧薩別克對雪豹的唯一印象。和村裡其他老人一樣,奧薩別克對雪豹的記憶停留在40年前。「現在這裡的年輕人很少知道雪豹了。」
如貓一般頑皮溫順,像虎一樣獨來獨往,這就是生活在中亞高山地區的雪豹。被動物地理學家譽為「地球上最美麗的高山動物」的雪豹,是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產物。雪山居民常常將其尊奉為神獸、祥瑞之獸、仁義之獸。它有著華麗的外表和神秘的行蹤,是當之無愧的「高山隱士」。
然而,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雪豹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全球野生種群數量僅在5000隻上下。中亞雪豹正面臨著滅亡的危險。
「比大熊貓還要珍稀」
雪豹全身灰白色,布滿暗色環斑。它有著粗大而長的尾巴和略短的前腿,不適合快速奔跑,也缺乏獵豹的耐力,多以伏擊的方式撲殺獵物。它晝伏夜出,常年雄踞在海拔2500~4500米的冰峰雪嶺上,是肉食動物中棲息地海拔最高的物種。
2008年5月3日,在吐魯番附近的戈壁灘上,環塔克拉瑪幹汽車拉力賽的參賽車手裴先生突然發現不遠處有一不明動物,「它正臥在沙坑裡,像是在休息,或者吃什麼東西。」他驅車前往查看,發現竟是一頭奄奄一息的天山雪豹。在被送往縣公安局不久後,這頭雪豹不幸斃命。經鑑定,原因是遭遇極端惡劣環境條件後的自然死亡。
作為中亞高山上的標誌性動物,雪豹屬於世界級瀕危物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它僅分布和生活在中國西部及其相鄰的中亞山區雪線附近,是山地生態系統是否健康的指標性物種。國內外調查資料顯示,全球野生雪豹主要分布在喜馬拉雅山、喀喇崑崙山、天山和帕米爾高原,平均每100平方公裡不足一隻。
有雪豹分布的12個國家中,8個與新疆為鄰。其中,哈薩克斯坦素有「中亞雪豹王國」之稱。但據國際雪豹基金會統計,20世紀90年代以前,該國雪豹數量為180~200隻,而目前只剩下100隻或者更少;在吉爾吉斯斯坦,雪豹數量已不足百隻;巴基斯坦雪豹分布區面積達8萬平方公裡,總數約為300~420隻;而在阿富汗,雪豹已瀕臨滅絕……
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馬鳴帶領的雪豹調查組與吉爾吉斯斯坦、巴基斯坦、蒙古等國專家進行了十多年的考察。他們發現,近十年間雪豹種群數量下降了30%~40%,雪豹「比大熊貓還要珍稀」。
馬鳴告訴本刊記者,雪豹處在食物鏈的頂端,它的主要食物來源是北山羊和巖羊。在崑崙山等地的一些私營礦點上,重型機械甚至開到了海拔5600米的地方。由於使用炸藥,這裡的地表千瘡百孔。「本來植被就很稀少,這樣破壞性地開採後,食草動物沒法生存,雪豹這樣的肉食動物就更沒法生存了。」馬鳴說,「估計新疆目前僅存1000多隻雪豹。隨著經濟發展和人類活動範圍的不斷擴大,如果不加強保護,雪豹面臨的處境將更加糟糕。」
雪豹的「悲慘世界」
棲息地遭破壞、食物鏈被斬斷,常常挨餓的雪豹不得不「下雪線」求生存。
今年3月11日,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牧民塔拉騰丹在自家羊圈的後邊發現一溜從未見過的足印,沿著足印一路追了10公裡,在一棵冬青樹下,發現臥著一隻雪豹。他和另外幾位牧民將雪豹捕獲並送往當地林業部門,專家獸醫在對雪豹進行全身體檢後確定其健康,隨後將它放歸自然。當地科研人員表示,這是自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後,阿拉善盟境內首次發現雪豹。
此後不久,出現在新疆東天山的一隻雪豹則在羊圈裡飽餐了一頓—
5月23日,新疆哈密市柳樹溝鄉牧民吐爾德別克家的羊圈裡,一隻成年雪豹一夜之間咬死11隻羊,另有10隻羊不同程度受傷。吐爾德別克說,這是他在山裡放牧7年來首次見到雪豹。飽餐之後,這隻雪豹於24日凌晨悄然離開。25日,吐爾德別克在山坡上又見到一隻被咬死的羊,但並未見到雪豹。
相較之下,其他雪豹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如本文開頭提到那隻命喪捕獸夾的雪豹,就遭遇了比挨餓慘得多的偷獵。
雪豹的皮毛密而柔軟,底絨豐厚,許多人對它情有獨鍾。本刊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在新疆的一些「巴扎」(即大集市)和國內的一些網站上,叫賣雪豹皮、雪豹標本的情況並不罕見。趕集網、58同城網上都有類似的叫賣交易信息。
