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穿山甲瀕危始末調查:捕甲人稱有的話還要抓
編者按:膽小、夜行、食用蟻類的穿山甲,是當前中國受關注程度最高的哺乳動物。研究者吳詩寶認同「穿山甲比大熊貓珍稀」的說法,他走遍全國各地的保護區,未找到一處新鮮的穿山甲洞穴。今年2月非法食用穿山甲事件曝光後,第一財經N+前往嶺南穿山甲之鄉探訪,在昔日的「穿山甲獵人」引領下,仍未覓得野生穿山甲的痕跡。這種無辜的小動物還能重現山林嗎?
每年2月的第三個星期六是世界穿山甲日果殼/圖
穿山甲是一種小型哺乳動物,身上覆蓋著鱗片,以螞蟻和白蟻為食。現存的穿山甲有八個種類,馬來穿山甲、中華穿山甲、菲律賓穿山甲和印度穿山甲分布在亞洲,大穿山甲、樹穿山甲、南非穿山甲和長尾穿山甲分布在非洲。在我國,穿山甲被視為藥材和食物的重要來源。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在中國境內及其附近區域的中華穿山甲數量已經下降了88~94%。約在1995年左右,它們在中國已經「商業性滅絕」。
華南師範大學穿山甲人工馴養與繁育研究基地的穿山甲攝影/張健
村民陳泰達用鐮刀撥開一個羅浮山上廢棄的穿山甲洞攝影/張健
國內穿山甲研究權威學者吳詩寶,23年來在野外僅挖到過一頭穿山甲,卻在走私查扣鑑定場合見到至少500頭。它們有的死亡,有的奄奄一息,有的一直用前肢捂著眼睛,還有的剛產下老鼠般大小的幼仔,臍帶還沒來得及咬斷。
「以前大家一提到瀕危動物,就想到大熊貓。其實從種群密度來說,中華穿山甲可能遠遠低於大熊貓。這意味著什麼呢?穿山甲沒法繁殖了。」2月初,「廣西官員請吃穿山甲」被曝光後,吳詩寶微信朋友圈中轉發的信息,幾乎都和穿山甲有關。他認為,當前穿山甲比大熊貓還珍稀,「它每年只生一胎,一生就繁殖十頭左右。一旦遭受破壞種群恢復就非常慢。」
吳詩寶的疾呼並非杞人憂天。他和他的研究生剛結束在雲南、廣東、廣西、海南等20多個保護區的最新考察,一個穿山甲的新鮮洞穴都沒找到。受訪的1000多名老獵人、村民、護林員等人中,僅有1人在幾年前的雲南臨滄,看到過一次穿山甲。吳詩寶推測,在江蘇、上海、河南等地,穿山甲極可能早已完全絕跡。
「抓的抓,吃的吃,就沒有了。」歷史上嶺南地區穿山甲數量最多,在惠州市博羅縣羅浮山自然保護區,一位村民告訴第一財經,從前他一年最多可抓35頭。
至少5000萬年前,穿山甲在地球上出現。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兩次大規模的種群分布變化都與自然環境改變有關。一次是距今1500萬年至1200萬年的中新世,全球氣溫異常導致食物短缺,它們在歐洲和北美滅絕。少數倖存者經過漫長而艱辛的爬行,終於在亞洲和非洲找到棲息地。後來,亞洲中東、非洲北部又發生乾旱和沙漠化,生存空間被進一步擠壓,穿山甲成為現存哺乳動物中最小的類群之一。
動畫片《葫蘆兄弟》中,穿山甲為了救老爺爺和葫蘆娃被蠍子精殺害。現實世界裡,大規模的殺戮則緣於其肉身,它們味道鮮美,鱗甲是珍貴中藥材。尤其在上世紀80年代,國內外穿山甲貿易興起,這一類群遭受了千百萬年來最殘酷的一次滅頂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