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逢時大概是地球上大多生物的遺憾。在我們霸佔生物鏈頂端的這些年,大批野生動物走向滅絕,即使4000萬年前遠古生物也不例外。
穿山甲是一種古老的動物,它的身上披著厚厚的鱗甲,身體細長呈圓錐形,四肢粗短,尾巴細長,主要以螞蟻為食。有些地方也靠它控制蟻患。
在我國傳統醫學典籍中,穿山甲的鱗甲有改善哺乳期婦女皮膚狀況,改善血液循環,刺激乳汁分泌等神奇功效。基於這個原因,我國對於穿山甲的食用需求特別大,以我國為中心,輻射到全球的穿山甲都受到影響。
另外雖然穿山甲的肉質算不上好吃,但在市場驅動力下,也是比較少見的奢侈食物。為了捕捉到穿山甲賣錢,原生地的居民基本看到穿山甲必定捕殺。於是它的數量銳減,一路從常規物種升級為一級保護動物。
這段期間,我國法律不斷修正捕撈野生動物的法案。在巨大金錢利益誘惑下, 人們寧願以身試法,在灰色的空間裡試探著前進,獲取並不光彩的收益。
2019年,中國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宣布穿山甲在中國大陸地區「功能性滅絕」。而這條信息的背後,是源源不斷的捕殺劣跡。
世界上有8種穿山甲,都在近些年瀕臨滅絕。上世紀60年代前穿山甲的數量還有90萬隻,到現在已消失了近97%。而關於它的一系列報導,依然是屢禁不止的非法收購穿山甲、走私、入藥等。根據不完全統計,過去十年裡大概有100萬隻穿山甲喪命,而20160-2019共有52起關於穿山甲的走私案件,涉案的穿山甲鱗片足有228噸。截至到今年6月,我國監測到的野生穿山甲數量只有11隻,而在不為人知的梗偏野地區,捕殺行動還在進行。
前幾天我國藥典不再錄入穿山甲,並有多位專家證實它的鱗片並沒有什麼神奇的效果,其基本成分跟人的指甲幾乎一致。打破謠言的那一刻,瀕臨滅絕的穿山甲也從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升級為一級,只是在野生穿山甲數量如此低的情況下,這樣的亡羊補牢還能有效果嗎?