國際野生生物貿易監測組織的研究表明,對雪豹皮毛、骨骼及身體其他部分的交易使它的生存面臨嚴重威脅。其中,亞洲近年來因虎骨短缺,奸商便用豹骨替代,使得獵殺雪豹的行為更加猖獗。該組織的數據表明,每年至少有100隻雪豹被獵殺,大量雪豹製品通過新疆、內蒙古的邊境地區進入國際市場。
即使是「有吃有喝」、遠離獵槍的動物園,也並非雪豹的天堂。
2007年5月,一隻下巴骨摔碎、生命垂危的雪豹被送到新疆阿克蘇動物園。送來的人說雪豹是自己摔傷的,事實上,它是因捕食了牧民的家畜,被牧羊犬圍攻追逐後跌下懸崖。後來,這隻雪豹被關在一個小籠子裡,只能臥著,沒法活動,很快死去。
在南疆的某個動物園裡,「救助國際瀕危動物」的「愛心捐款」箱比旁邊的豹籠子還要高出一截。一隻雪豹就這樣被關在一個不足1平方米的狹小空間裡。
由於性格溫順、容易被馴化,動物園裡的雪豹數量已經超過了野外生存的雪豹數量。與西方國家不同,我國動物園裡的雪豹95%以上來源於野外,極少有人工繁殖。據統計,70%的雪豹入園時都有外傷,有的肢體殘缺。
近年來,新疆各地都有小雪豹或大雪豹被人「撿到」的情況。它們大多被敲鑼打鼓地送進動物園或救護中心。「其實,這是對它們宣判了死刑,緩期執行而已。」馬鳴說。
拯救雪豹刻不容緩
針對棲息地萎縮、食物鏈斷裂等威脅雪豹生存的最直接因素,建立自然保護區成為首選。2001年我國啟動了《全國野生動植物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總體規劃》,擴大、完善和新建了一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禁獵區。已實施20餘年的《野生動物保護法》修改工作也已經列入立法計劃,今年已開展了兩次相關調研。
然而,作為雪豹最後的避難所,自然保護區往往因為管理體制落後和管理人手不足、人員素質不高等原因難以發揮應有的功效。
本刊記者在新疆託木爾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了解到,國家配備有限的幾個人員編制根本不夠開展管理工作,幾萬平方公裡的保護區往往只設四五個管護站,面對四通八達的區域、上千公裡的保護區邊界線,管理的難度可想而知。
保護區管理人員多是原來的林場職工,知識技術水平與管護的實際需求相差甚遠。如管護人員每天記錄的巡護日誌,多是直觀記錄,缺乏系統,不能為保護區工作的開展提供有效的幫助。
至於生態監測、旅遊評估、草場狀況調查、自然資源信息系統建設等事關保護區職能發揮的重要事項更是幾近空白。一位受訪專家感嘆:「一個國家級別的保護區居然連若干年的規劃都沒有!」
資金投入的不足也是保護區面臨的實際困難。新疆20多個自然保護區有雪豹分布,但是各保護區普遍存在交通條件差、區域面積大、巡邏員和工作人員待遇低、巡護設備缺乏等問題。同時,保護區內農牧民在保護野生動物方面的意識仍相對薄弱。
2008年5月,新疆伊寧一戶牧民撿到兩隻幼年雪豹,並自行將其在家圈養。在電視監控器裡可以看到,兩隻小雪豹膽子非常小,一旦一隻被抱走,另一隻就會緊隨其後,二者形影不離、可憐兮兮。其中一隻小雪豹更因為整天困在黑暗的屋子裡,缺乏陽光照射和合理的飲食,患上了佝僂病。
受訪專家表示,積極開展國際間合作、加大力度打擊偷盜獵行為,是保護雪豹的必要措施。雖然我國和周邊許多國家都出臺法令禁止獵殺和買賣雪豹,部分國家還加入了國際公約,但在雪豹生活的高山地帶,執法力度難盡如人意。此外,雪豹棲息的山地邊緣地帶往往是國際邊界,如果鄰國間沒有開展相關的合作,打擊偷獵和非法交易的效果將十分有限。
一位受訪專家舉例說,地處帕米爾高原的新疆塔什庫爾幹自然保護區,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生活著雪豹、馬可波羅盤羊、高山兀鷲等珍貴野生動物。保護區與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三國接壤,這裡生活著大約160隻雪豹,是世界上雪豹分布最多的區域。早在2006年,世界野生生物保護學會就撮合以上四國在這一區域建立自然保護區。目前各方已初步達成共識,但亟須進一步加快合作步伐、確立合作機制。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劉傑張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